張品成
在湄潭,最有意思的事是參觀中國茶工業(yè)博物館。
湄潭是貴州遵義的一個偏遠小縣,竟然有一個國字號的茶工業(yè)博物館,是很令人好奇的。當然,不僅好奇,也有點小小詫異。
這家茶工業(yè)博物館,曾經是一家茶葉加工廠。當年湄潭所有的茶園的茶葉,都是由此地加工銷往國內各地,甚至出口國外。
如果再往前追溯,這個茶廠的前身叫中央茶葉實驗所,由民國政府建于抗戰(zhàn)時期。
關于這個實驗所,得花點筆墨說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淪陷,日軍往杭州進逼。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學開始西遷。這就是后人所說的“文化長征”,他們往西一路坎坷,數(shù)千人的隊伍,帶著教學儀器等重物,經過了浙、贛、湘、粵、桂、黔六省,行程近三千公里,兩年后,落在了遵義和湄潭兩地。
湄潭,海拔平均在九百米,長年云霧籠罩,很利于茶葉的生長。我們去的時候也是陰雨天氣,不見天日。據(jù)說這地方,春天和秋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陰雨綿綿。我不知道浙江大學在竺可楨教授的帶領下,那年到達此地時,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陰雨天氣?但這里小江南的氣候,卻一定是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有一組數(shù)據(jù)最讓他們眼睛一亮:PH值5.5,土壤中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9°C,無霜期284天,平均降雨量為1100mm……。何況那條叫湄江的水,逶迤淌過縣境,綿延百余里。還有那些山,山不在高,在于土好。似乎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上天為茶葉準備的。
但是,那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最為膠著的時刻。日本侵略者已經侵占了大部分中國的領土,中華民族正面臨著的境遇,陰雨綿綿不見天日。這些來自浙江的學者們和他的學生們,內心陽光明媚,他們在一個叫嚴溥泉的縣長的迎接下。進駐到湄潭這么一個貴州的小縣城里,不顧艱苦,安營扎寨。
這些知識分子的到來,讓這個安靜偏遠的小縣城一下喧鬧了起來。山外抗日戰(zhàn)爭正打得如火如荼,槍聲炮聲,還有各種聲音,各種嘈雜不斷傳來,但是,沒有影響這些精英們對各種科學的研究和探索。在農業(yè)方面,他們對茶葉投入了更多的心血。他們心里很清楚,從他們手中出產的每一片茶葉,關乎國家危亡。日本人占領了杭州,龍井的產地被盜據(jù)賊手。這些龍井,曾每年出品英國等地,換取來的外匯,用于購置抗日物資。出去的是茶葉,回來的是槍械。但產地被占,出口斷了貨源,直接影響到戰(zhàn)場的局勢。那時候,必須找到一塊可以替代龍井的地方,研制出和龍井一樣品質的茶來。
他們找到了湄潭。
為更好地研究茶葉的種植和開發(fā),浙江大學的學者和專家們,在湄潭建立了中央茶葉實驗所。在這家實驗所,在中國茶葉近代史上,推開了一扇大門,讓湄潭茶葉的生產發(fā)展,從此有了質和量的飛躍,為今天湄潭茶葉的產業(yè),打下基礎。
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中有張?zhí)旄?,還有王淘、李聯(lián)標、朱源林等。
建國后,在中央茶葉實驗所的基礎上建了湄潭茶場加工廠。實際上,當年的中央茶葉實驗所,重要工作就是研發(fā)和生產。這些有責任感有抱負的中國當代茶人,在四面槍炮聲中,兵荒馬亂的歲月里,開墾荒山,種植茶葉并傾心進行相關研究,并將研究付諸實驗。而且在盡短的時間研制出了品質上佳的茶品,替代龍井出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批愛國的茶人,依然發(fā)揚了傳統(tǒng),種茶研茶制茶,中國茶工業(yè)博物館的這些由舊廠房改造的“展廳”及不同時期研發(fā)的制茶“機器”,都很留有很濃的歷史痕跡。
據(jù)說改革開放后,茶廠改制,工人都下崗,這個廢棄的茶廠,曾經的中央茶葉實驗所的所在地,茶葉科研與生產舊址落入尷尬的境地。有商人打這塊地的主意,也有人要變賣那些舊有的木制“機器”。好在有人站了出來,四處奔走呼吁,廠房機具、科研器具、珍貴文獻資料等,這些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遺產保留了下來。
這個人叫周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