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麗,徐連峰,李文艷,王加軍
(1黑龍江省富??h自然資源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黑龍江省森林與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西部沙櫻(PrunusbesseyiBailey)薔薇科李屬落葉灌木,株高達1.2~2.5 m,枝葉繁茂,葉秋季變紅,花色潔白,成熟果實呈亮紫色,是北方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樹種。[1]喜光,抗風沙、耐干旱瘠薄,可用于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yǎng)林等生態(tài)林。果肉松軟、富含維生素、果酸、氨基酸等成分,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原產(chǎn)美國中北部及加拿大,2010年引入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以來生長表現(xiàn)較好,通過連續(xù)幾年對西部沙櫻進行播種試驗,解決了生產(chǎn)中的關鍵技術,成苗率達90%以上。
選擇地勢平緩、土質疏松、深厚肥沃的沙壤土和壤土地塊作為圃地,pH 6.0~7.0,土層厚度在50 cm以上。育苗前進行圃地翻耙,翻耕深度25~30 cm,翻耙時每667 m2施入腐熟的有機肥150~200 kg,撿除樹枝、草根等雜物。耙細整平后做床,床寬100~110 cm,高10~20 cm,步道寬50~60 cm。確保床面平整和松軟。播種前2~3 d將苗床噴透水,待土壤充分吸足水分后進行消毒處理。用30%的惡霉靈(3-羥基-5-甲基異惡唑)500~800倍液噴灑苗床表面,對防治苗木立枯病有良好的效果。
7月至9月,當漿果發(fā)育成熟、果皮變成黑褐色時即可采收。果實采收后,于水中浸泡,淘去果肉,去除雜物,選出籽粒飽滿的純凈種子,置于干燥陰涼處貯藏備用。秋播的種子不需催芽處理,播前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4 h消毒,撈出后用水清洗后即可播種。[2]春播的種子需進行催芽處理,方法是將上一年秋季采收并風干貯藏的種子,在播前40~50 d將種子在45 ℃溫水浸泡24 h,撈出后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4 h消毒,然后混入3倍體積的濕河沙,河沙含水量50%~60%,置于0~5 ℃低溫處,每周翻動1次,補充水分,播前7 d左右,將種子移到背風向陽處,增溫催芽,待種子有30%裂嘴時可播種。采用床作條播,在苗床上橫向開溝,溝深3~4 cm,行距15~20 cm,播幅4~6 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播種量15~45 g·m-2,播種后覆細土2~3 cm,鎮(zhèn)壓后澆水,床面上再覆蓋一薄層細草屑或木屑等覆蓋物,保持床面濕潤。
播種后噴透水,在出苗期和幼苗生長期視天氣情況及土壤濕度狀況控制澆水量,保持床面濕潤為宜。苗出齊后及時清除雜草,除草結合松土,松土深度3~5 cm。苗高2~3 cm時進行第1次間苗,間掉密集苗和弱小苗,使苗木分布均勻,留苗200株·m-2左右,當苗高達4~5 cm時進行定苗,留苗150株·m-2左右,間苗、定苗后及時澆水。西部沙櫻常見病害有葉斑病、葉枯病、枝干腐爛病等,以葉斑病較為常見。葉斑病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強撫育管理,疏除過密枝、機械損傷枝,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在發(fā)病初期,每10 d葉面噴施一次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或 500倍液多菌靈,噴施3~4次能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選擇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地勢平坦的地塊作為培育大苗的圃地,4月中旬將2年生播種苗或扦插苗起出,將根腐苗、機械損傷苗、蟲害苗和不良根系苗剔出,按苗木地上高度進行分級,貯存于苗木窖中。栽植前要剪除過長根系,小根保留8~10 cm。采用大田壟作叢狀栽植,培育觀賞灌木或經(jīng)濟林大苗,一般3~5株叢狀栽植,株距60~80 cm,培育觀賞喬木,一般單株栽植,株距100~120 cm。栽植后將土壓實,立即澆水。生長期適時澆水、及時松土、除草。中耕除草2~3次,中耕深度20 cm左右。6月上旬-6月下旬追施尿素1~2次,用量每667 m2施肥2~4 kg。根據(jù)不同的培育目的進行修剪整形,培育觀賞灌木或經(jīng)濟林苗木一般保留3~4個健壯、分布均勻的側枝,隨著苗木生長,隨時修剪保持苗木冠形美觀緊密、側枝發(fā)達;培育觀賞喬木一般栽植后第2年開始進行修枝整形,修掉樹干下部苗高1/3以內(nèi)所有側枝和萌枝,以保持一定的枝下高,同時剪掉樹冠中影響主干生長的大側枝。隨著苗木生長隨時修剪保持主干通直,枝下高>1.5 m。
通過科學方法播種和撫育管理,西部沙櫻苗木成苗率在90%以上。移栽至大田3~5 a,可為城市園林建設和經(jīng)濟林建設培育不同規(guī)格的優(yōu)質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