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生
(福建省建甌市水源鄉(xiāng)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福建建甌353124)
建甌市水源鄉(xiāng)地處建甌市的東部,距離市區(qū)58 km,是典型閩北山區(qū)。全鄉(xiāng)有耕地面積1 774 hm2,主產(chǎn)水稻、玉米、各種蔬菜及其他經(jīng)濟作物,而水稻每年種植面積達1 500 hm2(含復種)以上。2017年以來,隨著再生稻優(yōu)良品種的推廣,有效地減少病害的發(fā)生,提高了糧食的產(chǎn)量。特別是甬優(yōu)4949的引進,不論在產(chǎn)量、品種的抗病性和大米的品質,都得到農(nóng)民朋友認可。甬優(yōu)4949是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和武漢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用“甬粳49A”作母本,“F9249”作父本配組育成的三系秈粳雜交中稻品種(桂審稻2016003),2018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同一適宜生態(tài)區(qū)引種備案的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目錄。2017—2018年引進建甌市水源鄉(xiāng)作機插、機收再生稻機械化種植,頭季稻植株表現(xiàn)生長整齊,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豐產(chǎn)性好,中抗稻瘟病,米質優(yōu),再生季表現(xiàn)良好??偨Y了甬優(yōu)4949在建甌市水源鄉(xiāng)作再生稻機械化種植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017年在建甌市水源鄉(xiāng)大源村種植13.3 hm2,對甬優(yōu)4949的頭季及其再生季使用機械機進行收割并測產(chǎn),平均每667m2頭季產(chǎn)量為768 kg,再生季產(chǎn)量為471 kg,全年產(chǎn)量為1 239 kg。2018年種植13.3 hm2,機收后進行測產(chǎn),平均每667m2頭季產(chǎn)量為776 kg,再生季產(chǎn)量為475 kg,全年產(chǎn)量為1 251 kg。
2017年水源鄉(xiāng)大源村,用甬優(yōu)4949作再生稻機械化生產(chǎn),3月18日播種,4月18日插秧,6月30日抽穗,8月4日成熟,生長期139 d。再生季9月25日抽穗,10月5日齊穗, 11月3日收割,頭季和再生季的全生育期230 d左右。2018年繼續(xù)試驗,頭季、再生季生育期平均分別為138 d 和90 d,頭季和再生季的全生育期228 d。
在機械化種植條件下,甬優(yōu)4949頭季稻植株生長整齊,株型緊湊,株高116 cm;甬優(yōu)4949頭季分蘗能力中等、葉色綠,莖稈健壯,抗倒伏能力強。成穗率較高,每667m2有效穗為15.8萬;穗型較大,每穗總粒數(shù)為188粒,結實率為93.5%;千粒重平均為24.9 g。再生季每667m2有效穗數(shù)17.2萬、每穗粒數(shù)125 粒、結實率92.0%,千粒重23.8 g。
甬優(yōu)4949中感稻瘟病,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為5級。甬優(yōu)4949高感白葉枯病,白葉枯病為9級[1]。
甬優(yōu)4949 的米質指標:糙米率81.0%,整精米率70.2%,長寬比2.3,堊白米率7%,堊白度2.0%,膠稠度76 mm,直鏈淀粉含量13.9%[1];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較低。
3.1.1 適時播種 根據(jù)建甌市水源鄉(xiāng)的氣候條件,甬優(yōu)4949作再生稻機械化生產(chǎn)時,頭季播種期可安排在3月10—20日。對較大面積種植的合作社或家庭農(nóng)場,可適當分批播種,間隔播種時間。播種時采用大田小拱棚軟盤(軟盤規(guī)格為長58 cm、寬28 cm)育秧。每個軟盤用種75 g,每667m2大田需要20盤秧苗,每667m2需要用種量1.5 kg。
3.1.2 軟盤基質使用 可以使用水稻育秧專用基質。將基質堆放在塑料膜上,加潔凈水拌勻,調節(jié)基質水分含量以手捏成團,落地自然散開為宜。
3.1.3 秧齡控制 秧苗3葉1心時,就可以進行大田移栽,一般秧齡控制在25 d左右。移栽時要做好秧苗病蟲害預防,做到帶藥移栽。
3.1.4 適當密植 根據(jù)水源鄉(xiāng)地理氣候條件,結合甬優(yōu)4949品種分蘗能力中等的特點,為提高頭季和再生稻兩季的產(chǎn)量,應插足基本苗。用機械插秧,每667m2密度控制在1.58萬~1.85萬穴,每穴2~3粒谷秧。根據(jù)大田漏苗情況,機插后2~3 d進行補苗。
3.1.5 合理施肥 在中等肥力的稻田,每667m2施用純N量為13~16 kg,N、P2O5、K2O質量比例為1.0∶0.4∶0.9。甬優(yōu)4949根系多而強,要重施基肥,大田每667m2基肥施用45%復合肥30 kg,或者每667m2施用尿素15 kg、過磷酸鈣40 kg、氯化鉀10 kg。早施分蘗肥,插秧5~7 d后,結合施除草劑,每667m2施用尿素15 kg、氯化鉀10 kg;適量追穗肥,烤田復水后,每667m2施用尿素5 kg加鉀肥5 kg。為增加再生季的產(chǎn)量,在頭季稻齊穗后15~20 d,每667m2追施尿素8 kg+氯化鉀6 kg作促芽肥。
3.1.6 中耕除草 移栽7 d后,結合施分蘗肥,每667m2用5%丁草胺顆粒劑1~1.2 kg撒施,施后保持3 d田間水深3~4 cm。
3.1.7 加強水分管理 頭季水分管理采用薄水插秧,田間水層1~2 cm;深水返青,淺水促分蘗;當每667m2莖蘗數(shù)達15萬株左右時要進行烤田,烤田有利水稻根系往下生長,控制水稻的無效分蘗,烤田要烤到田面有小裂、現(xiàn)白根,腳踩不陷為止。在抽穗揚花時保持水深2~3 cm;在收割前7 d斷水烤田,可用機械或人工開好四周的邊溝和十字溝,以利于曬田和成熟期田板干硬,以減少頭季收割時收割機碾壓造成的稻樁損失。
3.1.8 病蟲防治 甬優(yōu)4949 中感稻瘟病,在稻瘟病常發(fā)期,將奧力克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釋進行噴霧;葉瘟零星發(fā)生時,每667m2及時用富士一號80~90 mL對水噴施;抽穗期要注意防治穗瘟,特別是在孕穗期(破口期)和齊穗期進行防治,可用32.5%苯甲嘧菌酯40 mL或75%肟菌酯戊唑醇15~20 g對水30~45 kg混勻噴施。
3.1.9 頭季稻的收割 在100%谷粒黃熟時搶晴天收割,機割留樁高度在10~20 cm:8月1日前收割,可留低樁10~15 cm;8月1—5日收割的,留樁高度要高些,為15~20 cm,并盡量減少對稻樁的碾壓。最好采用可碎草的收割機,能邊收割邊碎草,這樣有利水稻秸稈還田,同時還能減少對稻樁的覆蓋。
3.2.1 水分管理 頭季稻機收后,應及時清理堆壓在稻樁上的稻草。再生稻怕水淹,收后2 d及時復水,水深1~2 cm就可。讓水分自然落干,采用干濕交替的方法,防止秸稈腐爛形成的還原性物質影響再生芽的萌發(fā)。
3.2.2 再生季的施肥管理 再生稻復水2 d后,每667m2施用尿素15 kg、氯化鉀10 kg,以促再生芽的發(fā)育和頭季收割后再生苗的快速萌發(fā)。頭季收割15 d后,每667m2再施用尿素5 kg。始穗期至齊穗期,可以采用根外施肥,每667m2用磷酸二氫鉀0.1 kg、尿素0.2 kg,對水50 kg噴施,以利于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3.2.3 病蟲害防治 頭季稻收割15 d后,根據(jù)田間調查情況決定是否施藥。每667m2用50%吡蚜酮WDG5 15~20 g防治稻飛虱;用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已唑醇懸浮劑等農(nóng)藥對水噴霧防治紋枯病;對稻曲病的防治,可在水稻孕穗期、破苗期和抽穗期噴灑30%愛苗300 mL。
3.2.4 再生稻的收割 甬優(yōu)4949機收再生稻的生長不容易整齊,特別是被機械壓過的,生長恢復慢,因此要適當延遲采收,使其全部成熟以后,再進行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