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營口有禮 文學助力”紀念《遼河》創(chuàng)刊四十年暨中國文學期刊發(fā)展論壇實錄

2019-03-22 02:25:06
遼河 2019年2期
關鍵詞:文學期刊營口遼河

馬小淘(《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著名作家)

《遼河》雜志四十年,四十年是人剛剛到中年,2018年的青創(chuàng)會年齡限制就是四十歲,所以四十年是中年危機剛剛開始,是個檻兒。我覺得,不僅僅是《遼河》,嚴肅文學和文學期刊,目前都面臨一些困境。我們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已轉(zhuǎn)移到了手機上,也逐漸習慣關注一些公眾號,用微信來看文章。反過來說,也是一種慶幸,在我們有生之年趕上了科技的大發(fā)展,趕上了滄海桑田。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網(wǎng)絡還作為一種新鮮事物,是年輕人、潮人才關注的事情。而今大家都在上網(wǎng),用手機閱讀了,網(wǎng)絡已經(jīng)從當年的小眾,當年隱秘的藏身之地變成了曝光之處。閱讀載體的變化,讓我們面臨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

我們不斷地在討論文學的邊緣化,雜志的印數(shù)不斷下降。但是反過來看文學創(chuàng)作,會發(fā)現(xiàn)很多來稿里的主人公都是文學愛好者、作家、編輯……都是愛文學的??催@些作品,我們都有一種誤解——文學太主流了,全國人都在愛文學。我覺得這種單一的文學趣味,這種書齋式的寫作,我個人認為也很可怕。現(xiàn)在包括90后00后的作家也開始發(fā)表作品,但是驚艷的比較少,四平八穩(wěn)的多,銳氣不足。其實我們好好回憶一下,格非、王朔他們發(fā)表代表作,一鳴驚人的時候,都是二十六七歲。而我們現(xiàn)在會把三十多歲的作家當成新銳作家,年輕作家變得越來越晚熟,越來越小圈子,越來越書齋式的寫作。

其實我覺得這個時代對文學的要求應該是不斷求新,這也是與中國百年現(xiàn)代化進程訴求相吻合的。當然,不斷求新可能是一種焦慮的情緒。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新”的確是文學甚至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內(nèi)在性的要求。尤其是對基層作家來說,我希望看到更多來自生活本身的樸素表達,更多的發(fā)揮自己“民間優(yōu)勢”,少一點文藝腔和陳詞濫調(diào)。2013年青創(chuàng)會上王安憶老師的發(fā)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說:傳統(tǒng)并不是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形成的,它不止是一本或者幾本書,而是一脈思想,她和我們是在同一個時代,呼吸著同一個天空下的空氣,經(jīng)歷著同一個歷史,創(chuàng)造著同一種傳統(tǒng)。從文學的角度,她和我們是一代人,文學的時間和現(xiàn)實的時間不同,它的容量是根據(jù)思想的濃度,思想的濃度也許又根據(jù)歷史的劇烈程度,總之,它除去自然的流逝,還要依憑于價值,她說我們共同努力,共同進步,讓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青年能真正讀我們的書長大。

這段話讓我覺得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應該太封閉。四十年可能對我們個體的生命來說是非常漫長的,但對于一個文學的傳統(tǒng)來說,那可能還是非常短暫的。我想期刊現(xiàn)在可能不是最蓬勃的時期,但我覺得也并沒有必要過分的擔憂,嚴肅文學永遠不會消亡。

聶權 (《詩刊》編輯、著名詩人)

《遼河》雜志創(chuàng)刊40年意義重大。40年已經(jīng)過去,站在這個歷史節(jié)點,未來,文學期刊在新時代如何發(fā)展,這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所有文學期刊都面臨著一個轉(zhuǎn)型和融合的問題。具體該怎么做?我認為:

首先,要有大的格局和辦刊的大境界。要著眼于全國市場,創(chuàng)立特色品牌。當然,要建立一個品牌,就要高標準、嚴把關、嚴要求。

第二點,要多注意和新媒體的融合,注重新媒體力量。新媒體輔助期刊發(fā)展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信息通過新媒體可以及時發(fā)布,它還可以輔助性地完成一些活動,增強品牌的影響力?,F(xiàn)在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新媒體與傳統(tǒng)文學期刊的結合點,這個雖然很難,但是如果找到這個結合點,就可能完成一個很好的轉(zhuǎn)型。

第三點,就是要做一些有品牌效應的活動。不能因為《遼河》是一個市級刊物,就把它放到一個市級刊物的位置。而是要在建立這個品牌之后,做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活動,起一個反作用力,也可能帶來一些經(jīng)濟上的收益。因此,建立品牌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遼河》雜志作為市級刊物,它能起到一個引領地方作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來有些說法,說文學期刊會在五年內(nèi)消亡。對此,我抱以一種非常懷疑的態(tài)度。我認為,一些地方刊物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引領地方作者、引領文學,更引領一種精神。當然,文學期刊的發(fā)展也需要地方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沙憲增 (遼寧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

從我了解的營口文藝發(fā)展史來看,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營口市委,特別是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魄力。這個魄力來自哪里?來自于格局的寬廣、站位的高遠。我覺得,雜志推向市場是錯誤的。辦文學雜志,不要指望掙錢,辦雜志就要不忘初心。

怎么樣辦好雜志,我認為要有“兩感”。

一是時代感。要有認清時代的緊迫感,跟上時代的步伐。要走出去,請進來。除了要建立東三省的文學聯(lián)盟外,還要交流聯(lián)誼南方的刊物,包括交流作品。要包容,可以納入很多種形式。包括網(wǎng)絡,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平臺,也叫陣地。我們不是區(qū)域意識形態(tài)化,實際上網(wǎng)絡這個平臺一直跟傳統(tǒng)平臺在競爭。因為其門檻比較低,對文字的質(zhì)量要求也不是很高。而我們一直在一絲不茍地研究文學作品的質(zhì)量。如今從事網(wǎng)絡創(chuàng)作的作者太多了,其中有兩個誘惑,一個是點擊量(金錢的誘惑),另一個是對文學作品的質(zhì)量要求比較低。我們在競爭中普遍感覺到目前作家青黃不接的原因,不是沒有從事這方面的青年作家,而是被網(wǎng)絡占據(jù)了一大部分。

二是責任感。辦刊的初衷就是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所謂責任感就是編輯要對每個寫作者負責。要有一批好的編輯,因為一個好的編輯就是一個好的鑒賞家,很多作家新秀都是被好的編輯發(fā)掘出來的。這么多的文學愛好者每寫一篇作品都會有好的閃光點。一篇散文也好,小說也好的修改過程,是對作者,尤其對初學者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F(xiàn)在很多文學期刊編輯較少,所以很難做到這一點。雜志要以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某個名家為榮,而不是成名了再去發(fā)人家的作品,發(fā)得再多也不是你的。

雜志要想有影響力,包括知名雜志,個人覺得辦刊的人不要研究發(fā)行量,而是要研究初衷和定位。2018年,正逢改革開放40周年,又是《遼河》雜志創(chuàng)刊40周年。我在營口市工作12年,一直關注著《遼河》?!哆|河》的前40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改革也好發(fā)展也好,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在這里,我們也要向曾經(jīng)的前輩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在此祝愿《遼河》如同遼河水一樣滾滾向前。

薛濤(遼寧省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作家)

文學期刊怎么辦?我之前也沒有思考過。一個文學期刊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們這些文學機構,作協(xié)、文聯(lián)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能找到這些理由,就能找到期刊存在和發(fā)展的動力。

文學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就是文學始終是服務于一個人內(nèi)心的,服務于一個什么樣人的什么樣內(nèi)心呢?它是服務一個弱小的人、弱小的內(nèi)心,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論壇在座的有領導,有從事各種工作的人,也有作家,回憶一下你為什么愛上文學?一定是你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喜歡上閱讀小說、閱讀散文。當你越來越強大,成為一個機構、一個團體、一個人群里的倡導者、主導者的時候,文學在此之后還能一直伴隨著你。文學往往是你不夠強大的時候走進你的生命,也許文學最大的作用就在這里。

當年,我在老邊高中做教務工作。我不太勝任當時的工作,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這時候,我走進營口市文聯(lián)的小樓,知道了《遼河》雜志。一位長者像一位精神導師,更像一位智者,指引了我未來的方向,他也向我介紹了《遼河》雜志。我從這個雜志、從這個文學的長者身上找到了一種方向。這位長者就是著名詩人雁翎老師,今天在座的很多作家都受到過他的鼓舞。文學期刊的力量確實是很大的。這個力量不是看上去多么的宏闊,波濤滾滾,后浪拍前浪。文學的力量真不是這樣的。它的力量是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里面起到微弱的一種推動。它不是火炬,而是一根蠟燭在黑夜里閃出一點點微光。

《遼河》雜志到了創(chuàng)刊40年了,它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與改革開放如影相隨地走過了40年。我覺得這個期刊它本身是改革的產(chǎn)物。在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40年之后,今天它又跟著改革的腳步從營口市文聯(lián)轉(zhuǎn)到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對這本雜志來說,這是新的機遇。我相信它會變成一只新的蒼鷹,飛得更高,更有力量。祝愿這本曾經(jīng)影響我很多年的文學期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祝愿這本雜志越辦越好。

何凱旋 (《小說林》《詩林》主編、著名作家)

作為一名從事30年地方文學刊物編輯者,我確實深深感受到,文學期刊發(fā)展的種種流變。很長時期文學期刊基本上是一個模式。文學期刊的改革應該是從2004年開始的;那應該是文學期刊,尤其是地方文學期刊真正發(fā)生變化的開始。但是直到現(xiàn)在,文學期刊的改革仍沒有一個可遵循的、全國統(tǒng)一的模式。同時,文學期刊的改革(尤其是地方文學期刊)也走向不同的發(fā)展模式。個人認為,對于文學刊物的保留和發(fā)展,很多關鍵因素取決于執(zhí)掌一方的地方領導個人的文學情懷。

作為地方的文學期刊,尤其是市級以下文學期刊的掌門人,我們必須要有十八般武藝來打通各個渠道,獲得地方上的財政支持,才能得以長遠發(fā)展。

《遼河》雜志并入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做法給了我新的啟發(fā)。我覺得,這是將文學引入到火熱的生活第一線做法。這樣,不論是文學期刊的作者,還是期刊的領導者,在一線的火熱生活中,能使其作者使其刊物有更好的親歷感,也可以獲得更多讀者的青睞。

東北地區(qū)的文學語言表達方式比較相似,而東三省擁有如出一轍的文化土壤,能夠?qū)崿F(xiàn)更好的交融。

我建議在遼寧地區(qū)期刊行業(yè)合作發(fā)展的前提下,組織建立東北期刊聯(lián)盟,將東北期刊雜志的力量聯(lián)合起來,改變目前期刊雜志“各自為戰(zhàn)”的現(xiàn)狀,形成一種共識,可以將微弱的聲音匯聚起來,形成更洪亮的倡議和號召力。

袁炳發(fā)(《小說林》編輯、著名作家)

感謝《遼河》雜志,給我提供這次采風和學習的機會。

來之前,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些關于《遼河》雜志的介紹,尤其是今天來到現(xiàn)場,參加《遼河》雜志創(chuàng)刊四十年暨中國文學期刊發(fā)展論壇,這讓我感覺到,這個城市的領導很智慧,用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符號,通常被人稱作城市的靈魂。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一項提升城市發(fā)展的“軟實力”工程。

今天會議的陣容,很強大,有國家級期刊,也有東三省的重要期刊。這說明營口的領導有想法,想把雜志做大,做成文化品牌!轉(zhuǎn)型和升級,走出困境,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努力,需要奮斗!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讓我們感到很振奮。其實,從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是剛性的不容置疑的。文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應該是世界通行的鐵律。

最后祝?!哆|河》的明天會更好!

于雙慧 ( 《小說月刊》首席編輯)

關于文學期刊,早在2011年,就有人提出中國文學雜志已經(jīng)重新洗牌,當時的說法是文學偶像取代了傳統(tǒng)作家,文壇的格局變了,一批富有青春朝氣的聲音將純文學刊物逼向邊緣。人們不禁要問,是固步自封的純文學雜志在自掘墳墓,還是青春文學雜志更能讓青年人產(chǎn)生共鳴,后來居上呢?而在這個問題還沒有爭論出結果的時候,掌上閱讀的時代就來了,這才是文學期刊乃至所有紙媒更大的打擊。掌上閱讀真正的使文學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電子期刊,可以在線閱讀,可以下載閱讀,有聲圖書,可以解放雙眼。甚至能夠做到一心二用。而且,掌上閱讀方式厲害的就是,可以在不同人群中大量普及,對于年齡段的局限性小。文學期刊要根據(jù)各種市場與讀者定位刊物風格等,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體,但掌上閱讀只用一種閱讀方式就沖擊了所有的媒體。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文學期刊也要迅速融入市場,制定靈活的編輯措施,定位準確,才能在市場中確立屬于自己的空間。

一本好的期刊,需要一個團隊各方面的鼎力配合,選稿,欄目設置等,堅持高水平,高門檻,選真正好的作品,培養(yǎng)穩(wěn)定的讀者群。首先要支持住生存,才能謀求更大的發(fā)展。還是要靠質(zhì)量說話。

適應時代與閱讀品位的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是對的,不能固步自封永遠守舊,但若僅僅為迎合所謂的閱讀口味,把以“博眼球”獲利放在第一位,降低期刊文學作品的刊登門檻,粗制濫造,會降低整個期刊市場的水準,會把文學貶值。

文學期刊要有三度:一是文學期刊要有溫度,貼近讀者,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二是文學期刊要有尺度,篩選嚴格,才能打造精品。三是文學期刊要有速度,信息時代,才能跟上步伐。

文學期刊,既是文化名片,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所以,中國的文學期刊人其實一直在堅持辦刊初衷,一方面發(fā)表最好的作品,一方面培育新人。辦出刊物的獨有特點,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宋曉杰 (著名作家)

我很多兒時的記憶都在營口,很多美好的記憶都是營口留給我的。營口,決定了我現(xiàn)在對于文學的基調(diào)和底色?!哆|河》雜志發(fā)表了我的處女作《鄉(xiāng)思》??梢哉f,我成長中每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都與“遼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文學在任何程度上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只要是人,就會有情感。無論現(xiàn)在雜志怎樣被邊緣化,我們都不應該妄自菲薄,不應該自哀自棄。

從我的經(jīng)歷中可以感受到,越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越反哺文學,越尊重文學和藝術,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東北地區(qū)進行學習的。

我對《遼河》,對編輯工作都非常有感情。我曾做了18年的文學編輯工作,目前在遼寧文學院教務處工作,職責就是培養(yǎng)全省各市的文學愛好者。

對于文學期刊未來的發(fā)展我覺得,第一,要組織期刊聯(lián)盟。第二,要開展各種基地培訓,一定要呈梯次培養(yǎng)人才。要走出去,開展各種大賽、評獎活動。第三,要開拓見識和視野,包括要以《遼河》主編的名義走出去參加各類活動,吸取全國各地的先進經(jīng)驗,為《遼河》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第四,把文學名人請到營口,組織各類講堂活動,也許某位作家或名人的一句話就點燃了一個孩子的文學火種。而且,我希望《遼河》雜志能出現(xiàn)在營口市的圖書館、星級賓館等,把雜志放到日常生活中高檔次位置上,這是對純文學的尊重,也是給《遼河》應有的尊重。祝愿《遼河》與祖國同頻,與時代同步,不同的聲音,同一種合唱。

張啟智( 《芒種》主編)

我認為刊物的定位很重要,雖然我國文學期刊380多本,但是每一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特性變成共性的話,在國家一些大刊面前沒有自己的特性,那么地市級期刊的存在感就比較弱。

對于《遼河》的定位,首先作為地方文學期刊,我覺得有幾個功能必須要承載。第一是承載這個城市的宣傳功能,通過文學作品和作家隊伍發(fā)表地域性的文學作品,向世界、向全國傳遞城市的緯度;第二是培養(yǎng)文學新人,這個功能很重要。

《遼河》劃歸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在國內(nèi)是第一家。文學期刊從發(fā)展到現(xiàn)在,回過頭看,為什么有今天式微狀態(tài),因為它承載的政治功能縮小了,存在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縮小了,它成為了小眾的,才真正回到了文學的本質(zhì)。文學本身是小眾的,我們看今天的文學發(fā)展狀態(tài),作為純文學期刊,不會消亡,會永遠存在。走向國際來看,文學期刊非常小眾,但是文學作品的衍生,國外是走在我們前面,所以我們吸收西方有用的、有效的、優(yōu)秀的東西,我們就要看它的轉(zhuǎn)變轉(zhuǎn)化。實際上文學期刊、文學作品和媒體的結合形式,廣播電視電影,一追溯都是名刊名作的作品變成了電影、電視劇,成為經(jīng)典,這說明文學是一切藝術的基礎。

《遼河》轉(zhuǎn)到新聞傳媒中心,要加大和新媒體的融合,改變傳統(tǒng)的辦刊模式,通過新媒體的作用,《遼河》會很快在全國得到認可和響應。媒體是營口走向全國的手段,文學作品則是營口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名片。《遼河》要在營口各大中小學建立300多個文學社,這是很了不起的,這個舉動本身就是在培養(yǎng)文學新人。培養(yǎng)文學新人,可以通過講座、沙龍的形式,來和文學創(chuàng)作者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好的作品,可以刊登在《遼河》上,鼓勵新人,挖掘新人。

劉川 (《詩潮》主編、著名詩人)

“說話”代表著能讓自己去表達自己,其實一本雜志作為一個平臺,是一群人可以“說話”和表達自己的方式。但是時代在進步,而且我們也一直在為時代進步而努力。有的時候我們并不在乎一本期刊的存在與否,而在乎的是能否持續(xù)擁有讓我們共同自由說話的平臺,讓一群愿意表達個人價值、個人情感的人有一個說話的空間,在這個社會持續(xù)傳遞自己的能量和自己心里的聲音,而我們也愿意為這樣一個平臺的存在而去努力。

盡管上一個40年里,《遼河》非常輝煌,取得了許多成績,培養(yǎng)了許多作者,但下一個40年對紙刊來說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下一個40年,我們要換思維方式和行為的準則,尤其是5G時代的來臨,手機可以用于直播,一個作家在直播中可以和無數(shù)粉絲進行互動,而我們作為平臺的“中間商”可能會被取消。紙刊如果作為一個平臺,這個刊物有可能存在。但面對將來一個作家和無數(shù)讀者之間的互動,我們要怎么去做?怎么去兼顧這些將來會出現(xiàn)的可能性?《遼河》怎么面對現(xiàn)在紙刊迅速消亡、洗牌的時候?如何讓《遼河》這個 “說話”平臺還存在?“說話”是一個群體夢想的行為,讓這個平臺還存在就需要打造一個更大的平臺,這個更大的平臺要體現(xiàn)它有介入社會的能力和干預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作為一個平臺而不是一個紙刊本身。

不是一個刊物發(fā)了多少作品就有意義,要取消唯紙刊論,這個時候真正能做的就是服務于社會,把要說的話和這個群體的夢想,通過互動的形式傳達到社會各個空間去。一個刊物作為一個平臺更多的行為是社會化,具體說,文學論壇和基礎培養(yǎng)就要扎扎實實做好。這些比發(fā)行量更重要,比有多少用戶更重要。作為一個刊物,將來可能承擔的是一個學校,一群人的家園,這樣來說,不是說它承載了多少文字,擁有了多少閱讀量和點擊率,這些都不重要,通過一個平臺,作家和讀者無縫地連接起來,讓營口和世界聯(lián)動起來,使文學和社會的發(fā)展連接在一起,然后擁有更多的擁躉,擁有更多的粉絲。

李皓 (《海燕》主編、著名詩人)

一、綜合性文學期刊辦刊的“三個平衡”

1.四大體裁的平衡

綜合性文學期刊,小說應該是重頭戲,涵蓋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如果版面不是足夠多,中篇不宜超過2篇,小小說2—3篇為宜;散文數(shù)量次之,五六篇即可,以有文化含量的散文為宜,字數(shù)不宜太少。詩歌版面在10—20個之間為宜。評論一兩篇即可,評論是文學期刊的點綴,要發(fā)有分量的評論或者理論文章,而不是讀后感。

2.名家與普通作者的平衡

一個文學期刊要盡量爭取到名家的支持,多費一些功夫,因為名人效應對期刊畢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對于普通作者的選擇,除了稿子質(zhì)量這一個必要條件外,名氣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一個文學刊物必須有一定的風骨和血性,這當然取決于主編的魄力。

3.外地作者與本地作者比例的平衡

地市級刊物與全國性刊物不同,必須接地氣,培養(yǎng)本地作者,但又肩負著面向全國展示城市形象的任務,所以辦刊不能太狹隘。公開發(fā)行的期刊,必須以外地名家、有名氣的作者、自然來稿中的精品為主,本地作者、稿件為輔。讓外地的優(yōu)秀作品影響本地作者的創(chuàng)作,然后適當推出本地作者作品,進入到全國文壇的視野。與此同時,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讓本地作者走出去,去占領省級刊物,乃至國家級刊物。

二、地方文學期刊的兩個取勝之道

1.特色

副省級以下乃至地市級文學期刊,必須辦出特色,才能在期刊叢林中脫穎而出?!哆|河》必須盯著大河、大海,應該有河的味道,海的氣魄。

2.可識別性

一本刊物必須有設計感,但不能太花哨,與文字搶風頭。文學期刊的設計與時尚刊物的設計迥然不同,版式設計者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

三、對文學期刊改革后的一個忠告

自給自足的文學期刊,沒有成功的先例。《遼河》劃歸營口新聞傳媒中心,必須未雨綢繆,及時爭取得到財政的支持。

張國鵬(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遼河》雜志,伴隨改革開放一路春風走過40年。在一代一代的“遼河人”艱苦努力下,《遼河》雜志逐漸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走入了一個新境界。我們《遼河》雜志也經(jīng)過了轉(zhuǎn)型,于2018年11月劃歸到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那么也伴隨著我們媒體融合一同發(fā)展,而且我們也相信2019年既是媒體融合的深入之年,更是給我們《遼河》雜志帶來一次發(fā)展的機遇,也必將使《遼河》能夠駛?cè)氲叫碌拇禾?,走進新的時代。今天我們把大家邀請到這里,實際上是欣慰于一本刊物,更是給這段歷史注入文學的基因。用文字的方式,留下一步步深深淺淺的生活腳印。用文學溫暖營口,用文字連接世界,這是《遼河》的聲音。文學不分國界,可以突破地域界限迅速抵達藝術和美的境界,啟迪人們心靈。

文學不會消亡是一個真理,文學不是從我們開始,我們只是擺渡者和傳承者,但文學既然傳承到我們這一代,我們就應該自信應變,文學不會死,但承載文學的媒體、載體會變?,F(xiàn)在掌上閱讀時代已經(jīng)來臨,不去面對和應變,那么可能對某些個體而言面臨的就是死亡,但對整個文學發(fā)展我覺得恰恰又是機遇,是文學發(fā)展的迭代,就像竹簡來記錄詩經(jīng),現(xiàn)在還能用嗎?就像通過報紙、雜志來傳播文學作品,但這種固定化的模式在改變,智能手機出現(xiàn)之后,移動客戶端,一機在手閱覽神州。這就是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對行業(yè)、對文學領域乃至于對我們各行各業(yè)帶來了推動,我們應該直面時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既把這本刊物作為國內(nèi)各文學愛好者、專業(yè)作家、詩人作品展示的平臺,同時還肩負著向文學期刊培育未來者、培育接班人的使命,要把這個使命擔當起來。在未來運行上,要借《遼河》雜志這個平臺,來培育未來的文學愛好者。作為未來文學青年展示的舞臺,把平臺變成舞臺。

遼河作為一個平臺,要盡量把服務社會的功能更加完善,要成為一個學校、成為一群人的家園。在文學發(fā)展的低潮時期,我們可能只是一棵小草,鉆出地面,甚至略帶料峭,冒著嚴寒,我們發(fā)出一個聲音。

翟營文(營口市作協(xié)主席)

風雨兼程,歲月如歌。

40年,《遼河》見證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發(fā)展。

40年,《遼河》立足營口,放眼全國,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家和詩人。

40歲的《遼河》如今正朝氣蓬勃,風華正茂。

李秀文(《遼寧詩界》主編、營口市詩歌學會會長)

在紀念《遼河》雜志四十周年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因為這四十年,我既是親歷者又是受益者。我是在《遼河》的健康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我的第一首詩、第一篇散文、第一篇小說都是在《遼河》上發(fā)表的。2002年我寫了一組詩歌,請雁翎主編給我指點一下,他說這幾首詩很有層次,你可以往國家級報刊投一投。按著雁翎老師的要求,我將改好的詩投給《詩刊》。幾個月后,收到了《詩刊》社編輯打來電話,說我投的十首詩歌選了《故鄉(xiāng)》《春節(jié)》《徘徊》三首。并在當年《詩刊》第二期上半月發(fā)表。以后又在《文藝報》和《文學報》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十多首。我寫的散文《美麗的雁蕩山》《虎刺的啟迪》是在《遼河》上發(fā)表后被《散文選刊》選用,并分榮獲全國年度大賽二、三等獎。

我2001年到2016年任《遼河》編委,搞了連續(xù)6年日新杯征文大賽。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好評,2014年《遼河》發(fā)行有困難,我和全體編輯同志共同努力,征訂520本。四十年來,經(jīng)過歷任主編和全體編輯共同努力,《遼河》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質(zhì)量越來越好,但愿《遼河》越辦越好!祝福你《遼河》!

趙樹發(fā)(營口市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主席)

自媒體時代,純文學期刊的危機是存在的。一部手機在手,資訊應有盡有。發(fā)表沒有門檻,閱讀信手拈來,除了網(wǎng)絡瀏覽之外,還有方興未艾的有聲文學。純文學期刊的時效性和功能性已喪失殆盡。之前,有來自省城的消息,說某人打車去省作協(xié),司機竟然問他做什么鞋?這個看似笑話的現(xiàn)象其實就是今天的現(xiàn)實。我想說的是,純文學已經(jīng)不是大眾化的東西了,作者和讀者的隊伍已經(jīng)很大程度地重合了。一篇好的作品很可能只在作家圈中流傳。

一本純文學期刊,剩下的大概就只有文學性了。因為文學不會消失,所以純文學期刊當然還有存在的價值和拓展空間。

首先得自己看得起自己。既然《遼河》是純文學期刊,就在“純”字上做文章,絕不媚俗,絕不妥協(xié),用習總書記的話說,“不做市場的奴隸”。堅持文學性才能贏得文學的尊重,才能團結和擁有廣大的作家隊伍。

其次,我覺得《遼河》應該遵循“以質(zhì)選稿”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就是寧可發(fā)三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也不發(fā)一流作家的三流作品。如果今后《遼河》上有好稿,就不愁不被“全國年度最佳”選走;或者說,如果從《遼河》上選出了“全國最佳”,就不愁不來好稿了。

還有就是,《遼河》要辦出地域特色。既有地標特點,又有人文優(yōu)勢。在突出推介地產(chǎn)作家的同時,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建議將刊發(fā)稿件的作者簡介,換成“選稿人評語”,至少讀者或作者會從中看到選稿的公平和公正。

郭金龍(營口作協(xié)副主席)

在《遼河》雜志辦刊不惑之年之際,舉辦了中國文學期刊發(fā)展論壇,這是中國文學期刊界的喜事,也是營口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里程碑。大家知道,《遼河》雜志走過了四十年的路程,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我是從《遼河》雜志成長起來的本土作家,從《遼河》出發(fā),我發(fā)表小說、詩歌、散文,再到《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我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班的學習,加入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遼河》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見證了我文學創(chuàng)作所走過的道路。在這次論壇上,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了紙質(zhì)發(fā)表載體是什么樣子,盡管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但文學交流和發(fā)展肯定會有無法逾越的障礙,我們慶幸擁有了《遼河》,營口擁有了的一張靚麗的名片。隨著“營口有禮,從我做起”活動開展,《遼河》雜志有了新的使命,新的征程,《遼河》揚帆出海,定會駛向中國文學期刊的高地,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作家隊伍。

文友寄語

在文字里游走,如同冬天里的天空、大地和樹木,顯露出最本真的顏色和骨骼。

有幸在紀念《遼河》創(chuàng)刊40年的名家論壇講座的現(xiàn)場爭取到一席座位,目及之處無一不是一張張充滿欣喜的笑臉,那種自心底發(fā)出的幸福,只有獲得文學滋養(yǎng)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我稱他們是一群“閃光的人“,我自己也自然而然地被這樣一群閃光的人感染著。

從兒時識字開始就對文字充滿敬畏,父母隨手帶回的雜志報刊,我都會被上面鉛印的文字所吸引,遇到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詞總要糾纏著問個明白。家人都會笑我在“啃字“,這種”啃字“習慣也一直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想來,那時對文字的癡迷更多源自對那些能搬運文字的人的崇拜。

近兩年,通過參加多次的“營口文學大講堂“活動認識了諸多活躍在文學領域的文壇匠人,坐在這群人當中,感受到他們?yōu)樽非笪膶W夢想那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與執(zhí)著,同時也越來越多聽到《遼河》這個名字。最讓我感動的是有那樣一群人,每當說起《遼河》,他們那質(zhì)樸的眼睛里充滿欣喜和渴望。他們長滿繭的大手局促地交叉著,就是這樣在田間整日勞作的雙手,在間歇的空檔里譜寫著詩歌、散文和童話。我看到這群人光芒四射,雖然他們身上沒有任何名貴的標簽。

在《遼河》泛舟,結識了更多像這樣閃著光的人,更深刻地感知他們?yōu)槲膶W所付出的代價和努力!這樣的一群人,為師為友,三生有幸。

在我眼里,《遼河》就是一支傳遞火焰的火把,用星星之火點燃文學人的生命,從而在文字里找到方向和力量。

(石琇)

四十年風雨,四十個春秋

走純文學的路

是營口詩人的搖籃

是遼寧作家的港灣

是中國文學的一扇窗

我是遼河碧波中的一滴水

我是營口天空里的一片云

詩歌的光芒

照耀我心靈的翅膀

我還要像魚兒一樣

洄游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劉建康)

初遇《遼河》,是二十年前,親近《遼河》,是二十年后。光陰似白駒過隙,一眨眼,弱冠變成不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世事變幻。唯一不變的是對《遼河》的熱愛。

《遼河》,這塊母親版期刊,哺育了我這個剛剛接觸文學的饑渴少年,讓我的文學夢有了萌芽的機會,也讓一些本土作者在波濤澎湃的大遼河里揚帆遠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前四十載,《遼河》從容走過,未來的無限歲月,《遼河》都將春暖花開!

(李翠玉)

每一步踏實的足跡

都緊緊地擁著時光前行

流淌于歲月的每個瞬間

四季風曾經(jīng)吹瘦了

一座城市的容顏

生命不老

你一筆一筆寫滿愛的箴言

愛上你

注定是一種堅守

日日夜夜 每一次觸摸

不一樣的情懷

(韋艷華)

三年來,我在《遼河》雜志上先后發(fā)表了近三十首詩歌,并且在2018年12月的“河風海韻 醉美遼河”全國詩歌大賽中,喜獲優(yōu)秀獎??梢哉f,我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和成長,都離不開《遼河》的哺育和培養(yǎng)。

一路走來,不單單是我,我還看見身邊的和全國的,許多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文學愛好者,也都在《遼河》溫暖廣闊的懷抱里,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現(xiàn)在的《遼河》,不單單是我們菜里的一點鹽,生活中的一點甜,它更是我們心中不可侵犯的精神高地和心靈家園。因此,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帶著一本《遼河》上路。

風風雨雨中,《遼河》已經(jīng)走過了四十年。這四十年中,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如今的《遼河》已經(jīng)成為了營口不可缺少的文化名片,并且是全國眾多文友們特別關注的文學期刊之一。尤其是這一次的“中國文學期刊發(fā)展論壇”能夠在營口舉辦,并請來了許多文學界的名家現(xiàn)場來為我們上課指導,這是營口文友們莫大的福氣和福利。

能夠成為《遼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我深以為榮。

(馮亞娟)

我堅信,就算網(wǎng)絡媒體掀起再大的風浪,《遼河》雜志,也依舊是一座山,在營口這片不乏詩人的土地上,長出一棵棵開花的樹。萬眾詩人與詩友們對《遼河》的愛,四季的風搖不動。

比如我從1985年第一次,詩歌《鄉(xiāng)戀》登上遼河雜志的那一天起,心中就對《遼河》雜志,充滿了熱愛。

我的青春已經(jīng)在風中走丟了,但是,我對《遼河》的眷戀,卻一日比一日濃厚。

我堅信,會有許多詩人和文學愛好者同我一樣,像愛戀人一樣地愛著《遼河》雜志。

我更堅信,作為紙刊的《遼河》雜志,在走過四十年的風雨后,其成熟的風采,會猶如一幅畫,不曾褪掉一絲如星的光亮。

營口以及全國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及文學愛好者,熱愛著《遼河》雜志,我堅信,作為紙媒的《遼河》雜志,會愈走愈遠,遠行的路會愈走愈寬。

《遼河》雜志,有六代主編的心血和青春的澆灌,一定會在紙媒這片土地上,長出一棵棵樹,開出一朵朵花。

就算各種電子媒體,掀起的風再猛,《遼河》也會堅定不移地堅守著紙媒這片天地。

有萬眾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對《遼河》的愛,紙媒《遼河》一定會在春風的吹拂下,掀起更大的浪,而我們都是浪尖上的浪花。

紙媒《遼河》會像漲潮的遼河水,勢不可擋,在歷史的河流中,順勢而上。

流行歌曲曾經(jīng)刮起了一陣旋風,沖擊著國粹京劇,黃梅戲等藝術,但是,京劇與黃梅戲等藝術,在一大批藝術家們的堅守下,繼續(xù)展示著魅力。

所以,我堅信,紙媒《遼河》雜志,絕不會在四季的風中走丟。

(馬正凱)

當紙刊受到當前大形勢的嚴重沖擊,《遼河》是一場匯集已久的春雨,及時而落,四季輾轉(zhuǎn),涓涓細流與渤海相融。

兩岸兒女,又聞外界的海闊天空,飲水思源,鄉(xiāng)音未改,撰寫春風里的朵朵浪花。無論多久多遠,精神的甘泉,喂養(yǎng)了一匹又一匹黑馬。

這片土地,有她的滋養(yǎng),壯心不已。

(孫曉峰)

猜你喜歡
文學期刊營口遼河
遼河口
傾聽
遼河(2020年8期)2020-09-02 14:25:25
遼河文訊
遼河(2018年5期)2018-11-15 03:39:26
河南文學期刊社長(主編)座談會在開封舉行
牡丹(2018年34期)2018-01-25 12:07:00
基于ELM算法的遼河沈陽段水污染評價
《營口古代文明展》的內(nèi)容設計與特色
文學期刊 當“內(nèi)外兼修”
牡丹(2015年2期)2015-05-30 10:48:04
高分-2衛(wèi)星營口融合影像
國際太空(2014年10期)2014-07-25 03:50:52
營口機場建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
文學期刊需要政府支持
同江市| 土默特左旗| 杭锦后旗| 开鲁县| 凤城市| 武功县| 高邮市| 大埔区| 恩平市| 绥滨县| 望城县| 霍城县| 资溪县| 绥芬河市| 恩平市| 平邑县| 耒阳市| 蒙山县| 天峨县| 遂平县| 巢湖市| 澳门| 江永县| 南江县| 洛川县| 惠州市| 长岛县| 土默特左旗| 岫岩| 高密市| 陆良县| 繁峙县| 怀集县| 福海县| 包头市| 兴宁市| 玛纳斯县| 迁西县| 平乡县| 疏勒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