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君琪
(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作為金元之際的文學大家,他的文學成就為后人矚目,其中尤以詩詞為最。清趙翼《甌北詩話》言:“七言律則更沉摯悲涼,自成聲調(diào)?!盵1]當今學者胡傳志先生認為:元好問用力最多的是七律,成就最高的也是七律[2]。結(jié)合歷代詩評家的評論可知,其七言律詩成就最高,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學界對元好問七言律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聲律拗救、審美結(jié)構(gòu)抑或是與杜甫、陸游等人七律創(chuàng)作的對比上,對元好問七律用典現(xiàn)象進行探討的論文僅見顏慶余《北宋之后:元好問與中國詩歌傳統(tǒng)》,論文用簡短篇幅探討了元好問七律的用典特色,留意到元好問好用虛字來盤活古典,避免堆砌故實的弊病[3]。本文擬從元好問七律用典入手,分析其七律創(chuàng)作中的用典特征、用典類型及用典效果,以期完善元好問七律研究中的些許不足。
元好問七律使用的典故范圍廣泛,經(jīng)史子集均涉及。經(jīng)部用典來源有《詩經(jīng)》《禮記》《論語》《左傳》《尚書》《孟子》《易經(jīng)》。如《讀靖康僉言》首聯(lián)“浚郊沙海浩茫茫,河廣才堪一葦航”①元好問七律引自狄寶心《元好問詩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11年),下文引詩均出自此書,不再一一注明出處。,上句語出《詩經(jīng)·鄘風·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盵4]下句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盵4]再如《謝鄧州帥免從事之辟》頸聯(lián)“首丘自擬終殘喘,陟屺誰當辨苦音”,上句語出《禮記·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室病!盵5]下句語出《詩經(jīng)·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4]史部是元好問七律用典的主要來源,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唐書》《新唐書》等。如《寄西溪相禪師》頷聯(lián)“門堪羅雀仍未害,釜欲生魚當奈何”,分別引用自《史記·汲黯傳》與《后漢書·范冉傳》,上句言居所的蕭條冷落,下句言生活的清貧困苦。再如《四哀詩·李長源》頸聯(lián)“石苞本不容孫楚,黃祖安能貸禰衡”,上句引用自《晉書·孫楚傳》,下句引用自《后漢書·禰衡傳》,旨在說明賢能之士被奸臣陷害。子部用典來源主要是《莊子》《世說新語》,如《感事》首聯(lián)“舐痔歸來位望尊”,引用的是 《莊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醫(y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6],意在說明毀謗的人以諂媚得高位。再如,《潁亭》頸聯(lián)“勝概消沉幾今昔,中年登覽足悲哀”,下句引用自《世說新語·言語》中謝安對王羲之說的話:“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日惡?!盵7]集部用典主要取自《楚辭》《文選》《陶淵明集》《杜甫集》等,如《昆陽二首》(其二)頸聯(lián)曰“老馬長途良憊矣”,此句語出杜甫《江漢》:“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盵8]
元好問七律用典集中、密度大:一是其用典七律有近270首,占其七律詩歌百分之八十左右;二是其七律用典多以對仗的方式出現(xiàn),單獨出現(xiàn)的情況相對較少。亦有通篇用典的七律,如《過濁鹿城與趙尚賓談山陽舊事》:
廢邑蕭條落照邊,山陽遺跡世空傳。
肺腸未潰猶可活,灰土已寒寧復(fù)然。
負鼎運來元有力,考槃人去更堪憐。
因君憶得曹瞞事,銅雀臺荒又幾年。
首聯(lián)的山陽遺跡用《后漢書·孝獻帝紀第九》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的事情,頸聯(lián)的灰土復(fù)燃用《史記·韓長儒列傳》中獄吏侮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fù)燃乎”典,頷聯(lián)的負鼎、考槃分別用《史記·殷本紀三》中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事和《詩經(jīng)·衛(wèi)風·考槃》的“考槃在澗,碩人之寬”[4],尾聯(lián)引用《三國志·武帝紀》中曹操建銅雀臺事。再如《寄答飛卿》:
一首新詩一紙書,喜于滄海得遺珠。
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
白雪任教春事晚,青天終放月輪孤。
并州命駕才千里,嵇呂風流未可無。
此詩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第二句滄海遺珠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寫閻立本稱贊狄仁杰觀過知仁的行為且認為其是非常難得的人才,三句古來獻玉引用《韓非子·和氏》卞和獻玉的典實,四句聞韶用《論語·述而》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典,五句白雪用宋玉《對楚王問》中《陽春》《白雪》典,六句用唐釋寒山《寒山詩集》中詩語,七、八句用《晉書·嵇康傳》中呂安思嵇康千里命駕的典故。由此可見元好問七律用典的密度。
元好問七律用典方式多樣,據(jù)趙克勤先生對“用典”的分類[9],明用、暗用、反用、借用和化用五種類型用典方式均有涉及,其中明用、暗用與反用三種是其頻繁使用的用典方式。明用,即使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使讀者一見便知在運用典故,如《射虎》首聯(lián)曰“虎跡骎骎近九關(guān),豈知飛將乃黃間”,用李廣射虎典,簡明易了;再如《寄答飛卿》尾聯(lián)曰“并州命駕才千里,嵇呂風流未可無”,用“千里命駕”典,言詩人對友人的思念。暗用,指詩人引用的典故,從字面看不出其深意,需要對典故自身進行分析,如《會善寺》尾聯(lián)曰“長松想是前朝物,及見諸孫賦《黍離》”,《黍離》是《詩經(jīng)》中的一章,《詩序》曰:“《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盵10]可見,《黍離》是亡國之痛的象征,詩人意在表明故國滅亡的悲痛心情。反用,指詩人運用的典故與原典意義相背,如《雨后丹鳳門登眺》尾聯(lián)曰“窮途自覺無多淚,莫傍殘陽望春臺”,此處反用“阮籍窮途而哭”典;再如《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其二)頸聯(lián)曰“包胥無淚哭秦庭”反用“包胥哭秦庭”典。借用,指詩人運用典故表示另一種與典故本義無關(guān)的意思,如《五月十二日座主閑閑公諱日作》尾聯(lián)曰“陸氏莊荒又一年”此聯(lián)“陸氏莊荒”原意指科考方面杜絕行私請托,這里則指恩師趙秉文的墓地荒涼。元好問七律亦有化用前人詩語入詩的方式,如《留別仲澤》之“逐貧不去巧相尋”化自揚雄《逐貧賦》之“貧遂不去,與我游息”[11],《葉縣雨中》之“今朝一雨散千憂”化自杜甫《落日》之“一酌散千憂”[8],《帝城二首》(其一)之“悠悠未了三千牘”化自蘇軾《次韻子由送千之姪》之“閉門試草三千牘”[12]等。
元好問七律中廣泛用典,對其七律用典情況進行歸納概括,可發(fā)現(xiàn)其用典的偏好,主要可分為世事滄桑類、避世隱居類、貧苦生活類、扶傾志士類。
元好問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金朝統(tǒng)治者的內(nèi)部矛盾、不合理的統(tǒng)治及蒙古侵金戰(zhàn)爭等,使他目睹了金朝由繁榮到滅亡的歷程。由于親歷戰(zhàn)爭,飽受亂離之苦,眼見故國傾覆,其七律中表達世事變遷的典故甚多。如:
來鴻去燕三年別,深谷高陵萬事非。(《送杜子》)
深谷高陵典出自《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原文曰:“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盵4]詩中原意是指山河巨變,后引申為國家滅亡,朝代更替。此聯(lián)“三年別”與“萬事非”對舉,小數(shù)對大數(shù),短暫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給人世事滄桑之感。
華表鶴來應(yīng)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丁令威化鶴歸來典見于《搜神后記》,言遼東人丁令威學道成仙,千年以后化作白鶴回歸故里,看到眼前物是人非的景象,感慨世事易變,勸人學仙。銅盤人語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言魏明帝詔宮官取漢武帝時所鑄捧露盤銅人,銅人潸然淚下,用此典引出興亡之悲,是朝代更迭現(xiàn)實的生動描繪?!叭A表來歸丁令威”(《懷安道中寄懷曹徵君子玉》)、“老鶴千年見城郭”(《贈張致遠》)等用的都是丁令威化鶴歸來典,寓世事易變、滄海桑田。再如
攜盤渭水空流涕,種柳金城已合圍。(《為鄧人作詩》)
種柳合圍典見《世說新語·言語》,言桓公(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身為瑯邪時種的柳樹,現(xiàn)在繁茂碩大,心生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用此典言巢傾卵覆之悲與世事滄桑之傷,訴說金朝滅亡的事實與詩人的悲痛之情。
元好問金亡前屢試不中的科舉經(jīng)歷與為官后不被重用的現(xiàn)實處境,使他深感異族統(tǒng)治下施展才華的艱難。金代后期二十余年的戰(zhàn)亂生活,也使其有隔世之感。此外,其時佛道思想盛行,元好問結(jié)交眾多佛道友人,思想受到影響,這都促使元好問隱逸心態(tài)的形成。其七律中亦多有用避世隱居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如:
賣劍買牛真得計,腰金騎鶴恐非才。(《示崔雷詩社諸人》)
賣劍買牛典見《漢書·龔遂傳》,言龔遂做渤海太守時,見此地生活奢侈,百姓不田作,因而勸百姓務(wù)農(nóng)桑,讓百姓賣劍買牛進行耕作。詩人用“賣劍買?!钡?,暗指從三鄉(xiāng)移居嵩山選擇隱居的事情?!把痱T鶴”典出自南朝《小說》,謂有人想兼有官職、財產(chǎn)與升仙三種,此處反用此典,言詩人的隱逸抉擇。再如:
便與溪塘作盟約,不應(yīng)重遣濯纓塵。(《后灣別業(yè)》)
此句用《楚辭·漁父》“濯纓”典,以示避世隱居不再出仕??梢园l(fā)現(xiàn),詩人所用避世隱居典為來表明隱逸心志。同時,詩人還拿自己的朋友來類比避世隱居的古圣先賢,借此抒發(fā)對朋友退隱的殷羨之情。如:
三間老屋知何處,慚愧云間陸士龍。(《寄楊飛卿》)
此聯(lián)用陸機、陸云隱居典,將友人楊飛卿視為晉時的陸機。再如:
臥流卜筑平生事,會就遼東管幼安。(《贈玉峰魏丈邦彥》)
此處詩人將友人魏邦彥視作三國時期的隱士管寧,并用“會就”二字表明自己定會與友人一同歸隱。
元好問一生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戰(zhàn)亂生活中度過,在蒙金戰(zhàn)爭中多次舉家搬遷,屢次科舉不中,為官后又多次選擇歸隱,生活來源無法保障,其生活狀況可想而知。元好問的諸多友人與其生活類似,絕大部分在戰(zhàn)亂生活中毅然歸隱,過著貧苦的生活。其詩中多用典故描寫自己生活貧困。如:
淹留歲月無馀物(《昆陽二首》其二)
糲食粗衣歲月長(《入濟源寓舍》)
秋風茅屋可憐生(《十日作》)
白石鯉魚空尺半(《春寒》)
以上四句都是描摹自己貧困生活現(xiàn)狀的詩句。第一句用別無長物典,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篇,言因為貧困而一無所有;第二句語出陶淵明《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13],元詩活用此典,表明因饑寒而覺得時間漫長的體驗;第三句秋風茅屋典見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言居所破敗不堪,是晚年生活貧苦、凄涼的寫照;第四句暗用甯戚飯牛典,言生活貧困至極。此外,詩人還常在酬贈、送別詩作中運用典故言及生活貧困的事實,以引起共鳴。如:
憔悴京華苜蓿盤,南山歸興夜漫漫。長門有賦人誰買,坐榻無氈客益寒。(《寄欽用》)
逐貧不去巧相尋(《留別仲澤》)
《寄欽用》中詩人明用苜蓿盤、坐榻無氈典及反用長門有賦典,言生活貧寒,雖有司馬相如一樣的才華與學識,卻無人賞識,無補于自己的貧寒生活。欽用即李獻甫,詩人“三知己”之一,生前一直為官,屢因功績被遷升官,詩人向其訴說貧困生活及牢騷,可能是想引起友人的同情,進而得到資助與薦引。《留別仲澤》中詩人運用漢揚雄《逐貧賦》“貧遂不去,與我游息”[11]句,言貧窮與自己相伴始終,揮之不去,王仲澤亦是詩人摯友之一,同李獻甫一樣,仕途順利,詩人言此可能也是為博得友人同情,獲得資助。
蒙古族于大興三年(1211年)開始了對金朝長達二十余年的戰(zhàn)爭,元好問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無情——忻州城被屠、親屬死于非命、百姓流離失所、統(tǒng)治者及官員的腐敗無能等。戰(zhàn)爭給元好問帶來的最為巨大的沖擊莫過于眼見一個個鮮活生命瞬間凋零,摯友被戰(zhàn)爭吞噬。《中州集》小傳中,元好問記錄了251位文人的生平狀況,其中死于金末戰(zhàn)亂抑或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文人志士多達50人。此外,蒙金戰(zhàn)爭中,金朝一直處于被動地位,隨著戰(zhàn)爭的深入,金朝統(tǒng)治岌岌可危;戰(zhàn)爭后期,統(tǒng)治者為保全性命多次棄城而逃,置百萬生靈于不顧。在大廈將傾之際、士林悲嘆之時,元好問希冀能有大量志士仁人現(xiàn)身挽救時事,使金朝統(tǒng)治不至傾覆。其在七律中多用扶傾志士類的典故,傳達渴望扭轉(zhuǎn)時局的心愿。如:
傷時賈誼頻流涕,臥病王章自激昂。(《徐威卿相過,留二十許日,將往高唐,同李輔之贈別二首》其一)
賈誼傷時典出《漢書·賈誼傳》,言賈誼憂世傷時上書陳時事,情感真摯,語言悲切;臥病王章典出《漢書·王章傳》,言王章時任漢成帝京兆尹,剛直敢言時弊,臥病在床仍以時事為憂。詩人用賈誼、王章典一方面激勵自己要憂心金朝時局,貢獻自身力量,另一方面也勸勉友朋以大局為重,拯救時局。再如:
壯志相如頭碎柱,赤心嵇紹血沾衣。(《四哀詩·王仲澤》)
上句用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庭欲抱玉撞柱逼迫秦王履約的典實,下句用嵇紹以身護主被無數(shù)亂箭射中身亡典,不論是藺相如還是嵇紹,他們都是為了國家利益而敢于獻出生命的勇士,顯示出了他們性格中的忠烈。元好問將為金獻身的摯友王仲澤視作完璧歸趙的藺相如與舍生取義的嵇紹,可見其對挽救國家的仁人志士的充分贊美與敬佩之情,也表達了其對身處亂世、志士仁人只能以命許國的悲慨。再如:
焦頭無客知移突,曳足何人與共船。(《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其三)
曲突徙薪典出《漢書·霍光傳》,言霍光向皇帝講明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災(zāi)害發(fā)生的人應(yīng)該重賞的典故;下句典出《漢書·馬援傳》,言馬援身為將領(lǐng)英勇果敢。此聯(lián)中均反用典故,一方面感嘆金廷缺乏深謀遠慮的人,另一方面惋惜金廷沒有忠烈將領(lǐng)為國出力。由此可見,詩人對亂世扶傾志士人物的期盼之情。
元好問七律中典故類型的使用傾向與金朝末期的社會狀況緊密相關(guān),因戰(zhàn)亂頻仍,時局多變,滿目瘡痍,詩人多體會到世事滄桑之感;又因異族統(tǒng)治下的艱難處境、兵戈不息的戰(zhàn)亂環(huán)境與佛道思想的不斷濡染,使詩人有避世隱居的思想傾向;戰(zhàn)爭持久,詩人生活來源有限,結(jié)合自身生活處境,詩人多描寫自己貧苦的現(xiàn)實生活;金朝末期,社會動亂,金朝統(tǒng)治朝不保夕,因此使人渴望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挽救時局,維護金朝統(tǒng)治。這些思想傾向反映到七律詩作中,同時為使詩作完整表達詩意并有說服力,詩人便選用相應(yīng)的典實為其思想的傳達服務(wù)。
古詩文用典有悠久的歷史,典故經(jīng)歷代詩人的闡發(fā)運用,被濃縮成簡短的詞語,內(nèi)在深意早已明了。典故本身詞約意豐,入詩則能使詩歌言簡意賅、含蓄凝練,且其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與鮮明歷史色彩,則可使詩歌顯得典雅厚重?,F(xiàn)結(jié)合元好問七律的具體詩篇進行分析。
所謂“委婉含蓄”,是指元好問七律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往往不是直接無余地展現(xiàn),而是通過典故的使用,間接地表達,使詩歌的情感內(nèi)蘊更加豐厚,這在其描寫時事的七律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一詩: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yīng)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
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首聯(lián)言女真統(tǒng)治者賞賜北邊將帥時,蒙古族已經(jīng)南下侵犯的舉動。頷聯(lián)上句用漢文帝視察灞上、棘門駐軍營地,直馳而入,認為灞上、棘門軍守備不當?shù)洌戮溆谩吧裰蓐懗痢钡?,兩個典故巧妙結(jié)合,含蓄寫出將帥武備松弛、無勇無謀是金朝傾覆的重要原因。頸聯(lián)上下兩句分別運用丁令威化鶴歸來典和金銅仙人辭漢典,隱晦揭示了金亡國后城郭如故人事皆非的凄慘現(xiàn)實,從側(cè)面透露金亡后人民遭受的蹂躪與詩人的憤激之情。尾聯(lián)中的“青城”別有深意,金朝初期,統(tǒng)治者于青城接受宋徽宗、欽宗二帝的降書,宋廷皇宮貴族均被俘侍金,金滅北宋;不想百年后,亡國的金廷皇太后、嬪妃及諸宗族在此被蒙軍殺戮。詩中無一字言金亡,卻通過典故的運用使讀者知曉金朝亡國的事實,這正是典故委婉含蓄效果的體現(xiàn)。
元好問七律中多以典故寫時事,憂心時局,委婉地表達對時局的批判,加深了詩歌的現(xiàn)實寓意。詩人親睹滄桑世事,既不忍見國家傾覆,又不能在詩中直言家國之痛,便運用典故婉轉(zhuǎn)表達其內(nèi)心傷痛。同時,注重選擇影響事件走向的關(guān)鍵片段,將重要的人物、地點、時間等穿插在詩作中,使讀者讀后可以自發(fā)進行聯(lián)想以便了解事件的全貌,明白其蘊含的深意。
詩文中運用名士文人等故事為典會使敘說對象變得典雅,故而使詩歌呈現(xiàn)出文雅之氣。用典敘人,使典故中的人物與詩中所敘人物的事跡、性格彌合無間,讓他們同歷代古圣先賢或仁人志士同等,增添詩歌的歷史感與莊重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起到提升人物價值的作用。如:
山頭杜甫長年瘦,樓上元龍先日豪。(《寄希顏二首》其二)
山頭杜甫典出唐孟棨《本事詩·高逸》,言李白于飯顆山頭偶遇杜甫見其體型瘦弱。因元好問體形清瘦,所以其詩中多用此典來暗指自己的落魄。元龍百尺樓典出自《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言許汜拜訪元龍時不滿元龍睡上床而讓自己睡下床,劉備對許汜進行指責,認為其應(yīng)有曠達胸懷,不計較細微的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詩人將希顏比作元龍,此處意在說明希顏性格豪放,注重大局。再如:
上前論事龍顏喜,幕下籌邊犬吠稀。壯士相如頭碎柱,赤心嵇紹血沾衣(《四哀詩·王仲澤》)
王仲澤為元好問摯友之一,《中州集·王渥傳》載:“興定二年進士……壽州防御使邦獻……連辟三府經(jīng)歷官,在軍中凡十年。”[14]為官期間,政績斐然,因此元好問選用唐李德裕節(jié)度劍南西川,建籌邊樓使邊境安寧、狗不驚叫的典故,以突出王仲澤為官期間的作為?!督鹗贰?nèi)祖思列傳》載,王渥因內(nèi)祖思烈決策有誤,為挽救金廷不利時局據(jù)理力爭,不懼思烈要奪其命,最后終因思烈決策失誤為國殉命。王仲澤在史書中是一位忠烈之士,元好問作為其摯友對其為人更是了解,因此元好問選用藺相如完璧歸趙典與嵇紹以身護主被無數(shù)亂箭射中身亡典來彰顯王仲澤凜然大義的形象,使讀者對其為國獻身的壯舉有更深切的體會,王仲澤的形象在讀者心中高大起來。除此以外,詩人還在七律中運用典故來展現(xiàn)友人的才華與人格魅力,如“百錢卜肆成都市,萬古詩壇子美家”(《寄辛老子》)、“牧之宏放見文筆,白也風流余酒尊”(《李屏山挽章二首》其一)等。類似這類典故的運用,不僅使詩中對于人物成就、才華、品性的稱贊具有說服力,充滿文雅氣息,也使讀者對詩中的人物有更加準確的定位,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詩意。
“言簡意賅”即是指語言簡單、精煉,而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等都沒有遺漏。元好問七律中典故的運用,不僅使詩作言之有物,增強了詩歌的歷史廣度與深度,還使詩歌凝練蘊藉,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內(nèi)容容量,展現(xiàn)其沉郁悲涼的藝術(shù)特色。如《感事》:
富貴何曾潤髑髏,直須淅米向矛頭。
血讎此日逢三怨,風鑒生平備九流。
瓢飲不甘顏巷樂,市鉗真有楚人憂。
世間安得如川酒,力士鐺頭醉死休。
詩人因為耶律楚材父兄撰寫碑文,受時人詬病,作此詩言心中的郁憤之情。首聯(lián)上句語出《莊子·至樂》,下句用《世說新語·排調(diào)》淅米向矛頭的典實,二者結(jié)合,意在說明詩人年事已高,為耶律履撰碑,不是為攀結(jié)新貴,圖謀富貴?!昂卧薄爸表殹倍~的使用,增強了詩句的情感色彩,表達了詩人不被時人理解的無奈、氣憤、悲痛的心情。頷聯(lián)上句三怨語出《文子·符言》,言爵高者、官大者及祿厚者易被人嫉妒、誹謗,下句九流出自《漢書·藝文志》,言詩人一生對自己的評判不過是一介儒士而已,然時人對自己怨恨頗深,不符合常理,可見詩人心中的憤懣。頸聯(lián)上句反用顏巷樂典,言自己不甘隱居,而欲有所為,下句用楚人鉗典喻殺身之禍,意在說明詩人不為富貴利祿做事不想?yún)s招來誹謗。尾聯(lián)語出李白《襄陽歌》,直言其面對毀謗,只能以酒解憂。詩人在短短七言八句之內(nèi),將事件的起因、時人的心理、自己的心理及解決方法簡練完整地敘寫出來,不得不歸功于上述具有豐厚歷史文化沉淀的典故。詩中連用潤髑髏、淅米向矛頭、楚人鉗典,將歷史發(fā)生的事件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覺察事件的歷史延伸,使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更加廣闊。這些典故都暗含著郁憤不平之氣,為詩歌沉摯悲涼特色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
元好問七律中常常廣征博引,典故的使用范圍廣、密度大、方式多,不局限于某個時代或某部典籍,詩中典源時代跨度大為常例,這充分展示出其深厚的學識與功力。元好問七律中典故選擇與其所處的時代及生平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展現(xiàn)了詩人的思想傾向,增強了詩歌的歷史廣度與深度,具有深切的現(xiàn)實寓意且使詩歌含蓄蘊藉,典故的運用亦使詩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性,加深讀者的理解。對元好問七律中用典現(xiàn)象進行探究,可使元好問七律研究更加深入,利于整體上把握元好問七律的創(chuàng)作成就,也為今后元好問七言律詩的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