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榮,吳鑑萍
(1.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浙江 紹興 312000;2.上海外國語大學 日本文化經(jīng)濟學院,上海 200083;3.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東方語言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浙東唐詩之路自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以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在學術文化研究和傳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時至今日,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利用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浙東唐詩之路也就以其獨特卓越的文化內(nèi)涵和光明杰出的發(fā)展前景迎來了新的春天。本文論述的重點是對浙東唐詩之路的起源,水、陸路研究,和對當前創(chuàng)新保護、傳承、利用思路的探索。
《嘉泰會稽志·風俗》卷一:“自漢晉,奇?zhèn)ス饷鞔T大之士固已繼出。東晉都建康,一時名勝,自王、謝諸人在會稽者為多,以會稽諸山為東山,以渡濤江而東為入東,居會稽為在東,去而復歸為還東,文物可謂盛矣。”文中所記漢晉之后,會稽杰出的人物相繼而出,尤為東晉時期接王羲之、謝安之后,大批文人學士接踵而來,成為一種文化潮流。此外列入史書和文獻記載的還有《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冠世,并筑室東土。”謝靈運《廬陵王義真箋》《全宋文》卷三十二:“會稽既豐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唐越州太守李遜在《游妙喜寺記》:“越州好山水,峰嶺重疊,邐迤皆見。鑒湖平淺,微風有波。山轉(zhuǎn)遠轉(zhuǎn)高,水轉(zhuǎn)深轉(zhuǎn)清,故謝安與許詢、支道林、王羲之常為越中山水游侶。”[2]據(jù)此,也表明當時山水游是主要的。
蔡邕(132—192年),東漢辭賦家、書法家、音樂大師?!妒勒f新語·輕詆第二十六》第20條注引伏滔《長笛賦敘》曰:“初,邕避難江南,宿于柯亭之館,以竹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音聲獨絕,歷代傳之至于今?!庇旨螒c《山陰縣志》卷七:“柯亭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郡國志》云:‘千秋亭,一名柯亭,一名高遷亭。漢未蔡邕避難會稽,宿于柯亭,仰觀椽竹,知有奇響,因取為笛?!?/p>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山東瑯琊,后定居會稽山陰。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故稱“王右軍”。他在稽山鏡水之間寫下了千古名句“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3],為后人廣為傳頌。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支遁、孫綽等41位名士在蘭亭共修禊之事,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并由王羲之作著名的《蘭亭序》而名揚天下。
謝安(320—385年),字安石,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西晉末年謝氏家族隨朝廷南遷,覽會稽東山之勝,遂擇而居之。謝安“少有重名”[4],在會稽與名士王羲之、孫綽,名僧支遁等交游。為江東名士領袖,朝野矚望。東山位于今上虞上浦方弄曹娥江的右岸,《嘉泰會稽志》卷第九載:“東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一名謝安山”(見圖1)。山下往西有一巨石面江沖出,形似手指,故又名指石山,相傳謝安垂釣于此。謝安四十余歲時,因時局動亂,應朝廷之請再度出仕,東晉孝武帝時官至宰相,因此有“東山再起”之說。淝水之戰(zhàn),謝安運籌帷幄,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打敗前秦苻堅。今東山有“晉太傅謝公墓”碑,供人憑吊。唐李白有《憶東山》(二首選一)詩: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戴逵(326—396年),字安道,東晉譙郡铚縣(今安徽宿縣)人。著名藝術、哲學家,“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余巧藝靡不畢綜?!盵4]《續(xù)晉陽秋》記:“逵不樂當世,以琴書自娛,隱會稽剡山,國子博士征,不就?!贝麇优c其子戴顒還是六朝最著名的雕塑家,戴逵在為山陰靈寶寺作木雕無量壽佛像時,為使技藝精到,常躲在帷幔后聽取他人批評修改意見,認真修改,三年告成,使佛像看上去如活的一般。
圖1 東山平面圖
顧長康(348—409年),《世說新語·言語第二》:“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謝靈運(385—433年),小名客兒,世稱謝客,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會稽,優(yōu)游于始寧、會稽兩縣,少好學,博群書,工書畫,善文章,與顏延之被推為江左第一。東晉元興元年(402年)襲封康樂公,咸稱“謝康樂”,是我國山水派詩的開創(chuàng)者。謝靈運生平愛好山水之游,足跡歷遍浙東山水。公元422年,因受朝延排擠,外放為永嘉太守,在從建康到永嘉途中,途經(jīng)富春江,回到了老家會稽,到了他祖輩卜居的始寧別墅,觀沿途的山水風光,創(chuàng)作了優(yōu)美的游記詩篇。所著以始寧墅自然山水風光為主題的《山居賦》,為我國最早韻文式地方志。
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等日夜盡游宴之娛。出游時,常腳著木屐,戴曲柄笠,翻越名山大川,探幽獵奇?!端螘ぶx靈運傳》中記:“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在前齒,下山去其后齒。”
鴻深的歷史文化基因,引唐代眾多著名詩人來浙東游歷,現(xiàn)居考證浙東已有461位唐代詩人,及留下1 500多首唐詩。[1]
唐詩之路是活態(tài)和延續(xù)的,宋、明兩代詩人在浙東沿唐詩之路游歷及詩文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以至于被明代文人袁宏道稱之謂“士比鯽魚多”[5]。毛澤東詩“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6],詩中“劍南歌”是寫南宋詩人陸游,而“秋風吟”應是寫近代紹興鑒湖女俠秋瑾,其中也闡明了以紹興為中心的浙東之地詩路的代代傳承。
當然唐詩之路的影響不僅在國內(nèi),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了國外,尤其對日本、朝鮮等國家有著長期和重要的交流,有著持續(xù)的發(fā)展并取得豐碩的成果。
竺岳兵先生所主編的《唐詩之路唐詩總集》[7],對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所經(jīng)各段進行細分縷析,分成總條、干線、剡東、臺州區(qū)支線、越州區(qū)支線、明州區(qū)支線等。鄒志方先生認為[8]:浙東唐詩之路主要是水路,輔之以陸路。
筆者認為對浙東唐詩之路,不僅要研究詩,也要把當時途徑的線路闡述清楚,惟有如此才是系統(tǒng)、整體的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體現(xiàn)其獨特的個性特色。
過錢塘江到南岸,進入港口主要由漁浦和固陵(西興)[9];向東或進入西鑒湖,或到西興運河,之后到越州城;往南沿鑒湖進入若耶溪,到大禹陵及會稽山;從紹興城往東沿東鑒湖從曹娥江西岸曹娥渡口或蒿壩渡口進入曹娥江;從曹娥江一條可由曹娥江直接過上虞到剡溪,過三界再到剡縣,另一條由曹娥江東岸進入浙東運河過豐惠到余姚再到明州。
2.1.1 浙東運河
浙東運河是我國春秋時期建成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中國大運河南端,越文化的繁衍和核心之地,海上絲綢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運河之一。[10]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3段組成的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文化名錄,(見圖2)。
主要航線自西起錢塘江南岸,經(jīng)西興鎮(zhèn)到蕭山,東南到錢清,再東南過紹興城經(jīng)東鑒湖至曹娥江,過曹娥江以東至梁湖鎮(zhèn)、東經(jīng)上虞豐惠舊縣城到達通明壩而與姚江匯合,全長約125 km,此段為人工運河。之后,經(jīng)余姚、寧波會合奉化江后稱為甬江,東流鎮(zhèn)海以南入海,此段以天然河道為主,亦有部分人工改造工程。浙東運河全長約200 km。紹興段長度為101 km,是浙東運河歷史文化的核心精華地段。
2.1.2 鑒湖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會稽郡太守馬臻納山會平原“三十六源”之水,興建了鑒湖。鑒湖北堤是在原山陰故水道的基礎上增高堤壩,新建和完善涵閘設施建設而成,全長56.5 km。[11]西鑒湖過西小江至錢塘江邊的西興渡口,溝通錢塘江航道。東鑒湖向東一條過白米堰、曹娥堰后到曹娥江東經(jīng)上虞,至姚江可達明州;西北則為曹娥江通杭州灣航道;另一條至白米堰往南過蒿壩,沿曹娥江可達嵊州、天臺。鑒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設施完善使航運條件更為優(yōu)越。鑒湖正常水位4.5~5 m上下(黃海),比今高約1 m。鑒湖初創(chuàng)至晉代,山會地區(qū)主航線即為鑒湖,至晉后至唐,西線(山陰縣)的航線漸為西興運河所取代,而東線(會稽縣)鑒湖仍為主航線并延承至現(xiàn)代。東漢鑒湖水利圖(見圖3)。[12]
圖3 東漢鑒湖水利圖
2.1.3 西興運河
公元300年前后,在晉會稽內(nèi)史賀循(260-319年)的主持下,又開鑿了著名的西興運河?!斑\河在府西一里,屬山陰縣,自會稽東流縣界五十余里入蕭山縣,《舊經(jīng)》云:晉司徒賀循臨郡,鑿此以溉田?!盵13]它自郡城西郭西經(jīng)柯橋、錢清、蕭山直到錢塘江邊,全長約52 500 m。起初稱漕渠。因運河從蕭山向北在固陵鎮(zhèn)與錢塘江匯合,而固陵從晉代即稱西興,故名西興運河。西興運河東至紹興西郭門入城,再向東,過郡城東部的都賜堰進入鑒湖,既可溯鑒湖與稽北丘陵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鑒湖到達曹娥江邊,溝通了錢塘江和曹娥江兩條河流。
2.1.4 若耶溪
若耶溪又名劉寵溪、五云溪、浣紗溪、平水江等。發(fā)源于今紹興縣平水鎮(zhèn)上嵋岙村龍頭崗,流經(jīng)平水、鑄鋪岙、望仙橋經(jīng)龍舌嘴,北至紹興市區(qū)稽山門,長26.55 km,集雨面積152.42 km2,是紹興平原南部山區(qū)最大的河流,為“三十六源”之首。若耶溪至龍舌嘴分為東西兩江,東江過紹興大禹陵東側(cè)進入平原河網(wǎng),西江沿紹興城環(huán)城東河進入紹興平原,流注泗匯頭,外官塘至三江口入海,可謂山會平原南北向的中心河。[14]
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熊克在《鏡湖》[13]文中記:
且湖之未廢,正以堤壅而水高,故若耶溪等諸溝澗皆滿。其驗有四:唐時,太守皆乘舟舫直至云門諸寺,一也;今若耶溪傍草市謂之平水,以地理考之,未為湖以前,水不能留,有湖則水不亟去,津涯深廣,故曰平水,二也;禹祠有山路度嶺至龍宮瑞,謂之觀嶺,來往者皆由此路,今不復行,湖存則水浸山麓,不可并山,而南必由嶺路,湖廢而并湖有路,三也;平水之南,有五云橋,蓋唐時舟舫所經(jīng),今在陸地,四也。
云門寺,原為王獻之私室,后改為寺,為當時會稽著名寺院,位于今紹興縣平水鎮(zhèn)以南3 km。秦望山腳寺溝內(nèi),現(xiàn)尚有寺前、寺里等村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詩“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說明當時由于鑒湖蓄水至高,若耶溪內(nèi)確可行大船(見圖4)。
圖4 若耶溪圖
2.1.5 曹娥江
《嘉泰會稽志》卷第十:“曹娥江在縣(會稽縣)東南七十里,源出上虞縣,經(jīng)縣界四十里,北入海。”曹娥江古名舜江,傳說以漢代女子曹娥為救父溺于該江而得名。干流長182 km,流域面積5 931 km2,發(fā)源于磐安縣城塘坪長塢,流經(jīng)新昌、嵊縣、上虞三縣(市)境,在紹興新三江閘東北注入錢塘江,總落差597 m,平均坡降3.3‰,(見圖5)。
2.1.6 剡溪
剡溪古謂之了溪。史傳系夏禹治水畢功之地,故名了溪,亦稱禹溪。剡溪起自澄潭江與新昌江匯流口至三界鎮(zhèn)下市頭,出嵊境稱曹娥江,全長32.2 km。剡溪上游,地勢峻峭,水流湍急,淺處成灘,深則為潭。過屠家埠后,進入峽谷,群山對峙,江面狹窄。流經(jīng)三界鎮(zhèn)馬岙以北,江面變闊,水流順暢。[15](見圖6)。
圖5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曹娥江、剡溪圖
圖6 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剡溪圖
2.1.7 海外航線
唐代是浙東海上絲綢之路較快發(fā)展的時期,由于鑒湖和西興運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錢塘江通過浙東運河的交通運輸業(yè)快速發(fā)展,紹興城成為浙東航運的中心樞紐城市,與國內(nèi)各地加強了商貿(mào)交易,又由于明州港口的發(fā)展,與日本、朝鮮及南洋等國家的商來客往、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在隋唐時期,浙江與日本間的遣唐使航運初期是橫渡黃海,在山東半島登州、萊州登陸到長安,公元676年,唐朝與新羅關系惡化,新開辟了一條圖7所示航線橫渡中國。該航線在明州登陸,然后循浙東運河到杭州,再循江南運河到揚州,并且由大運河至汴州、西安。[16]
圖7 唐代中日航線示意圖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在《日中兩千年》書中記載了日本國在派遣遣唐使的第三階段(702—762年)的第十次遣唐使,以及第四階段的各次遣唐使,都由南路(大洋路)的路線:“從大津浦開船后,到平戶島、小值賀島、福江島等島嶼做短期停泊,等待順風,一直橫越東中國海,到長江下游的揚州、楚州、明州等地靠岸?;貋頃r再沿此路線逆行。走這條路線,航行時間要比北路大大縮短?!盵17]至于遣唐使的目的,“比進行貿(mào)易更重要的,卻是與遣唐使同行的留學生們所肩負的任務。他們要廣泛吸取唐朝文化,并把它帶回日本普及推廣,從而豐富和發(fā)展我國的文化?!盵17]第三階段“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遣唐使的規(guī)模之大,陣容嚴整,可以說是遣唐使的全盛階段。在這以后的天平時代,文化、藝術之所以繁盛一時,完全是由于這一時期的學問僧和留學生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盵17]
從剡縣開始到天臺,再到明州主要是陸路。
關于浙東唐詩之路的主要水陸路行程與分界,北宋時期日本僧人成尋有較詳細記述。
成尋(1011—1081年),俗姓藤原氏,出身官僚家庭。1072年(日本白河天皇延久四年,中國宋神宗熙寧五年)3月15日,成尋一行自日本松浦壁島登上中國商船,從這一天起就開始寫日記,后成《參天臺五臺山記》,[18]其中記載了乘船從錢塘江,到西興經(jīng)古運河,到越州,一直到曹娥、剡縣(嵊縣)、新昌、天臺、寧波的行程等,不但較詳細記述了運河水道、船運設施,還記載了諸多沿運山川風光、風土人情、鄉(xiāng)村城鎮(zhèn),是研究唐宋時期浙東水陸路的第一手重要和權威史料。
《參天臺五臺山記》記載了成尋5月9日至10日從三界縣到剡縣共25 000 m是走水路;5月11日開始雇轎夫,之后到新昌、到天姥、到天臺、到國清寺都是陸路,當然部分水路還是存在,他不一定走。
回程至8月9日剡縣又行水路,直到8月10日渡錢塘江。
又1073年6月2日渡錢塘江,之后經(jīng)越州、上虞、余姚,6月9日到達明州,走的全是水路。
由此基本可以確定:從越西興到越州城,過曹娥江,到余姚,再到明州走的是浙東運河水路;從越州經(jīng)東鑒湖到曹娥江向南,過三界,再到剡縣走的是水路;從剡縣到天臺走的是陸路(見圖8)。
圖8 浙東唐詩之路圖
2.3.1 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19]是為一段佳話。王子猷(王徽之)所走的是從古東鑒湖東端至白米堰往南過蒿壩,沿曹娥江達嵊州、天臺的水路(見圖9)。對此姚漢源認為“冬日水小,逆流,大概是兩天兩夜。宋代此亦為紹興至臺州通道?!盵20]
圖9 古代東鑒湖進入曹娥江圖
2.3.2 李白神游
李白描寫越中山水、稽山鏡水風光最瑰麗的應是《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21](部分):
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遙聞會稽美,且度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主要歌詠了他錢塘觀潮、會稽訪古、天臺登頂?shù)慕?jīng)歷。
2.3.3 最澄求法
最澄(767—822)年,是日本佛教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亦稱睿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最澄由徒弟義真作翻譯,搭乘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呂的船只,從大阪出發(fā),因遇風暴而折回。次年七月再乘遣唐副使石川道益船[22]從筑紫(今福岡)出發(fā),8月底抵達明州。同船的還有到長安的弘法大師空海。由于海上一個多月的風浪顛簸,最澄抵達明州時染病在身,在寺院將息半月,才去天臺山,從道邃等學習天臺一乘圓教。
最澄在“天臺一家之法門已具”,又接受了臺州刺史陸淳簽發(fā)的《明州牒》到明州,明州刺史鄭審則接待了他;當?shù)弥畛我褜W得天臺宗佛法,鄭審則便告知,還值得去越州學習密宗,最澄一行便乘船經(jīng)浙東運河過曹娥江到越州學法。又根據(jù)《越州録》《天臺法華宗傳法偈》等記載,最澄等乘船從明州西行到越州城,得知順曉阿阇梨正結(jié)夏安居而不在的消息,便從越州龍興寺,乘船匆匆返回鏡湖之東的“峰山道場”[23]。
到“峰山”最澄遇到了在“鏡湖東岳,峰山道場”弘法的順曉大德阿阇犁。最澄在峰山學習密宗佛法共14 d,受到順曉的熱情接待,甚為感激,他回國后在給天皇奏折中稱“幸遇順曉和尚”。最澄在順曉處接授到了密宗佛法的“兩部灌頂”和“種種道具”,便于4月19日,帶走從越州求得經(jīng)書等,沿浙東運河由越州到明州,欣然回國。
2.3.4 空海詩緣
空海(774—835年)是日本著名僧人,書法家。在浙東唐詩之路的對外交往中,日僧空海有較大影響,空海與最澄一同來唐,他在明州登陸后,則取道浙東運河,西出錢塘江,直赴唐都長安,在西明寺求學3 a,受法于慧果高僧。主修佛典,還致力于研究、創(chuàng)作漢詩和習學顏真卿體書法。唐元和元年(806年)年四月,空海學成,隨同日本使者高價真人一起回國,在運河途中留居越州數(shù)日,謁僧求經(jīng),以詩會友,與越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據(jù)鄒志方研究,[8]空海在越州取得成果主要有:先是謁見華嚴神秀,得神秀所贈《金師子章》及《緣起六相》一卷;再是晉謁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楊於陵,呈上《與越州節(jié)度使求內(nèi)外經(jīng)書啟》。時值越州大旱“鏡湖竭”的第2年暮春,在賑災任務十分繁重之際,楊於陵仍然想方設法滿足空海的要求,贈予律疏、詩賦醫(yī)書等,計250卷左右,其中與越州有關的,有王羲之《蘭亭碑》《曇一律師碑銘》、徐浩《寶林寺詩》《朱千乘詩》等各1卷。
空海離開越州時,朱千乘、朱少端、鄭壬和詩僧曇靖、鴻漸等越州的詩人為之送行,各作贈詩,其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在朱千乘《送日本國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貢方物而歸海東詩并序》中,顯然可見。其中也對空海的為人學識予以高度評價,所謂:“海外僧侶,朝宗我唐,即日本三藏空海上人也。解梵書,工八體,繕俱舍,精三乘”?!巴x易舊體,文字冠儒宗。留學幽微旨,云關護法崇?!?/p>
空海歸國前還到過天臺山?;貒髲V泛傳授真言宗,被僧侶奉為真言宗開山祖師,尊稱弘法大師。
拓寬思路、抓住關鍵,集聚優(yōu)勢、互融共惠,是再創(chuàng)浙東唐詩之路新輝煌的必由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中華文化宏偉壯麗的浙東史詩;核心內(nèi)容是文史、山水、創(chuàng)作游。
浙東,是一個特定的區(qū)域?!都翁尽芬烟岢隽藵h晉時期“入東”、“在東”、“還東”;浙東唐詩,是特定時期、特定區(qū)域,唐代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詩篇;之路,唐人游歷形成的水路和陸路,包括源頭的形成和之后的延續(xù)。
浙東唐詩之路作為現(xiàn)存的活態(tài)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保護、傳承、利用是永恒的主題。
一是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包括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全面系統(tǒng)保護;二是傳承,歷史文化的延續(xù)與融合,弘揚廣大;三是利用,文化、旅游、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振興、對外交流等方面的開發(fā)利用。
3.3.1 多學科研究
俗語說,“三分唐詩七分路”。浙東唐詩之路涉及眾多學科,如文學、水利、航運、旅游、產(chǎn)業(yè)、歷史地理、文史、文物等,必須跳出單純研究唐詩的范疇開展研究。
(1)重視古文獻的研究
唐代文人在浙東的歷史文獻記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作為文學與詩歌創(chuàng)作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如《剡錄》中白居易的《沃州山禪院記》中,關于沃洲山的山川地理有著明確記載:
沃州山在剡縣南三十里,禪院在沃州山之陽,天姥岑之陰。南對天臺,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嶺,而養(yǎng)馬坡、放鶴峰次焉;東南有石橋溪;溪出天臺石橋,因名焉?!瓥|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州、天姥為眉目。
其記載可謂明確,非詩中描述可比。
此外,如沈約《金庭館碑》,裴通《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李紳《龍宮寺碑》等都是與地理有關的佳作,又如《嘉泰會稽志》卷第九“山”“新昌縣”條中,關于“南明山”、“沃州山”、“天姥山”都有著明確的記載,可為重要史料佐證。
之于如日本僧人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以日記形式記其社會文化、區(qū)域風情、山川地理,其可信和史料價值頗高,亦可精讀和使用。
(2)文物部門重點參與
為了保護好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遺產(chǎn),并為申遺做好基礎準備,應由文物部門牽頭開展一次系統(tǒng)全面的調(diào)查,確立相關的遺產(chǎn)情況,建立遺產(chǎn)名錄,按規(guī)范依法保護遺產(chǎn)。
(3)編制好一張遺跡圖
結(jié)合古今地圖,編制好一張精準的“浙東唐詩之路遺跡圖”是為必需。古代地圖中留下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如清光緒二十年(1894)《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此圖為紹興第一幅應用近代測繪學繪制的地形圖。其中圖10的“新昌縣五里方圖”中關于“天姥山”就有著“天姥大尖”、“天姥雙尖”、“天姥寺山”、“天姥巖”等重要的地理標志繪入,編制好“浙東唐詩之路遺跡圖”對于考證、傳播、交流都有著重要的意義。2018年《紹興禹跡圖》的成功編制及其影響力便是一例。
圖10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新昌天姥山圖
3.3.2 跨區(qū)域合作
(1)梳理歷史重點文化點段
浙東唐詩之路按行政區(qū)域和形成的重點,大致可作以下劃分:
古越州,浙東運河、會稽山、鑒湖、若耶溪,主題是歷史文化、山水風光;古剡中,剡溪、天姥山、曹娥江,主題是山水風光、歷史人物;天臺山,主題是佛教文化;古明州,主題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對外交流。
(2)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
浙江省政府應成立協(xié)調(diào)小組,統(tǒng)籌全域的開發(fā)思路。紹興、臺州、杭州、寧波、舟山可建立保護與開發(fā)聯(lián)盟。紹興市作為浙東唐詩之路主要核心地段應牽好頭,起好示范作用。
(3)成立研究院
建立浙東唐詩之路研究院,以利全面加強多元文化基礎研究,精準梳理人物、詩、線路、景點和歷史文獻整理,以及開展規(guī)劃發(fā)展研究。形式上可以高校為主,地方政府社科院輔之,民間研究會參與。
3.3.3 跨時空發(fā)展
必須順應古今歷史環(huán)境,山川地理,文化發(fā)展變化,實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的新思路,否則只能會事倍功半。
(1)古今文化相融
①古代文化的傳承。如越文化、大禹文化、山水文化、魏晉風骨、唐代文學、佛教文化、宋代詞章、明清風騷、中外交流等。
②現(xiàn)代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實現(xiàn)現(xiàn)代文化創(chuàng)作、生態(tài)保護、文化產(chǎn)業(yè)、旅游產(chǎn)業(yè)全面融合與發(fā)展。
(2)做好結(jié)合文章
將浙東唐詩之路的發(fā)展列入中國大運河浙東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大戰(zhàn)略之中,融入浙江省大港區(qū)、大花園建設之中并納入各地的文創(chuàng)項目之中。
(3)加強政策扶持
①各級發(fā)改委對浙東唐詩之路重大項目立項
根據(jù)項目的性質(zhì)和主體功能不同,堅持精準定策、因項目施策的辦法,在產(chǎn)業(yè)、投資、金融、土地、財政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差異化的政策體系。各級財政將詩路帶建設的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資金保障。
②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的長效機制
發(fā)揮企業(yè)、社區(qū)組織等的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提供服務、捐贈物資等方式參與浙東唐詩之路建設。探索實施一批政府與政府之間聯(lián)合、政府和社會組織協(xié)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和民眾互動的文化旅游精品項目。
③建立浙東唐詩之路保護段專項基金,出臺籌資、管理、使用辦法。
(1)研究浙東唐詩之路,正本清源,從源頭開始有著重要意義,以體現(xiàn)了原真性和延續(xù)性。
(2)對浙東唐詩之路,不僅要研究“詩”,也必須要把“路”梳理清楚,如此才是系統(tǒng)、全面的。
(3)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利用是永恒的主題。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適應歷史環(huán)境的變化,以順勢而為的創(chuàng)新思路來認識和把握發(fā)展趨勢?!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條文史深厚、山川奇麗的浙東唐詩之路會綻放出更加燦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