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沈線上坐火車途經河北境內的灤河大橋時,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同現行鐵路橋比肩矗立的另一座大鐵橋,那就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完工,由我國著名的鐵路專家詹天佑設計的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大橋,歷經100 多年的風雨和唐山大地震的考驗仍巍然屹立,默默地訴說著中國鐵路建設史的輝煌。
詹天佑,廣東南海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出生。12 歲便考取了“幼童出洋預習班”,1877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紐海文中學,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1881年他在畢業(yè)考試中名列第一,是120 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兩名獲得學位的其中一位。
當時,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把唐山推到了近代工業(yè)革命的前沿,使唐山有幸成為近代中國的“煤根路源”。1881年開平煤礦建成后,為便于向外運輸煤炭,開平礦務局雇傭英國技師金達在灤州西部筑成唐山至胥各莊10.2 公里的輕便鐵路。為向天津運煤,鐵路向西延至天津,向東修到開平,共計230 里,是為商路。當時風氣未開,商股不足,于是籌集官款。十七年(1891)三月,欽奉特旨開辦關東鐵路,所需經費,每年由戶部籌撥銀120 萬兩,直隸、河南、山東、陜西、江蘇、江寧、浙江、安徽、閩海關、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16 省,每省每年撥解銀5 萬兩,共撥銀200 萬兩,自古冶展筑至山海關,計程250 里,合岔道、夾道共長283 里,是為官路。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派記名提督周蘭亭、直隸候補道李樹棠,沿途分設工程局,逐段興修,是為官路。除派委員司經理,并延請英國人金達充總工程司,李吉士、狄連德、穆和德充副工程司。鐵路修至灤河時,需要建造一座橫跨灤河的大鐵橋,金達特請英國著名橋梁專家喀克斯承建。橋址選在了榆山和武山南麓,距入???0 公里。水面較窄,易于搭梁,但水流湍急,又因河底淤沙極深,數次打樁均以失敗告終??怂罐D而求助日本工程師,依然是“屢建屢塌”。無奈,喀克斯又把此工程承包給德國工程師。此人性情驕悍、躊躇滿志、志在必得。他特意調來德國“機匠”,決定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空氣打樁法”修筑橋墩,但因水勢太猛,一切努力也付之東流。德國工程師急紅了眼,竟不顧后果,用炸藥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
獨石山是研山伸進灤河“水流”的一塊巨石,高數十丈,從上游飛瀉而來的激流撞在獨石山上,轟然折回東流,所以自此石以下灤河一直是靠東岸昌黎縣一帶流淌,此石炸毀后,激流不再東折,而是緊靠州城西岸啃咬。此后,幾萬畝良田、480 個村莊付之東流。即便如此,德國工程師仍無法打樁建墩。光緒十八年(1892),在金達的授意下,喀克斯被迫向詹天佑求援。此時,年方32 歲的詹天佑正在盧龍縣石門鎮(zhèn),任分段鐵路建設工程師。他認真勘察了現場,仔細研究了前幾任工程師用過的各種施工辦法,并分析了他們失敗的原因。在對河床地質條件縝密考察的基礎上,改變了原來的設計橋位。即把橋墩改建在西岸橫山與東岸武山山腳的巖床上,雖然橋的長度加大,但水流稍緩。采用“空氣沉箱法”下樁拋料,用渡船載置機器,雇用諳習水性德國機匠。置備下水器具,下挖八丈四五尺,剔盡浮砂碎石,露見實底。再用俄國長松木密釘梅花樁,上面鋪放長方大石。討得宮廷秘方修建地下陵墓的“萬年牢”三合土砌之,歷經兩年零八個月告竣。
灤河大鐵橋,長二百一十七丈四尺六寸(實測為670.56 米),寬兩丈,水面高兩丈九尺,橋墩十六,計十七空。中五空,各寬二十丈,余各寬數丈不等,每墩各長兩丈二尺,寬一丈。用經費銀七十八萬兩千四百九十五兩九錢一分四厘。
灤河大鐵橋的修建,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所有的外國工程師對詹天佑均刮目相看,金達特推薦他加入“英國皇家工程協(xié)會”,成為該會第一位中國籍會員。該橋的修建,也為詹天佑15年后,修建京張鐵路,特別是首創(chuàng)“人字形軌道”,積累了寶貴經驗。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安全使用了40年,直到1939年被其上游修建的另一座鐵路橋所代替。1948年11月,國民黨軍隊敗退前,用炸藥將詹天佑修建的鐵路橋三號橋墩炸毀。東北人民軍入關后,立即進行了修復,為解放唐山及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詹天佑與灤河大橋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