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廣軍
多年前,我作為建筑工人參建一個施工項目,此后,那地方竟然給我留下了一種說不清楚是牽掛還是尷尬的情結。
當年那兒有幾幢民國建筑組成的四合院,黑瓦、白墻、大紅的原木立柱、回字形長廊……可在當時我的眼里,只不過是幾棟舊房子而已,并不稀奇。剛進駐工地時,我們宿舍就安在這幾幢舊房子里,十幾個人擠一間,照例沒太留意房子本身。
后來,我們搬走行李,拆除了這幾幢舊房子。精美的木雕構件,古拙的瓦當,沒膝的枯草,草叢間隱藏的憨樸的黃鼠狼……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在瓦礫中,而對臨時寄居在此的我們而言,同樣不過是匆匆過客,似乎不會有特別的記憶。
然造化弄人,十幾年后,我到文化局工作分管的就是文物保護,知道了我們當年拆除的房子竟然大有來頭——它在我國現(xiàn)代海軍發(fā)展歷程中地位相當獨特:是清末洋務運動時期的水師學堂所在地,魯迅先生曾是該校學生;是國民政府海軍部所在地;南京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qū)又在此開辦了海軍學校;再后來又成了某軍工研究所用房。
我們當年拆掉舊房建設的新大樓,就是研究所為改善辦公環(huán)境興建的。
此后,我老覺得犯了錯,不識寶貝暴殄天物也好,親手參與毀損歷史遺存也罷,總之很是惋惜,于是寫了篇文章,名字就叫《水師學堂》。編輯說,人家寫的是怎么建設南京的,唯獨你寫的是怎么拆南京的。
時間倏忽而過,掐指算來已有三十多年光景,我的懊悔感非但沒能淡化,反而日趨強烈,只是已無法救贖,一想起來仍然覺得心痛,很痛!盡管有時候自我安慰說,當時我只是一個普通建筑工人,根本無力也沒有意識對那幾幢舊建筑加以保護,即便如此,還是難以舒解心里的痛和懊悔。
在南京冬季一個微雨的日子里,我與政協(xié)同事視察了水師學堂舊址,其實也就是水師學堂東院,當年我們拆除的是西院。據(jù)說東院、西院面積相加,也僅僅是當年水師學堂面積的六分之一,可見其時水師學堂規(guī)模之宏大,同時也說明在我們拆除西院之前,拆除行動早已開始了。設想一下,如果能把水師學堂完好地保存下來,那將是一個何等壯觀的歷史建筑群?然往事不可追,許多事情皆因時因事而變,人的所作所為不但有著很大的偶然性,其實更多的是無可奈何。
人們回憶自己做過的事,幾年前,幾十年前,多是經(jīng)過了自我調適,常常偏重于美化、理想化、詩意化,也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歲月淘洗的結果。其實,我們也曾做過糗事,有過茍且。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真的需要反思,或者正好在想起某件事情的時候,想想那事對自己、對別人到底產(chǎn)生過什么影響。這種想法在我今天走進水師學堂舊址后更為強烈。
慶幸的是,今天已是省級文保單位的水師學堂東院,依然保留著百多年前的模樣,俗稱“大廟”的水師學堂主廳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但見古意盎然,悠悠民國風韻猶存,雕梁畫棟依舊,天花板上朱鹮彩繪栩栩如生,仿佛振翅飛過了漫長的時光。院中有著百年樹齡的桂花枝繁葉茂暗香內斂,合抱粗的兩棵廣玉蘭樹正佇立在寒風中孕育著春天的芬芳……
走在微雨中,漫步在青磚古道上,心緒難平。據(jù)說樓下仍然生活著一窩黃鼠狼,這在鬧市中也算一個奇跡吧。不知道它們是否還能認出,今天來的人中有人曾親手毀壞過它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