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環(huán)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于是,學會在年長深遠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個自己,在光陰的暮色里,溫良慈悲。”
俗話說得好,四十不惑。只有人到中年,才會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日常,有不同的感悟;才會對什么是歲月無情、什么是人間至親,有屬于自己的解讀。
人間至親,未必一定非得是自己的至親。發(fā)自博愛之心,人人皆可為親。在中國民營經濟發(fā)展的先發(fā)地區(qū)溫州,一股慈愛、博愛之風,回旋震蕩在甌江南岸、在雁蕩山麓、鹿城內外。百萬義工自愿者,不圖回報、不拿工資,常年活躍在志愿服務一線,眾多的義工自愿者每周風雨無阻有組織地自費到養(yǎng)老院做義務服務。
筆者作為某知名慈善機構的一名義工,同時也是一名攝影師,從2013年起,五年來親身參與和見證了義工們日復一日,在固定時間,風雨無阻地深入溫州數(shù)家養(yǎng)老院做義務勞動的經歷。和義工們一起陪老人聊天、做開心游戲,幫老人做貼身護理,剪指甲、洗頭發(fā)、做清潔衛(wèi)生……像其他義工志愿者一樣,筆者在自覺承擔一份個人社會義務的同時,也收獲了從未有過的內心安然的體驗。
暑往春來,義工們與一個個老人結下了難解之緣。大家就像對待自己親人似的服侍原本素昧平生的老人,老人與義工互動,相互溫暖,相互慰藉。老人們在溫暖中綻放笑顏,義工在這人生的服務中,在老人們祥和的面容里,讀到了平和的境界,體會了和風細雨的溫潤,得到了心靈的成長。
從早到晚,義工的行動是扎實辛苦的。累著,但義工們都無怨無悔。只有每隔一段時間,再也找不到上次才服務過的老人、上次才拍攝過的老人的時候,才會覺得心口痛。這時候,義工們心里都明白,那老人走了,永遠走了……
生命無常,歲月靜好。每一次內心泛起的漣漪,筆者都力所能及地將它化為鏡頭,定格在永恒的春天里。其實,義工們都有各自的家庭,也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也難免有著各自的這樣或那樣的家庭矛盾。生活千頭萬緒,但義工們往往都像老者、智者似的平和以對,也不至于影響自己的義工之行。
歲月與我,相互饒過。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是啊,應該“認真的活著,優(yōu)雅的老去。”活到自己好看,活到別人把你當成風景。義工行動,又何嘗不是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
在五年多的攝影記錄中,最長時間出現(xiàn)在鏡頭中的,便是這位常用手指撐開眼瞼的老人。她叫陳秀蓮,今年96歲高齡,由于不可抗拒的衰老,眼部神經或肌肉功能衰退,導致眼瞼無力張開,左眼上眼皮往往耷拉下來,遮住了眼睛。很多時候,老人家只能靠手指撐開眼皮來看清身外的世界,而她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是清明的。老太太年輕時候是個婦產科醫(yī)生。行醫(yī)似布道,一生功德無量。她和養(yǎng)老院里一般老人不一樣的是,老人家有三子一女,子孫滿堂,而且子女們一個個都很孝順。只不過,老太太純粹是無法忍受“獨守空房”的孤獨,因為平時兒孫們都因工作等原因遠離她了。因此,她才自個兒早早決定到養(yǎng)老院來養(yǎng)老的。世紀老人經歷過“文革”的風雨、見證過改革開放的全程,對工作,她敬業(yè)如命;對命運,她泰然處之。一切,于她而言,都安然如素,也許,這就是老人的人生智慧。老人開朗健談,記憶良好。每每與義工見面,她都總是緊緊拉著年輕的義工的手,問寒噓暖……老人的關懷,又何嘗不是老人對關懷的渴望呢。“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是人之所愿?!梆B(yǎng)兒防老”是國人的常識。家庭養(yǎng)老是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方式。但時代變遷,千百年流傳的一些習俗,一味地堅守和遵循,已無現(xiàn)實的可能。因為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據(jù)全國老齡辦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介紹,我國人口老齡化和發(fā)達國家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的人口老齡化與新興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進程相伴隨,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交織,帶來的問題和矛盾更加復雜?!?p>
全國老齡辦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18年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xù)加深。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老年撫養(yǎng)比將進一步提高到28%左右;其中,超過四成以上都是獨居和空巢老年人,這部分老年人口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加上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比例增多,再加上國家放開二胎生育政策,受這些因素影響,接下來,我國“四二一”家庭結構較為普遍。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中,夫妻兩人往往要撫養(yǎng)一至兩個子女。在面對激烈的工作和社會生活競爭的同時,還要面臨同時照顧四個老人的窘境。而且,城市化比率增加,傳統(tǒng)的胡同社區(qū)逐漸消失,社區(qū)高墻林立,也疏離了鄰里關系。顯然,家庭養(yǎng)老,并非唯一的通途良策。而要化解這個矛盾,社會養(yǎng)老成為大勢所趨。在溫州,“紅景天老人公寓”等社會化養(yǎng)老結構,供不應求。既解決了有各類難處的家庭養(yǎng)老問題,也為政府排了憂解了難。
各種各樣職業(yè)背景的老人們,離開各自的家,聚集到了養(yǎng)老院這個社會化的大家庭中。在這里,老人們一起生活,抱團取暖,相互慰藉,少了孤獨與寂寞,多了大家庭的溫暖;在這里,起居飲食有專人負責,生活井井有條,沒有了老人高樓獨居的寂靜與不便。
老人們掛在嘴邊最多的便是“謝謝”“下次再來啊”。我們深知任重道遠。此時我們未老,但終將明天的我們會成為今天的他們。在能付出愛心的今天,多付出一點點愛,就多一份光亮。就像一只蠟燭,光雖微弱,但也能照亮前去、送去一份溫暖。
義工們從踏入養(yǎng)老院的第一天起,就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責任。
溫州慈善總會義工分會會長鄭雪君介紹,溫州市全力以赴營造“全民義工”氛圍,希望人人都能參與慈善。早在2017年6月,全市僅注冊志愿者義工,就已經超過140萬人。百萬義工隊伍主要分散在慈善總會、共青團組織以及各企事業(yè)單位等全社會各行各業(yè)中。
義工是純粹的志愿者,參與活動沒有任何回報,也不圖回報,完全出于愛心,不受年齡、戶籍、民族、性別、宗教信仰等限制。在溫州的某個慈善分支機構有幾百名義工,每個周末都安排有義工活動:一周去敬老院,一周看困難戶,一周去做環(huán)保,還有義工讀書會等活動。
盡管義工不圖回報,但義工在美國,卻有一種有效的社會回報激勵機制。這種機制類似于特殊的“時間銀行”,它會對每個義工的服務時間長短都有記錄。當義工們自己年老了,需要別的義工來提供服務的時候,便可以調取這些相當于“存款”的時間記錄,來交換別的義工的服務。而且,這樣的“時間銀行”記錄,全國通行,相當于“通存通兌”,不會有任何不便。“時間賬戶”記錄多達1000個小時的義工,也不少見。
筆者注意到,目前,一些義工行動,往往缺少義工攝影師的參與。日常的義工活動中,很多真、善、美的動人場景,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人文記錄,不得不說這是個遺憾。筆者希望,通過有限的鏡頭,詮釋無盡的愛意,并希望把義工之愛傳遞,讓更多的人了解義工行動;讓更多的人在義工之路,攜手同行!
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將達70%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構建“養(yǎng)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huán)境,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qū)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yī)養(yǎng)相結合”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到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將達70%。
護理型養(yǎng)老床位的占比要超過30%
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參保率要達到90%以上,基本醫(yī)療保險的參保率要穩(wěn)定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