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萍,鄭 科, 李思廣,郭永清
(云南省林業(yè)和草原科學院,昆明 650201)
南美油藤(PlukenetiavolubilisL.)屬大戟科(Euphorbiaceae)一種多年生攀援性木質藤本植物,又名星油藤、美藤果、印加果、印加花生,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南美洲熱帶地區(qū)及熱帶非洲[1],在云南以西雙版納、普洱、紅河、德宏分布為主。南美油藤果的種仁含油率高達56%,其油脂部分主要由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ɑ-亞麻酸(-3)、亞油酸(-6)、油酸(-9)3種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以上,尤其是-3成分含量達到44%;同時,南美油藤種子油含有豐富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酚類,可用于食品、保健、制藥、化妝品等方面,對調節(jié)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保養(yǎng)肌膚等具有顯著的作用[2];最新的研究表明,南美油藤果油也可用于加工生物柴油,南美油藤是一種具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Φ谋=≈参锖湍茉粗参铩?/p>
近年來,隨著南美油藤種植熱潮的高漲,投產面積迅速擴大;與此同時,缺乏良種,栽培管理粗放,新技術的普及率較低,致使各產區(qū)南美油藤林的產量差異懸殊,不僅制約了全省南美油藤產業(yè)化的發(fā)展,也嚴重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為滿足生產需要,選育種子產量高的優(yōu)良品種就變得尤為迫切。
2006年,南美油藤從南美洲引入中國,首先在西雙版納種植成功。云南省林業(yè)科學院于2012年從印奇生物資源開發(fā)有限公司普文基地種植的南美油藤中初選出31株優(yōu)株,通過生長過程的跟蹤觀測及種子產量的比較,從中決選出4株優(yōu)株(印奇1號、3號、4號和5號)作為親本,采集親本植株的種子育苗,以普通植株子代為對照,于2013年開始在景洪普文、墨江、綠春開展家系測定試驗,評價的指標是種植一年內單株干果產量(權重0.8)與種植4個月后單株雌花量(權重0.2),最終選育出印奇1號,進而采用扦插發(fā)展無性系,將優(yōu)良性狀固定下來,用于生產實踐。2016年7月10日,由云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現(xiàn)場查定,單株平均干果產量達2.44 kg。2016年12月通過云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正式命名為印奇1號南美油藤優(yōu)良家系。
主蔓明顯,主蔓上分枝數(shù)平均達到24條,葉片近卵形或闊心形,葉長16~22 cm,最寬處達18 cm,總狀花序腋生或與葉對生,花瓣淡黃白色,雌雄異花同株,雌花著生于花序基部,一般每個花序至少具1朵雌花,蒴果具棱角,5~8個心室,多為5個心室,每個心室1粒種子,種子飽滿,種粒較大,近扁圓形,呈棕色,種子縱、橫徑之比約為1.2∶1,種植6個月后,冠幅最寬度平均為3.9 m。
該品種可在年均溫19 ℃左右、最低氣溫在3 ℃以上、年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海拔1 200 m以下地區(qū)正常生長,適宜在景洪普文、墨江、綠春及其氣候相似地區(qū)種植。
印奇1號花果同期,持續(xù)開花持續(xù)收獲,種植一年內,可多次采摘蒴果。2015年以來在普文基地種植后一年內單株平均干果產量達2.44 kg,對照為1.79 kg,高于對照36.5%;在綠春基地,單株平均干果產量為2.12 kg,對照為1.73 kg,高于對照22.7%;在墨江基地,單株平均干果產量為1.79 kg,對照為1.69 kg,高于對照6%。
經云南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印奇1號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1.8%,亞麻酸含量達44.95%,亞油酸含量達38.45%,蛋白質含量達29.7%,種仁含油率達56.45%,明顯高于其他油料植物。
播種前進行浸種消毒處理,消毒后冷水浸泡24 h,實生育苗出圃約25 d。
應選擇光照充足的陽坡地,最佳坡度為15°左右;同時,選擇肥力充足、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土壤pH值為5.5~7.5的紅壤和磚紅壤為宜,土層厚度≥0.5 m以上。
最佳種植時間為4—5月,最遲不宜超過6月份。肥沃地塊可按株行距2 m×3 m進行種植。種植穴40 cm×40 cm×40 cm。施足底肥。定植后須進行覆膜,抑制雜草生長和病菌滋生。
用水泥樁、鐵絲等材料搭架,水泥樁規(guī)格為長2.2 m,橫切面約10 cm×10 cm;樁入土40~50 cm,隔6~7 m栽1棵樁,立樁要求充分固定,垂直于水平面。搭架可在幼苗種植前后開展。待美藤果幼苗長至30 cm以上時,用細竹竿、木棍牽引到棚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