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將名著閱讀(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是部編版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之一,也是編者推行“三位一體”(教讀-自讀-課外閱讀)閱讀體系,著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承載點。
那么,如何做好名著閱讀的導讀教學?它的合理打開方式應是怎樣的呢?化用鄭板橋兩句詩云:咬定“導”字不放松,收效源于過程中。
“導”字,怎樣理解呢?引導?指導?疏導?筆者認為,皆有之。并且,“導”,應貫穿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
讀前導,主要目標是興趣激發(fā)與方法指導,是讓觀眾情緒激動、急待大幕拉開的引子。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導”要突出“三個一”:聚焦一點,精選一篇,突出一法。
一、聚焦一點
名著,作為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每部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文學魅力。當然,其魅力,絕不僅限于某一方面。比如《紅星照耀中國》,這部紀實性很強的作品,雖不似小說那樣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不似散文那般意境深邃、情深意切,但是它人物形象鮮活立體,淡淡幽默的語言讓人唇齒生香,采訪、轉述、逐條的日記等多種呈現形式來記錄史實、分享感悟的方式亦令人眼界大開……一節(jié)導讀課上,是否要面面俱到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合理的打開方式應該是聚焦一點進行充分品賞,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興趣,選擇其“人物形象鮮活立體”這一特色進行品賞。先讓學生談談他們對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共和國開國元勛的印象,再挑選《紅星照耀中國》中對這些偉人進行細致描寫的句子或段落,讓孩子們猜猜是誰,接著老師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經歷、藝術成就和影響力,以此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領他們走進作品,走進不拘小節(jié)、不乏童心的毛澤東,走進慮事周密、熱情坦誠的周恩來等人物,進而走進整部作品……
在確定作品導讀的聚焦點時,除了要充分閱讀作品,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之外,還要多方了解大師名家對該部作品的評點,便于自己更深地理解作品內容,更好地把握作品內涵,更準地找到作品的切入點,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引領孩子們走進作品。
二、精選一篇
在明確一部作品導讀重點以后,還要精選能集中體現這一特點的篇目或章節(jié),引導學生充分感知這一特點,進而激發(fā)他們閱讀這本書的興趣。例如《昆蟲記》這部作品,如果導讀重點放在“對昆蟲細膩的描寫”上,可以《昆蟲的裝死》這一篇切入。此篇在描寫大頭黑步甲裝死和復活的樣子時可謂細膩傳神,惟妙惟肖。它裝死的時候是這樣的:便一動不動,如死一般。它的爪子蜷縮在肚腹上,兩只觸角軟塌塌地交叉在一起,兩只鉗子都張開著。而復活的時候卻是另一般模樣:前爪跗節(jié)開始微微顫動,隨即所有的跗骨都顫動起來,觸角也跟著慢慢地搖來擺去……腿腳隨后也跟著亂劃亂踢起來。它的身體在腰帶緊束住的地方稍稍弓起,接著重心落在頭和背上,然后,它猛一用力,身子便翻轉過來。此刻,它便邁開小碎步跑動起來,仿佛知道此處危險重重,必須逃離險區(qū)。假如我又把它抓住,它又會立刻裝死。爪子、觸角、腿腳,蜷縮、軟塌塌、微微顫動、搖來擺去、稍稍弓起……動作、情態(tài)、心理,如見其形,如見其景,令人忍俊不禁,拍案稱奇。孩子們讀到這樣的章節(jié),一定會為大頭黑步甲的聰明、智慧稱贊不已,為作者細膩傳神的描寫傾倒折服,會急不可待地拿起作品進入那個趣味橫生的世界。
還可以選擇幾個章節(jié)。比如《西游記》導讀重點如果放在作品“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上,可以擇取《孫悟空三調芭蕉扇》或者《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相關章節(jié)進行閱讀實踐。
精選,是以教師讀在前、悟在前為基礎的。因而,每一部作品,教師都要做閱讀的先行者。切不可當甩手掌柜,只要求學生讀,而自己置身書外。
三、突出一法
部編教材“名著導讀”在編寫體例上有較大變化,其中一點就是增加了“閱讀方法指導”,強調一書一法。指導課教學中,應突出這“一法”的指導與閱讀實踐。
比如,《西游記》這部作品,教材在這部作品中要落實閱讀方法“精讀與跳讀”。有教師這樣設計《西游記》的導讀教學環(huán)節(jié):
1.略讀前言或簡介,了解《西游記》主要內容和主要人物。
2.快速瀏覽作品目錄,說說你有印象的故事或者最想讀的故事。
3.精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
①交流描寫白骨精“三變”的句子,穿插介紹原著的精彩描寫,體會原著的精彩,激發(fā)學生讀原著的興趣。
②交流描寫孫悟空“三打”的句子。
③小組自己設計朗讀方案,選擇相關內容進行朗讀展示。
4.布置閱讀任務,探討、交流作品的閱讀方法。
整本原著——通讀:瀏覽、跳讀,把握大意。
①觀看前言后序,了解寫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觀看目錄,了解故事情節(jié)。
③采用瀏覽法、跳讀法閱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④遇到不懂的打個問號,可以自己揣摩或參考譯文,也可以請教別人。
這個教學設計,特別關注讀書方法的指導,比如了解作品主要內容運用瀏覽(目錄)法,直奔最感興趣的故事運用跳讀法,品味其情節(jié)之搖曳生姿、描寫之細膩傳神運用精讀法。同時此設計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導讀時可以突出一種讀書方法的了解和實踐,但是讀原著時不限于一種方法,也不限制學生閱讀作品的方法,孩子們可以運用自己最有效率的讀書方法進行自主閱讀。
讀中導的任務有三,即督導,疏導,引導。
督導,側重閱讀過程的監(jiān)控,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疏導,側重閱讀難點、疑點的撥云見日;引導,側重后期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興趣的再刺激。
以《湘行散記》的閱讀為例:
學生在進入《湘行散記》閱讀時,可以指導學生制定閱讀進度表,教師每周至少隨機抽查一次,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學生讀完《鴨窠圍的夜》之后,教師應及時介入指導,明確指出該文的精彩,不僅在于沈從文對湘西的深情,對那個世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理解,還在于他高超的文字表現力及文章筆法,引領學生通過品讀這篇文章中的精彩語段,感受湘西原生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
連續(xù)讀完《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后,學生或許會質疑《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這篇文章的思想價值,教師應當指出水手和婦人是湘西下層社會的代表,他們對愛與美同樣充滿憧憬,但也時刻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而這一隱憂的背后其實就是作者在《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一文中所痛感的:“但這個民族,在這一堆長長日子里,為內戰(zhàn),毒物,饑饉,水災,如何向墮落與滅亡大路走去。一切人生活習慣,又如何在巨大壓力下失去了它原來的純樸型范,形成一種難于設想的模式!”
對閱讀的過程及情況始終關注,及時排解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和困惑,會讓他們更有興趣、更有信心進入后階段的閱讀。
學生整部作品按照計劃閱讀完后是否就結束了呢?還得做好閱讀后的指導。
讀后提升是名著閱讀的旨歸所在。在學生閱讀完整部作品后,要給出一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整理閱讀成果,這是由輸入到輸出的一個必經過程。這個過程,也離不開老師的“導”。這時候的“導”應突出個性化,要針對學生的閱讀情況和閱讀能力,因材施教。擅長整體把握作品的同學可以指導他們撰寫閱讀感受;擅長專題閱讀、愛思考的同學可以提供給他相關拓展資料,讓他在比較、借鑒、思考中形成自己對作品相關專題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其閱讀品味;擅長課本劇、話劇改編的同學,可以指導他們回顧、咀嚼原著,合理進行創(chuàng)編,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關于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yǎng),除了在導讀教學上多思考外,還有一個很有效的做法,即師生一起,共讀經典,同沐書香,這便是給予學生最好的引導!
[作者通聯:湖北潛江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