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外國友人在莫干山合影的老照片。This old-time photo shows some foreigners and Chinese at Mount?Mogan.
梅藤更和小患者互相作揖。(資料照片)In this famous historical photo, a Chinese patient bows his?gratitude to Dr. Main, who bows back to show his appreciation.
在杭州玉古路上的“你我茶燕”茶館,浙江旅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杭州老房子研究專家仲向平邀來友人,為一座山,也為一本書而聚。山是莫干山,書是《莫干山》。
筆者手中的這本《莫干山》,已經(jīng)不是幾年前出版的《莫干山》。
2015年,仲向平、葉全新、劉建林三位作者,以眾籌的方式完成了這本書。四年過去,許多人來到莫干山,并帶走了這本書,讓文字寫就的“山”,也開始了一段旅程。
令三位作者沒想到的是,近日,《莫干山》竟得以再版。再版的《莫干山》,“增加了一些足以讓人驚嘆的地理信息,環(huán)莫干山區(qū)域,一些原生態(tài)的的鄉(xiāng)村文化小鎮(zhèn),正在為更多人帶來優(yōu)美自然的未來生活。”
這座山,一直保有它的秀美,又一直在變化。
仲向平腦海中的杭州地圖很特別。
50年前、100年前、200年前,乃至更遠,他總能清楚地將“彼時”的杭州篩選出來。比如,2018年8月間,與浙醫(yī)二院僅有一條清吟街之隔的浙大一院開了一家書店:曉風·鶴廬書齋。這里是清末浙江四大藏書樓八千卷樓的所在地,它的主人丁丙、丁申兄弟在此演繹無數(shù)與書有關的悲歡離合。那天,仲向平也在,他畫了100多年前此處占地100多畝地的主要建筑的分布草圖,詳細到一口井的位置。
當他和葉全新、劉建林去寫一本《莫干山》,也是如此。一處處風光、一座座別墅、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歷史……還有,莫干山的當下,那些民宿、美食,以及生活在其間的年輕人。
自百余年前至今,為什么莫干山總能讓陌生人以此為家?要知道答案,只有向山而行。
《莫干山》的寫作者,幾乎撫遍了莫干山的山川草木、人文歷史,但又不限于此。
梅藤更、張靜江、蔣介石、丁玲、馬占山、杜月笙……莫干山的山風吹進書中,夾帶著時代的巨變。
對了,還有那名美國傳教士佛利甲。
大約130年前,在上海工作的佛利甲遇上了湖州莫干山。
關于佛利甲那段經(jīng)歷的細節(jié),后來的我們只能在拼湊的字句之間去想象——
莫干山莊名人別墅群。Mount Mogan boas ts a group of wes t -ern-styled villas where some historical celebrities?once stayed.
或許,那是一個夏天,佛利甲沿河而行,慢慢靠近浙江北部的一座山。山腳下的庾村,那時就叫庾村,因為南北朝時著名文學家庾信的家族一直居住在這里。
佛利甲幾乎是宿命般地踏進了這座莫干山腳下的小村,他必定是操著山民無法明白的語言,但從他的比劃中,村人知道,來到這座山下的陌生人,無一不是想探尋山中的秘境。
于是,善意的山民把佛利甲帶到叢林中間,一條樵夫登山的小路,擺在佛利甲的面前。
幾個小時后,佛利甲站在炮臺山上,那是莫干山東面進山門口的制高點,也是山民出入的必經(jīng)之地。
“浙江北部湖州縣有一座莫干山……在過去的11年中,那些吃苦耐勞的傳教士時不時向中國居民租用在東南坡半山腰上的房間……”1898年7月20日,公開發(fā)行的《字林西報》曾刊登了這樣的文字。
如果佛利甲是第一個遇上莫干山的外國傳教士,那么他上山的時間應該是1887年。
當佛利甲回到上海,也把莫干山的風帶到了這座國際大都市。他當然未曾想到,此后的100多年里,“草萊未辟,登山不易”的莫干山,會迎來另一個時代。
1887年,從莫干山返回上海的佛利甲說,浙北“有一座克萊阿山”,克萊阿——翻譯成中文則是位美麗女子的名字。
除了克萊阿,不知道佛利甲用怎樣的詞語向他的同事描述這座山,反正,十九世紀90年代,更多的傳教士來到莫干山。佛利甲尋一座山避暑的愿望,開始在其他人身上實現(xiàn)。
紛至沓來的后來者,向當?shù)厣矫褡赓U房屋長居,并將山中見聞寫成文字發(fā)往世界:“中國克萊阿山”“莫干山天然消夏灣”“東方的托斯卡納”……這樣的字眼,出現(xiàn)在許多外文報刊上。
再讀一讀《莫干山》里那位英國籍醫(yī)師梅藤更先生的故事吧。
梅藤更,杭州人并不陌生。
解放路88號,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以下簡稱浙醫(yī)二院)開放式的門口,有一組著名的雕像——一位戴禮帽的外國醫(yī)生,一位小患者,他們互相鞠躬。這位外國醫(yī)生,就是一個多世紀以前任杭州廣濟醫(yī)院院長的梅藤更。
創(chuàng)建于1869年的浙醫(yī)二院(前身為英國圣公會設立的杭州廣濟醫(yī)院),在20世紀初被國內(nèi)外同行譽為“遠東最好的醫(yī)院”。所謂“最好”,在硬件和醫(yī)術之外,還有醫(yī)患關系的和諧。
2019年,浙醫(yī)二院迎來建院150周年。從廣濟醫(yī)院的“濟人壽世”,不斷發(fā)揚凝練成為今日的“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其核心是一脈相承的價值取向。那么,有關梅藤更的故事,就值得一讀再讀。
1881年11月,梅藤更和19歲的妻子佛羅倫斯·南丁格爾·史密斯——一位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女護士走進了杭州城,在此生活、工作了45年。
“當年開設不久的廣濟醫(yī)院簡陋之極: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沒有藥房、沒有手術室。到1926年梅藤更退休離任時,史料記載廣濟醫(yī)院有500張病床、三個手術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國最大的西醫(yī)醫(yī)院之一?!薄赌缮健防飳懴碌臄?shù)據(jù)背后是梅藤更傾注的用心。
梅藤更沒有將他的醫(yī)術囿于當時杭州城東的廣濟醫(yī)院,因為,他走進了莫干山。
到1910年,梅藤更夫婦已經(jīng)在杭州居住了29年,這一年,他們在莫干山建造了炮臺山別墅。當年,55歲的梅藤更向山民購買了莫干山西南角炮臺山75畝地,在山頂建造了一棟古堡式洋房。這里是莫干山1號。
仲向平說,缺少維修的古堡可能毀于二十世紀60年代的臺風。如今,它只剩門柱和裙墻……
端午上山,中秋下山,梅藤更夫婦在這里度過了相對輕松的晚年時光。住進古堡的第一個夏天,南丁格爾想寫信告訴英國的親友,他們夫妻倆遇上一座山的歡欣。
莫干山旅館老照片。This historical photo shows the fa?ade of?Mount Mogan Hotel
可是,親友的回信寄到哪里呢?
“這里就是莫干山1號??!”
這在當時不過是梅藤更的一個玩笑,但,莫干山1號誕生了。
那時的莫干山,除了好山好水,還有貧病的山民。梅藤更眼見他們困于病痛不能坐視不理,他決定在莫干山開設臨時醫(yī)院,利用度假的時間,為病患服務。1924年夏天,廣濟醫(yī)院莫干山臨時醫(yī)院開張。
梅藤更有一個專門的信差,往返炮臺山和三橋埠十幾公里寄信、收信,這也是莫干山1號由一個隨便叫叫的名字,而成為實實在在的莫干山1號的原因之一。信差還有一個特別的任務,每次梅藤更上山,他都敲一面銅鑼,飛奔于山野之間,百姓以此為信號,從四面八方趕到古堡看病,大家都知道,梅先生看病不收錢。
那面珍貴的銅鑼還在。仲向平說,莫干山1號的第三任看房人褚慶仁的后人仍然保留著它,還包括梅藤更用過的舊物——一盞臺燈、一把小茶壺。
1934年8月30日,梅藤更去世,他最后的頭銜是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名譽副主席。
梅藤更的故事,一直在杭州被講述,而且隨著史料的豐富,有愈加豐滿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