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亞夏季風進退對我國南方水稻主產區(qū)稻縱卷葉螟發(fā)生的影響

2019-03-16 02:56包云軒王明飛陸明紅劉萬才
生態(tài)學報 2019年24期
關鍵詞:季風稻區(qū)卷葉螟

包云軒,王明飛,陳 粲,陸明紅,劉萬才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報和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 210044 2 江蘇省農業(yè)氣象重點實驗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 210044 3 農業(yè)部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與服務中心, 北京 100125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是威脅我國水稻生產的重大農業(yè)害蟲之一,稻縱卷葉螟的爆發(fā)具有間歇性、突發(fā)性,連年爆發(fā)等特點,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稻縱卷葉螟在我國出現(xiàn)了3個連續(xù)的大暴發(fā)期[1],進入本世紀以來大發(fā)生年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2- 3],據(jù)統(tǒng)計,2005—2015年稻縱卷葉螟年均發(fā)生面積16.96×106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6.3%,造成稻谷損失70.27×108kg[4],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提高稻縱卷葉螟的測報、預報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典型的遷飛性害蟲,且具有較強的再遷飛能力,能夠進行連續(xù)幾個夜晚的多次飛行,但其本身飛行能力弱,須借助盛行風實現(xiàn)遠距離轉移[5]。其遷飛活動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明顯[6]。不少學者對稻縱卷葉螟的遷飛行為及其氣象影響因素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王翠花等[7]通過MM5中尺度預報模式對稻縱卷葉螟遷飛的大氣動力場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認為高空水平流場和水汽輸送對稻縱卷葉螟的遷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義。包云軒等[8]運用WRF中尺度預報模式對江淮地區(qū)一次稻縱卷葉螟北遷過程的大氣背景場進行了模擬,分析表明:925hPa上的偏南氣流是稻縱卷葉螟實現(xiàn)遠距離遷飛的運載動力,降水和氣流的垂直擾動是稻縱卷葉螟降落為害的關鍵因子。軌跡分析法是基于小型風載昆蟲受大氣動力脅迫而遠距離遷飛的前提下,推算出昆蟲遷飛的蟲源地、飛行路徑和降落區(qū),它為稻縱卷葉螟遷飛的源匯關系分析、短期異地預測提供了思路[9- 10]。在重大發(fā)生過程的研究方面,王鳳英等[11]運用HYSPLIT軌跡模式分析了廣西地區(qū)早期稻縱卷葉螟遷入的蟲源地,剖析了2003年大爆發(fā)的原因,其中大氣背景起了重要作用。高月波等[12]、蔣春先等[13]利用昆蟲雷達分別對華東和華南地區(qū)稻縱卷葉螟遷飛活動進行了觀測研究,并運用回推軌跡對遷入蟲源進行了追溯,從理論模擬和觀測驗證兩個方面探討了稻縱卷葉螟的遷飛行為,同時也揭示了氣象條件對稻縱卷葉螟遷飛的影響。在系統(tǒng)的季節(jié)性南、北往返遷飛研究方面,軌跡分析研究表明早期遷入我國的稻縱卷葉螟主要來自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海南島[11,14],每年春夏季,稻縱卷葉螟借助西南暖濕氣流由南向北經五次重大遷飛過程,遷至我國東部不同稻區(qū),秋季在東北干冷氣流的南下脅迫下向南遷往溫暖濕潤的南方地區(qū),經三次重大南遷過程后遷出我國大陸地區(qū)[15]。

東亞季風是東亞地區(qū)昆蟲季節(jié)性往返遷飛的重要氣候背景,我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水稻主產區(qū)受東亞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同時也是水稻遷飛性害蟲每年的主要為害區(qū)。包云軒等[16]運用季風指數(shù)分析了東亞季風進退對中國褐飛虱遷飛的影響。陳曉等[17]認為季風異常是2003年稻縱卷葉螟大爆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稻縱卷葉螟遷飛規(guī)律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地區(qū)、某一遷飛過程或某一年份,迄今為止,國內外在稻縱卷葉螟遷飛與季風的關系方面尚缺乏宏觀的系統(tǒng)研究。東亞夏季風的進退對能夠引起短期天氣過程和長期氣候變化,在夏季風盛行期內影響區(qū)內的溫度、濕度、風場和降水都會發(fā)生顯著變化[18],不同尺度、不同時效的天氣和氣候過程對稻縱卷葉螟遷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探明東亞夏季風夏進退與我國不同季節(jié)、不同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飛的關系,對稻縱卷葉螟遷入的中短期預警預報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東亞夏季風(EASM)和東亞冬季風(EAWM)對我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qū)的天氣和氣候有直接作用,夏季風指數(shù)能夠較全面地反映稻縱卷葉螟發(fā)生期內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的熱力、動力和水分屬性,特別是在對降水、天氣、氣候的影響上反映的更直觀、更實時、更全面[19]。東亞夏季風北界是反映東亞夏季風隨時間、空間變化而變化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為了定量描述東亞夏季風進退,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定義了不同的夏季風北邊界,大致可分為四類(1)氣團類:湯明敏等[20]使用候平均假相當位溫資料定義了副熱帶夏季風進退的指標;(2)降雨類:黃菲等[21]采用過程透雨量標準作為東亞夏季風區(qū);(3)風場類:李春等[22]利用夏季850hPa上20°N 以北105°—125°E之間平均南風風速2m/s所在的緯度為東亞季風邊界;(4)綜合類:吳長剛等[23]、胡豪然和錢維宏[24]用850hPa西南風、假相當位溫和地面降水定義了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季風邊界。鑒于稻縱卷葉螟遷飛的動力學機制和生物學特性,本研究選取胡豪然和錢維宏提出的綜合類夏季風北邊界來描述東亞季風的時空變化特征,著重探討東亞夏季風進退與稻縱卷葉螟遷飛時間和發(fā)生量的關系,并以2007年為例分析了夏季風對典型的大發(fā)生年的影響機理,旨在為我國稻縱卷葉螟的中短期預警提供理論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1.1.1蟲情資料

由農業(yè)部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供,時間為2000—2016年17年間的稻縱卷葉螟趕蛾數(shù)據(jù)。

1.1.2氣象資料

由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測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https://rda.ucar.edu/)、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提供的水平分辨率為2.5°×2.5°的NCAR/NCEP逐日氣象再分析資料,包括格點式風場、溫度、濕度數(shù)據(jù);以及中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http://data.cma.cn/)提供的全國679個氣象臺站逐日降水量觀測資料。

1.1.3地圖資料

基礎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由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http://www.ngcc.cn/)提供的1∶4000000中國電子地圖。

1.2 主要方法

1.2.1蟲情資料處理

篩選17a間觀測數(shù)據(jù)較完整的植保站38個,主要位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水稻主產區(qū),其分布如圖1所示,其中西南稻區(qū)觀測資料較少,選取秀山、惠水作為代表站。由于農業(yè)部病蟲測報規(guī)范中常以候為時間單位,且東亞夏季風的進退屬于中長期的過程,故將蟲情資料整理成逐候累積蟲量,每月前25d每5d為1候,每月末候可以有3,4,5d或6d。在SAS中作時間序列圖,統(tǒng)計稻縱卷葉螟遷入的始期、北遷高峰期、南遷高峰期、終期、偏重發(fā)生年。

1.2.2氣象資料處理

運用Cressman客觀插值法將降水站點資料處理成2.5°×2.5°空間分辨率的格點式數(shù)據(jù),所有氣象數(shù)據(jù)應用前均經過候平均處理。運用氣象專業(yè)制圖軟件Grads作圖,對氣象背景場進行客觀分析。

1.2.3季風指數(shù)的計算方法

根據(jù)胡豪然等[24]定義的夏季風北邊界描述東亞夏季風的進退,該指數(shù)規(guī)定在110—120°E經度范圍內格點化的氣象資料在同一格點上同時滿足下列3個條件即屬于東亞夏季風區(qū): ① 850hPa候平均風場為西南風,即緯向風速U> 0,經向風速V>0;②850hPa候平均假相當位溫θse≥335K;③候平均降水量≥4 mm/d。該區(qū)域最北邊界即為東亞夏季風北界。假相當位溫由David Bolton在1980年討論過[25],計算公式如下:

圖1 稻縱卷葉螟監(jiān)測站點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s monitoring C. medinalis

(1)

其中r表示混合比(g/kg),θ為濕空氣位溫(K),TLCL為抬升凝結高度的溫度(K)。其中θ和TLCL可以表示為:

(2)

(3)

式中,TK表示絕對溫度(K),p表示氣壓(hPa),e表示水汽壓(hPa)。該指數(shù)能夠較好的反映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及華北地區(qū)的降雨特征。

1.2.4夏季風北邊界與稻縱卷葉螟遷飛的時間關系

在ArcGIS中客觀分析夏季風北邊界17a平均位置變化與各植保站稻縱卷葉螟平均始期、北遷高峰期、南遷高峰期、終期的對應時空關系。在Origin中作出二者關系圖,分稻區(qū)分析歷年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與夏季風北界進入該地區(qū)的時間同步性。

1.2.5相關性分析

在SPSS中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探討稻縱卷葉螟年遷入量與季風北邊界在30°N以北持續(xù)時間的相關關系以及候遷入量與夏季風推進的相關關系,用于衡量相關性的顯著性水平分別設定為P≤0.01和P≤0.05。

1.2.6異常年的剖析

以2011年東亞季風異常年為例,剖析了2011年EASM北界在華南地區(qū)出現(xiàn)異常偏晚但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正常的主要原因,討論了東亞夏季風影響下的風場、溫度場、相對濕度場、假相當位溫場和降水分布對稻縱卷葉螟遷入的影響。稻縱卷葉螟自2003年以來在我國幾乎每年都有局部大爆發(fā),以2007年尤為嚴重[2]。本文以2007年我國稻縱卷葉螟大發(fā)生為例,分析了東亞夏季風北界位移及其產生的925hPa流場、925hPa和地面溫場、地面降水分布對稻縱卷葉螟遷飛和降落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東亞夏季風的季節(jié)變化

圖2 2000—2016年東亞夏季風北界平均位置的季節(jié)變化 Fig.2 Seasonal variation of average situation fo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EASM from 2000 to 2016

每年的第 15 候前后(3月中旬),東亞副熱帶地區(qū)海陸熱力差異開始逆轉[26],華南、西南地區(qū)氣溫開始升高。由17a平均的年內EASM北界時間變化曲線(圖2)可以看出,從第17候EASM開始出現(xiàn)并登陸我國大陸南部;4月上旬—5月初(第20—25候)主要活動在25°N以南地區(qū);第26—32候(5月上旬—6月上旬)推進至28°N左右;第33—34候(6月中旬),隨著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夏季風向北推進至30°N以北地區(qū);第39—40候(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 EASM到達最北位置。夏季風一般在37—43候(7月—8月初)到達華北地區(qū),控制整個南方稻區(qū)(圖3)。8月中旬,冬季風增強,夏季風開始持續(xù)向南撤退,第46—48候,夏季風回撤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進入9月份以后,東北冬季風攜帶冷空氣快速南下,EASM會快速回撤至華南(圖3)。

2.2 夏季風進退與稻縱卷葉螟遷入的時空關系

從稻縱卷葉螟遷入與夏季風北邊界時空分布圖上可以看出,每年第14—46候(3上旬—8月中旬)主要是稻縱卷葉螟的北遷季節(jié),共有四次大型北遷過程:14—26候(3月上旬—5月上旬)稻縱卷葉螟種群主要遷入我國華南南部、西南南部稻區(qū);第27—32候(5月中旬—6月上旬)遷入華南北部、西南和江嶺稻區(qū);第33—39候(6月中旬—7月上旬)種群主要遷入沿江稻區(qū)和江淮稻區(qū);第39—46候(7月中旬—8月中旬)種群從江嶺北部和沿江稻區(qū)遷入江淮稻區(qū)或境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南部[27]。

就北遷過程而言,華南稻區(qū)第14—20候稻縱卷葉螟的遷入始期普遍提前于EASM北邊界經過當?shù)氐臅r間;第27—32候江嶺稻區(qū)東南部稻縱卷葉螟的遷入與夏季風推進同步性較好,江嶺稻區(qū)西北部以及西南稻區(qū)遷入始期普遍早于夏季風;第33—39候二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同步性較好,在江淮稻區(qū)北部稻縱卷葉螟始期滯后于夏季風北邊界出現(xiàn)時間。每次大型北遷過程的高峰期均發(fā)生在EASM控制范圍之內(圖3)。

圖3 2000—2016年17a平均的稻縱卷葉螟始期、北遷高峰期、南遷高峰期、終期與不同稻區(qū)季風北界(圖中黑線或紅線,線右端數(shù)字為候序)的時空分布Fig.3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mmigration beginning dates, peak dates of immigration northward, peak dates of immigration southward and immigration ending dates of C. medinalis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EASM (the black line or red line, the numbe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line is the preorder of pentad) on the average of 17 years from 2000 to 2016

在季風進退上,我國夏季風的北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其南撤和冬季風的南下是一個快速的過程。同一地區(qū),東亞夏季風與冬季風的轉換過程每年遲早不同,持續(xù)時間也不同。平均第46—48候(8月中旬—8月底)EASM北界回撤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江淮稻區(qū)和西南稻區(qū)北部偏南風轉變?yōu)槠憋L,在此期間偏北風與偏南風交替出現(xiàn),該區(qū)域既有北遷過程又有南遷過程,會維持2—3候的“混合遷”局面,并且江淮稻區(qū)北部和西南稻區(qū)迎來最早的南遷遷入峰。進入9月份以后,東北冬季風攜帶冷空氣快速南下,隨著EASM的迅速向南撤退,我國南方稻區(qū)從北到南陸續(xù)出現(xiàn)南遷高峰期(圖3)。常年隨著EASM北界南撤,EASM覆蓋區(qū)面積不斷向南縮小,但有些年份EASM北界在第49—60候(9—10月)間會隨西北太平洋副高在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呈南北拉鋸式徘徊,形成秋季連陰雨天氣,使得南遷季延長,發(fā)生程度加重。隨著氣溫下降各稻區(qū)由北向南依次出現(xiàn)終期,第62候(11月上旬)以后,絕大多數(shù)稻縱卷葉螟種群會隨EASM北界在中國大陸上的消失而遷向境外(圖3)。

分析不同稻區(qū)2000—2016 年間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與相應區(qū)域EASM北界出現(xiàn)時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華南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普遍提前于EASM北邊界始期(圖4),其中,2011年EASM北界在華南地區(qū)出現(xiàn)異常偏晚(第24候),而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正常(第15候)的主要原因是:(1)經冬前田間剝查顯示,華南稻區(qū)有一定數(shù)量的稻縱卷葉螟個體滯留在當?shù)厥斋@后的田間稻樁或田頭稗草上越冬,為冬后田間活動或遷入田間奠定了基礎;(2)2011年第15候華南地區(qū)近地層的溫度和濕度、925hPa高度的濕度都較好地滿足了稻縱卷葉螟個體遷入早稻田或在田間活動的溫濕度要求,925hPa高度的溫度在海南島南部、華南東部沿海和華南西南部等地區(qū)也適宜稻縱卷葉螟種群的生存和遷入,但高空850hPa高度的假相當位溫場達不到EASM登陸的條件(圖5);(3)第24候,華南稻區(qū)無論是地面和925hPa高度風場、溫度場和濕度場,還是850hPa高度的風場、位溫場及地面降水都同時滿足了稻縱卷葉螟遷入和 EASM北界登陸的條件(圖6)。

圖4 2000—2016年不同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與夏季風北界始期的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migration beginning dates of C. medinalis and the beginning dates of northern margin of EASM in the different rice-growing reg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6

圖5 2011年第15候地面、925hPa和850hPa的風場(m/s)、溫度場(℃)、相對濕度場(%)和假相當位溫場(K)Fig.5 Wind field (m/s), temperature field (℃), relative humidity field (%) and pseudo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field (K) on the average in 15th pentad, 2011(a)地面風場和溫度場;(b)地面相對濕度場;(c)925hPa風場和溫度場;(d)925hPa相對濕度場;(e)850hPa風場和溫度場;(f)850hPa假相當位溫場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這 17a間,江淮稻區(qū)、江嶺稻區(qū)和西南稻區(qū)稻縱卷葉螟始期提前或滯后季風北邊界始期1—2候的概率為70%;提前或滯后1候的概率為54.9%。分析這三個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前后的風溫場可以發(fā)現(xiàn),925hPa高度均盛行偏南氣流,同高度候平均氣溫在江嶺稻區(qū)為25℃,在西南稻區(qū)為16℃,在江淮稻區(qū)為18℃,均高于稻縱卷葉螟遷飛的下限溫度[28]。

2.3 東亞夏季風進退與稻縱卷葉螟遷入量的關系

氣象因子與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和蔓延關系密切[29],EASM北界和中國南方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量均呈顯著的年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常年EASM北界在30°N以北活動的時間也是稻縱卷葉螟遷入峰次多、降落蟲量大的時期,不同年份東亞夏季風強弱不同。以EASM北界在30°N以北持續(xù)的時間來表示該年年內東亞夏季風強度,結果表明,稻縱卷葉螟年遷入量與EASM強度變化趨勢一致,相關系數(shù)為0.71,通過了P<0.01的顯著性檢驗(圖7)。

在季節(jié)變化上,整個南方稻區(qū)稻縱卷葉螟的年內遷入累積量與EASM的推進速度相關密切,兩者相關系數(shù)達0.67,通過了P<0.01的顯著性檢驗(圖7)。常年第25候以后,隨著季風向北推進,稻縱卷葉螟發(fā)生量同步增加,發(fā)生面積向北擴展;EASM北界于7月中下旬達到最北緯度,8月中旬向南回撤到30°N左右(沿江地區(qū)),7月中旬—8月中旬,我國南方稻區(qū)基本上處于EASM的控制范圍內,在此期間各稻區(qū)氣候條件適宜,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遷飛和繁殖。

2.4 東亞夏季風對2007年中國南方稻區(qū)稻縱卷葉螟大發(fā)生的影響

2.4.12007年稻縱卷葉螟發(fā)生概況

2007年,華南地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峰出現(xiàn)的早、蟲量大、峰次多,相較于常年北遷蟲源基數(shù)大幅增加,其中龍州站5月份出現(xiàn)3次遷入峰,最高遷入量達600頭;6月末—7月初稻縱卷葉螟由華南稻區(qū)大規(guī)模遷入西南稻區(qū)東部、江嶺稻區(qū)南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qū),使沿江稻區(qū)四(2)代成蟲遷入高峰期比常年提早約2候。7月下旬,五(3)代成蟲大規(guī)模從江嶺稻區(qū)遷入江蘇、安徽和湖北等省份,第42候丹陽站累積蟲量達8000頭。 8月中旬(45—46候)稻縱卷葉螟南遷至西南稻區(qū),江淮稻區(qū)蟲量迅速回落,8月下旬—9月上旬(47—50候),江淮稻區(qū)和江嶺稻區(qū)北部稻縱卷葉螟再次大爆發(fā),六(4)代成蟲在江淮地區(qū)滯留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種群陸續(xù)向南回遷至江嶺稻區(qū)南部和華南稻區(qū)(圖8)。

圖6 2011年第24候地面、925hPa和850hPa的風場(m/s)、溫度場(℃)、相對濕度場(%)、降水量場(mm/d)和假相當位溫場(K)Fig.6 Wind field (m/s), temperature field (℃), relative humidity field (%), precipitation field (mm/d) and pseudo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field (K) on the average in 24th pentad, 2011(a)地面風場和溫度場;(b)地面相對濕度場;(c)地面降水量場;(d)925hPa風場和溫度場;(e)925hPa相對濕度場;(f)850hPa風場和溫度場;(g)850hPa假相當位溫場

圖7 中國南方稻區(qū)稻縱卷葉螟年總遷入量對數(shù)和東亞夏季風北界在30°N以北地區(qū)持續(xù)時間Fig.7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logarithm of annual total C. medinalis immigrating amount

2.4.2夏季風及氣象背景場分析

2007年6—8月份夏季風在30°N以北地區(qū)持續(xù)了13候,從推進過程上看5月份夏季風有一次增強過程,最北達到了29°N地區(qū),6月末7月初夏季風又有一次推進過程,到達37°N,8月中旬有一次急速南撤過程,隨后又有所加強(圖9),其進退動態(tài)與不同地區(qū)遷入蟲量相符合。

925hPa風場上,2007年6月末—7月初(第36—37候)東亞夏季風覆蓋整個中國南方稻區(qū),30°N以南地區(qū)平均西南風風速接近10m/s,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種群的北遷;第45—46候(8月中旬)東北風從華北地區(qū)經江淮地區(qū)南下侵入長江以南至南嶺(25°N)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南遷;第47—48候(8月下旬)西南風突然增強與東北風在江淮稻區(qū)南部、西南稻區(qū)北部輻合(30°N),此時南遷和北遷種群交匯,江淮稻區(qū)和沿江稻區(qū)遷入蟲量再次迅速增加;第50候,全區(qū)盛行東北風(20—32.5°N)(圖10)。

圖8 2007年各侯 稻縱卷葉螟蟲量(頭)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immigrating amount (head) of C. medinalis pentad in 2007

圖9 2007年東亞夏季風北界位置的季節(jié)變化 Fig.9 Seasonal variation of situation for the northern margin of EASM of 2007

圖10 2007年925hPa 高度110—120°E區(qū)域候平均風速(m/s)的時間-緯度剖面圖Fig.10 Time-latitude profiles of pentadly average wind speed (m/s) on 925hPa between 110°E to 120°E in 2007

圖11 2007年7月日平均降水量分布和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氣候平均為2000—2016年)Fig.11 Daily average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rainfall anomaly in July 2007 (on the average during 2000—2016)

在降雨分布上,華南稻區(qū)和江嶺稻區(qū)南部7月份降水量偏少,比同期減少了50%,而西南稻區(qū)北部、沿江稻區(qū)和江淮稻區(qū)降水量高于歷史平均值,達到了10 mm/d以上,干旱引起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迫使稻縱卷葉螟從華南稻區(qū)和江嶺稻區(qū)南部隨西南氣流向北遷飛,而西南北部稻區(qū)、沿江稻區(qū)和江淮稻區(qū)的降水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種群降落(圖11)。

溫度場上,稻縱卷葉螟種群在江淮稻區(qū)滯留到了第50候,從第51候開始南遷,分析第47—51候溫度場,925hPa高度上江淮地區(qū)平均溫度達到了21—22℃(地面平均氣溫達24℃以上),華北地區(qū)、江江淮地區(qū)9月份溫度比歷史同期高出1—2℃,秋季高溫是江淮地區(qū)稻縱卷葉螟大量滯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圖12)。10月初開始,隨著田間氣溫的下降,稻縱卷葉螟種群紛紛南遷(圖13)。

圖12 2007年第47—51候925hPa平均溫度(℃)(a)和9月份溫度距平(℃,氣候平均為2000—2016年)(b)Fig.12 Average temperature (℃) during 47th to 51th pentad (a) and temperature anomaly (℃, on the average from 2000 to 2016) of September (b) on 925hP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47th to 51th pentad in 2007

圖13 2007年第52—54候(a)和55—58候(b)925hPa平均溫度(℃)Fig.13 Average temperatures (℃) during 52th to 54th pentad (a) and during 55th to 58th pentad (b) on 925 hPa in 2007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2000—2016年全國稻縱卷葉螟趕蛾量數(shù)據(jù),結合NECP氣象再分析資料分析了東亞夏季風進退對中國南方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飛的影響,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稻縱卷葉螟種群的向北遷飛與東亞夏季風在我國大陸上的向北推進過程密切相關。華南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在時間上普遍提前于EASM北界3—5候;江嶺稻區(qū)、西南稻區(qū)東部和江淮稻區(qū)兩個始期基本同步,時差大多為2候以內。因此,EASM北界在不同稻區(qū)首次和二次出現(xiàn)的早晚對該稻區(qū)稻縱卷葉螟的北遷的始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各稻區(qū)代表性病蟲測報站的北遷高峰期發(fā)生時,該站均處于東亞夏季風控制區(qū)域內;而江淮、江嶺稻區(qū)南遷高峰期發(fā)生時,該站點處于夏季風北邊緣或北邊緣以北。每年6月中旬—8月上旬東亞夏季風的北界大多位于30°N以北地區(qū),此時也是我國南方水稻主產區(qū)稻縱卷葉螟向北遷入的峰次最多、遷入量最集中的時期,且東亞夏季風北界在30°N以北地區(qū)持續(xù)時間的長短與稻縱卷葉螟年發(fā)生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與筆者對褐飛虱的相關研究結論基本一致[16,30]。

(3) 8月中下旬是東亞冬、夏季風的轉換期,也是稻縱卷葉螟種群的“混合遷”發(fā)生期,此時,西南稻區(qū)東北部和江淮稻區(qū)迎來初次南遷峰;9月后東亞夏季風開始不斷南撤,東北風快速南下,稻縱卷葉螟種群也隨之不斷南遷。南北向混合遷的情形在褐飛虱遷飛行為中也有體現(xiàn)[31],只不過因為稻縱卷葉螟遷飛高度低,“混合遷”發(fā)生期來的早,南遷期開始的也早;而褐飛虱遷飛高度高,“混合遷”期發(fā)生的遲,南遷期也來的遲。

(4)從大氣背景上來看,2007年稻縱卷葉螟在江淮稻區(qū)特大爆發(fā)的原因是:6月末—7月的強西南季風使江嶺稻區(qū)和沿江稻區(qū)早期遷入蟲量比常年顯著增加,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稻縱卷葉螟從江嶺稻區(qū)北部大規(guī)模向江淮稻區(qū)遷入提供了良好的蟲源條件;7月份江南、華南地區(qū)的降水異常偏少使喜濕的稻縱卷葉螟種群隨偏南季風進一步向沿江和江淮地區(qū)聚集;8月份東亞夏季風的回撤偏晚以及9月份華北地區(qū)和江淮地區(qū)北部的相對偏暖,使江淮稻區(qū)稻縱卷葉螟種群在當?shù)販魰r間偏長、南遷起始期和高峰期異常偏晚。但是,大氣背景只是稻縱卷葉螟遷入大發(fā)生的外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內因:2007年3—5月,我國華南和西南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早、遷入峰次多、遷入量大,這奠定了極好的蟲源基礎。

昆蟲遷飛活動受多種大氣過程的綜合影響,既表現(xiàn)出對大氣熱力和水汽條件的主動選擇能力,又受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大氣動力場的脅迫[32-33]。華南稻區(qū)稻縱卷葉螟因早春EASM登陸前的地面溫濕條件較好而導致遷入始期普遍提前,江嶺稻區(qū)、西南稻區(qū)東部和江淮稻區(qū)因稻縱卷葉螟遷入條件主要依賴于東亞夏季風北上帶來的溫濕環(huán)境和動力條件,但因850hPa以下不同高度適宜稻縱卷葉螟遷入的大氣條件不一樣,這些稻區(qū)的稻縱卷葉螟遷入始期或提前于、或相遇、或滯后于EASM北界在該地區(qū)的時間, EASM北界雖然反映的是850hPa高度的風溫場條件,通常如果850hPa高度沒有較強的暖平流或925hPa高度以下沒有強冷平流,850hPa高度的溫度總是明顯低于925hPa高度以下的溫度,對925hPa高度以下的風溫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因此,它在宏觀尺度上對稻縱卷葉螟的遷入始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和預警意義。但這種指示性作用不如東亞季風對中國褐飛虱的南北遷飛[16,30]。原因是褐飛虱的集中遷飛高度主要在1500 m上下,與季風指數(shù)所代表的動力、溫度和濕度條件直接相關,而稻縱卷葉螟的集中遷飛高度在500—1000 m,與季風指數(shù)所代表的動力、溫度和濕度條件直接關聯(lián)度遠不如褐飛虱。

由于稻縱卷葉螟具有喜暖濕、趨嫩綠的習性[6,8],6—8月在東亞夏季風覆蓋區(qū)內,水稻生長面積最廣、長勢最好(嫩綠度最佳),同時溫濕條件對遷入和為害最適宜。東亞夏季風能到達的最北緯度能夠表明溫度、濕度、降水等因素在季風覆蓋區(qū)域的綜合狀態(tài),其對稻縱卷葉螟生存和遷飛的適宜程度決定著稻縱卷葉螟可遷移的潛在范圍,夏季風的持續(xù)時間對稻縱卷葉螟的繁殖代數(shù)和危害時長有重要影響,最終將影響著稻縱卷葉螟的年發(fā)生總量。2007年夏季風轉換偏遲,為稻縱卷葉螟秋季在江淮地區(qū)為害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該年稻縱卷葉螟大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本文雖然定性分析了東亞夏季風進退和轉換對我國南方水稻主產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的影響,但沒有定量分析其對不同測站或區(qū)域稻縱卷葉螟發(fā)生程度或遷入量的影響,也未提取季風指數(shù)對不同稻區(qū)稻縱卷葉螟遷入的預警預報指標,下一步我們將進行定量影響和預警預報指標研究,為科學預測和防御我國稻縱卷葉螟的危害提供科學依據(jù)。

猜你喜歡
季風稻區(qū)卷葉螟
太倉市近年稻縱卷葉螟發(fā)生情況及防治進展
棉大卷葉螟識別與為害癥狀
崇明區(qū)稻縱卷葉螟歷年發(fā)生特征分析
2018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
——稻(二)
綠水青山圖——海洋季風的贊歌
戶撒刀
不同地理種群稻縱卷葉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對藥劑的敏感性
萬馬奔騰
2015年全國水稻重大病蟲害發(fā)生趨勢預報
2014年全國水稻重大病蟲害發(fā)生趨勢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