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燦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教育信息化也成了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經濟法》作為會計專業(yè)教學的傳統科目之一,存在著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本文立足于中職《經濟法》教學實踐,旨在研究《經濟法》教學現狀,并結合信息化手段進行對策研究。
關鍵詞:信息化;《經濟法》教學;中職教育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職業(yè)教育仍然是最薄弱環(huán)節(jié),要大力發(fā)展;2018年全國職成教工作會議提出要突出4個重點:抓體系、抓質量、抓繼教、抓黨建;而黨的十九大也對職業(yè)教育做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完善職業(yè)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隨著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愈發(fā)重視,中職學校發(fā)展迅速,信息化水平也飛速提升,機房、實訓室、教學平臺等設施也屢見不鮮。這對傳統的教學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
《經濟法》是中等職業(yè)學校財會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也是初級會計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的兩門必考科目之一,相對于另一門《初級會計實務》來說,《經濟法》內容枯燥、知識點瑣碎,教材都是條文敘述、缺乏實例,內容高度濃縮、邏輯性不強。而中職學生大多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少任課教師對該門課程的教學存在畏懼心理,運用傳統方式授課只會力不從心。因此,筆者著眼于目前中職《經濟法》的教學現狀,結合教學實踐,擬運用信息化手段,以提升中職《經濟法》教學效果。
一、教學現狀分析
1、學情分析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推行和普通高中規(guī)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初中畢業(yè)生選擇進入普通高中,中職生源人數下降,生源素質也越來越差。以筆者所處的武漢市為例,自2014年中考改革為滿分550分以后,各城區(qū)歷年普通高中分數線基本呈現出上升趨勢,而中職分數線一直穩(wěn)定在240分,約占滿分的44%。中職線與示范線至少相差167分,與普高線至少相差93分。并且,許多中職學校由于生源招不滿等原因,會降低錄取線,部分學生分數甚至不足200分。因此,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良、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此外,中職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5至18歲之間,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其《經濟法》課程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學科分析
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會計法》的決定,《會計法》中“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yè)資格證書”被修改為“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yè)能力”。這表明會計從業(yè)資格證已正式取消,初級會計專業(yè)技術資格已成為會計人的最低門檻。而《經濟法》是初級會計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的兩門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隨著會計從業(yè)資格證的取消,初級會計專業(yè)資格考試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而《經濟法》 作為一門法律學科,是由國家權利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變遷,其必然具有一定的變化性和動態(tài)性,其內容也會作出相應的增減和調整,以保障其普遍適用性。例如,2018年《經濟法》教材就增加了整整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這就要求經濟法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信息化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恰恰能體現經濟法的規(guī)律性和變化性。因此,積極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就能更好地跟上學科的動態(tài)變化,為中職《經濟法》的日常教學服務。
3、教學情況分析
初級會計專業(yè)資格中,《經濟法》教材由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編寫,其內容以板塊的形式呈現,且各板塊之間并無邏輯關系。其編主要內容為法條的敘述并夾雜少量的習題,缺少案例分析。而學生的年齡偏小,缺乏社會實踐和經濟學常識。這些都對教學造成重大困難。在傳統教學中,老師注重對教材的分割和知識的講解,由于缺乏教學資源,課程常常呈現出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特點。
現代教育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而目前的經濟法教學,多呈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一個知識點學生沒掌握,教師可能會反復講解,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鮮有自己主動、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信息化教學就為傳統的經濟法教學提供了許多新興、有趣的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二、信息化教學概述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其學習環(huán)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yōu)橥ㄟ^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三、教學對策研究
1、合理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習趣味性
《經濟法》教材以條文為主,鮮有圖片、案例,因此傳統的“照本宣科”顯得課程單調乏味。相對于長篇大論的文字敘述,學生更喜歡生動的圖片、視頻。若想改變原有的枯燥的講授式教學,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制作生動有趣的PPT課件,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趣味性。筆者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相較于全篇都是法律條文的教材,學生更樂意看教師制作的生動有趣的PPT,因為PPT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2、合理運用網絡資源,調動學習積極性
由于《經濟法》的學科特點和中職學生的年齡、智力等因素,抽象的理論式教學并不適合中職學生,而“案例教學法”常常作為傳統《經濟法》教學常用的方法。教材上晦澀難懂的條文往往令學生望而生畏,而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便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合理運用辦公軟件,提高學生自主性
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知識上的,也是技能上的,而辦公軟件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之一。學生作為準社會人員,將來是各行各業(yè)的中堅力量,因此,對學生的培養(yǎng)也是全方位的。筆者在日常復習課的教學實踐中,會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制作對應復習章節(jié)的PPT,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展示,然后教師總結并開展答題環(huán)節(jié),答對的同學可獲得平時成績加分。全環(huán)節(jié)既鍛煉了學生運用辦公軟件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筆者發(fā)現,平時學習上的“后進生”在本活動中也非常積極,因為他們能夠獲得參與感和認同感,這和平時學習上“吊車尾”是既然不同的感受。
筆者還嘗試過讓學生使用Mind master等思維導圖軟件,以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督洕ā穬热莘倍?、知識瑣碎,但章節(jié)內部有很強的邏輯性,因此,明確章節(jié)體系是尤為重要的。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更能形成知識脈絡、強化知識記憶。
4、合理運用學習平臺,強化課堂時效性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效果的反饋一般通過作業(yè)進行,其時效性往往不夠,學生的學習情況得不到及時反饋。而信息化手段為反饋提供了很好的解決途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使用過由清華大學開發(fā)的微信“雨課堂”平臺,課前教師可以把習題及答案輸入該平臺,學生答題后離開會有反饋,教師也能從后臺看到全班學生的答題情況統計,這就強化了課堂的時效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結語
隨著信息化在各個領域的縱深,教育信息化也是大勢所趨。而國家對中職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增加,同時對職業(yè)教育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中職《經濟法》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情況,合理運用信息化手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習趣味性、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性、強化課堂時效性,最終提高中職《經濟法》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經濟法基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
[2]朱麗.精品課程建設視角下經濟法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5,9(2).
[3]羅忠.《經濟法》基礎教學中教學手段與方法應用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