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平,劉洪梅,李艷華,韓素桂,李嬋,陳艷梅
唐山市人民醫(yī)院1檢驗科,2核醫(yī)學檢驗科,河北 唐山 0630000
肺癌不僅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病死率最高、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1]。絕大部分肺癌的病理類型是鱗癌和腺癌等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僅占20%~30%[2]。臨床上對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癌患者的治療,預后是研究的重點,改善肺癌患者預后的前提是準確評估預后指標,明確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3]。用于評估肺癌患者預后的指標很多,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細胞角質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和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等,但大多數(shù)指標的特異性不強[4-5]。本研究選擇了用于肺癌早期診斷的血清腫瘤標志物——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6],以此評估肺癌患者的預后,結果發(fā)現(xiàn),SCCA在NSCLC患者的腫瘤組織中有特異表達,且與患者的預后有密切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唐山市人民醫(yī)院接受住院治療的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jīng)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肺癌;②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或器官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礙;③有精神疾病病史。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139例肺癌患者。根據(jù)病理類型不同,將139例肺癌患者分為NSCLC組108例(鱗癌47例、腺癌61例)和SCLC組31例。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性別、臨床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特征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3~5 ml,以3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離心半徑為16 cm。留取血清,置于-70℃冰箱中,24 h內(nèi)完成檢測。設備選用I2000SR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其診斷試劑盒(美國雅培公司生產(chǎn))。SCCA的正常參考范圍設定為0.01~1.50 ng/ml,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SCCA水平。以SCCA>1.50 ng/ml為陽性判定標準,計算SCCA的陽性率,比較不同臨床分期NSCLC患者的SCCA水平、陽性率,以及SCCA陽性、陰性NSCLC患者的預后情況。預后情況包括3年生存率和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GPS:1分為患者死亡;2分為患者神志不清,呈植物生存狀態(tài);3分為患者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分為患者輕度殘疾但能獨立生活;5分為恢復良好,生活正常[8]。隨訪3年,平均隨訪時間為(26.82±8.43)個月。隨訪方式:門診、電話及隨訪信,部分隨訪資料來源于本院隨訪辦公室。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NSCLC組鱗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分別為(17.34±3.56)ng/ml和(17.71±3.08)ng/ml,均高于SCLC組的(11.82±2.45)n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44、10.345,P<0.05);而NSCLC組鱗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CLC組患者、NSCLC組鱗癌患者、NSCLC組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0.536,P<0.01)。
108例NSCLC患者中I~Ⅱ期23例,Ⅲ~Ⅳ期85例。Ⅲ~Ⅳ期患者的SCCA水平為(18.22±3.87)ng/ml,明顯高于I~Ⅱ期患者的(12.73±3.06)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85,P<0.01);Ⅲ~Ⅳ期患者的SCCA陽性率為68.24%(58/85),高于I~Ⅱ期患者的 39.13%(9/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11,P<0.05)。
108例NSCLC患者中SCCA陽性67例,陰性41例。NSCLC患者的平均GPS為(2.86±0.87)分,3年生存率為32.4%(35/108)。SCCA陽性患者的平均GPS為(1.62±0.37)分,明顯低于SCCA陰性患者的(3.15±0.1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716,P<0.01);SCCA陽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為23.9%(16/67),低于SCCA陰性患者的46.3%(19/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58,P<0.05)。
如何有效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后及最大限度降低腫瘤患者的病死率,既是臨床腫瘤醫(yī)學研究的熱點,也是不易攻克的難點,涉及預后評價指標的認識與掌握[9]。腫瘤的危害在于腫瘤細胞的轉移與擴散,而腫瘤細胞可從原始病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外周血中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濃度非常低,很難被檢測到。尋找可靠、便捷的預后評價方法和途徑,明確、科學的評價指標,及時、全面探查腫物,是臨床檢驗醫(yī)學在腫瘤診斷領域的重中之重[10]。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已有多種腫瘤標志物被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腫瘤標志物可以通過外周血檢測被發(fā)現(xiàn),因此通過實時熒光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術和化學發(fā)光免疫測定技術檢測腫瘤患者的mRNA、CEA、NSE、CYFRA21-1、ProGRP和IL-2等都是努力的方向。研究顯示,對于肺癌患者,尤其是NSCLC患者,一些常見的指標和腫瘤標志物的特異性較低,陽性檢出率不高[11-12],一些學者和眾多臨床工作者主張進行多項指標和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檢測和綜合判斷,以提高陽性檢出率。雖然多項指標和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檢測可以提高陽性檢出率,但是檢測項目過多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而且受設備和技術所限,不少醫(yī)院,尤其是基層醫(yī)療機構,不具備相應條件,因此選擇合理的檢測指標,發(fā)現(xiàn)NSCLC診斷中特異性較高的指標,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SCCA是屬于絲氨酸/半胱氨酸抑制家族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鱗狀上皮細胞的細胞質中,參與正常和惡變時的蛋白分解調(diào)控[13]。血清中存在游離SCCA1、SCCA2及與相對應的絲氨酸蛋白酶結合的復合物等,其中,SCCA1可抑制抗腫瘤藥物所引起的腫瘤細胞凋亡,SCCA2可抑制糜蛋白酶類絲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本研究顯示,NSCLC組鱗癌和腺癌患者的SCCA水平均高于SCL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SCCA在NSCLC的侵襲和進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是NSCLC患者病情進展的特異性檢測指標。同時發(fā)現(xiàn),Ⅲ~Ⅳ期NSCLC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明顯高于I~Ⅱ期NSCLC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CCA水平變化可能與營養(yǎng)不良、免疫缺陷、生長因子上調(diào)或血管生成等有關[14],檢測SCCA水平有助于了解NSCLC患者的病情變化程度、臨床分期、療效及復發(fā)情況[15-16],提示SCCA可能成為診斷NSCLC較特異、理想的指標。GPS對各種腫瘤的預后都有指示作用,尤其與肺癌患者的預后有關[17]。本研究顯示,SCCA陽性NSCLC患者的GPS明顯低于SCCA陰性NSCLC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SCCA陽性NSCLC患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SCCA陰性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提示SCCA可能成為NSCLC的預后指標。相關臨床研究顯示,在NSCLC患者血清中還存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類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等腫瘤標志物[18-19]。本研究尚未將SCCA與其他腫瘤標志物進行對比,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橫向檢測效果比較,尤其需要對NSCLC患者的SCCA及其他腫瘤標志物進行聯(lián)合檢測,以進一步明確其診斷NSCLC的靈敏度及準確率。綜上所述,NSCLC患者的SCCA水平高于SCLC患者,且NSCLC患者的SCCA水平與臨床分期、生存期有關,可能成為NSCLC患者的預后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