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
[摘 要]語文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學習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既要強化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又要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把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綜合性學生;實效性;綜合性;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1-0033-02
教育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就是適性教育,適合學生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一個逐漸覺醒的過程。因此,在小學階段,我們要學會等待,學會引導學生走進開放的生活中學習語文,進行聽、說、讀、寫活動;我們要用賞識、激勵、寬容、接納等方法去開啟學生的心門,引導學生走進語文,在廣袤的生活天地里發(fā)揮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
一、感知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綜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語文知識綜合
學生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比如,讓學生體驗借助書信和家人、親戚、朋友交流自己所思所想的快樂,讓學生感受給家人以及同學寫留言條的實用性。這樣,使他們知道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二)語文能力的綜合
組織學生參加語文趣味活動:朗讀比賽、演講比賽、演課本劇、辯論會等,給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語文和其他課程的綜合
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深入學習后,教師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確定探究主題,并借助資料和實際調查數(shù)據(jù),討論分析,形成簡單的研究報告。如,結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的《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的內容,我們引導學生回家問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楊凌各方面的變化,并形成研究報告,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四)語文學習過程的綜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以學習語文知識為出發(fā)點,綜合運用各科教學資源,凸顯語文學科的基礎性,提高學生的認知、閱讀、作文、實踐能力。
二、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語文。各學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都突出了語文實踐性這一特點。認字、寫字、閱讀、說話、作文和綜合性學習等都和學生的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由學生主動參與并擔任主角的學習方式。教師可根據(jù)各地區(qū)特有的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學習活動。
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的《菜園里》一課時,為了增強識字的趣味性,我這樣導入新課:“孩子們,你們有沒有跟隨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過菜呢?在買菜的過程中,你認識了哪些蔬菜?”接著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看菜園里的豐收景象,感受菜園里新鮮的蔬菜和農(nóng)民喜悅的歡笑聲。然后,出示蔬菜圖片和生字寶寶,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哪些蔬菜的名字,并告訴老師和同伴,自己是如何認識這些生字寶寶的。對學生不認識的生字,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蔬菜,讓學生通過觀察,看一看、摸一摸,再借助生字卡片認讀蔬菜的名稱。在自主活動中,學生認識了蔬菜的名稱,記住了生字的寫法。最后,我鼓勵學生去 “蔬菜超市”,選取去掉拼音的生字寶寶,并認讀給同伴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情境化教學,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讀一讀、說一說、比一比,認識了蔬菜的外形、顏色、味道等。這樣的教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激勵他們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學習生字,把生活和學習有力地結合起來。
在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開展“生活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低段的語文教學識字量大,單單通過課堂學習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的,所以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如,商品包裝上的文字、作業(yè)本上的名字、街道上店鋪名稱、學校里的宣傳標語等,都是識字的材料。我們要引導學生時時留意身邊的語文學習資源,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主動學習身邊漢字的良好習慣。在高段的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開展搜集名言警句、國學精粹等活動,組織學生為當?shù)氐穆糜尉包c寫解說詞、為某種商品設計廣告等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走進生活中的語文天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會語文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生活中的語文原來是如此的鮮活生動、豐富多彩。只要我們給學生搭臺子、鋪路子,引著他們走進社會,關注生活,他們就能接觸到生活化的語文,感受到學語文就是學生活、過生活,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
三、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
2011年制定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要由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對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區(qū)的特點作相應的調整,為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供便利的條件。
學生想象豐富,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常常會問為什么,并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還能夠用自己的特殊方法去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發(fā)散思維,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時間。放開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自己去想;給學生以自由,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教師應解放學生,鼓勵他們通過實踐活動驗證自己的假設;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主題,合理分工,搜集整理材料,編寫活動方案,自己組織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以欣賞者的角色積極參與其中,以真誠的態(tài)度認可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為有了教師的鼓勵和支持,學生會興趣盎然地認真對待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步,會不斷地給我們驚喜。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鼓勵學生對課文的片段或結尾進行補充,對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標點符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再創(chuàng)造。
每逢五一節(jié)、六一節(jié)、端午節(jié)、國慶節(jié)時,學校分年級組織學生舉行不同主題的手抄報或者電子板報設計制作比賽活動。為此,我們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圖書資料和網(wǎng)絡資料,先在家里初步篩選好需要的材料,到學校再以小組為單位,發(fā)揮小組全體成員的智慧,對資料進行取舍,最后根據(jù)活動主題進行版面設計、編排和制作。各小組的作品先在班內評選,再按年級進行評選,最后把優(yōu)秀作品予以張貼展示。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他們的興致很高。實踐證明,小組合作編制手抄報、電子板報,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搜集資料能力、語言交流能力、文字編排能力和圖案設計能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和集思廣益的快樂。學生是充滿奇思異想的群體,作為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張揚他們的個性。
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論是教語文的還是教數(shù)學的,我們都要根據(jù)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學習、渴望學習、快樂學習。只有愛學習,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性。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傳輸器,而是引路人。
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說:教學的藝術就是想方設法鼓勵學生的藝術。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舒適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要幫助學生在語文和生活中架設一座終身發(fā)展的長橋,發(fā)揮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