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敏
[摘 要]寓言是一種學生比較喜歡閱讀的文體。各版本的語文教材都選編了不少的寓言。在寓言教學中,寓意的揭示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情境表演、正反對比和群文閱讀等形式,讓學生深入寓言的內核,理解寓言包含的深刻道理,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寓言教學;寓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1-0032-02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v觀現(xiàn)行的各版本語文教材,幾乎各年段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一文體具有生動、精煉、說理的特點,常常借用比較短小、淺顯的故事來表達比較重要、深刻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正如著名寓言作家嚴文井先生說的那樣:“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離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p>
在實際教學中,寓言教學通常會分為讀懂故事和明白道理這兩大板塊。故事淺顯有趣往往學生很容易讀得明白。然而,受到思維水平、生活經(jīng)歷、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往往不容易從具體的情節(jié)和形象中去準確理解、概括寓意。因此,在寓言教學中寓意的揭示就成為教學的難點。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在學生讀完寓言故事后就直接拋出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的寓言的寓意比較深刻,學生不好理解,教師就用幻燈片把寓意直接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方法機械、單一,使本該受學生歡迎的寓言故事教學沒能激活學生應有的熱情,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那在寓言教學中,怎樣揭示寓意呢?
一、情境表演,感悟寓意
在執(zhí)教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寓意。
師:就這樣,老虎和狐貍向森林深處走去。我們請一位同學扮演老虎,一位同學扮演狐貍,其他同學都是森林里的小動物。
(學生戴上頭飾表演?!靶游飩儭眹樀眠吪苓吅埃?/p>
師:這小動物,請問你在躲什么呀?
生:我在躲大老虎。
師:你又為什么躲?。?/p>
生:大老虎來了,我能不跑嗎?
師:我剛才看到你一邊躲一邊喊。你在喊什么?。?/p>
生1:我在喊“大老虎來了!大老虎來了!”我們不是怕狐貍,怕的是大老虎。
生2:狐貍是借著大老虎的威風把我們嚇跑的。
師:如果把狐貍換成一只小兔子,能不能說它“狐假虎威”呢?
生:我覺得可以,像狐貍這種借別人的威風把他人嚇跑的都叫“狐假虎威”。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表演有效地融入故事中,自然就明白了狐貍是借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這一道理,并能由此及彼,更深一層理解狐假虎威的內涵。
寓言故事性強,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表演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寓意。這樣的表演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在低年級的寓言教學中廣泛應用,在中高年級的寓言教學中同樣作用明顯。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濫竽充數(shù)》一文,在學完這個簡短的故事之后,為了揭示寓意,教師這樣展開教學。
師:就這樣,南郭先生逃出了皇宮?;丶液筻従?、親人都跑來問他是怎么回事。他們會如何對話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小組里演一演。
鄰居:這不是南郭先生嗎?好久沒見到你了,聽說你在齊王宮里發(fā)財啦?
南郭先生:(紅臉)這……這……唉!(轉身離去)
妻子:喲,先生回來啦。是不是大王又賞賜你寶貝了?
南郭先生:唉!還賞賜?差點連命都沒有啦!現(xiàn)在的大王要我們一個一個吹,我哪會啊?混不下去嘍。
母親:兒??!早就跟你說過不能不懂裝懂,你不聽。老老實實學點東西,踏踏實實過日子吧。
南郭先生:是啊,沒有本領冒充是不行的,時間長了還是會被發(fā)現(xiàn)??!
通過南郭先生和鄰居、家人的對話,“濫竽充數(shù)”這則寓言的寓意就被抽絲剝繭般地呈現(xiàn)出來了。和低年級有所區(qū)別,中高年級可以設計類似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
二、正反對比,辯論明理
《鷸蚌相爭》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寓言故事。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寓意并不困難。如何讓學生對這則寓言了解更加深刻?我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之后,將《戰(zhàn)國策》的原文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體會寓言的深刻內涵。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熟計之也?!被萃踉唬骸吧?!”乃止。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更好地了解了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謀士蘇代是假借“鷸蚌相爭”的故事來規(guī)勸趙王,也明白了趙國、燕國其實就是寓言中的鷸和蚌。趙王明白了這個道理,沒有發(fā)動戰(zhàn)爭,所以燕趙兩國得以共存。而故事中的鷸和蚌由于互不相讓,最終成為漁翁美味的晚餐。俗話說:“理越辯越明?!币虼?,我提出一個辯題:“遇到矛盾,我們是爭還是不爭?”讓學生各抒己見,據(jù)理力爭。通過正反雙方激烈的辯論,學生不僅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理性地對待矛盾,而且對寓意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最后,我出示“是故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兩句名言,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的欲望,給這節(jié)課留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尾巴”。
三、群文閱讀,求同存異
寓言就是假托故事來達到說理的目的,故事只是一個載體,說理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寓言教學要以學生讀懂故事為表,理解寓意為里,聯(lián)系實際為真。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學的核心。在說明某個道理時,不同的作者會編出不同的故事。比如,同樣是勸誡人們不能驕傲自滿,《伊索寓言》里有《龜兔賽跑》和《蚊子和獅子》,我國則有《蜈蚣自大》《夜郎自大》等。再比如,同樣是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道理,蘇教版教材有《誰的本領大》一文,人教版教材有《陶罐和鐵罐》和《駱駝和羊》兩篇文章。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幾篇課文加以對照閱讀,讓學生感受其異曲同工之處,這樣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這一寓意進行寓言創(chuàng)編。同一個寓意,假借不同的故事呈現(xiàn),百花齊放,精彩紛呈,這樣既有效地豐富寓言的表現(xiàn)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寓言蘊含的道理,又讓學生對寓言這一文體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總之,寓言教學的難點是寓意的揭示。在教學時,我們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窠臼,在把握寓言文體特點的同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探尋更多有效揭示寓意的策略,給學生一個不失理性又情意盎然的課堂。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