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其主要包含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主要是因為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自身黏膜的消化所致[1]。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病因,其中兒童抵抗力較低且身體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 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后的致病率相對較高, 并且容易發(fā)生消化性潰瘍。本研究對克拉霉素三聯(lián)療法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9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兒, 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 女22例;年齡3~12歲, 平均年齡(6.85±1.72)歲。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11歲, 平均年齡(6.72±1.87)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奧美拉唑、甲硝唑和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治療, 口服奧美拉唑(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84388;規(guī)格:20 mg), 0.6~0.8 mg/(kg·d), 用藥 2 次 /d;口服甲硝唑膠囊(遼寧美大康華邦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1351;規(guī)格:0.2 g), 15~20 mg/(kg·d), 用藥 2 次 /d, 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哈爾濱健爾制藥廠;國藥準字H23020836;規(guī)格:0.25 g), 30~50 mg/(kg·d), 用藥3次/d, 連續(xù)治療2周。
1.2.2 試驗組 給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 口服克拉霉素(宜昌長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45;規(guī)格:0.25 g), 15~20 mg/(kg·d), 用藥2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 30~50 mg/(kg·d), 用藥3次/d, 口服奧美拉唑, 0.6~0.8 mg/(kg·d), 用藥2次/d, 連續(xù)治療2周,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相關藥物。
1.3 觀察指標 評價比較兩組療效、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下降)情況和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鏡檢時患兒潰瘍基本愈合且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鏡檢時患兒潰瘍面積縮小≥50%, 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鏡檢時患兒潰瘍面積縮小<50%, 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94.00%, 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2.2 兩組不良反應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00%)低于對照組(2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n(%)]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臨床上導致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見原因, 其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均可感染且引發(fā)相關疾病。兒童的身體發(fā)育尚未完全, 其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后致病的幾率較高, 并且很容易導致患兒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 尤其是患兒發(fā)生消化性潰瘍后將會影響營養(yǎng)攝入, 對患兒的身體發(fā)育造成嚴重阻礙[2-4]。根據臨床實踐, 在患兒感染幽門螺桿菌且發(fā)生消化性潰瘍后, 還可能導致其發(fā)生缺鐵性貧血和生長發(fā)育遲緩的情況, 因此需要及時治療。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其主要是胃十二指腸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自身消化的作用下發(fā)生損傷, 導致黏膜的防御功能和修復功能失衡, 引起各種臨床癥狀[5]。幽門螺桿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 其進入人體后通常存在于胃上皮組織的表面, 很容易引發(fā)上皮黏膜慢性炎癥反應, 并且會導致患兒的黏膜損傷修復難度增加[6]。因此, 在對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兒進行治療時, 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除幽門螺桿菌, 然后采用相應的藥物讓潰瘍面盡快愈合, 從而促使患兒病情改善。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是臨床上用于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治療的常見方式, 其中奧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等藥物均有應用, 但臨床研究表明, 以奧美拉唑、甲硝唑和阿莫西林的三聯(lián)療法用于小兒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治療時患兒的不良反應較多, 并且治療后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相對較低,不利于患兒預后效果的提升[7,8]??死顾厥且环N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 其能通過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抑制作用起到抗菌目的, 對幽門螺桿菌在內的多種細菌有較好的殺滅作用。相關研究表明, 使用克拉霉素為主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時通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并且能得到滿意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9,10]。
綜上所述, 克拉霉素三聯(lián)療法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