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沁倪
導(dǎo) 語
寫作要講究“感情真摯”,“感情真摯”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夠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用自己的生活,傳遞真實的感受,用自己的眼睛,傳遞真切的情感,用自己的思考,傳導(dǎo)真摯的思索。文章中感情的流露能夠給人以真實感、真誠感,而不是附加感、裝飾感。
讓作文的感情真摯有許多方法,在這里我們嘗試著三種操作方法,來提升作文的真情實感。
途徑一:用自己的生活,傳遞真實的感受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實,作者應(yīng)在觀察、經(jīng)歷、感受、思考生活的基礎(chǔ)上,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態(tài)度和感情:或受、或恨、或悲、或喜、或贊揚、或批評、或同情、或厭惡……把這樣的真情實感用文字表達出來,文章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要想做到真實,最好的對策就是讓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邊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只有選材真實了,并且融入了作者的真情,文章才能感動別人。如2016年高考廣東卷佳作《致母親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我記得小時候,您一直拿我跟別人比,我記得我的表弟,有時候他來我們家吃飯,您就會說:“看誰吃得最快?!泵看慰次铱焖俚爻酝?,您都會滿意地點點頭。我記得我去學鋼琴,你會坐著聽我彈,聽我練,直到每一個音符都彈得流暢,您才會微笑地放我離開,我去考級,雖說也并不真的痛恨鋼琴,但我對考級的厭惡有一半都來自您過高的期望。有時候我也會羨慕其他孩子,比如班上一個成績一般的同學拿到成績單后就能開心地回家,而我心里卻是忐忑的,因為您要求我每次考試都要95分以上。
考場作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感情自然真摯,作者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真實的話語,反映人物的真實心態(tài),再現(xiàn)人物的真實品質(zhì),這樣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讓閱卷老師也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樣子。文中選取生活的點滴,沒有點染、沒有修飾、沒有造作,是自然的流露。讀之,讓人心動,引人深思。
途徑二:用自己的眼睛,傳遞真切的情感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生活中到處都有美,生活中也到處都有感人的事情,我們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領(lǐng)會,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動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邊的美景很多,要注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仔細體悟;身邊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將自己置于具體的場景之中,善于觀察,感悟其中的真情,寫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如果這些動人的美景、感人的故事能夠融入自身的情感進入作文,定會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如2016年高考江蘇卷佳作《無人處,賞西湖》中的片段:
那是七月夏,荷香未濃。安恬步于湖邊,耳邊是游人不住的贊嘆。到嘴邊的欣喜被我生生咽回:我的贊美在久負盛名的西湖這里并無意義。于是沉默無言。
天色略灰,大團大團的灰云聚集,色近于黑?;以瓶p隙里有猶疑不定的潔白日光,遠處水天一色。不多久,風漸急,有了隱約雷聲。雨絲輕柔,片刻間便成了大粒的雨點,砸在雨傘上錯落有聲,在那瀲滟倏忽間潛入了水中。不一會,湖邊只散落著三兩游人,雨簾密集,傘下各成天地,而這天地里只余我一人。難以名狀的孤獨將我緩緩籠罩。這浩大天地間的孤獨從四面八方?jīng)_著我這傘下的一方小空間奔騰而來。隔著重重水簾,我看到深色的湖水托起遠處的黛色小山,頂著黑色小塔,塔上頂著灰白色的蒼穹。水天相接處細如裙帶的堤岸消失于虛無,水天合一。這婉約里的壯闊就如在裁剪舊衣中翻出的新款式,讓人欣喜于這“新”來得如此突然,叫人愛不釋手。
這些段落寫自己親身游歷,將煙雨迷蒙中的西湖美景一筆收盡,作者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心感悟,體察真情,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視覺、嗅覺、聽覺等多個角度,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摹西湖之景,繪形繪景、繪聲繪色,寫灰云、寫雨滴,寫湖水、寫白塔,同時融入自己的孤獨之感,讓自然之景帶上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情境、有敘事、有感慨、有議論、有抒情,意蘊豐厚,給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回味無窮。
途徑三:用自己的思考,傳導(dǎo)真摯的思索
要使自己的文章令讀者產(chǎn)生真正持久的感動,僅僅表現(xiàn)、提煉對生活有一腔真情還不夠,還應(yīng)該深入地思考生活,努力在體察真情的基礎(chǔ)上升華真情。在記敘類的文章中,可以通過一個事件進行聯(lián)想,勾起一連串的事件,讓讀者在真情蕩漾的字里行間獲得理性的人生啟迪。在議論類文章中,同樣需要感情真摯,真摯的感情就是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它發(fā)自內(nèi)心,真實而真誠,不矯揉造作,不虛情假意,不偏激;它符合社會進步的總趨勢,懲惡揚善,表達對社會和人民的美好愿望,對自己和別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主要方式是通過一個事例或一些事例概括出社會中普通存在的現(xiàn)象,言辭真切,透徹分析這些現(xiàn)象背后蘊含的基本道理。如2016年高考湖北卷佳作《假如我不曾見過太陽》中的片段:
猶記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哲理詩:“假如我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陽已使我的荒涼,變成更新的荒涼。”其意在于,本來知足的人們會因新生的或更好的事物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標準或要求。
不滿足,是因為可以更好。其實,我們需要這種不滿足來追求更高的標準。
或許,很多人認同傅佩榮的這句話:人生種種,無論悲喜逆順,最后難免都是“水過無痕”,而懂得知足,總會在這平靜的水面上感得半許清涼。常言不知足,不是貪得無厭,而是嚴格要求。比如,一個孩子考了不及格而下一次及格便獲得表揚,這是一種知足,但更多的是贊揚他的進步。而另一個孩子上一次考了滿分,這一次沒能拿到滿分而受到批評,不是不知足,而是本可以做得更好。
文章由艾米莉·狄金森的哲理詩破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進而導(dǎo)出本文的觀點“知足的人們會因新生的或更好的事物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標準”,對比論證的融入,讓情感的的力度貼進文字清新的風骨。傅佩榮的話語于引證法中再宕開一絲亮光,回扣漫畫的本質(zhì)。主題明確,情感真實,知足與不知足的思辨滲透其間。文筆雋永,清秀中玲瓏剔透。這正是深入思考、升華真情的結(jié)果。
劉勰《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寫作者的根本寫作目的是發(fā)表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我們作文始終要在一種真實情感的氛圍中表達。我們只有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fā)現(xiàn)、感受、挖掘、積累生活中的動情點,才有可能與讀者產(chǎn)生情于情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才能寫出符合“感情真摯”要求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1] 《浙派高中語文十二名師經(jīng)典案例賞析》 蔡偉 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 《文心雕龍》 劉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