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世紀末開始,英國政府迫切希望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但清朝政府沒能如他們所愿,繼而東印度公司將目標轉向西藏,前后派遣了兩位使者,也都沒能與西藏地方或清朝政府建立通商關系,在此環(huán)境下托馬斯·曼寧(Thomas Manning)成為進入拉薩城的第一個英國人。涉及他的一些論文中,認為他是繼喬治·波格(George Bogle)和特納(Samuel Turner)之后的又一位搜集情報的間諜,對于他的身份一直沿襲前人的觀點,沒有充分地采用各方面的資料。故本文對托馬斯·曼寧(Thomas Manning)真實身份,以及他入藏的動機等試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關鍵詞:托馬斯·曼寧(Thomas Manning) 東印度公司 探險家 間諜
一
英國作為18世紀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之一,與中國領土并沒有直接接壤。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建立,因其海外擴張政策及中國廣闊市場的吸引,英國先后多次派遣使者企圖與清朝直接建立貿易關系,但清朝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英國試圖與清朝交往的愿望落空。但隨著英國對印度殖民的加強,開始滲透并干涉不丹、尼泊爾事務,逐漸把目光放到了西藏。并以六世班禪調停英國和不丹糾紛為借口,孟加拉總督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派遣了喬治·波格(George Bogle),希望打開西藏市場,并通過班禪喇嘛的引薦同清朝建立關系。喬治·波格雖與六世班禪建立了友誼關系,并搜集了大量的情報,但未能建立通商關系。以祝賀找到六世班禪的靈童為契機,總督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派遣了特納入藏,但也未能與西藏簽訂商約。他們二人是最早到西藏的英國人,但他們只到了后藏的日喀則地區(qū),未能到西藏首府拉薩,而第一個到達拉薩的英國人就是托馬斯·曼寧(Thomas Manning),他在拉薩的時間為19世紀初期(1811-1812)。
二
托馬斯·曼寧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幼年由于生病未能上學,靠家庭教師的教育考上了劍橋大學,在校期間,專攻數(shù)學,寫過一本影響較大的數(shù)學書籍,但他未能獲得學位,后來到法國之前跟一位漢人在倫敦學習漢語。回到倫敦后他進行了短期的醫(yī)學訓練,在他三十四歲那年他得到東印度公司的委任,到了廣州的英國商館工作了三年。嘉慶十六年(1811)九月從不丹啟程,到達拉薩不久于當年十二月便獲準參拜六世達賴喇嘛及攝政呼圖克圖。關于托馬斯·曼寧西藏之行的情況,唯一并可靠的資料就是他的游記,他的游記記錄了他在西藏的所見所聞。后來他在拉薩的舉動引起了駐藏大臣的猜忌而離開了西藏。嘉慶十七年(1812)四月他離開了拉薩六月到了加爾各答。 他離開拉薩五年后得到了陪同阿默斯特勛爵(Lord Amherst)來廣州做翻譯的工作。他在英國的貝克斯度過了他的晚年。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初,他死于腦溢血,享年六十八歲。
三
托馬斯·曼寧入藏的動機,西方學者阿倫(Allan)指出 “曼寧在劍橋幾年之后,東方的吸引力忽然使他著了魔。在他的天性中帶有神秘主義,他永遠相信,要了解人生最后之謎和靈魂的關鍵,在東方的文化中可能找到。”“自己得到這種神秘的學問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1]曼寧之后并沒有英國人到達過拉薩,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榮赫鵬遠征軍進入拉薩。榮赫鵬提到在這中間有人企圖到拉薩但沒獲得官方批準,他自己也在光緒十五年(1889)計劃這樣的一次旅行,但被上級否決了。在他所著的India and Tibet中寫道“他不是政府授權的為了特種政治目的代理人,他對中華帝國有強烈的渴望。” [2]從以上這些西方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們并不把托馬斯曼寧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而是一個探險家,為了個人的愛好,好奇心才踏上了這段旅途。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分析,應該了解其生平所有事跡,而不是片段性的集中在某個特定的部分,對曼寧前半生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從他與好友蘭姆(Charles Lamb)的書信來往中可以看出他從大學開始就有探險計劃。“早在1803年,他就懇求這位非傳統(tǒng)學者丟掉訪問之韃靼的念頭吧!蘭姆責備他的朋友在讀喬叟(英國詩人)的作品時,不能摒棄其流浪的癖好,并責難他的朋友是被‘坎布斯恩戒指及黃銅馬引入了歧途。蘭姆似乎處于對其朋友精神常態(tài)的真誠關心,他懇求曼寧不要再讀有關航海的書籍了。他勸說道請自我調整心理平衡,擺脫掉旅游的癖好。”[3]可以看出曼寧喜歡旅游,沒聽從朋友的勸說為了到中國探險離開了劍橋,而此時剛好又得到東印度公司的工作,從而踏上了東方的旅途。當他到達帕里宗時,地方的官員暗示的說他重視開發(fā)經由不丹的中英商業(yè)貿易時,曼寧激動地在游記中寫到“東印度公司多么的愚蠢?。【箾]有給我任務、權利和指示!而東印度公司授權的使者對真正關鍵的對方人物都不能完整的表達、只能通過愚蠢的翻譯傳達一些簡單的詞組,這種使者到底有什么用?沒有策略,沒有學問,不會恭維,死腦筋,傻瓜,白癡,笨蛋,這種使者錯過了千載難逢,永不再來的機會” [4]表明曼寧對東印度公司沒有支持自己的計劃感到非常不滿,這正如榮赫鵬在India and Tibet一書中所說:“看起來他對政府沒有支持他的計劃非常厭惡,當他回到加爾各答后,他沒有對任何人提到他的旅行報道,直到他去世六十年后才被馬卡姆(Markhar)發(fā)表?!?[5]很明顯他的這份游記并沒有被當時的英國政府使用,而且他的游記并不與其他探險者所撰寫的那樣,有記載沿途的地理特征,在他的游記中描述了他們在路途中的艱辛與遇到的困難,記載尤為多的是他與雇傭的漢人仆人之間的矛盾與爭吵,還包括一些西藏風俗習慣的描述,有關政治的描述就只是只言片語,并不是一份政治文件,更確切的說像是日記,記錄諸多瑣碎的事物。尤為重要的是,在他的游記中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東方文化的興趣“中國的道德觀、行為、實際上人們的幸福程度、他們的情感及觀點、他們的文學、他們的歷史、他們穩(wěn)定的因素及龐大的人口、他們的小型手工藝品及設計、在中國什么值得作為模仿的模式、什么作為躲避的燈塔” [6]
綜合以上這些,曼寧在別人眼中行為古怪,并對探險充滿憧憬,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學位去學習漢語,渴望有朝一日能夠踏上向中國的旅途。因此,他在廣州工作了三年一直在等待機會到北京,由于清朝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擋了他的步伐。面對遙遙無期的等待,他主動采取行動親自到加爾各答游說東印度公司總督支持他的計劃。曼寧清楚的知道英印政府一直想與清朝建立貿易關系,并前后兩次派遣使者企圖與西藏建立商貿關系,但兩次任務都以失敗告終。所以他審時度勢跟總督提議允許他從印度方向探查中國之弱點,而總督很清楚曼寧的脾性,說他本身對政治與貿易不敢興趣,這也是總督拒絕他的主要原因。因此,若托馬斯·曼寧在加爾各答獲得總督的支持的話,他可能會變成東印度公司的代言人,潛入拉薩,給東印度公司提供許多機密情報,并可能會出色的完成任務。顯然,曼寧沒有得到官方授權,他回到印度后他在西藏的經歷沒跟任何人提過,可能對當時東印度公司拒絕他懷恨在心。因此,托馬斯·曼寧不同于喬治波格和特納兩人,他能夠到達拉薩的主要原因是他獲得了駐藏官員的許可,是通過官方的許可進入拉薩的,喬治波格和特納任務失敗的很大原因是他們是東印度公司派遣的,而正是因為東印度公司沒有授權給托馬斯·曼寧,他才會安全到達拉薩。因此,他是通過個人堅定的決心到達了拉薩,不是到拉薩刺探情報的間諜,是一名充滿好奇心的探險家。
參考文獻
[1] Allan, a Journey to Lhasa in 1811, History today [J] 1962.P189-P191
[2] Younghusband, India and Tibet [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33
[3] 克萊門茨·R·馬克姆編著,張皓與姚樂野譯:《叩響雪域高原的門扉》 [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01
[4] 約翰·麥格雷格著,向紅笳譯:《西藏探險》(Tibet Exploration)[M]西藏:西藏民族出版社,1985:.381
[5] Younghusband, India and Tibet[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39
[6] Markham, The Journey of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1811-12)[M] New Delhi: Cosmo Publications,1971:280
作者簡介:完德卓瑪(1992—),女,青海,土族,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2016級藏學專業(yè)(藏族歷史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