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瑞玲
摘? 要:修辭是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shù)加工,屬于言語現(xiàn)象。修辭手法對漢語詞匯的形成與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修辭可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詞匯為形成具體的修辭方式提供必要條件,而修辭的運用也可以反過來促使新詞新義的產(chǎn)生。從漢語修辭入手,探討修辭現(xiàn)象在漢語復音詞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分析由修辭手法的運用而產(chǎn)生的新詞的獨特性。
關(guān)鍵詞:修辭;復音詞;影響
請看下面的例句: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東晉陶潛《桃花源記》)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唐代劉禹錫《陋室銘》)
(3)當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溝渠。(西漢揚雄《解嘲》)
(4)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以上四例都使用了修辭手法。其中,例(1)、例(2)是借代,“黃發(fā)垂髫”是借用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古代的樂器多由“絲竹”制成,便用來代指“音樂”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例(3)是隱喻,“當涂”比喻得志,“失路”比喻失志,“青云”比喻高位。例(4)是迂回,即用典故來表現(xiàn)。這短短四句,就用了四個典故:“酌貪泉”出自《晉書·吳隱之傳》;“處涸轍”出自《莊子·外物》;“北海雖賒,扶搖可接”出自《莊子·逍遙游》;“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后漢書·馮異傳》。
陶淵明、劉禹錫、揚雄和王勃都是文學家,由于他們在文章中使用了修辭,“黃發(fā)垂髫”“絲竹”“青云”“當涂”“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均已固定成詞,成為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的一員。這就涉及到本文的議題——修辭對漢語復音詞的影響。我們首先探討一下修辭的定義。
一、關(guān)于修辭的界定
最早有文獻記載“修辭”二字的當屬《易·乾·文言》:“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辈贿^,這里“修”和“辭”雖然連用,卻是兩個不同的詞,還不是今日“修辭”之義?!墩f文解字·彡部》:“修,飾也?!倍斡癫米ⅲ骸靶拗畯尼暾撸瑸⑺⒅?,藻繪之也?!薄墩撜Z·憲問》:“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笨梢?,“修”和“飾”是同義詞。《說文解字·辛部》:“辭,說也?!薄兑住は缔o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薄抖Y記·表記》:“情欲信,辭欲巧?!笨梢?,“辭”和“說”詞義相近,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的本義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利用多種手段來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由此引申出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修辭”或“修辭學”。
從本質(zhì)上講,修辭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它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選擇最佳表達形式來傳達思想內(nèi)容。而詞匯是修辭最基本的語言材料,這就要求篩選、錘煉詞語。漢語修辭方式主要有引用、借代、隱喻、迂回、委婉、夸張等。在特定的情景語境中,為了提高言語交際活動的表達效果而使用修辭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復音詞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些語素或詞語就是在修辭手法的作用下,經(jīng)歷了從偶用到常用再到固定成詞的演進過程。
二、修辭是漢語復音詞形成的重要途徑
我們知道,在古代漢語中,單音詞曾經(jīng)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從上古到中古,復音詞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促使復音詞形成的原因除了同義單音詞連用、古代書面語發(fā)生變化及吸收口語因素之外,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復音詞形成的重要途徑。下面就以比喻、借代、用典、委婉為例,來探討修辭手法對漢語復音詞形成的影響。
(一)比喻
比喻,也稱“譬喻”,是用本質(zhì)不同卻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或者說明道理的辭格。陳骙在《文則》中將比喻劃分為十種: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因比喻辭格的運用而形成的復音詞很多。比如“城府”?!俺恰焙汀案痹臼莾蓚€單音詞。城,原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墻垣,內(nèi)稱城,外稱郭。《說文解字·土部》:“城,以盛民也。從土從成,成亦聲。”府,原指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墩f文解字·廣部》:“府,文書藏也。從廣付聲。”東晉干寶《晉紀·總論》:“昔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边@里“城”和“府”臨時連用,比喻司馬懿深藏心機。由于二字經(jīng)常連用,之后“城府”逐漸固定為一個復音詞,由比喻而新增的臨時義成為它的常用義。城府,比喻待人處事的心機。《宋史·傅堯俞傳》:“堯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薄睹魇贰埦诱齻鳌罚骸叭簧畛劣谐歉軠y也?!鄙惩 短越鹩洝返诙拢骸氨臼且粋€城府很深的人,見過的局面也不少了,他是能夠沉住氣的?!碑敶枋衷S嵩在其專輯《自定義》中有一首歌曲名為《城府》,其中唱到:“你的城府有多深,我愛的有多蠢,不想再問,也無法去恨,畢竟你是我最愛的人?!庇秩纭捌髁俊薄F?,《說文解字·?部》:“器,皿也。”量,《說文解字·重部》:“量,稱輕重也。”《周禮·天官·酒正》:“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边@里“器量”連用,使用的是其本義,指酒器的容量。東漢蔡邑《郭有道碑》:“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边@里是比喻人的器量,能容納不同的意見。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憲宗朝,則有杜邠公之器量,鄭少保之清儉……亦各行其是也。”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楊憲是劉基的好朋友,但是劉基認為楊憲雖有相才,但器量不夠?!痹偃纭棒~肉”。魚,《說文解字·魚部》:“魚,水蟲也。”肉,是供食用的禽獸肉?!棒~肉”的本義是魚和肉,泛指葷腥之食。由于“魚”“肉”任人宰割,由此引申出多種含義?!妒酚洝ろ椨鸨炯o》:“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边@里是比喻生殺大權(quán)掌握在別人手里?!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傲钗野贇q后,皆魚肉之矣?!边@里是比喻受欺凌者?!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边@里則是比喻欺凌、殘害?!棒~”“肉”經(jīng)常連用,可作動詞充當謂語,便逐漸固定為復音詞。其他如“水火”“領(lǐng)袖”“心腹”“手足”等,都是由比喻修辭而形成的復音詞。
(二)借代
借代,也稱“換名”,指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guān)的名稱代替的辭格。借代注重事物的相關(guān)性,這樣的藝術(shù)換名可引人聯(lián)想,在語言表達上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古漢語的借代有一部分具有復音詞的特點,相習沿用,遂固定為復音詞。如:“布衣”,古時的“布”,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麻”。它的本義是指用麻布做的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薄逗鬂h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由于古時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不能衣錦繡,故借指平民?!盾髯印ご舐浴罚骸肮胖t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比龂裰T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碧拼畎住杜c韓荊州書》:“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鼻宕顫O《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庇秩纭爸扉T”。朱,指大紅色,古代稱為正色?!稄V雅·釋器》:“朱,赤也?!惫糯鹾钯F族以朱漆涂飾門戶,以示尊貴,便轉(zhuǎn)指貴族豪門之家。晉代郭璞《游仙詩》其一:“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睎|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嘉遯》:“背朝華于朱門,保恬寂乎蓬戶?!碧拼鸥Α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清代吳偉業(yè)《蘆州行》:“金戈鐵馬過江來,朱門大第誰能顧。”再如“東宮”。東宮即東邊的宮殿,為太子居住的地方,遂成為太子的代稱?!对娊?jīng)·衛(wèi)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泵珎鳎骸皷|宮,齊太子也?!笨追f達疏:“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表太子。” 這里的東宮即是指齊國太子得臣。《晉書·楊濟傳》:“難發(fā)之夕,東宮召濟?!边@里的東宮是指晉惠帝的長子司馬遹(曾立為太子)。當代作家匪我思存曾著有長篇愛情小說《東宮》, 并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太子李承鄞,故以《東宮》命名?!榜€馬”一詞亦是如此。漢代設有“駙馬都尉”的官職,掌管副車之馬(皇帝出行時,皇帝乘坐的車稱為正車,其余隨行的車均為副車)。后來皇帝的女婿經(jīng)常擔任這一職位,三國時的何晏以及晉代的杜預和王濟都曾經(jīng)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一職。魏晉之后,帝婿按照慣例均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因此,“駙馬”一詞就成為皇帝女婿的專稱。
(三)用典
用典就是使用典故。典故可以是來自古書上的某一句話,或取自某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古人說話或作文時喜歡引用典故,并用典型的關(guān)鍵詞語或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來表示這個典故,這樣的詞一般是復音詞。由此而形成的復音詞最多的就是成語。如“精衛(wèi)填?!保鲎浴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庇秩纭巴分箍省?,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北彼紊蚶ā秹粝P談·譏謔》:“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與“畫餅充饑”之義相近。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一回:“官人今日見一文也無,提甚三五兩銀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畫餅充饑!”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痹偃纭八拿娉琛保鲎晕鳚h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焙笥靡员扔飨萑胨拿媸軘?、孤立無援的境地。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逼渌纭巴魄谩薄懊堋薄按骨唷薄皷|道主”等詞,也是由于用典而形成的復音詞。
(四)委婉
委婉,也叫“婉轉(zhuǎn)”,不直說某事物,借用與其相應的同義語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即“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我國是禮儀之邦,漢語文化崇尚禮貌、謙讓,敬語和謙語特別多。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謙稱和敬稱的詞語都不少,這些詞就是使用委婉修辭的體現(xiàn)。如:“鄙人”“不才”“荊婦”“內(nèi)人”“不穀”“寡人”“哀家”等。除了這些稱謂語,還有一些是因為忌諱而使用的復音詞。如“更衣”,排泄是不雅、污濁之事,古人諱言之,遂以“更衣”代稱。東漢王充《論衡·四諱》:“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鮑魚之肉,可謂腐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又如“物故”,是死的委婉語?!稘h書·蘇武傳》:“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鳖亷煿抛ⅲ骸拔锕手^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一說,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蔽覀冎?,人類對死亡懷有恐懼、對生命心存敬畏,不愿意直接說“死”這一字眼。因此,漢語(包括方言和普通話)中有許多關(guān)于死的委婉語,如:“仙逝、辭世、過了、走了、沒了”等。再如“阿堵”是錢的委婉語。這一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規(guī)箴》:“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蹦纤侮懹巍稓q暮貧甚戲書》:“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貧閉戶亦良圖。”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雨錢》:“頃之,入室取用,則阿堵化為烏有,惟母錢十余枚尚在?!?/p>
在上文分析的基礎(chǔ)上,我們將在比喻、借代、用典、委婉這四種修辭手法影響下形成的漢語復音詞,制成了表格,如表1所示:
三、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的特點
漢語復音詞形成與發(fā)展的原因,除了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外,還與古代書面語的變化與發(fā)展、不斷吸收口語及古漢語外來詞的增多有關(guān)。就此而言,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的特點,是與其他原因形成的復音詞的比較之中顯示出來的。
(一)結(jié)構(gòu)多為聯(lián)合型和偏正型
漢語合成詞的結(jié)構(gòu)類型主要有五種:聯(lián)合型、偏正型、中補型、動賓型、主謂型。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中,聯(lián)合型和偏正型所占比重較大。聯(lián)合型的如城府、器量、魚肉、領(lǐng)袖、綱領(lǐng)、規(guī)矩、矛盾、推敲等。偏正型的如朱門、東宮、布衣、內(nèi)人、鄙人等。同時也有其他結(jié)構(gòu)類型,如在成語中五種結(jié)構(gòu)都有,光明磊落(聯(lián)合型)、世外桃源(偏正型)、墨守成規(guī)(動賓型)、流芳百世(中補型)、毛遂自薦(主謂型)。
(二)語義凝練而豐富
我們知道,修辭是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shù)加工,因此,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在書面語體中的使用頻率要比口語交際中更為突出。如:縉紳、友于、墨守、璧謝、染指、問鼎、東道主等,很少在當下的口語中使用。同時,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是從某個特定的語境中提煉或壓縮而來的,其詞義所表達的不只是字面義或概念義,往往還具有更深層的引申意義/比喻意義與情感色彩。如“聞雞起舞”的字面義是聽到雞鳴就起床舞劍,往往借以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fā)。相比之下,由古代書面語的變化與發(fā)展形成的復音詞,詞義則更為具體。古籍艱澀難懂的原因之一是多用單音詞,單音詞的多義性容易引起歧義。因此,后世學者在采用上古語料時將許多單音詞換成了復音詞,這些復音詞的詞義則更為精確具體,有助于理解。而來自西域和佛教的外來詞所形成的復音詞,多為事物的名稱,如葡萄、石榴、獅子、菩薩、羅漢、夜叉等,這些詞的詞義主要是概念義,表義明確。
(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由修辭形成的復音詞中,很多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中華傳統(tǒng)觀念和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如鄙人、不才、內(nèi)人、荊婦、犬子等謙稱,表現(xiàn)了人們崇尚謙虛、貶己尊人的思想。再如長眠、仙逝、物故、更衣、阿堵等委婉詞,反映了人們避免直言消極的、負面的、敏感的、不雅的事物和現(xiàn)象,以照顧他人的心理感受。漢語復音詞的民族性具有不均衡性,其中,由翻譯外來詞而形成的復音詞尤為典型,它們更多的具有外來文化、外來文明的痕跡。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修辭對漢語復音詞的影響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復音詞的發(fā)展過程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促使兩個或多個單音詞連用,從開始的偶然為之,到逐漸固定下來,最終定型為一個復音詞。在這個新的復音詞里,原本的單音詞是作為一個構(gòu)詞語素而起作用的,如:“春”和“秋”、“綱”和“領(lǐng)”、“推”和“敲”、“規(guī)”和“范”等,構(gòu)成了春秋、綱領(lǐng)、推敲、規(guī)范等復音詞。二是修辭的運用還有可能使詞義發(fā)生變化。眾所周知,一個詞語往往有本義,也有引申義,修辭正是引申義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虎”,它的本義是獸名,由于虎性兇猛,喜夜行,捕食動物,有時甚至傷人性命,人們常用“虎”來比喻威武勇猛或殘酷兇暴?!兑住で罚骸霸茝凝垼L從虎?!薄对娊?jīng)·小雅·巷伯》:“投畀豺虎,豺虎不食?!薄抖Y記·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边@三處用的是“虎”的本義,即猛獸?!对娊?jīng)·魯頌·泮水》:“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薄度龂尽な駮りP(guān)羽傳》:“關(guān)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這兩處用的是比喻義,比喻威武勇猛。西漢揚雄《法言·淵騫》:“或問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唐代歐陽玭《野人獻日賦》:“上或逼于狼政,下或臨于虎吏?!边@兩處用的也是引申義,比喻殘酷兇暴。此外,如虎將、兵雄將虎、虎勁、虎彪彪、虎視眈眈等用的也是比喻義。
參考文獻:
[1]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宋]陳骙.文則[M].劉明暉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3][宋]陳骙,劉彥成注譯.文則注譯[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周洪波.修辭現(xiàn)象的詞匯化——新詞語產(chǎn)生的重要途徑[J].語言文字應用,1994,(1).
[7]趙克勤.淺析古漢語修辭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J].秘書工作,2011,(1).
[8]黎渝林.修辭現(xiàn)象詞匯化的拓展分析[J].百色學院學報,2008,(2).
[9]吳曉峰.修辭現(xiàn)象詞匯化:新詞新義產(chǎn)生的重要途徑[J].益陽師專學報,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