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散文是比較常見的題材。比如朱自清的《匆匆》、魯迅的《少年閏土》,李漢容的《山中訪友》等等,都是結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散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以及對語言的感知度。然而,縱觀如今的小學語文散文教學,教師任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將散文分析停留在識字、解詞、概括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的階段,并不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方法,采用更細微的教學,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散文之美。
散文又稱美文,這是由于散文的語言文字優(yōu)美,情感真摯,意境悠遠,其中蘊含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意蘊色彩。語言作為散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應從朗讀、分析、歸納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不僅感受到散文語言的特色,而且也能夠從散文的語言當中理會其言外之意,這是散文語言教學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所在。
《桂花雨》是臺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作者主要借助桂花雨回憶了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溫馨生活,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xiāng)情懷以及對母親的想念之情。教學前,教師先要指導學生有情感地朗讀課文,注意重點字詞的情感變化。比如“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弊x到“浸”字的時候,語氣應加重,讀出桂花盛開時的醉人芳香,令人沉浸的意味。文章的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边@里的“又”字要讀出惆悵、思念的情緒,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這次母親的話又讓她再一次想起。不經意的一句話,傳遞出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懷念。邊朗讀邊分析,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如果能夠跳出拼音、詞匯、句子、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方式等趨于模式化的教學,而更加強調對語境的分析,能夠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的引導學生體會到散文的語言魅力。進而讓他們具備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足夠的思考空間。
散文作為現實與想象融為一體的文學形象。對于散文意境的分析通常是散文教學的重難點。散文是靠語言信號來刺激讀者,使其頭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再由此串聯起來形成生動的意識畫面。意境說是虛,但是也是由實際演變而來的。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將頭腦中想象的虛擬境界演變成豐富多彩的生活直觀畫面。
《桂花雨》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莫過于搖桂花了。“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嫦裣掠?,好香的雨啊?!边@里主要表現的是童趣。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讓他們用心靈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樂,并播放輕音樂,在教室里散落桂花,制造一場真正的“桂花雨”(如無桂花實物,可用桂花味香水噴灑代替)。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將意境分析由虛轉實,使學生切身實際地體會到桂花雨給人帶來的歡樂。
從虛到實,當意象不斷地潤澤飽滿,學生對意境的審美體驗則更加的真實生動。教師采用由虛到實的方法,能夠感染到學生的情緒意識,使他們能夠自主的去領會文本的意境,將作者的情感和自身的閱讀體驗結合起來,緊緊抓住文章中的人物、情節(jié)和重要場景展開豐富的聯想,體會到散文的寫作魅力與靈魂。
分析完散文的意境之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帶領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如果沒有情感的參與,無論文章語言再怎么華麗,情節(jié)再怎么動人,那么它終究是沒有靈魂的。所以教師應當從語言與意境的分析入手,帶領學生上升至情感的高度。通過問題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升他們的散文鑒賞能力。
文章中,母親說道“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難道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鄉(xiāng)的桂花香嗎?這里讓學生自主思考,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作者每次從外地歸家總要為母親捧上一大袋桂花。聽到母親的話,作者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母親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與“月是故鄉(xiāng)明”如出一轍。家鄉(xiāng)的桂花承載著滿滿的鄉(xiāng)土情懷,所以母親才會認為只有家鄉(xiāng)的桂花最香。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qū)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體味它們。而作者也受到母親情緒的感染,開始思念家鄉(xiāng),回憶起那難忘的童年之趣。
小學散文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教師應當讓學生主動地去領會情感,代替?zhèn)鹘y(tǒng)的生硬記憶方式。如有必要,還應當引導學生將文本內容的人物、事物和景物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散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于教師而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文本,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采用強有力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對于學生而言,也要配合教師教學,主動參與課堂,并利用課外時間博覽群書,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學知識積累,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夠師生共同進步,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