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瓣
奧爾洛夫鉆石,做過印度神廟中婆羅門神像的眼睛,也曾幾經(jīng)輾轉(zhuǎn)被贈與情人,鑲嵌在俄羅斯權(quán)杖的頂端。
“幾百年前,這顆寶石鑲在一座四只手的印度神——月亮神的額上,寶石的顏色像月亮,因此它得到“月亮寶石”的名字……神還預(yù)言:誰拿走這塊寶石必遭災(zāi)禍。這句預(yù)言就用金字刻在神龕上?!薄骷铱铝炙埂ね柣闹评硇≌f《月亮寶石》圍繞一顆來自印度的寶石的失竊案展開,在開篇就引入了這么一段神秘的詛咒:拿走寶石的人必遭災(zāi)禍,于是小說中那些從印度將寶石劫掠走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遭遇不測。
要知道,威爾基的小說并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鉆石,在它們灼人的寶光中,似乎總是隱隱約約透露著森寒的殺機。后來的人們也很喜歡就一些寶石的故事發(fā)揮想象,把它們?nèi)谌胛乃噭?chuàng)作里去。也許其中你最熟悉的那一塊,叫做“希望”,《泰坦尼克號》的重要線索“海洋之心”的原型就是這塊珍貴的鈷藍色鉆石。因為它太過有名,我們不妨之后再來講述它的故事。在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當中,有兩篇的故事都是與寶石失竊案有關(guān),一個是《藍寶石案》,一個是《王冠寶石案》,其中有一部知名美劇叫《妙警賊探》,其中一個單元,就是男主角經(jīng)過重重謎題破解,發(fā)現(xiàn)自己追尋的寶藏,其實就是一塊珍貴的鉆石,而這塊鉆石是曾經(jīng)鑲嵌在《羅摩衍那》故事里的傳說中的人物悉多額頭上的,這便是化用了柯林斯·威爾基的小說。
戈爾康達城堡是印度最著名的城堡之一。位于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海得拉巴城外8公里處。建立于南印度庫特卜· 沙希王朝時期(1518 -1687),以其獨特的傳聲,供水系統(tǒng)而聞名。在城堡外拍一下手,聲音能直達城堡內(nèi)部。
盡管《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水手辛巴達》《阿拉丁的故事》乃至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里,主人公都是發(fā)現(xiàn)了天大的寶藏然后收獲幸福富裕的生活,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每天吃喝玩樂,兒孫滿堂,直至白發(fā)千古。但是在金庸的小說里頭,每個和寶藏有關(guān)的故事好像都沒有什么太美好的結(jié)局,不管是爭奪倚天劍還是屠龍刀,是《武穆遺書》還是《九陰真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但凡江湖上傳說有大寶藏,就一定會帶來一場血雨腥風,最典型如《連城訣》,父子反目,兄弟鬩墻,師徒自相殘殺,簡直黑暗得讓人絕望,就因為人性的貪婪,想要錢財和權(quán)力,仿佛永不饜足的饕餮一般。
因此,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寶石,無論看起來多美好,在背后都有一段不那么美好的故事。比如“希望”,就背負了許多條人命,而它和我們將要提到的它那些同樣炫目而邪惡的“兄弟姐妹們”——不管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光明之山”:它如今鑲嵌在英國王太后的王冠上,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粉色鉆石“光明之海”:它如今在伊朗中央銀行的珍寶館里;還是曾經(jīng)被沙·賈汗用來窺視泰姬陵,懷念愛妻和自己曾經(jīng)的美好歲月的沙赫鉆石——它如今在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里——它們竟然都是出自于同一個母體:印度的戈爾康達鉆石礦。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當中,沒有一個文明的歷史和文化能像印度這樣,與寶石緊密相連,離開了寶石,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就缺少了靈魂,無從談起。在印度,從古至今寶石就象征著財富和權(quán)勢。到了今天,我們走在印度的街頭,還能夠看到身上佩戴了無數(shù)寶石首飾的女子。
戈爾康達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大規(guī)模出產(chǎn)鉆石的礦藏。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印度文獻里就已經(jīng)開始記述有關(guān)鉆石的知識,古印度人將鉆石、珍珠、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鋯石、托帕石等9種珠寶比擬為9顆星球,認為這“九珍寶”(navaratna)組成了宇宙,因此他們對寶石有一種獨有的癡迷。而到17世紀的時候,戈爾康達已經(jīng)成為當時世界鉆石的最大供應(yīng)地,就好像今天我們說起鉆石,就會想起南非的戴比爾斯或者比利時的安特衛(wèi)普。但是當時人們會想到的是印度的戈爾康達。來自歐洲的珠寶商人往來于印度和歐洲宮廷之間,將印度的鉆石帶給歐洲的國王們,裝點他們的王冠和權(quán)杖。
目前世界第三大鉆石“奧爾洛夫鉆石”,重189.62克拉。這顆鉆石曾經(jīng)作為印度神廟中婆羅門神像的眼珠,供奉在印度南部馬德拉斯的廟宇里。這也是柯林斯·威爾基《月亮寶石》靈感來源之一。不過很快這顆鉆石被人偷走,在1773年輾轉(zhuǎn)到了沙皇俄國的奧爾洛夫伯爵手里,他以40萬盧布的代價買下這枚鉆石并把它命名為“奧爾洛夫”,然后將它獻給了情人葉卡捷琳娜二世作為她命名日的禮物,這顆信物于是被鑲嵌在了俄羅斯權(quán)杖頂端。不過1783年,這位伯爵病死在了瘋?cè)嗽豪?。而如今,奧爾洛夫鉆石同曾經(jīng)從印度流轉(zhuǎn)到波斯再被沙皇俄國所擁有的沙赫鉆石一起,被收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鉆石庫里。
“ 維特爾斯巴赫藍鉆”1664年被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購得作為了女兒的嫁妝。
“ 德累斯頓綠”1743年被奧古斯塔二世購得。
“維特爾斯巴赫藍鉆”則在巴伐利亞國王的王冠上閃爍。這顆藍色鉆石先是在1664年被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購得,作為女兒的嫁妝,到了1722年的時候,這顆鉆石已經(jīng)屬于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的公主瑪麗亞·阿瑪麗亞嫁給了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選帝侯查理七世,并將這顆寶石帶到了慕尼黑。1745年,這顆鉆石被鑲嵌在了巴伐利亞選帝侯的金羊毛勛章上。而在1806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為巴伐利亞第一位國王的時候,維特爾斯巴赫藍鉆被鑲嵌在了他的王冠上。當然,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這些舊時的王公貴族都落魄了,最后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將鉆石賣給了富商。維特爾斯巴赫藍鉆一度還和希望藍鉆放在一起展出過。
而在德國的德累斯頓綠色穹窿珍寶館,你還可以看到它們的鎮(zhèn)館之寶:“德累斯頓綠”——世界上最大的綠色梨形鉆石,這顆鉆石也被認為是采自戈爾康達。1743年,奧古斯塔二世花了六萬提拉(約合9000英鎊)在萊比錫買到這顆梨形鉆石,它先是被鑲嵌在一枚金羊毛勛章上,后來又被改造成一枚帽飾,這就是它最終的形態(tài):被兩顆大鉆石和411顆小鉆石包圍著,在聚光燈下閃著耀眼的光。盡管它們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那么傳奇的故事,不過至少沒有給自己的主人帶來過殺機,也算是愛好和平的好鉆石了吧。
不過若論對寶石的熱愛,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皇帝們當屬第一。
2018年,在故宮的雁翅樓曾經(jīng)舉辦過“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出自卡塔爾親王謝赫·哈馬德·本·阿卜杜拉·阿勒薩尼的珍藏,對于珠寶和歷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其中“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這一部分,共有270余件(組)珠寶藝術(shù)珍品,這些來自印度的宮廷珠寶,面世時間橫跨莫臥兒王朝時代至近代,堪稱世界上印度珠寶最豐富的收藏。珠寶品質(zhì)、設(shè)計、工藝和歷史價值之高,堪稱印度珠寶的巔峰之作。
莫臥兒王朝的全盛時期,文化藝術(shù)迎來了極大發(fā)展,大批的藝術(shù)家和工匠云集在莫臥兒君主麾下,設(shè)計打造出了大量的藝術(shù)珍品。印度發(fā)展珠寶工藝也可謂是得天獨厚,因為印度和周邊地區(qū)本身就蘊藏著各種優(yōu)質(zhì)的寶石:戈爾康達出產(chǎn)的鉆石自不必說,還有巴達赫尚的尖晶石,克什米爾和斯里蘭卡的藍寶石,緬甸的紅寶石,都是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種,波斯灣地區(qū)盛產(chǎn)珍珠,而從印度的果阿口岸運過來的還有來自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祖母綠。所以,不管服裝首飾,日常的碗碟勺叉,玫瑰水瓶、墨盒、筆盒、還是馬具如轡頭、馬衣、鞍韉,武器如劍鞘、箭囊,無一不是裝飾得美輪美奐。在黑暗的展覽廳里,唯有那些擺滿了璀璨寶石首飾器物的展柜燈光雪亮,那些閃閃爍爍的珠寶如同幻夢一般令人癡迷,不由得讓人想起在《一千零一夜》里,阿拉丁第一次見到神燈所在的寶藏中那些奇異的景色時的樣子:“他聽見雀鳥婉轉(zhuǎn)清脆的鳴聲,看到樹枝上結(jié)滿燦爛的寶石果子,紅黃綠白各色都有。那果實發(fā)出燦爛耀眼的光芒,那光芒能使午前的太陽變得黯淡失色。阿拉丁在園中盡情欣賞那些把世人搞到驚奇迷惑的奇樹異景,眼看這里的樹木所結(jié)的碩大名貴的珠寶玉石果子,比如綠剛玉、紅寶石、尖晶石、翡翠、珍珠等,應(yīng)有盡有。面對這種瑰麗景色,真讓人眼花繚亂,驚嘆不止?!?/p>
莫臥兒的皇帝們對珠寶的狂熱,在展品中可見一斑。都說女人愛珠寶,從這些展品中你可以得知,莫臥兒帝國的男人也不遑多讓。除了各色由紅寶石、藍寶石、鉆石、珍珠、尖晶石、祖母綠等構(gòu)成的華麗項鏈,還有許多專門用來裝飾在帽子和纏頭上的羽毛形狀飾物“Jigha”或者“Sarpech”頭飾,這些首飾鑲嵌著各色寶石,常常和雪白蓬松的羽毛一起佩戴,招搖非常。看到它們,你或許會想起雄孔雀那副昂然自得,不可一世的模樣吧。而在歷史照片和視頻當中,你也確實可以看到那些印度的土邦王侯們一身掛滿了珠寶,頭上串串寶石迎風搖曳,胸前戴著層層疊疊的項鏈,一身上下珠光寶氣的樣子,比他們的妻子都還華麗。
印度這些傳統(tǒng)珠寶的鑲嵌方法也與今天的珠寶鑲嵌方法不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珠寶鑲嵌法是“爪式”鑲嵌,而那時的方法是用銀襯底,再用膠把寶石粘在金子做成的托上,然后再用金箔一層層貼在寶石的周圍,反復(fù)敲打,讓金子給寶石包邊,這樣的方法叫做“Kundan”,意為:金箔。這種技法,如果叫金鑲玉也許大家就會很好理解。不過到了近現(xiàn)代,卡地亞、梵克雅寶等歐洲珠寶商的高級定制珠寶也開始得到了莫臥兒王公們的青睞,收獲了大量的訂單。在該展覽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卡地亞為印度客戶制作的項鏈、胸針和帽飾,風格與傳統(tǒng)的Kundan鑲嵌法制作出來的首飾大為不同。
在該展覽當中,大多是鑲嵌得花團錦簇的珠寶器物,就連墨水瓶都全身鑲滿了火彩耀眼的寶石,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素雅之物。比如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莫臥兒帝國玉器:賈漢吉爾的酒杯,這個造型類似中國瓷器的玉杯制作于1607至1608年,是皇帝本人親自定制的。酒杯的外壁雕刻著賈漢吉爾銘文和幾節(jié)波斯詩歌。
莫臥兒的玉器不僅在其疆域內(nèi)受歡迎,就連遙遠的東方宮廷也風靡一時。乾隆皇帝最愛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即為清代對北印度的稱謂,是乾隆皇帝親自考訂的,乾隆皇帝親自寫了《天竺五印度考訛》,把今天北印度與巴基斯坦一帶進貢的玉器,定名為痕都斯坦的玉器。這種玉器的特點是胎薄如蟬翼,雕工細膩,采用白玉和青玉,多采用花草枝蔓如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的紋樣或者花型,輕薄透亮,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又或使用金線在玉雕的外壁上鑲嵌珠寶,高雅又不失艷麗,與中國傳統(tǒng)玉雕的審美趣味大為不同。乾隆皇帝有詩歌贊嘆這種玉雕:“薄遏片刻銖,輕于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據(jù)說這種玉器特別輕薄,甚至于可以在水上飄起來。由于皇上喜愛,內(nèi)務(wù)府的如意館還專門設(shè)立了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制,但即使是當時著名的“蘇州玉工”也不能讓乾隆滿意,在乾隆皇帝看來,依然是稍遜一籌。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道:“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庇捎谶@種玉器對雕琢工藝要求極高,一不小心就會失敗,所以據(jù)說每次完成一件玉器,乾隆皇帝就要作一首詩。
皇帝們對珠寶玉石的鐘愛真的只是出于對藝術(shù)的贊賞和對美的追求嗎?未必盡然,它還有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一個國家的主人可以向外界展示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們更多地是想透過這些重寶來證實自己對國家和權(quán)力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