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益群
高爾基的《童年》中,“我”的家在不斷遷移,日子日益窘迫、悲慘。童年動蕩不安,最終“我”被逼從家走入“人間”,結束童年的生活。
“我”的第一個家在幽暗的小屋里,在這里,“我”有過和父親母親在一起的短暫的幸福時光。隨著父親的去世,這個家就不復存在了。之后,“我”和媽媽、外祖母坐上船去往尼日尼外祖父的家。
“我”的第二個家就是外祖父的家,這個家經(jīng)歷了四次遷移解體。家的空間不斷減小,家的人數(shù)也在減少。時間的變化在家的空間中得以呈現(xiàn)。這個家起初是一個以外祖父為絕對權威的小手工業(yè)家庭,位于山坡頂上,“一所低矮的平房,涂著臟污的粉紅油漆”,里面是一間間半明半暗的小房間,“到處都是怒氣沖沖的人忙來忙去,小孩子像一群偷食的麻雀亂竄亂跳,到處聞到一種刺鼻的從未聞過的氣味”,而且“彌漫著熾熱的仇恨之霧”。這個以吵罵為主的陰暗家庭,很快解體了。交春的時候,舅舅們分家了,外祖父的這個大家庭破裂了。第一次,外祖父的家遷到了一所漂亮的大宅子,“我”、外祖父和外祖母三個人住在一起。但這個新房住滿了房客,我看到的是醉漢們跌跌撞撞,房客們亂哄哄地跑來跑去。因舅舅的鬧事,這個家不到一年就沒有了。第二次,外祖父在一條安靜的街上買了一所漂亮可愛的房子,房子的花園里有許多可供捉迷藏的地方。在這個新的家里,“我”認識了馬車夫彼得伯伯和房客“好事情”等人。在這些新人物身上,有著“我”不熟悉的新東西。同時,就在這個家,“我”結識到了幾個小少爺,結下了純真的友誼?!昂檬虑椤北悔s走了,彼得伯伯死了,這個家也很快沒有了。第三次,外祖父在山腳下一所舊房子的地下室里租了兩間黑暗的屋子。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我”從母親的房子回到外祖父的家:一間帶有俄羅斯式的大炕爐和向院子開著兩個窗戶的狹小房屋。外祖父家的空間在不斷縮小,“我”在家的空間里經(jīng)受著磨難,不斷成長。
除了外祖父的家,“我”還有第三個家——母親、繼父幾經(jīng)遷徙的家:從索莫夫鎮(zhèn)一個塞滿木屑和蟑螂的房間到石頭房子的地下室,再到車站附近一間清潔的小小住宅。因為母親的去世,這個家也沒有了,“我”的童年也結束了。
家是社會的細胞,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童年時,“我”的家一次次遷移解體,也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的動蕩。
(節(jié)選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俄羅斯自傳體小說中的童年敘事及其時空藝術》,《湖湘論壇》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