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敏
翻開包容冰先生的詩集,首先是一種厚重的感覺,讀罷則是一種釋然的情懷。但是,如果把研究的范圍僅僅限制在似乎已經(jīng)形成定論的佛詩禪詩上,并把寫佛詩禪詩界定為他作為一個虔誠佛家子弟的“天職”,雖說也不為過,詩人想必也會欣然接受,但筆者以為如果局限于這樣的界定,往往會遺漏詩人其他的一些詩趣。作為一個對佛學禪道了解未深的我,倒希望繞開這個既定的命題,另辟蹊徑,把以往諸多評論中談及的觀點暫時懸置起來,而作為一個詩人或者一個普通的讀者,立足于詩人佛詩之外,以俗世的角度,探尋詩人的另一個精神花園幽僻處。抱著如此“驚險的決心”,我翻閱詩人的幾本詩集,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些精美的詩境來,也進而驚訝:原來詩人的這個花園詩情澎湃,色彩紛呈,如果一句話加以概述,則可以說是“隱蔽的顯豁”。說隱蔽,是因為包容冰這方面的詩不是一般評論家們品評的重點,甚至可以說是他質(zhì)樸詩林中的旁逸斜枝;說顯豁,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詩比之詩人其他的佛詩來說同樣頗具意義。
作為一個自幼生長于西部貧瘠土地上的農(nóng)民子弟,包容冰的詩不可避免地書寫記錄了自身及周遭鮮活豐富的世界,其中有對諸多現(xiàn)實困頓的迷茫,和對人世真情的質(zhì)樸揭示。他的大量的佛詩和禪詩也自然而然地關(guān)照了人生的苦難,并以禪說的形式給了眾生一個比較清楚的解說或暗示。故此,讀包先生的詩,會讓人把苦難的人生咀嚼成了營養(yǎng),或把苦難輕輕放下,成為輕步前行的理由。最令人驚喜的是,僅讀幾首他的詩,你就會隱約發(fā)現(xiàn)一個昭然的形象:他似乎不間斷地、頑強地以他自己的方式,似乎還要踮起腳尖向蕓蕓眾生揮手,指出一條“回家之路”。雖然,似乎他自己也不能肯定“何處是家園的方向”,但他一直在努力地探尋著。
家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源遠流長的、最深入骨髓的牽掛。尤其在人情冷漠的空間,人們總在渴望家的溫暖感覺,謳歌家的意義和價值的文字車載斗量,回家無疑是溫情而幸福的??墒侨缃裨S多家庭,在急速轉(zhuǎn)換的世界里,開始像冰河遇到了春天,逐漸消融,或正在瓦解。對于家,每個人也是冷暖自知?,F(xiàn)代都市人的家大都依附于冷冰冰的鋼筋水泥上,依附在街道水管和電線上,這樣的城市橫陳眼前,靠在身邊,可感覺卻是陌生的。雖然,我們寄生于斯,棲身于斯,然而面對高樓大廈,迷離的霓虹燈,以及曖昧閃爍的廣告牌這些冰冷沒有生命溫度的軀殼,人們會從心底呼喚城市的靈魂,可天知道城市的靈魂在哪里!原罪依附于我們的肉身,所以我們時刻輕松不得。正如包容冰詩中所寫:“在紛亂的人群中/在聲色香味觸發(fā)的塵埃里/我已迷失/迷失到銅臭的味道里/迷失到女人的眼淚中/迷失到貪欲的汪洋里?!保ā墩一刈约骸罚?/p>
的確,許多人成了現(xiàn)代城市里的困獸,焦灼而迷惘,虛妄而失望。人們生活舒適但無實在感,行色匆匆內(nèi)心卻缺少方向感。詩人以敏銳的觀察與感受力,寫出城市的秩序歸于混亂,到處是荒謬,精神貧乏,語無倫次,甚至神態(tài)瘋癲。扭曲的城市家園,讓我們看到了丑陋和無情。那么鄉(xiāng)村會擁有理想中的桃園風景、詩情畫意嗎?詩人再次撩開傳統(tǒng)文人稱道的溫情脈脈的鄉(xiāng)村面紗:如今的鄉(xiāng)村,溫柔不再,往昔詩情鄉(xiāng)趣的農(nóng)村,曾經(jīng)的水墨畫般的鄉(xiāng)村,那些國人原始情感的寄放地,情感和文化的原鄉(xiāng),如今似一塊傷疤貼在大地上:離奇丑陋,荒涼貧瘠。鄉(xiāng)村世界被扭曲、碾壓、撕離,村民的意識混沌。于是詩人在《定西,晨鐘暮鼓的凈土》中呼喊:“苦甲天下的定西呦/找不到一棵左公柳納涼/黃土掩埋不住蒼茫的歷史……”而詩人的“幾則飛鴻”也只能“消瘦又寂寞/在熱浪滾滾的暑夏/像一絲水汽默默蒸發(fā)”。②
在大西北這樣一塊干旱貧弱的土地上,詩人還是傾注了他深沉的熱情和奔放的愛,他始終掙扎在牽念貧窮的家和無力回報自己家鄉(xiāng)的心理歷程中。詩人說:“這些年,我仍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家的路很短/一念之間就可以到達/回家的路好遠啊/一輩子也無法企及?!保ā哆@幾年,我仍然走在回家的路上》)③
物質(zhì)的強大力量狡猾地伺機伏擊詩人純潔的心,讓詩人的靈魂不斷激蕩、不斷地沉墜,最后詩人意識到似乎《佛,沉默的圣哲》才可以“永遠想的是他人,關(guān)懷天下可憐的眾生,救渡世間受苦受難的人”。正因為對現(xiàn)實的無奈,迫使詩人搭起想象之旗,在《夜讀金剛經(jīng)》④中“把心修成湖水一樣安靜”在“家人遭受病魔的痛苦,找不到醫(yī)治的一劑良藥”時,能夠找尋到靈魂的安穩(wěn)歸處。
以筆者對現(xiàn)代詩的了解和閱讀經(jīng)驗看來,現(xiàn)代詩人多數(shù)都有意無意地處于現(xiàn)實逃亡與隔離狀態(tài),有些甚至鉆進象牙塔而孤芳自賞,結(jié)果不言自明,詩歌總是在門縫里看現(xiàn)實,或者詩人太超現(xiàn)實或根本麻木,于是現(xiàn)實成為詩歌中飄忽的影子。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處于飛速轉(zhuǎn)換時期,很多人很容易被時代的巨輪拋下甚至被碾壓,當代許多詩人就苦惱于歷史轉(zhuǎn)換中的焦灼與迷惘,可是除了焦灼與迷惘,似乎很難真正找到一種安穩(wěn)閑適的歸屬感。
但作為詩人的包容冰則顯得有些不同,在他的詩中除了真實書寫自己的苦悶焦灼,還盡可能地以一種匹夫之職來擔當,其不時顯露出深邃的時代思慮與社會責任感。他的許多詩取代了另一種曖昧的似乎不便于言說的、說也說不清的語言游戲,有些詩句近似于扮演了精神扶貧與拯救迷??嗤吹牡赖仑熑?。而所有這一切又巧妙地以浪漫的詩意呈現(xiàn)出來:“孩子們啊/每人三十棵松樹苗/就是你們今年,對故鄉(xiāng)最親切的慰問”“父親吶,老了沒事/您就多在山坡上轉(zhuǎn)轉(zhuǎn)/給放牛擋羊的娃娃們說/樹林子是飛禽鳥獸的家/讓他們遠離些再遠些?!保ā吨矘涔?jié):喊一聲親人》)⑤
當許多詩歌讓讀者有脫離現(xiàn)實、脫離生活的嘆息時,我們越發(fā)覺得包容冰的詩正在以一種質(zhì)樸無聲的姿態(tài)頑強地走進尋常人們的生活,走進日常的瑣細工作,深入到普通人的靈魂。他力圖不僅為自己還要給別人指出一條“回家的方向”。
他說“我就是我的方丈,我就是我的和尚?!保ā蹲晕康姆绞健罚蕹踝x類似于超然,再讀,卻發(fā)現(xiàn)超然外的醒然與自覺:我要主宰自我!
在《祥云》中他寫道:“神性的高原,祥云密布/靜謐的佛塔一座座/是這里覺悟的靈魂/給匆忙迷惑的路人指引/回家的方向?!?/p>
可是詩人真的指出了一條鮮明的路嗎?閉目深思,我們似乎很難看出有什么清晰可辨的方向,但這正好構(gòu)筑起他醒目的特色,仿佛連他自己也難以相信。因為他畢竟是詩人,不是社會工作者或政治家,所以我們看到詩人最后還是躲進了他熟悉的詩的世界。何處是回家的路?可能只有詩人和那些極具慧根的人才會悟到懂得。
詩人出于悲天憫人的情懷,極力想解救蕓蕓眾生于水火,可是現(xiàn)實是堅硬的,畢竟無法用一支筆來解救,他最后還是不得已與冷酷現(xiàn)實妥協(xié),所以“不問誰在升遷/不管誰在發(fā)財/風清月朗的夜晚,獨自走出來/抖落身上的泥土/和夜鶯談?wù)撡x詩覓道的秘笈”(《自慰的方式》)。
我們似乎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詩人也許最喜歡或者說寧可“潛伏在一棵冰草底下飲露賞花”,而非引領(lǐng)大眾走一條康莊大道,而這也正是我們喜歡詩人作品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詩歌畢竟不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詩有自己的進程與要素:詞語、意象、神話、愛情和幽默,這些東西才是詩人能夠駕馭的,這些元素在自己和世界中,生動地在一個所謂的中心里確立、培植了“我”?;蛘哒f詩是他自身命運閃爍的幻影。世界的最本真幻影在他的心中投射,詩人頑固地或繼續(xù)頑固地相信:他是第一個將這種現(xiàn)代觀念經(jīng)驗為感受、經(jīng)驗為痛苦的人。
比如還是他的《自慰的方式》中寫道:“亂跑的風四處打探我的消息/我隱姓埋名/潛伏在一棵冰草底下/飲露賞花。”詩人這樣的心理軌跡,不禁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司空圖的詩歌理論:“思與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韻外之致”“味外之旨”。⑦在詩中,普通人眼中亂跑的風,于詩人則化身為潛伏在一棵冰草底下飲露賞花,無影無形。它是有無相生,虛實相形,主客相通。詩人在捕捉意象時,表現(xiàn)手法具有特殊的魔力。他不需要用大量的語言工具,就表現(xiàn)出了無窮的意義,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幾乎達到了“神與物游”的境界?!八略?方丈,和尚,誦經(jīng)”這些意象是真實的存在,或是作者的精神依托,但是接下來,“亂跑的風,冰草,露,花,夜晚,夜鶯,秘笈,星光”這些意象則具有神秘的超現(xiàn)實意義,讓讀者心游神馳。正如蘇格拉底在《對話錄》中所說:“詩人是一種輕盈的,生有雙翼的神圣之物?!?/p>
詩人在審美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靈感與形象的融合;正所謂寫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詩的意象超越于具體有形描寫之外而暗示出來一種令人馳騁遐想、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意境。包容冰的許多短詩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它是有無相生、虛實相形、主客相通、詩思諧和的全息圖像。它所敞開的可能性,具有極為豐富的“味外之旨”。
對自然物和自然力賦予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甚至賦予神性是包容冰詩歌的另一個特點。自然崇拜始于人類早期的原始宗教,源于人們科學知識的局限。但是包容冰賦予自然神性的特點,則源于他靈魂深處的獨特認知。
包容冰的詩告訴我們,現(xiàn)代人在靈魂方面出了問題。當代有一個很時髦詞叫“尋根”,人們被時代放逐,而有的人在自我放逐,成為“無根”的人,這是現(xiàn)代人的另一層悲劇性格的源頭。廣義上講,現(xiàn)代都市里的人們基本離開了大自然而懸浮于世。自然是人類的根源,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以大地為母親的神話,在今天它依然存在于我們心中,所以現(xiàn)代人對大自然始終保有一種向往??吹交ㄩ_,看到野生動物,就會感到一種生命的力量。春、夏、秋、冬,月圓月缺、寒來暑往具有一種天然的韻律。從自然界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有生、老、病、死,但生命與大自然結(jié)合在一起,不會永遠消失。真正的詩人,“當是個好老師,好巫師,好醫(yī)師,當為天地立心,為萬物喊魂,為眾生治病”。(劉年語)所以我們看到,詩人在《祥云》中運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的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他寫的祥云密布,不是像現(xiàn)實主義那樣單單如實地描寫,而是覺悟的靈魂再現(xiàn)。高原已不再是泥土石頭組合的高原,而是賦予了超現(xiàn)實的能力,是神性的高原,是人格化神化的超現(xiàn)實的靈魂?!吧裥缘母咴?祥云密布/靜謐的佛塔一座座/是這里覺悟的靈魂/給匆忙迷惑的路人指引/回家的方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人們不屑一顧的泥土山石的高原是具神性的,但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路人”卻“匆忙迷惑”,在神的懷抱里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方向”,而這種情況在歷史轉(zhuǎn)換的現(xiàn)實中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某種程度上有擴大的趨勢。在《光明依舊》里,詩人說:“戀上神山圣水,萬仞雪山,兀鷹盤旋”,這里的水、雪山和禿鷹都比人更有神性和靈性。
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金錢利益是人們脖子上的枷鎖,更有甚者有人異化成金錢物質(zhì)的奴隸,或者成為社會這個巨大的機器上的螺絲釘。從此意義上來說,在詩人筆下的山石鳥獸深具靈性神性,是因為人們陷于心盲冷漠的困境?,F(xiàn)代人與人來往的時候,多以利益作為考量依據(jù),衡量朋友與人首先是看有用無用。以功能代替情義來衡量一個人。這就再次提出一個命題,就是現(xiàn)實世界的冷漠。
詩人所熟悉的過去與上一輩的人們,甚至是從書本上熟悉的古代人,確實大不相同。古人結(jié)交朋友講究的是義氣與情義,而這些義氣與情義在當下卻是不靠譜的虛的因素,聰明的現(xiàn)代人常以實用為目的,所謂人情薄如紙,浮世不靠譜,大概詩人敏銳地感受到這些令人無法承受的重,所以,毫不客氣地把泥土石塊做成的山,也看得比某些人更神圣,而且富于意義。
“生命就像無際的蒼天一樣的偉大,一樣的深邃。然而肉體凡胎的我們只能通過‘個人的存在’這細狹的鎖眼諦視它;而從這鎖眼中我們感覺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⑧卡夫卡希望自己是一個群體之外的孤獨者,是一個審視者和旁觀者,用他那洞察圣靈的“第三只眼”來俯瞰人生??ǚ蚩ū救耸莻€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獨者,這種特性不僅體現(xiàn)在了他的個性特點與生活狀態(tài)中,而且象征著一種與外界世俗生活的對抗,一種對完全浸潤于個人寫作中的理想生活的想象。重要的不是在現(xiàn)實中到底實現(xiàn)了多少,而是這種生活的想象性及可能性的維度所及。
包容冰詩《自慰方式》具有鮮明的卡夫卡特色。實際上,卡夫卡的全部意義在于問題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獲得。他最可貴的一點就在于用詩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現(xiàn)代人的困惑:人在這個不可解釋的世界上無能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世界是個荒誕的世界?!蹲晕康姆绞健分小拔摇本褪窍胩油?雖然是被迫,雖然“自己誦經(jīng)給自己聽”,可是“亂跑的風四處打探我的消息”真乃麻煩的制造者,那些不懷好意或無聊透頂?shù)娜司褪秋L,四處流竄無處不在,就是環(huán)境仍然不能讓作者自由,于是作者想要躲起來,想要幻化得無影無蹤。
卡夫卡所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的遭遇,即他們都處在一種身不由己的境地里,迷失在夢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滿著恐懼和不安。卡夫卡的主人公的名字大多帶有一個k字,作家所全力表現(xiàn)的是k在充滿敵意的社會面前的陌生感、孤獨感和災難感。他們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但是無論怎樣費盡心機,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只能無可奈何地走向滅亡。
這正如《兩手空空》里的“我”,“回憶往事的輪子,在泥濘的路上打轉(zhuǎn)滑。水桶空空,泉水干涸,我在炎熱的酷夏里,咽著口水解渴”“凄風苦雨的碎片掛在墻壁,童年的獎狀覆蓋灰塵”。⑨這些句子充分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在無望空虛乃至絕望中掙扎的精神狀態(tài)。
《一場雨洗去昨天的塵埃》里,“我被眾多的塵?!卑鼑?“找上門的一場戰(zhàn)事,在我的指掌上展開”“要知這樣,何必當初,你不踏著黃昏的路徑,來自討沒趣”?!办`魂依然在遠方流浪,夢中的事物模糊又淡遠”,一場雨后,“我心中的塵埃懸浮,還沒有落定”。這些詩句的確意味深長。卡夫卡有意把主人公分為“人們”和“自我”,包容冰也是一樣,他把眾人稱為無處不在的“塵?!被颉帮L”,這表達了他對世界上一切既定秩序的質(zhì)疑和不適應。
再看《遺失的童年舊事》:“白脖烏鴉們比我聰明”“成群結(jié)隊的麻雀,這些不請自來的窮光蛋,混在烏鴉們的行列,并不顯得自卑?!比伺c自我的異化由此可見端倪。
包容冰的這類詩,訴說了現(xiàn)代人自我價值與個性的迷失。這本是荒誕而悲哀的,但詩人的語調(diào)卻平靜得近乎冷漠,他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講述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故事,而他的簡潔、平淡、冷漠的語言風格,則激發(fā)起讀者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更深刻的思考。而《遺失的童年舊事》的“我”所遭受的境遇與凄苦的內(nèi)心世界,則進一步揭示出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以及因無法溝通而造成的孤獨與悲涼?!拔冶凰麄償D在窯門外,像個不夠格的旁聽生”,越是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接納,也就越快地遭受到徹底拋棄,最后,“我被驅(qū)逐在飼養(yǎng)場的門外,暗自流淚”,希望與周遭交流與溝通的渠道被阻塞。
另外,包容冰的詩也形象地揭示出現(xiàn)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系人際關(guān)系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系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沖突、隔膜、猜忌、殘殺。包容冰用冷漠的筆調(diào),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了隔膜與孤獨。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帶上各種各樣的面具,躲藏在這些面具后面的靈魂渴望交流卻無法交流,只能陷入深深的孤獨。包容冰的詩正是折射出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與人的隔膜以及由隔膜帶來的孤獨,最終導致人與人關(guān)系的異化,人要么成為“風”或者成為“塵?!?其實也間接說明現(xiàn)實世界中每個人都無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他通過個體生命體驗所揭示出的恰是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真實的精神世界。正如他的詩《低處行走》所言:“我繼續(xù)在低處行走。走過十萬道山梁/再走過十萬條溝壑/最后來到洮河岸邊,枯瘦如柴/撿鵝卵石為不再流浪的肉體壘家/靈魂啊,你就脫掉褶皺縱橫的肉衣吧/將它深埋向陽的岷山腳下/一個人便無牽無掛/輕輕松松地回家吧……”⑩
挑燈夜讀詩人包容冰的詩作,心中是一片恬淡靜謐,每每讀到會意處,則心領(lǐng)神會,詩我兩忘,此為人生的美好境界。夜深了,但耳邊依然是窗外城市的喧囂,在這樣浮躁的生活里,越發(fā)覺得自己身處的城市是大地的一塊傷疤。而閱讀優(yōu)美的詩真能讓人得到片刻的安寧。這的確不失為一種優(yōu)美的生活方式,也許會提高城市人的幸福指數(shù)。我多么想“不問誰在升遷,不管誰在發(fā)財,風清月朗的夜晚,獨自走出來,抖落身上的泥土,和夜鶯談?wù)撡x詩覓道的秘笈”。這是詩人包容冰給我們指出的一條美好的回家的方向,至少是給我的一條分明的精神家園的方向。
注釋:
①舍利:《空門獨語》(上),太白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頁。
②③④⑤⑥⑨⑩ 包容冰:《內(nèi)心放射的光芒》(上),團結(jié)出版社2014年版,第78、22、101、92、128、149、138頁。
⑦郭紹虞、司空圖、袁枚:《詩品集解》《續(xù)詩品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47頁。
⑧[德]克勞斯·瓦根巴赫:《卡夫卡傳》,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