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櫻子
(411105 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湖南 湘潭)
關于主體制度的研究方法在學界一直存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qū)別。支持主體上的唯心主義學者認為,法律的主體是指在法律中有著明確規(guī)定法律主體的范圍,例如民法中關于主體的規(guī)定。主體制度的唯物主義認為自然人只有參與了什么樣的法律行為,才具有參與的法律行為的法律的主體資格,而不是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主體的內容,這也就是主體上的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最大區(qū)別。筆者更加認同唯物主義的觀點,即無論自然人和自然人的組合,只要進入了經濟法調整的增量利益關系領域,從事與增量利益的產生和實現有關的活動,就應被視為經濟法主體。
就法理學上而言,勞動力權人成為經濟法主體要有其特殊性,要獨立于其他法律主體,并且這個特殊性只能來源于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還需要滿足法律主體的一般性要求,經濟法主體必須要有法律上的類型化,能提示出此類主體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經濟法主體特殊性在于其活動直接與增量利益有關,而增量利益關系是屬于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所以在確定好主體范圍后,再進行抽象,使之類型化。
勞動力權人是經濟法的主體不僅要求其具有合法性,同樣還需要證明其具有合理性。勞動力權人是否具有成為經濟法主體的合理性取決于其是否符合經濟法主體的特殊性要求,即勞動力權對調整增量利益關系的必要性。勞動者在追求增量利益的過程中,要求按照由勞動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要求盡量排除非勞動因素對交換的影響,法律應該在利益的增加和促進方面發(fā)揮功能,賦予勞動者對不公平、影響共同發(fā)展的非勞動因素進行抵抗的權利,促進社會成員的共同發(fā)展。所以用法律確認主體對其勞動力享有權利,是保障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必要,滿足了經濟法主體的特殊性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主體制度中,主體的形態(tài)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主體的形態(tài)主要可以分為自然人和自然人派生出的擬制的主體兩種,其中派生的擬制的主體主要有企業(yè)、國家等。根據主體的形態(tài)我們可以將經濟法主體也就是勞動力權人分為個人勞動權人(即自然人)和結合勞動力權人(即派生主體)。
個人勞動力權人即個體人參與財富的創(chuàng)造、實現和分配,即增量利益關系,享有對增量利益(剩余)的分享的權利。但現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個人勞動力權,個體勞動力權人的勞動力權益的相當一部分將被轉移給資方,這種狀況在短期內也許出于無奈,但從長遠來看,這勢必加劇弱勢群體邊緣化、貧困化、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將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穩(wěn)定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經濟法確認個體人作為個體勞動力權人是現實對制度安排的要求。
結合勞動力權人是指擁有結合勞動力權的擬制主體,指由法律規(guī)定的將自然人的組合而成的一個群體對這些自然人結合起來的勞動能力的自主支配的權利。因為結合勞動力權的特征,所以當結合勞動力權人想要行使自己的權利時,需要選出經濟代表人代表他們整個群體去行使權利。經濟代表人是經濟法中的一個新的概念,我們以企業(yè)的角度來分析結合勞動力權人中派生出來的經濟代表人制度。經濟代表人的本質是公司企業(yè)的大股東、控股股東,這是一般情形下,即使不是這兩個身份,也是大股東、控股股東的發(fā)言人。代表人是公司管理人員,是收取公司發(fā)的工資為勞動報酬的,而股東是在公司運營有增量利益的時候來分紅盈利的,這是從勞動報酬的來源上分析的,這里按股分紅的實質是按勞分配,在公司企業(yè)里每個人都有勞動,都有勞動貢獻,如果按照勞動貢獻分紅不好計算,則按出資比例來計算,這是屬于我們經濟法調整的。在認識經濟代表人制度時,要注意與行政代表人的區(qū)別。具體而言,經濟代表人是指所行使的權力是經濟法上的權利行使,是生產、分配、使用、消費上的權利(與民法區(qū)別)。行政代表人是利用公共權利產生與社會有關的公共物品,并且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wěn)定與安全。但是經濟代表人與行政機關又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行政機關也可以充當經濟代表人,如果是政府,行政機關充當經濟代表人,他是為了解決發(fā)展問題的,其具有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宏觀調控的作用,法定當然代表人還利用公共權力產生某種經濟上的公共產品,這是以提高國民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所以說行政法中的行政權人和行政相對權人與經濟法中的勞動權利人也是有著一定聯(lián)系的。
綜上所述,將勞動力權人作為經濟法的主體是節(jié)制資本的現實需要,勞動力權是勞方與資方進行利益博弈的權利基礎,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更是有效防止市場、企業(yè)、國家等經濟治理機制中的經濟控制或經濟專制而節(jié)約積淀性交易成本的法制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