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紅
[摘 要] 2015年7月,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勞動教育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要求,《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關鍵詞] 勞動素養(yǎng);養(yǎng)“習”;育“能”;培“情”
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勞動能力,如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教育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學校就要通過搭建教育載體,養(yǎng)“習”;積極創(chuàng)設展示平臺,育“能”;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培“情”。不斷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在勞動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使他們都能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那么,學校該如何奏響這三部曲,不斷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培養(yǎng)愛勞動、有責任、有擔當?shù)暮细裥」衲兀?/p>
第一部曲:搭建教育載體,養(yǎng)“習”。
良好的勞動習慣包括學生的勞動意識、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學校要從學生的特點入手,積極搭建各種教育載體,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幫助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yǎng)出一批愛勞動、有責任感、有擔當?shù)暮细裥」瘛?/p>
1.日常教育中滲透
學校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滲透勞動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責任感上,可以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為主題的班隊會,班隊會上,初步地對學生進行勞動習慣的滲透。還可以根據(jù)各個學段的特點,開展“我是優(yōu)秀的值日生”的活動,把學校的勞動區(qū)域進行科學劃分,指導不同學段的學生參加晨掃、值日勞動,通過打掃班級衛(wèi)生、廊道和庭院、跑道等區(qū)域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讓學生學會勞動。同時,積極開展“我為課桌椅洗洗澡”“潔凈校園我行動”等活動,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愛護公物的意識也能得到增強,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應該從點滴做起,用自己的行動讓校園更加美麗。
2.特色課程中培養(yǎng)
首先,在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上,可以開展“我的課程我做主”課程選修活動,設置剪紙、陶藝、開心農(nóng)場等課程,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填報志愿單上的課程,當學生在上這些自己選擇的課時,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更能體驗到勞動的樂趣,養(yǎng)成勞動的習慣。在綜合實踐課上,教師也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勞動養(yǎng)成教育,可以指導學生制作紙花,或是變廢為寶,也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做壽司、烘焙小糕點等。也可以結合學校的春秋游活動課程,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到“星期八小鎮(zhèn)”,參與到烘焙、做壽司等活動中去。
3.家校攜手中共育
學校要根據(jù)對各學段學生的勞動教育要求,精心設計各年級學生要參與的勞動項目,包括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簡單的家務勞動和有意義的社會公益勞動等。各年級的具體勞動項目可以如下:低段學生要學會自己穿衣、系鞋帶、系紅領巾;學會梳頭、洗頭、洗澡;按課表整理書包,每天帶齊所需課本和用品到校;會用卷筆刀削鉛筆;自己背書包上學;整理自己的課桌和抽屜;會做簡單的家務。餐前主動為家人擺碗筷;餐后自覺整理、收拾自己的碗筷;能參加一些公益勞動,當好值日生,搞好室內(nèi)外公共衛(wèi)生。而對于中、高段的學生來說,則要適當?shù)靥岣咭?,要求學生學會疊被,整理床鋪;定期整理書柜;學習使用針線,會縫紐扣等;主動洗紅領巾、內(nèi)衣和襪子;定期刷洗球鞋和書包;自覺幫助父母晾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會摘菜、洗菜、淘米等;每天堅持洗一餐的碗筷或掃地,每天倒垃圾;初步了解安全用電常識,了解收音機、電視機和電風扇等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開、關這些電器。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安全使用爐具。會做一道拿手菜。同時,還要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綠化、美化學校環(huán)境,能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或到社會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增強教育實效,學校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在《致家長一封信》中,要求家校配合,引導學生適當參與家務勞動,共同教育學生學會關心父母、尊重長輩,引導學生做家庭的小幫手,以此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家庭責任感,幫助他們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熱愛勞動等好習慣。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要學會洗衣服,掃地板,整理小天地,女同學要學會自己梳頭;三到六年級的學生要能夠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會洗衣服、疊被子、掃地、拖地板等。通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第二部曲:創(chuàng)設展示平臺,育“能”。
在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上,低年級要重點進行體驗式教育,讓學生掌握最簡單的生活常識與技能。在高年級,則要注重感悟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合作技能。在勞動教育中,學校要始終把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作為教育重點,充分調(diào)動家長的力量,積極搭建平臺,引領家長與學校一道凝心聚德,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中開展一些形式新穎的活動來推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學會奉獻、學會付出,讓勞動教育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1.展示交流中體驗
勞動教育重在實踐,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去體會勞動的辛苦,提高勞動能力。這就需要班級、學校要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勞動體驗的“場”,給予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展示交流自己的勞動成果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學??梢酝ㄟ^開展星級特色班級的評選活動,鼓勵各班主任教師以勞動教育為主,打造特色勞動班級,如可以開展“當家一周”“當家一餐”等活動,鼓勵學生在家嘗試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同時,舉行以“當家一餐”為主題的班會課,讓學生把鍋碗瓢盆帶到課堂上,在教師、家長和伙伴們的面前秀一秀自己的廚藝,讓學生能更多地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在真實的體驗場中感悟成長。假期布置《寒假男生、女生十項任務表》,學期初,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或讓學生分組交流,或進行課件展示,或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手工作品、匯報自己學的一項本領,或開展班級男生、女生實踐勞動競賽……學生都有許多精美的作品展示,如有的班級開展男生、女生實踐比賽活動,以賽促提高……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在生活中實踐、磨礪、鍛煉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同時,還能提升自理能力,在家能主動幫助長輩做家務活,在校能認真做好值日工作,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勞動教育實效大。
2.主題活動中實踐
學校要積極借助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鍛煉,提高勞動能力。可以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動手實踐快樂成長”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廢物再利用”作品展示,讓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動手實踐成果,感受到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的快樂。在“六一”這個屬于學生的節(jié)日里,可以以慶“六一”活動為契機,組織創(chuàng)意設計、動手實踐和愛心義賣活動,各年級組根據(jù)本年級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勞動實踐項目,低年級注重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設計了如“開收雨傘、系鞋帶、扣扣子、脫穿衣服、系紅領巾、裝訂校本作業(yè)、縫紐扣”等勞動實踐項目,還開展了“勞動技能大闖關”活動;中高年級則側(cè)重于對學生家務勞動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開展了“創(chuàng)意美食制作”的勞動實踐活動,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學生的勞動成果還可以作為義賣物品進行出售,為需要幫助的小伙伴募集善款。這樣的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勞動實踐能力,體會到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愛心力量無限的意義,同時能充分地體會到“給予”所帶來的快樂。
附:學校精心設計的《勞動技能實踐卡》
3.冬夏令營中成長
學??梢猿浞掷脛趧咏逃龑嵺`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冬夏令營活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一年一度的夏令營活動中,學校除了要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外,還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和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夏令營活動中,我們會組織學生打掃營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為營區(qū)衛(wèi)生盡一份心力;在軍營中,開展自理能力的訓練,由解放軍戰(zhàn)士指導學生疊被子,整理內(nèi)務,教師指導學生自己洗澡、洗衣服、洗餐盤,并開展軍營內(nèi)務評比,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高年段的夏令營活動則是組織學生前往德育實踐基地,學習制作南洋風味的糕點、進行蔬菜種植及環(huán)保手工香皂和絹花的制作。在夏令營活動中,學生都懂得了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在主題為“快樂實踐”的冬令營活動中,還可以讓熱心的家長也參與到其中,低年級的學生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制作軟陶、包餃子,學生在活動中,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社會實踐中提升
學校要廣泛挖掘社會資源,堅持每月都開展富于實踐性的活動,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之外,可以深入社會,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學習勞動技能,可以開展社區(qū)義務勞動公益活動,讓學生能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直接面對社會,學習技能、學會交往、學會感恩,更學會付出,最終引領學生朝著自己的發(fā)展目標不斷前進。學??梢蚤_展“保護環(huán)境,回收廢紙”活動,讓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環(huán)保手工,設計環(huán)保袋等;做“社區(qū)小義工”活動,讓學生參與社區(qū)清潔工作;還可以開展環(huán)境保護,公益宣傳活動;同時,還可以學做點心,包餃子,或是到田地中挖地瓜、到蔬菜基地中親手種植及采摘蔬菜,或是制作軟陶飾品。
3月5日是學雷鋒活動日,各班可以以假日小隊學雷鋒的方式,走出校園,進社區(qū),到海邊撿拾垃圾、到社區(qū)打掃衛(wèi)生死角,或是到家長的公司進行義務勞動;還可以上街賣報紙,再將義賣所得捐獻出來,為締造美麗廈門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結合植樹節(jié),開展“我與小樹一起長”的植樹活動。在“六一”這個特殊的日子,可以開展“奉獻愛心,傳遞幸福”主題活動,學生可以走進孤兒院、福利院,參加義務勞動,去體會奉獻的快樂。學生在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奉獻,審美能力、藝術素養(yǎng)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第三部曲:建立激勵機制,培“情”。
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就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激勵手段,不僅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在經(jīng)歷了勞動鍛煉后,愈加深刻地感悟到要倍加珍惜勞動成果,能把勞動當作是一種樂趣、一種人生體驗,不斷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而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
1.激勵評價中育人
要培育學生的公益勞動情懷,首先要建立良性的評價機制,在有效激勵機制下,實現(xiàn)“學生在家能孝順父母,生活自理,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校能主動承擔勞動任務,認真做好值日;在社會上,主動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做合格的公民”的教育目標。
如我校為了進一步落實家校社教育的合力,特別編印了針對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實小文明人成長手冊》,圍繞《實小文明人成長手冊》中“文明小學堂、實踐大舞臺”這兩大板塊,特別設計了“生活自理與勞動”“社區(qū)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勤儉節(jié)約”等活動,目的是將良好的勞動習慣與文明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融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在手冊里分年級具體寫明了勞動要求,為學生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yè),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布置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讓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幫辛勤付出的父母做做家務,并鼓勵家長、社區(qū)一起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達到學生自覺規(guī)范,家校共育學生勞動習慣的教育效果。學校還會借助“勞動技能實踐卡”,引導學生繼續(xù)感受勞動的快樂。在家校共同創(chuàng)設的濃濃的勞動氛圍中,學生都能認真參與到自理服務和家務勞動中,一個學年下來,低年級的很多學生都學會了自己洗澡、疊衣服、晾衣服,倒垃圾、縫扣子、整理房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學會了一項本領,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勞動很快樂,但很辛苦,所以我應該尊重、珍惜他人的勞動果實!”“努力可以換來回報,勞動可以換來夸獎,以后我要學會感恩,要多幫媽媽做家務?!薄巴ㄟ^勞動,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加干凈,舒適、整潔,我很有成就感。”“我也是家里的一分子,在勞動中我能幫爸爸媽媽分擔點家務,感覺自己長大了,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愛勞動的好孩子?!?/p>
有了這些激勵評價,學生已逐步懂得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也漸漸擁有了一份熱愛勞動的情懷,熱愛勞動的思想,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扎根了。
2.星光閃耀中帶動
要挖掘?qū)W生身邊的典型,讓校園充滿正能量。可以進行“勞動之星”“勞動小能手”“特色勞動班級”的評選。如我校開展的“勞動之星”評比,就特別注重從“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和主動為集體做事”幾方面進行評價,每月開展班級、年級的“勞動之星”評比活動,學期進行校級“勞動之星”評選,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在勞動中找到自信,期初,讓校級的“勞動之星”在校國旗下現(xiàn)身說法,告訴學生,熱愛勞動就要努力實踐,勞動能造就一個人,給人以快樂和幸福;期中,再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讓新誕生的班級、年段的“勞動之星”在年段集會進行演講,還可以拍攝有關“勞動之星”的節(jié)目,在紅領巾電視臺播放;還可以利用校報,及時宣傳這些熱愛勞動的學生的事跡,弘揚正氣,讓學生在向“勞動之星”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土地在勞動中變綠,少年在勞動中成長,人人都要通過勤勞的雙手,吹奏出勞動者的夢想和喜樂。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學生在星光閃耀中,受到鼓舞,學校里就會逐漸形成全體學生人人愛勞動、會勞動、樂勞動的良好氛圍。
3.共評機制中激勵
學校要把勞動教育延伸到廣闊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學校與社區(qū)相互指導和支持的機制,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和家委會委員的優(yōu)勢和力量,完善家、校、社德育網(wǎng)絡。家校攜手引領學生深入社區(qū),與社區(qū)簽訂“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協(xié)議,積極開展“文明小白鷺”文明倡導和愛心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學生在學校和家長的帶領下到社區(qū)開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志愿服務活動,并將學生志愿者活動納入學生實踐活動范疇,建立學生自評、社區(qū)共評機制,制定校級考核機制,通過共評機制的建立,使學生始終保有對公益勞動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樹立自覺為他人、為班級、為學校、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在實踐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責任感,爭當在校熱愛集體、樂于服務的小主人,在家孝順父母,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在社會上關愛他人、熱心公益的小公民。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