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將至,人們又迎來理所應當?shù)摹百徫铩笨駳g,從清空購物車開始,天南海北置辦年貨,甚至走出國門,代購“嘗鮮”,不管再艱難,人們在“買買買”的這條路上樂此不疲。從新中國成立后的“票證時代”供銷合作社,到改革開放后百貨商場的大規(guī)模興起,再到“超級市場”與“新零售”……時代巨變,購物方式也適時地改變著存在狀態(tài),完成了從憑票購物到電商購物的自身進階之路。圖為上世紀50年代,為迎接春節(jié),北京街頭副食品商店將年貨擺滿貨臺,供人們選購。
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fā)行開始,我國進入“ 票證時代”,國民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憑“票”購買。 圖為1958年,人們在南京六合縣供銷社憑布票買布。
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 0 年代之前,百貨商場是人們熱衷購物的場所。圖為1983年,市民人工“托運”剛采購的洗衣機,途經(jīng)天安門廣場。
千禧年前后,消費升級,人們不但關注商品本身,包裝與宣傳也一并計入商品價值。圖為2002年,重慶一處鬧市,摩托車品牌用女模特為產(chǎn)品促銷。
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購物不必花“ 錢”,甚至到了“知識付賬”的時代。2018年,南京學生小彭靠背單詞打敗80萬網(wǎng)友,獨中天貓豪禮。618個包裹分4輛貨車送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