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旗
[摘 要] 通過一次期末考試后教師沒有排名次而引起家長和學生的誤會,并最終消除誤會的故事,說明家校溝通的必要性。
[關鍵詞] 家校;誤會;溝通
一次期末考試后,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我填通知書時只寫了評語和綜合素質評定等級,而各學科成績則成了空白欄。領通知書那天,坤找我問他的名次,我說按上級文件精神,不能按成績給學生排名次,恕我無可奉告。
原想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可以好好享受假期生活了,沒想到事隔了幾天,坤就私信我說,他父親回家過年,當看到坤通知書上沒有成績時,認為坤成績肯定一塌糊涂,“見不得人”,所以一頓追問之后,又逼著他和我取得了聯系。這讓我很為難,于是我再次和坤解釋,希望他能理解并和家長多多溝通溝通。
隔了幾天,坤的父親終于還是忍不住了,他直接打電話說,想知道坤的班級名次,看能不能通融一下。剛開始他說話還挺和氣,可聽了我反反復復給他的解釋之后,他竟然質問我:“報個名次有那么難嗎?您是覺得坤學習太渣,才不樂意說他的名次吧!”
電話突然就掛斷了,聽著“嘀嘀嘀”的電話聲,我的心頓時冰涼冰涼的,我怔在那里好一陣子才轉過神兒來。我已經反反復復給家長解釋了,是上級文件精神,是為了保護孩子自尊心,是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氛圍,家長怎么就聽不進去呢?
待冷靜之后我又一想,家長這樣“無禮”也情有可原,人不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嗎?家長站在成人的角度,覺得不就是想看看孩子的名次嗎,可他思考過孩子的想法嗎?坤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自己的成績還不錯,可他考慮過公布名次后那些差生的感受嗎?他們都在說著“自己的話”,辦著“自己的事兒”,而不是換位思考地想一下別人的感受。
家長、學生和老師畢竟有不同的認知和生活經歷,家長對教育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他們兒時的“分分學生的命根”;而學生總覺得考試就是為了分出高低,要不然還考試干嗎?所以他們對不公布名次不理解也算是可以理解,想到這兒我心平氣和了許多,不能因為家長的“甩臉色”而知難后退。
若我直接給家長打電話,家長正鬧情緒,恐怕是說不通的,先讓坤作為“中間人”撮合一下會更好。一天下午,我把坤約了出來,想面對面交流,也許更有說服力。我給坤說了不公布排名的文件精神,和公布名次對后進生自尊心的傷害,還舉了一些鮮活的例子,希望坤能換位思考一下。坤說:“老師我能理解,其實我也不希望公布成績,可我爸總是問……”
我遞給坤一張“綜合素質評定計劃書”,說,其實綜合評定等級最能說明問題,你應該曉得,咱班的評定是很嚴格的,你能評為A級說明你各方面都很突出,何必非要知道班級排名呢?你可以把咱班的管理給你父親說說,把綜合評定的程序給他說說,讓他明白你能達到A級,那都是自己奮斗得來的,而你父親想看你的排名,不就是想看一看你是否一直在努力嗎?
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壞,都希望讓家長看到他很努力的樣子,只要認真地生活和學習,家長就會覺得有奔頭。我希望,坤能多做一下家長的解釋工作,讓家長看到坤的努力,也希望坤能做一下其他學生和家長的工作。
當天晚上,有學生就在班級群里問坤的名次。學生之間的攀比心還是很重的,也許也是家長幕后指揮。坤像小老師一樣,在群里滔滔不絕做起了解釋工作。畢竟是同齡人,學生說話更容易彼此理解,有了學生為我代言,很快便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認可。我終于可以長吁一口氣了。
當然這遠遠不夠,要想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認可我的做法,必須得讓他們感受到我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愛,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關注呢?這時我想起了我的“班級圖庫”,圖庫中保存了我接班后所有班級活動的照片,有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我的班級日記、個人寫真等,當然也有不少坤露臉的圖片。我選取最精彩的圖片制成美圖,掛在班級群中和學生及家長分享,反響特別熱烈。很多學生說看到了自己的曾經,也有很多家長表示看見了自己孩子的努力。他們在欣賞的同時,能感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無論學生排名怎么樣,學生在這樣的班級里一直都在茁壯成長。
我終于接到坤的父親的電話,他說了一大堆道歉的話,說他一看見通知書上沒有成績,就想著一定是坤退步了,就急了……我回復他說,家長擔心孩子退步是可以理解的,怪我沒有事先同您溝通好,希望以后我們互通有無,為了孩子成長的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學生、家長對不公布排名的誤會和不理解終于化解了,三條漸行漸近的直線終于相交了。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