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友,李 美
(1.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衢州 324000;2.海南大學,???570228)
隨著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車輛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然而,汽車的使用激增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交通安全、能源危機等,這些問題促使人們開始使用清潔能源汽車。電動汽車(以下簡稱EV)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汽車近來蓬勃發(fā)展起來。盡管EV有效地解決了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危機,但其安全性始終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當EV在路面低系數、且速度較快時,更容易出現(xiàn)“側滑”、“輕彈”、“急轉彎”等現(xiàn)象,造成潛在的交通事故。
為了避免潛在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致力于車輛穩(wěn)定性控制的研究[2]。目前,車輛穩(wěn)定控制方法主要有直接橫擺力矩控制(以下簡稱DYC),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以下簡稱ABS)和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以下簡稱TCS)[3]。應該指出的是,DYC在穩(wěn)定車輛運動方面比ABS和TCS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已被廣泛用于車輛。DYC通過收集方向盤角度信息,判斷駕駛員的意圖,調整車輛偏航運動。附加的橫擺力矩通過在內外輪之間施加不同的車輪力(驅動力或制動力)而獲得,這通過電子差速器實現(xiàn)。但是,電子差分是昂貴且復雜的。作為EV的新形式輪內電動汽車(以下簡稱IEV)具有實現(xiàn)DYC的固有優(yōu)勢。它由4個/2個輪轂電機驅動,每個電機都可以獨立控制一個車輪。因此,DYC能夠方便簡潔地在IEV上實現(xiàn)。
傳統(tǒng)滑模控制算法[4-6]在DYC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但無法應對參數變化及不確定性干擾等情況。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將傳統(tǒng)的滑模控制與自適應魯棒控制[7]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一種新方法,實現(xiàn)在外界干擾下具有良好的車輛操縱穩(wěn)定性能。
為了實現(xiàn)DYC在IEV穩(wěn)定性方面的作用,首先建立了整車二自由度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僅包括車輛橫向和橫擺2個自由度的運動。具體二自由度模型的表達式[8]如式(1)所示。
圖1 整車二自由度模型
(1)
式中:m是車輛的總質量;Cf和Cr分別是前輪和后輪的側偏剛度;β是質心側偏角;r是橫擺角速度;a和b分別是距離車輛質心的距離;δ是前輪轉角;Jz是整車繞軸的轉動慣量。Vx和Vy是車輛質心的縱向和橫向速度,V代表車輛質心處的總速度。另外,圖1中Fxi和Fyi分別表示縱向和橫向輪胎力,而i表示前輪和后輪。
本文對真實電動機模型進行了一些合理化假設[9]:忽略齒槽、飽和磁路、磁滯和溫度變化的影響;定子繞組為60°相全繞組,三相定子繞組相互對稱。其等效電路如圖2所示,Ua,Ub,Uc分別為三相電壓;ia,ib,ic為三相定子電流;ea,eb,ec為三相反電動勢;R為電阻,Lm為互感差,具體等效電路如圖2所示。
圖2 電機等效電路
三相電壓平衡公式[10]如下:
由于動態(tài)換相過程影響因素較小,可以忽略不計,永磁無刷直流電動機正常工作時,只有任意兩相導通,另外一相關斷。假設a,b兩相導通,c相關斷,則有ia=-ib=I,ic=0,ea=-eb=e,則式(2)可以轉變?yōu)橄率剑?/p>
(3)
ea=keωm
(4)
式中:ke為電機轉動系數;ωm為電動機轉動速度。
電動機輸出轉矩:
(5)
式中:p為極對數;kT為轉矩系數。
電機加載固定負載之后的動力學方程:
(6)
式中:Jm為電機的轉動慣量;TL為加載到電機輸出端的轉矩。
令:U=Ua-Ub,聯(lián)立式(3)~式(6)可得到:
(7)
式(7)即為建立的驅動電動機的動力學模型。
在滑??刂七^程中,始終要保持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在切換面上,所設計的控制策略也是為了保證其狀態(tài)變量一直在切換面附近。本文設計的控制變量為橫擺角速度r,建立其狀態(tài)方程:
(8)
將狀態(tài)方程改寫成以下形式:
(9)
(10)
并有以下假設:
(11)
2) 不確定項Δ有界,表示:
|Δ|≤D
(12)
結合上面的推導,現(xiàn)開始自適應魯棒滑??刂坡傻脑O計。
定義滑模函數:
s=ce
(13)
式中:e=r-rd為實際橫擺角速度與理想橫擺角速度之間的誤差;c>0。則:
(14)
控制律設計:
u=ua+us1+us2
(15)
控制律中各項分別表示:
(16)
us1=-kss
(17)
us2=-ηsgn(s)
(18)
式中:ua為自適應補償項;us1為反饋項;us2為魯棒項;ks>0,η>D。故控制律可寫為:
(19)
定義Lyapunov函數:
(20)
(21)
取自適應律:
(22)
則:
因此,系統(tǒng)是漸近穩(wěn)定的,可漸近跟蹤期望狀態(tài)。
(24)
式中:Proj(·)表示限制因數,其表達式如下:
(25)
為了驗證上述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搭建了如圖3所示的DYC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主要包括:車輛二自由度模型、自適應魯棒滑??刂破骱虲arsim軟件中車輛動力學模型3部分。其中,車輛二自由度模型的作用是用來實時計算理想橫擺角度的參考值;自適應魯棒滑??刂破鞯妮斎肓渴菍嶋H橫擺角速度與理想橫擺角速度之間的誤差,其輸出量為橫擺力矩;Carsim軟件中車輛動力學模型已對其進行了部分修改處理,即將軟件中發(fā)動機模塊與傳動系統(tǒng)模塊斷開,并將本文建立的驅動電動機模型與軟件中的傳動系統(tǒng)相連,構建IEV的仿真模型。車輛具體仿真參數如表1所示。
圖3 DYC系統(tǒng)控制原理框圖
表1 車輛仿真參數
具體設計的仿真工況如下:
(1) 無側向風的情況下,進行雙移線工況試驗,試驗車速為60 km/h,路面附著系數μ=0.8;
(2) 有側向風的情況下,進行雙移線工況試驗,試驗車速為60 km/h,路面附著系數μ=0.8。
在上述兩種工況下,對橫擺角速度和橫擺力矩進行了對比分析,仿真結果如圖4、圖5所示。
從圖4(a)可以看出,在無側向風干擾的情況下,本文的控制方法可以較好地跟蹤理想橫擺角速度,使車輛在雙移線工況中始終保持良好的行駛穩(wěn)定性,控制效果明顯好于無控制的情況,較好地抑止了無控制時在雙移線工況下快速轉向階段出現(xiàn)了的較大橫擺角速度偏差。橫擺力矩變化情況如圖4(b)所示。
從圖5(a)可以看出,在有側向風干擾的情況下,本文的控制方法雖然相比于無側向風的情況,出現(xiàn)了較大的橫擺角速度偏差,但是仍然可以較好地跟蹤理想橫擺角速度,且控制效果明顯好于無控制的情況。從圖5(b)也可以看出,在有側向風的情況下,本文提出算法輸出的橫擺力矩的變化情況。
(a) 橫擺角速度
(b) 橫擺力矩
(a) 橫擺角速度
(b) 橫擺力矩
為了進一步驗證仿真結果的真實性,本文設計了相關試驗對其結果進行試驗驗證。針對經典車型桑塔納2000進行動力傳動系統(tǒng)改造,輪轂電機作為主要驅動方式,同時要求前后軸兩側的輪轂電機具備電子差速功能,以滿足轉向工況的需求,試驗車輛如圖6所示,局部改裝的現(xiàn)場圖如圖7所示。本文試驗選取的輪轂電機的最大功率為8 kW,額定功率為4.5 kW,最大轉矩為320 N·m,額定轉矩為100 N·m,最大轉速為 800 r/min。
圖6 改制的試驗車輛
圖7 安裝輪轂電機現(xiàn)場圖
本文試驗考慮安全因素的限制,主要進行了30 km/h的高附著系數路面的雙移線試驗,給出了實車試驗以及仿真對比的情況,如圖8所示。從橫擺角速度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雖然由于駕駛員的人為操作原因,導致方向盤轉角的試驗數據與仿真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整體的一致性較好,橫擺角速度由于傳感器精度有限,試驗數據存在一定的干擾信號,但從整體趨勢上看,基本與仿真結果保持一致。因此,實車試驗基本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直接橫擺力矩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圖8 橫擺角速度變化
本文建立了整車二自由度模型和電動機模型,并在Carsim軟件中,構建以電動機為驅動方式的IEV,為后續(xù)的控制算法的設計打下模型基礎。
設計了自適應魯棒滑??刂坡桑瑯嫿ɑ谏鲜隹刂扑惴ǖ腄YC系統(tǒng),利用先進車輛動力學仿真軟件Carsim對本文的控制策略進行了仿真實驗。結果表明,該算法可有效實現(xiàn)直接橫擺力矩控制,使車輛在有較大側向風的干擾下保持行駛穩(wěn)定性。
為了進一步驗證仿真結果的真實性,針對經典車型桑塔納2000進行動力傳動系統(tǒng)改造,將輪轂電機作為其主要驅動方式。實車試驗結果表明,本文的直接橫擺力矩控制策略與仿真保持一致,驗證了其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