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海青
《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散文著作,分為上輯和下輯,共有十八篇文章。上輯錄入的散文,《童年隨之而去》《竹秀》兩篇遺失在文革時期,后來木心憑記憶重新撰寫;《林肯中心的鼓聲》誕生在木心初到美國時的一個鼓聲陣陣的夜晚;《哥倫比亞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則是木心愛慘了的散文,也是被人所熟知的名篇。下輯有六篇文章,都是寫上海,總題為《上海賦》。曾有一個老上海人寫信給木心:“先生,寫《上海賦》的您,簡直比上海還上海?!边@件事一時傳為佳話。
在早期的幾篇散文中,木心寫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生活。木心的家坐落于幽僻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茅盾故居與他家相距甚近。1940年,烏鎮(zhèn)先遭轟炸、掠奪,后來就淪陷了,由汪偽政府組織的“維持會”來撐局面,百姓過的是近乎亡國奴的生活。在《童年隨之而去》一文中,木心寫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他不能去學校上學。家里請了教師,是前清中舉的飽學鴻儒。他作文得當堂交卷,苦苦“混”到十四歲,“明里五絕七律四六駢麗,暗底寫起白話新體詩來。”
在《竹秀》一文中,木心回憶少年時,自己讀書積累,曾上莫干山隱居,閉門寫作。那時,山上有成片成片的竹,有大雪,有虎。三篇長論文《哈姆萊特泛論》、《伊卡洛斯詮釋》、《奧菲司精義》就在寂寥的莫干山寫成。
可見,少時的木心已經(jīng)傾心于寫作。到了中年,木心遇見了創(chuàng)作的“二度青春”。1984年,臺灣要創(chuàng)制《聯(lián)合文學》,主編提議推出一個“作家專卷”,包括散文個展、答客問、小傳、著作一覽,要在短期內完成,即付快郵。木心在“燈光與黎明之間寫作”,名篇《明天不散步了》《哥倫比亞的倒影》相繼刊出。
閱讀《童年隨之而去》《竹秀》,讀者恐怕會誤以為木心是個富家子弟,文弱無力。但是,他寫文章,歷來有骨氣,文如其人,“玩世不媚俗”,“嫉俗如仇”。散文《明天不散步了》《哥倫比亞的倒影》,木心自己頗為滿意。這兩篇文章,文體凡例流轉自如,與“俗”相悖,常有驚喜之處、得意之地。
哥倫比亞的倒影
木心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版
魚麗之宴
木心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版
《魚麗之宴》是木心先生的答客問總集。木心對文字一向苛刻,訪談也不例外。他有自己的招式,回答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處處顯現(xiàn)他的哲思、洞見、譏諷、俏皮話。訪談似望遠鏡,可以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木心的經(jīng)歷和觀念也通過《魚麗之宴》得以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
所謂“俗”,意在寫文用字、用詞、用調方面。但是,在內容上,木心寫散文,寫的恰是常識。先生自言:“我寫《上海賦》的意思是俗可俗,非常俗?!薄渡虾Yx》寫從前的上海人、弄堂風光、吃食、澡堂、亭子間,華麗地道,俗卻親切。
民間生活正因為俗,所以可愛。伯伯家總有幾句順口溜,外婆家總有幾個好故事?!都~約時報》評論先生的文字:“木心的素養(yǎng),形成一種在遐想中低聲吟詠的力量。”“低聲吟詠的力量”可以說成“柔韌的力量”,用來形容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也尤為契合。先生曾言,江南有兩種作家,一種是沒骨鯁,一種是有骨鯁,魯迅先生在有骨鯁的江南作家行列里赫然醒目,木心認為自己也屬于后者。
木心曾經(jīng)寫了一句俳句:“一個人難得在骯臟的世界上干凈地活了幾十年?!边@可謂是先生一輩子的寫照。干凈的活著,便是自救,而不是“窮兇極惡地怕死”。在《哥倫比亞的倒影》一文中,先生便寫了這類能“干凈的活著”和抗拒“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