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廷
小時候,我老家的院子里總有黑、紅兩堆東西,黑色的是煤,紅色的是土。紅土是和煤和在一起后燒火用的,所以,又稱為燒土。燒土雖然被稱為紅土,但并不是那種大紅的顏色,只是比一般的土色相對發(fā)紅。燒土還有個特點就是黏度較大,可以把松散的煤粒黏合成形,也是為了節(jié)約煤。
煤需要購買,而燒土是從田地里拉回來的。一般情況下,燒土是村里人為澆灌土地在田地里打水井挖出來的深層紅土,所以,那時有水井的地方往往就堆放著燒土。從水井邊取回來的燒土不能直接用,因為它里面經(jīng)常摻夾有小白石頭。這些石頭比較艱硬,如果在火里燃燒,就會蹦開,那樣的話或是傷著人或是炸壞鍋。因此,要對取回的燒土過篩,把那些小白石頭挑出來。如果運氣好,有的時候也能在露天的土層中找到裸露在地表的燒土,但這多少要有些經(jīng)驗才能夠判斷出來,因為紅土只有離開本土才能顯出它的紅顏色來。因此,我們村里人就常用一句口頭語:“燒土離坡紅”,比喻有的人或有的事物換一個環(huán)境才能比較出來。
把煤和燒土用水調(diào)和在一塊兒,叫和煤,一如做飯時和面一樣,也是一種重要的家務(wù)活兒。只不過和面是女人廚房里的活兒,而和煤則是需要男人出力氣的重活兒。我們家起初是父親和煤,我只是幫著用筐抬煤、打水,打打下手。后來,我長大了,和煤的任務(wù)就逐漸落在了我的頭上。
平時,我觀察父親和煤很隨意,甚至覺得是一件很順手的事,而到了我這里,卻仿佛是要干多大的事。和煤前,我要做兩項準備,一是換衣服,有的時候還需要穿上水靴,以免把平時穿的衣服弄臟;二是把收音機拿出來,為的是打發(fā)一個人和煤時的寂寞。
和煤是有技巧的,煤多了被稱為發(fā)青,還浪費煤;煤少了被稱為發(fā)紅,燃燒效果不好。正常是煤和燒土按大約二比一的比例,比例不合適,從燒出的爐渣也能看得出來,煤比例大的爐渣發(fā)黑,燒土比例大的爐渣發(fā)紅。和煤要先把燒土堆在中間,然后按二倍的煤量轉(zhuǎn)圈把燒土圍起來。接著往燒土上澆水,直到把其剛剛稀釋為正好。水多了,煤稀;水少了,煤又和不成。估摸著水把燒土滲透了,就需要把周圍的煤逐漸往中間攉,直到煤把燒土均勻地蓋住,還不能讓燒土中的水流出來。當燒土中的水慢慢滲進煤里時,就可以用鐵鍬和煤了。和煤的最終標準是把煤和燒土充分地混合起來,否則火就不著。
最后,把和成的煤再一鍬一鍬地倒進廚房火臺下專門的儲煤間,村里人叫它“儲煤圪洞”。一般情況下,和成的煤每天飯后和晚上糊火用,在煤中央用鐵火柱捅一個眼兒,讓火苗從這個眼兒里冒出來,再慢慢將周圍的和煤燃燒,類似后來的蜂窩煤。因此,每天早上起床,母親的第一件事是用火柱捅開頭天晚上用和煤糊的火爐膛,先讓鍋里的水燒開,然后才干掃院子之類的家務(wù)。
可能是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吧,如今回村,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燒土的影子了。
責(zé)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