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禮圖學的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2019-02-19 19:44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禮學儀禮研究

丁 鼎

以《儀禮》《禮記》和《周禮》三部重要的儒家禮學經典作為研究對象的“三禮學”在我國古代長期處于顯學的地位,三禮學研究對于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歷代從經學的角度詮釋和訓解“三禮”的著作,以文字訓詁和義理闡釋及名物解說的注疏之作為大宗。但除此以外,在古代三禮學著述中,還有一類以繪制圖像為主并輔以相應的文字解說,對三禮中所涉儀節(jié)和器物進行詮解的禮圖類著述。

清代著名學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八云:“《儀禮》難讀,昔人讀之之法,略有數(shù)端:一曰分節(jié);二曰繪圖;三曰釋例。今人生古人后,得其法以讀之,通此經不難矣。”[1]清末著名今文經學家皮錫瑞也有與此大致相同的說法:“讀《儀禮》重在釋例,尤重在繪圖,合以分節(jié)。三者備,則不苦其難?!盵2]與陳氏的說法相比,皮氏把以圖治禮的方法看得更重要。需要說明的是陳、皮二氏所謂“繪圖”法,雖然只是就《儀禮》學而言,但實際上,學術史上也有許多學者以“繪圖”的方式對《周禮》和《禮記》進行解讀和闡釋,撰寫了許多禮圖類著述。

這些禮圖類著述及相關的研究著述雖然不是禮學研究的大宗,但在漢代以來的三禮學研究中一直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謂三禮學研究的一個子學科。

作為三禮學的一個子學科,禮圖學理應得到學術界的充分重視和關注,但當代學術界對禮圖學注意不夠,相關研究較少。這與禮圖學著述在我國古代三禮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發(fā)生過的重要影響是很不相稱的。有鑒于此,本文從學術史的角度對我國禮圖學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狀、特點和發(fā)展趨勢作一簡要概述,以引起學界對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視。

一、我國古代禮圖學的發(fā)展與流變

(一)漢唐時期——禮圖學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

禮圖類著述大約創(chuàng)始于東漢時期的鄭玄與阮諶。鄭玄是東漢集大成式的經學大師,他遍注群經,尤精于三禮之學。阮諶,字士信,東漢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他曾任東漢侍中,也是著名禮學家。《隋書·經籍志》載:“《三禮圖》九卷,鄭玄及后漢侍中阮諶等撰。”[3]《隋志》本條記述不太分明,不知是鄭玄與阮諶合著《三禮圖》,抑或是二人分別撰有《三禮圖》,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曾稱引鄭玄與阮諶舊《圖》,由此可知鄭玄、阮諶所作《三禮圖》宋初猶存于世,后來不知何時亡佚。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后漢鄭玄、阮諶撰《三禮圖》一卷,共輯佚一百五十五條。

不過,《四庫全書總目》于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下提要曰:“考《禮圖》始于后漢侍中阮諶?!彬灐多嵵尽罚嵨磭L為《圖》。殆習鄭氏學者作《圖》歸之鄭氏歟?”[4]四庫館臣認為《禮圖》創(chuàng)始于阮諶,所謂鄭玄《三禮圖》當是鄭玄后學所為。按鄭玄孫鄭小同《鄭志》卷中記載:“趙商問《司服》王后之六服之制,目不解,請圖之。答曰:‘大裘、袞衣、鷩衣、毳衣、絺衣、玄衣,此六服皆纁裳、赤舄。韋弁衣以韎,皮弁衣以布,此二弁皆素裳、白舄?!盵5]這里記載鄭玄的學生趙商向鄭玄請教王后六服之制,并請鄭玄畫圖解之。這里只記述鄭玄以語言進行了講解,未記述鄭玄是否畫圖解之?!端膸烊珪偰俊诽嵋赡芫褪菗?jù)此認為“玄實未嘗為《圖》”??梢娝膸祓^臣的這一推論并無文獻學依據(jù),依據(jù)并不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時期一些碑刻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五玉”或“六玉”圖,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的禮圖。據(jù)宋人洪適《隸釋》所載東漢桓帝永壽年間所立益州太守碑碑陰刻有“五玉三獸”,蜀中漢碑柳敏碑碑陰和馮緄墓道刻有“雙排六玉碑,又有單排六玉碑”[6]。這些碑刻上所刻的“五玉”或“六玉”就是璧、琮、圭、璋、璜、琥等玉制禮器?!峨`釋》所載這些蜀地漢碑所刻的“五玉”圖或“六玉”圖可以看作是早期的禮圖。

《隋書·經籍志》還著錄了三國吳射慈的《喪服變除圖》五卷、晉崔游《喪服圖》一卷、南朝齊王儉的《喪服圖》一卷,以及佚名學者撰作的《喪服禮圖》《五服圖》《冠服圖》等?!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夏侯伏朗《三禮圖》十二卷,張鎰《三禮圖》九卷?!冻缥目偰俊份d梁正《三禮圖》九卷。這些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禮圖學著述雖在歷代史志目錄中有案可稽,但后來均已亡佚。其中有些有清人輯佚本,有些完全亡佚,不可復見其原貌。

(二)兩宋時期——禮圖學的興盛與發(fā)展

兩宋時期,學者們很重視三禮學的研究,且有多部禮圖學著作傳于后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聶崇義根據(jù)鄭玄、阮諶、夏侯伏朗、張鎰、梁正和開皇官撰等六家禮圖學著作,參互考定而撰的《新定三禮圖》二十卷。

聶崇義的《新定三禮圖》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禮圖學集大成之作。聶崇義,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初年著名經學家,善禮學,通經旨,學問賅博,深受世人推崇。聶崇義五代后漢乾祐(948-950年)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后周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崇義因取《三禮》舊圖,重加考訂。至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四月表上之,得到宋太祖的嘉獎。太祖詔令頒行聶氏《新定三禮圖》于天下,并畫于國子監(jiān)講堂之中。聶崇義《新定三禮圖》所作圖像雖“未必盡如古昔”,但援據(jù)經典,考釋器象,較舊圖大有新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而博得學界高度評價,大行于世。此書有圖,有解說,凡圖380 余幅?,F(xiàn)存禮圖之近于古者,莫若此書?!端膸烊珪偰俊诽嵋Q其“抄撮諸家,亦頗承舊式,不盡出于杜撰”[7]。

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王洙的《周禮禮器圖》、陳祥道的《禮書》《周禮纂圖》、龔原的《周禮圖》,南宋楊甲的《六經圖》和楊復的《儀禮圖》《儀禮旁通圖》,是兩宋時期有代表性的禮圖學著作。

陳祥道的《禮書》一百五十卷是北宋時期一部卷帙浩繁、很有特色的禮圖學著作。陳祥道,字用之,福州(今屬福建)人,治平四年進士。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實施變法,改組了國子監(jiān),撤換一批反對變法的官員。陳祥道由于是王安石的門生,且推崇、支持王安石的變法策略,因而被委任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后詔改為太學博士)。陳祥道《禮書》論辨詳博,附以繪畫,于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補其缺,是一部很有價值的禮圖學著作。作為王安石的學生,陳祥道在本書中多從宋學的立場“掊擊鄭學,如論廟制,引《周官》《家語》《荀子》《谷梁傳》,謂天子皆七廟,與康成天子五廟之說異。論禘祫,謂圜丘自圜丘,禘自禘,力破康成禘即圜丘之說。論禘大于祫并祭及親廟,攻康成禘小祫大,祭不及親廟之說。辨上帝及五帝,引《掌次》文辟康成上帝即五帝之說。蓋祥道與陸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說經既剏造新義,務異先儒。故祥道與佃亦皆排斥舊說。”[8]據(jù)此可知,陳祥道的《禮書》體現(xiàn)了宋學精神。

此外,王安石的另一位學生、陸游的祖父陸佃所作《禮象》也是一部影響較大的禮圖學著作,為明代劉績《三禮圖》所借鑒和取資。此書現(xiàn)已亡佚。

南宋楊復所作的《儀禮圖》在禮圖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楊復,字茂才,號信齋,宋福州(今屬福建)人,曾受業(yè)于朱熹之門。楊復《儀禮圖》是禮學史上第一部以繪圖的方式對《儀禮》各儀節(jié)進行闡釋的完整的禮圖學著作,受到后世學者的高度評價,對后世禮圖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清人張惠言負有盛名的《儀禮圖》就是在楊復《儀禮圖》的基礎上發(fā)展完善而成。故陳澧《東塾讀書記》曰:“楊信齋作《儀禮圖》厥功甚偉。惜朱子不及見也?!锻ㄖ咎媒浗狻房檀藞D,然其書巨帙不易得,故信齋此圖罕有稱述者。張皋文所繪圖更加詳密,盛行于世,然信齋創(chuàng)始之功不可沒也。”[9]

南宋林希逸的《考工記解》(又名《鬳齋考工記解》)二卷也是一部禮圖學著作。此書于明代由張鼎思補圖、屠本竣補釋,以《考工記圖解》行于世。林希逸,字肅翁,號鬳齋,福清(今屬福建)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進士。林希逸《考工記解》的特點是“僅存宋儒,務攻漢儒。故其書多與鄭康成注相剌謬?!盵10]體現(xiàn)了林希逸反對漢學的宋學立場。

宋代還出現(xiàn)了一些以“考古”“博古”為名的圖書,著錄了許多與禮學、禮器相關的古器物。這類圖譜類著作雖不以“禮”為名,但也屬于禮圖學著述的范疇。這類著作以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和王黼的《宣和博古圖》為代表。

呂大臨,字與叔,其先汲郡(今河南汲縣)人,后移居藍田(今屬陜西)。呂大臨是王安石變法時期保守派人物呂大防之弟,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初學于張載,后從二程(顥、頤)游。呂大臨所作《考古圖》共十卷,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玉器。卷一至卷六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卷七為鐘、磐等樂器。卷八為玉器。卷九、卷十為秦漢器?!犊脊艌D》通過著錄大量古器物圖并加以考證,使得古器物與三禮制度得以聯(lián)系,對于考證古禮很有價值。本書為我國最早而有系統(tǒng)的古器物圖錄,在著錄古器物的體例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功績。

王黼,北宋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開封)人,字將明,原名甫,后因與東漢宦官王甫同名,賜改為黼,崇寧進士,歷翰林學士、承旨,宣和元年間任宰相。在任相期間,他奉敕組織編纂了《宣和博古圖》。其書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 件,分為鼎、尊、罍、彝、舟、卣、瓶、壺、爵、觶、敦、簋、簠、鬲、鍑及盤、匜、鐘磬、錞于、雜器、鏡鑒等,凡二十類。各種器物均按時代編排,都有總說、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并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的姓名。該書對器名、銘文也有詳盡的說明與精審的考證。

(三)元明時期——理學思潮影響下的禮圖學

雖然元明時期,禮圖學著述明顯不如宋代發(fā)達和繁榮,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禮圖學著述,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元代龔端禮的《五服圖解》、韓信同的《韓氏三禮圖說》,明代劉績的《三禮圖》和王圻、王思義的《三才圖會》等。茲分別簡介如下。

龔端禮,字仁夫,元代嘉興(今屬浙江)人。龔氏《五服圖解》以圖表的形式對《儀禮·喪服》所載非常重要而繁雜的“喪服制度”進行了非常清楚而有條理的解說。本書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服分列五門,每門又以男、女與成人、未成人分科加以陳述,同時又對各服的正服、加服、降服、義服四等加以解說,對于學習、研究喪服制度很有裨益。

韓信同,字伯循,寧德(今屬福建)人,元代著名的禮學家和理學家。正史無傳,生平事跡見于《宋元學案》卷六十四“潛庵學案”。韓信同著有《三禮旁說》與《韓氏三禮圖說》二卷等書?!俄n氏三禮圖說》二卷雖然篇幅不大,然多補聶崇義《三禮圖》所未備,考訂精詳,案斷有據(jù),誠為元代很有影響的禮圖學著作。

元明禮圖學著述中,劉績的《三禮圖》最為著名。劉績,字用熙,號蘆泉,江夏(今武漢江夏區(qū))人,明代弘治庚戌進士,官至鎮(zhèn)江府知府。劉績《三禮圖》多本于宋人陸佃《禮象》、陳祥道《禮書》、林希逸《考工記解》諸書,而取諸《博古圖》者尤多?!安晃┭a崇義之闕,且以拾希逸之遺。其他珽荼曲植之屬,增舊圖所未備者,又七十余事?!盵11]在宋明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劉績《三禮圖》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反對漢學,而崇信宋學。劉績在《三禮圖》卷一卷首《三禮圖說》中自謂其撰寫本書的旨趣曰:“三代制度本于義,故推之而無不合。自漢以來失其傳,而率妄作。間有微言訓詁者又誤,遂使天下日用飲食衣服作止皆不合天人,而流于異端矣??兩醪≈?。既注《易》以究其原,又注《禮》以極其詳。顧力于他經不暇,故作此圖以總之。”[12]

《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該書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十四門。涉及的內容不但有天文地理、礦產資源、歷法術數(shù)、衣冠制度、琴棋書畫、草木魚蟲、排兵布陣,還有海外異事、刀法劍譜、棍術等等。對每一事物,均繪其圖像,加以說明。圖文互證,細大畢載,足資鉤稽。此書內容廣博,許多門類的內容超出了禮學的范疇,但其中宮室、器用、衣服等門類的內容屬于禮學范疇,故可作為禮圖學著作來使用。

(四)清代——漢學背景下的禮圖學大發(fā)展、大繁榮

清代是我國經學史上漢學復興的時期,也是三禮學全面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禮圖學出現(xiàn)了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局面,著述極多。乾隆欽定的《三禮義疏》后分別附有《周禮圖》四卷、《禮器圖》四卷、《禮節(jié)圖》四卷和《禮記圖》五卷,另外還有多達幾十種禮圖學專著,諸如江永的《鄉(xiāng)黨圖考》、戴震的《考工記圖》、阮元的《考工記車制圖解》、焦循的《群經宮室圖》、胡培翚的《燕寢考》、張惠言的《儀禮圖》、吳之英的《儀禮禮事圖》《禮器圖》等,都在以圖像解禮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禮圖學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江永的《鄉(xiāng)黨圖考》雖然本是一部關于《論語·鄉(xiāng)黨》名物制度的專門研究著作,但由于其內容大多與禮學有關,因而可以看作一部特殊的禮圖學著作。江永,字慎修,清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是清代早期著名的經學家、禮學家,戴震、金榜皆從其受業(yè)。他有鑒于當時經學研究中“著述家得其大者遺其細,如宮室、衣服、飲食、器用皆未暇數(shù)之”,遂“輯《鄉(xiāng)黨圖考》十卷,自圣跡至一名一物,必稽諸經傳,根據(jù)注疏討論源流,參證得失,宜作圖譜者,繪圖彰之,界畫表之”。[13]卷一為圖譜,有《孔子先世圖》《孔子年譜》等圖表三十,每圖皆輔以文字說明。卷二為圣跡,考孔子一生足跡所至,立目十七。卷三為朝聘。卷四為宮室。卷五、六為衣服。卷七為飲食。卷八為器用。卷九為容貌。卷十為雜典。本書體例是先引經文及傳注,附以按語,加以考證,多有精義新見。

張惠言的《儀禮圖》是清代最著名的禮圖學著作之一。張惠言原名一鳴,字皋文,號茗柯先生,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嘉慶四年進士,清代著名經學家。他精研《周易》,與惠棟、焦循一同被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精研禮學,著有《儀禮圖》十八卷。張惠言《儀禮圖》是一部繼承發(fā)展宋代楊復《儀禮圖》的禮圖學著作。本書兼采唐宋元明諸儒的有關成果,斷以經注,首為宮室圖、衣服圖,總挈大綱,然后隨事立圖,使讀者對于揖讓進退之節(jié)、房室堂庭之位與豆籩尊鼎之陳均有清楚的了解。

吳之英的《儀禮禮事圖》和《禮器圖》是清代晚期最有代表性的禮圖學著作。吳之英,字伯朅,又字伯杰,號西蒙愚者、西蒙老漁、蒙陽漁者等,清末民初四川名山(今雅安市名山區(qū))人。《儀禮禮事圖》將《儀禮》各篇經文依其行儀次序、步驟分解為諸多節(jié)目或章次進行了較全面的圖解?!抖Y器圖》主要包括宮室圖和器物圖兩部分,其中器物圖主要繪畫《儀禮》十七篇所涉器物之圖像、形制。當代著名學者謝興堯評述說:“是編雖取襲前人之圖,而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頗稱宏博,且能以《說文》、古史證明古制,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致力之深,洵足欽矣?!庇终f:“此書于各類名物,考據(jù)極精,至所附圖,則多附會,然不害其為杰構也?!盵14]由此可知吳之英的《儀禮禮事圖》和《禮器圖》可以稱得上是集清人禮圖學研究成果之大成的著作。

二、20世紀初葉迄今我國禮圖學的發(fā)展狀況、特點與趨勢

(一)20世紀初葉迄今我國禮圖學的發(fā)展狀況

20世紀初葉,隨著社會政治制度的轉型和文化范式的變遷,傳統(tǒng)三禮學備受冷落,從總體上可以說進入衰微時期,禮圖學也隨之全面式微?,F(xiàn)當代學術界對于禮圖類著述一直重視不夠,無論對禮圖類著述本身的研究還是對禮圖學學術史的研究都非常薄弱。

這一時期的禮圖學研究雖然較為冷落,但一直延續(xù)下來,無論是大陸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都一直有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大陸地區(qū)有代表性的禮圖類著述,有如下以圖像的形式對傳統(tǒng)禮學著作或禮器、禮事進行考釋研究的專著:容庚的《武英殿彝器圖錄》(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錢玄的《三禮名物通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沈文倬的《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馬承源的《青銅禮器》(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汪少華的《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商務印書館2005年),戴龐海的《先秦冠禮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于省吾的《雙劍誃古器物圖錄》(中華書局2009年),賈海生的《周代禮樂文明實證》(中華書局2010年),袁俊杰的《兩周射禮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年),高崇文的《古禮足征——禮制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徐淵的《〈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中華書局2017年)等。

大陸地區(qū)有代表性的禮圖學文章有:劉克明、周德鈞的《〈周禮〉與古代圖學》(《文獻》1997年第1期),李學勤的《〈周禮〉玉器與先秦禮玉的源流》(《東亞玉器》第1 冊,1998年11月),程爾奇的《胡培翚燕寢考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2 期),李巖的《周代服飾制度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0年),易善炳的《〈三禮圖〉雞彝圖像考辯》(《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 期),陳緒波的《〈儀禮〉宮室考》(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曲柄睿的《〈周禮〉諸圖研究》(《孔子研究》2014年第2 期),易善炳的《〈三禮圖〉圖像研究》(陜西師范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喬輝的《賈公彥〈周禮注疏〉、〈儀禮注疏〉引禮圖考略》(《理論月刊》2014年第9 期),《秦蕙田〈五禮通考〉引聶崇義〈三禮圖〉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年第2 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買靳編著出版了兩部很有創(chuàng)新性的禮圖學著作:《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吉禮卷)》和《新編儀禮圖之方位圖(兇禮卷)》。兩部著作以繪制圖表的形式直觀形象地解釋了《儀禮》所載吉禮與兇禮各個儀節(jié)的方位和禮事。書中內容分方位圖、人物行事表、禮例表和方位圖表,為讀者研讀《儀禮》提供了一種形象有效的解讀方式。

另外,筆者一直很關注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曹建墩教授主持的“三禮名物圖釋”項目,該項目于2007年由河南大學立項,于2011年結項。由于曹建墩教授是考古學出身,因而本項目很重要的特點是多以后世考古實物圖來解說三禮名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彭林教授于2014年立項的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儀禮》復原與當代禮儀重建研究”,目前已經以真人、實物、實景的方式拍攝出《士昏禮》《士冠禮》《鄉(xiāng)射禮》等幾部電視節(jié)目。此課題可以看作是對臺灣孔德成先生和葉國良先生主持的《儀禮復原研究叢刊》和有關《儀禮·士昏禮》的黑白電影、動畫片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對傳統(tǒng)禮圖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為一項跨學科研究,此課題突破了傳統(tǒng)的從文本到文本、從文本到實物的研究范式,力圖應用數(shù)字技術、多媒體技術,一方面建設數(shù)據(jù)庫平臺,匯集歷來《儀禮》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性的梳理、分析與借鑒吸收,以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數(shù)字復原,將《儀禮》文本及具體考訂從文字形式轉換為虛擬影像,開拓了學術成果社會轉化的可能空間。

臺灣地區(qū)代表性的禮圖類著述當以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的《儀禮復原研究叢刊》為代表。這部叢刊雖然并非傳統(tǒng)的禮圖類著述,但以圖像的形式對《儀禮》中的儀節(jié)、禮器、禮事進行考釋、闡述是其重要內容。這部叢刊由臺灣大學的臺靜農教授為召集人,由孔德成教授擔任指導教師,由臺灣中華書局于1971年1月至1973年10月初版,后又于1985年至1986年之間發(fā)行二版,共有十二種,依出版次序分別是:

陳瑞庚:《士婚禮服飾考》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①

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jié)研究》

黃啟方:《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jié)研究》②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

鄭良樹:《儀禮宮室考》

曾永義:《儀禮車馬考》

曾永義:《儀禮樂器考》③

吳達蕓:《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

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④

施隆民:《鄉(xiāng)射禮儀節(jié)簡釋》

吳宏一:《鄉(xiāng)飲酒禮儀節(jié)簡釋》⑤

這套《儀禮復原研究叢刊》是我國學術史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儀禮》儀節(jié)的叢書,質量很高,影響很大。

此外,這次《儀禮》復原工作還利用現(xiàn)代影像技術,拍攝了《儀禮·士昏禮》黑白影片,再現(xiàn)了周代士人婚禮的全過程,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了現(xiàn)代學術界首次嘗試復原《儀禮》古禮的重要成果?!秲x禮》復原小組本來計劃將多種禮儀拍攝為黑白影片,但后來由于經費不足而難以為繼。

后來孔德成先生的博士生葉國良教授繼續(xù)進行《儀禮》復原研究工作,于1999年、2000年連續(xù)申請研究資助,主持進行《儀禮·士昏禮》彩色3D 動畫與影像光盤的制作。此次工作以孔德成等先生的原有成果為藍本,加入新的研究成果(如對服飾、器物顏色的考證),并借助電腦動畫技術,在表現(xiàn)形式與傳播形式上大為改進。該研究完成了《儀禮·士昏禮》彩色3D 動畫光盤,將《士昏禮》的全過程以3D 動畫形式展示出來,對促進《儀禮》研究大有裨益。

(二)我國現(xiàn)當代禮圖學的特點與發(fā)展趨勢

通過以上對現(xiàn)當代禮圖學發(fā)展狀況的總結,可知我國現(xiàn)當代禮圖學呈現(xiàn)如下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充分利用考古資料進行禮圖學研究?,F(xiàn)當代禮圖學研究者受王國維“二重證據(jù)法”的啟發(fā),高度重視20世紀上半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普遍注意將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作對比研究,充分利用考古發(fā)掘成果與傳統(tǒng)禮學文獻所記之器物、墓葬、向位等作比較研究。

二是把現(xiàn)代影視技術引入禮圖學研究。上文所述孔德成先生主持制作的《儀禮·士昏禮》黑白電影、葉國良先生主持制作的《儀禮·士昏禮》彩色3D 動畫光盤和彭林先生主持制作的《士昏禮》《士冠禮》《鄉(xiāng)射禮》等真人實物實景電視節(jié)目,都是以現(xiàn)代影像技術展示三禮學內容的成功嘗試。這類成果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了現(xiàn)代學術界嘗試復原《儀禮》古禮的重要成果,可以看作是對傳統(tǒng)禮圖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這兩個重要特點,實際上也體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當代禮圖學的發(fā)展趨勢。毫無疑問,利用考古資料和影像技術進行的禮圖學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許多研究領域需要進一步開拓。

注釋:

①陳瑞庚《士婚禮服飾考》、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合輯一書,《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1月初版,1986年2月二版。

②張光裕《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jié)研究》、黃啟方《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jié)研究》合輯一書,《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2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

③鄭良樹《儀禮宮室考》、曾永義《儀禮車馬考》《儀禮樂器考》合輯一書,《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9月初版,1986年2月二版。

④吳達蕓《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祭品研究》、沈其麗《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合輯一書,《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1985年9月二版。

⑤施隆民《鄉(xiāng)射禮儀節(jié)簡釋》、吳宏一《鄉(xiāng)飲酒禮儀節(jié)簡釋》合輯一書,《儀禮復原研究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10月初版,1985年9月二版。

猜你喜歡
禮學儀禮研究
宋元明禮學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禮學與理學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牡丹亭》:回歸禮學的一種隱喻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鄉(xiāng)黨圖考》的《論語》學和三禮學貢獻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論楊復《儀禮圖》與張惠言《儀禮圖》之關系
桐乡市| 福贡县| 五家渠市| 大城县| 宝鸡市| 大姚县| 江西省| 通榆县| 田东县| 盐池县| 郧西县| 平安县| 忻州市| 信宜市| 永州市| 湘潭县| 嘉鱼县| 凭祥市| 岳阳市| 漯河市| 蚌埠市| 兴安盟| 额尔古纳市| 湖南省| 新余市| 景谷| 易门县| 齐河县| 雷波县| 科技| 乐山市| 保德县| 郎溪县| 来宾市| 乃东县| 综艺| 收藏| 鞍山市| 金乡县| 阳城县| 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