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奇 聶 旸 賈萬梅 劉觀華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江西 南昌 330038)
白鶴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130~140 cm,屬鶴形目鶴科鶴屬,無亞種。成年白鶴前額鮮紅,嘴和腳為暗紅色,小翼羽、初級覆羽和初級飛羽為黑色(張瓊等, 2013),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為白色。站立時,白色的三級飛羽蓋住黑色初級飛羽,使得白鶴通體潔白,飛翔時黑色的初級飛羽伸出。在體型上,雄性白鶴較雌性白鶴稍大且重,一年以內(nèi)的幼鶴體型較小,上體棕褐色。白鶴是典型的遷徙候鳥,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通過研究白鶴的生存現(xiàn)狀和生活史,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保護這一物種。
鶴類作為一種比人類出現(xiàn)還早6 000萬年的物種,曾是地球上廣泛分布的古老居民,而今卻已處于瀕臨滅絕的危境之中,目前白鶴全球種群現(xiàn)存約4 000只。自上個世紀,白鶴就已在國際、國內(nèi)受到了高度重視。1989年,白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1996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在國際上,1997年《華盛頓公約》將白鶴列為瀕危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2012年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白鶴的等級為極危。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白鶴為適應(yīng)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和自身種族延續(xù)的要求,形成了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種群。東部種群的繁殖地位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北部,越冬地位于長江中下游。中部種群的繁殖地位于西伯利亞的庫諾瓦特河下游,越冬地為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克拉迪奧國家公園,2002年后該越冬種群消失。西部種群的繁殖地位于俄羅斯西北部,在里海南岸越冬,自2008年以來,僅有1只越冬個體(李秀明等, 2016)。
由于白鶴中部和西部種群瀕于滅絕,僅剩零星個體,因此東部種群數(shù)量代表著全球白鶴總量。東部種群中的絕大多數(shù)白鶴都把越冬地選在鄱陽湖濕地,在江西鄱陽湖越冬的白鶴種群數(shù)量可占世界白鶴總數(shù)量的95%以上。
1980年,鄱陽湖首次發(fā)現(xiàn)白鶴越冬種群。此后該種群數(shù)量由1981年的140只增加到2017年的3 786只。鄱陽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看到成千白鶴聚集越冬的地方,是人類和以白鶴為代表棲息于此的數(shù)十萬越冬候鳥共同擁有的資產(chǎn)與家園。
在數(shù)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白鶴東部種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活史。從地理位置變化的角度,我們可將其生活史分為繁殖和育雛階段、秋季遷徙階段、越冬階段與春季遷徙和求偶階段4個階段。白鶴通過春秋兩季的長途遷徙,躲避北方的寒冬和南方的酷暑,以保持充足的食物與維持適宜的生境,維持其個體的繁衍,但即便如此,白鶴種群的數(shù)量依然稀少。
白鶴是一夫一妻的單配制,它們的繁殖地主要位于西伯利亞東北部雅庫特地區(qū)的北極苔原沼澤濕地。白鶴每年5月下旬回到繁殖地,此時當?shù)氐臍鉁鼐徛厣?,覆蓋于苔原的冰雪逐漸融化。成年的白鶴夫婦簡單營巢之后,雌鶴開始產(chǎn)卵,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為白鶴的產(chǎn)卵期。
雌性白鶴每窩產(chǎn)卵一至二枚,鶴卵的孵化率很低,僅為1/3(李秀明, 2016)。經(jīng)過1個月左右的孵化期后,通??煞趸鰞芍浑r鶴。但在兩只雛鶴間存在殘酷的競爭,較弱的一只常在長出飛羽之前因為同胞的攻擊和搶奪食物而死亡。因此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一只雛鶴可以存活至飛翔期。新生的幼鶴在2個多月后可以長出飛羽,3個月左右就能夠飛翔。
夏至日后,白鶴繁殖地的氣溫迅速回暖,快速生長的動植物為白鶴和它們的幼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為了滿足幼鶴在快速成長發(fā)育期間對脂肪、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需求,在育雛過程中,親鶴主要以動物性食物喂養(yǎng)幼鶴,輔以植物性食物。
3個月之后的秋分,極晝結(jié)束,北極圈的氣溫開始迅速下降,濕地漸漸結(jié)冰,食物日益稀少。有研究表明,每年9月中旬,當繁殖地平均氣溫低于0℃,最低溫度-5℃~-10℃時,白鶴離開繁殖地,開始了向南方的秋季遷徙(張瓊,2014),它們的目的地為遠在千里之外的江西鄱陽湖。
在白鶴飛往鄱陽湖途中,合理的休息和食物補給是遷徙的關(guān)鍵。白鶴會在經(jīng)過俄羅斯境內(nèi)和中國境內(nèi)多次停歇。白鶴種群分批次出發(fā),前后一般有10 d左右的間隔。離開繁殖地后,白鶴經(jīng)常在俄羅斯境內(nèi)的遷徙路徑上尋找適宜的濕地環(huán)境休息停歇。在這些地方它們幾度回首,頗有眷戀故土的意味,但大多僅為過夜,并不做長時間的停留。
從俄羅斯入境中國,白鶴要飛躍它們遷徙路上的最高阻礙——海拔2 980 m的切爾斯基山脈。經(jīng)過一周左右的時間,飛翔3 300 km左右的距離,白鶴于9月進入我國東北,在松嫩平原濕地群,包括扎龍、莫莫格、向海、科爾沁、圖牧吉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及周邊的濕地作較長時間的停歇。白鶴在此集群修整,補充能量,1個月左右之后才再次啟程,繼續(xù)向南遷徙。以莫莫格濕地為例,白鶴擇水而憩,主要停留在岸邊淺水地區(qū),主要以扁稈藨草和三江藨草的球莖為食。這些食物的分布密度和單個球莖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都很高,可為白鶴提供大量能量。
時至深秋,當松嫩平原地區(qū)的平均氣溫降至0~-5℃,最低溫度接近-10℃時,白鶴開始離開長期補給停歇的松嫩平原向越冬地江西鄱陽湖遷徙(張瓊,2014)。在5、6天內(nèi),白鶴將飛行約2 200 km的路程,并在沿途的多個濕地短暫停歇,主要有沈陽獾子洞濕地、盤錦雙臺河口和遼河口濕地、河北唐山曹妃甸沿海、天津海濱、山東長島和萊州灣、渤海黃河三角洲灣濕地、湖北黃岡巴河和武穴長江河灘、安徽池州升金湖和三鴉寺湖、江西武寧修水河灘等地(李秀明,2016)。10月底、11月初,鄱陽湖區(qū)域就可見遷來的白鶴;12月中下旬,遷徙白鶴全部抵達鄱陽湖越冬。從離開出生地算起,它們已經(jīng)飛了50~60 d左右,總飛行距離達5 000~ 5 400 km。
白鶴在鄱陽湖地區(qū)的越冬期從第1年的深秋到第2年的初春,約為150~180 d。鄱陽湖是典型的季節(jié)性吞吐型湖泊,一年中水位與湖面積變化很大?!案咚呛?,低水似河”是鄱陽湖的自然地理特征(江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3)。在候鳥云集的秋冬季節(jié),湖水退去,平坦的湖濱地帶可為白鶴等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
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多以家庭單位為主,也集成幾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分布于各個湖泊和淺灘。白鶴的活動區(qū)域多是長有水生植物的淺水區(qū),兩只成鶴共同承擔撫育幼鶴的職責。有研究表明,成鶴和幼鶴用一天之內(nèi)的大部分時間進行取食,攝入能量以保持體溫。除了取食之外,白鶴也具有警戒行為,使得它們在保護領(lǐng)地的同時遠離危險。
鄱陽湖濕地物種豐富,白鶴的取食順應(yīng)著水位、植物分布等自然條件的變化。在越冬的初期,湖區(qū)水位較高,白鶴主要選擇濕生植物類型的覓食地,食物通常為濕生植物的嫩根。在越冬中期,白鶴種群數(shù)量達到最大,湖區(qū)水位進一步下降,大量的灘涂裸露,白鶴主要在挺水植物豐富的區(qū)域覓食。在越冬的中后期,白鶴主要在沉水植物豐富的區(qū)域覓食,主要的食物為苦草冬牙、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孫志勇等, 2010)。
人類活動對白鶴棲息地的選擇有很大影響。位于鄱陽湖畔的五星墾殖場因為靠近村莊,本不是白鶴棲息的最佳環(huán)境。2012年,當?shù)剞r(nóng)民種植了數(shù)百畝蓮藕,此后每年冬季都有包括白鶴在內(nèi)的許多候鳥來此越冬,以蓮藕等水生植物為食。2015年至今,鄱陽湖保護區(qū)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也多次發(fā)現(xiàn)有白鶴家庭或者個體在沿湖的農(nóng)田里取食棲息。
當年出生的幼鶴在親鶴的悉心照顧下迅速成長,到第2年1月已基本具備獨立覓食的能力(張瓊,2014)。3月左右,幼鶴除了身上的棕色羽毛外,在形體和生活能力上已經(jīng)與成鶴無異。至此,白鶴的越冬期基本結(jié)束,開始分批次遷徙至繁殖地,前后間隔20~30 d左右。到了3月底、4月初,絕大部分白鶴都已經(jīng)離開了鄱陽湖,但據(jù)觀察,也有少量白鶴會在鄱陽湖待到4月中下旬。
白鶴的春季遷徙與秋季遷徙方向相反,遷徙路徑也并不是嚴格的重疊,但它們還是會在松嫩平原濕地長期停歇。當白鶴飛行2 200 km于4月中旬到達東北地區(qū)時,這里的濕地已經(jīng)解凍,可為它們提供充足的補給。許多適齡的白鶴在此求偶,找到相伴一生的愛人。白鶴配偶關(guān)系能持續(xù)一生,除了喪偶等特殊情況外,配偶雙方從結(jié)合之日開始,幾乎終日形影不離。
在我國東北補給停留1個月左右之后,鶴群開始往北繼續(xù)遷徙,翻越外興安嶺,它們最終的目的地是冰雪初融的北極苔原,這個過程它們飛翔約3 300 km的距離。5月中下旬,白鶴基本結(jié)束了春節(jié)遷徙回到繁殖地西伯利亞。從離開越冬地鄱陽湖算起,白鶴的春季遷徙共歷時50~60 d,飛行距離達5 200~5 800 km。
有研究表明,白鶴在遷徙過程中,飛行的瞬時速度通常在50~60 km/h,最大飛行速度能達到144.3 km/h;飛行海拔通常在100~200 m之間,記錄到的最高飛行海拔為2 983.5 m(張瓊,2014)。白鶴通常都是白天飛行,晚上就近過夜休息。這樣合理的安排遷徙、補給和作息時間,使得白鶴有充足的體能與精力完成長途旅行。
在春季遷徙期間,白鶴當年的幼鳥尚未發(fā)育到性成熟階段,但它們已經(jīng)擁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成年白鶴為了哺育新的后代將它們趕出家門。完成遷徙后的整個夏天,它們時常游蕩在繁殖地以及我國東北地區(qū)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尋找棲身之所,秋季也跟隨南飛的大部隊去往鄱陽湖過冬。這個夏天里,幼鶴換羽退去棕色的羽毛,形態(tài)上已與成鶴無異;3~5年之后達到性成熟,完全成長為成年白鶴。
白鶴的壽命很長,野外生存的個體通常能活50 a以上;根據(jù)《世界動物園年鑒》記載,在人工籠養(yǎng)的6種鶴類中,白鶴的壽命最長,達到了61歲的高齡,是名副其實的長壽物種(陳效一,2004)。
白鶴東部種群形成的繁殖和育雛、秋季遷徙、越冬、春季遷徙和求偶4個階段獨特的生活史,確保了這一物種得以繁衍保存。
通過對白鶴生活史的研究可知,白鶴在選擇繁殖地、遷徙路線、中途補給停歇地和越冬地上都表現(xiàn)出極強的專一性(李秀明等, 2016)。一旦其棲息地的濕地環(huán)境遭到破壞,將會影響整個白鶴種群的生存。為了更好地保護白鶴,我國在白鶴遷徙途中的長期補給地、主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建立了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白鶴在我國境內(nèi)生活棲息保駕護航。在眾多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白鶴種群總數(shù)量呈緩慢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