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文
信用證結算方式在提供便利的同時,對買方和賣方也分別帶來了不同的風險。本文將首先對信用證在國際貿易支付中的應用進行闡述,其次以賣方轉口貿易收取信用證為例分析在轉口貿易、下跌行情的條件下,賣方如何良好地規(guī)避信用證結算的風險,以及出現(xiàn)風險后應如何應對。
信用證(以下簡稱“LC”),是跟單信用證的簡稱,國際商會在UCP600對其定義如下:信用證是指一項安排,不論其名稱或描述如何,該項安排構成開證行對相符單予以承付的確定承諾。
由一家銀行(開證行)依照客戶(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或者為自己: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guī)定單據向第三者(受益人)或其指定人付款,或承諾并支付受益人出具的匯票;或授權另一家銀行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guī)定單據議付。
信用證在國際貿易中擁有重大作用。(1)銀行的保證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對進口方,信用證可以保證進口方在支付貨款時即可取得代表貨權的單據;對出口方,信用證可以保證出口方在向銀行提交符合信用證條款規(guī)定的單據就可以取得貨款的權利。(2)融通資金的作用,信用證可以作為一種融資工具,為進出口雙方提供資金融通的便利。
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信用證支付還存在以下問題:(1)信用證下,銀行只負責審核單證而不對單證的真?zhèn)呜撠?,故進口商能夠獲得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但不一定能得到與單據完全相符的貨物;(2)信用證業(yè)務中,有可能存在欺詐。如出口商提供無貨單據、假冒單據等;(3)開證行和進口商可能無理拒付或無力支付。
采購合同:2015年6月12日,A公司與境外B公司簽訂采購合同,重量30000MT,單價CIF$1750/MT,最遲發(fā)運日7月5日,付款方式90天遠期LC。6月20日,A公司開立LC,交單期為提單日后25天,有效期至8月19日。
銷售合同:2015年7月初,A公司將該批貨轉口銷售給境外C公司(首次合作),價格CIF$1845/MT,付款條件為90天遠期LC。交單期為提單日后40天,有效期至8月25日。
單據情況:2015年7月7日,B公司以修改單據為由要求將交單期延長至32天,A公司接受并修改LC。7月25日,B公司以所在國節(jié)假日為由再次提出將交單期延長至提單日后40天。經協(xié)商同意。隨后A公司與C公司談判要求相應延長交單期為提單日后50天,由于此時市場價格已經出現(xiàn)下降,C公司提出降價,最終交單期延長至提單日后50天,同時價格降為$1825。
B公司直到8月18日方完成交單,21日A公司贖單,22日A公司向C公司交單(23日為A公司的最遲交單日)。
2015年9月1日,A公司從交單行處獲知C公司提出不符點拒付,不符點眾多,但除保單不符點外,均不構成實質不符。
同時,A公司發(fā)現(xiàn)該批貨物的實際買家為D公司,即C公司代D公司開證買貨。
貨物情況:2015年7月4日貨物發(fā)運,7月28日抵達目的港,7月25日前,A公司已將全套單據掃描件發(fā)送至C公司,C公司憑掃描件將貨物報入保稅庫,并憑無正本提單提貨保函取得船方代理公司的放貨單,成功將貨物轉移至保稅區(qū)倉庫,截至C公司拒付退單,貨物在保稅庫的所有人為C公司,A公司在信用證被拒付尚未收到貨款的情況下喪失貨物所有權。
后續(xù)處理:A公司與C、D公司溝通希望其繼續(xù)履行合同,未果。隨后A公司將貨物轉賣給E公司,價格CFR$1500/MT。2015年10月,A公司根據合同規(guī)定向北京市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C、D公司聯(lián)合賠償貨物價差損失、堆存費等費用損失合計約1000萬美元。
仲裁結果:經過長達一年半的仲裁,2017年3月仲裁庭下發(fā)仲裁結果:C、D公司敗訴,需賠償A公司全部經濟損失。
1.缺乏敏銳的警覺性
首先,B公司多次延長交單期且未能按時交單,對此A公司應提起警覺,當時就應該及時催促客戶,并做好應對措施。
其次,當C公司因為修改LC而提出降價時,就應該想到他們極可能毀約,當時就需要提高警惕,提前做準備。
2.缺乏對客戶的資信調查
對上下游客戶的過于信任為A公司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被動,如第二次改證時,相信B公司可以盡快交單,但實際上B公司18號才交單,造成了時間的局促。再如,對C公司過于信任,不曾想到對方已執(zhí)意拒單而要求開證行從單據里尋找不符點從而拒付。
3.沒能及時了解客戶真實情況
由于A公司對上下游貿易背景了解不深,導致出現(xiàn)眾多問題。上游方面,A公司不了解B公司習慣將單據抵押給銀行以融資,而銀行為避免風險會嚴格審核單據,因此交單速度極慢;下游方面,不了解真正的下家為D公司,在他們的交易歷史中,經常出現(xiàn)拒付和被拒付的情況。對這些真實貿易情況的不甚了解都為解決問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4.專業(yè)性不足
縱觀本筆貿易,最直接的問題在于A公司交單單據出現(xiàn)不符點,而這個不符點之所以會出現(xiàn),原因是A公司對LC交易相關方面的專業(yè)性不足。LC相符交單的“相符”在國際上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界線較為模糊,各家銀行對單證相符的認定標準并非完全一致,而開證行往往會偏向于保護開證申請人的利益。
本案中,表面看A公司由于交單不符被C公司拒付實屬國際貿易中的正常事件,尤其在價格行情下跌時,C、D公司通過LC這一結算方式“合法違約”,使自己免于價格下跌的損失。但LC的設立是為了保證公平公正的交易,而非如此被濫用,C、D公司的做法實屬惡意違約,因為在收到A公司交單單據之前,C公司已經將貨物報入保稅庫并轉移了貨物,這一行動代表C公司做出接受貨物的意思表示,而其后續(xù)拒單的行為即拒絕付款,在已經挪動貨物卻拒絕付款的情況下,C公司已發(fā)生了對A公司的侵權行為。A公司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認定C、D公司存在違約行為,其拒單的理由并不對交易造成實質影響,C公司決絕接受信用證項下單據并不代表其已履行合同義務。
本案屬于較為典型的利用LC惡意違約的案例,但買方之所以能夠“成功”違約,在于賣方交單單據的確存在不符點,為買方制造可乘之機;而買方之所以仲裁敗訴,在于LC只是一種結算方式,買方拒付,并不代表其不需要繼續(xù)履行合同的付款義務,而買方對貨物的實際處理代表其已接受賣方所交貨物,那么就必須履行付款義務。本案例中A公司經驗教訓總結如下:
1.增強風險意識,做好風險評估
首先,對于首次合作的客戶,需要對其以往的交易習慣、信譽情況等作詳盡調查,提前做好風控準備,增加主動性。其次風控工作需存在貿易流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不能僅僅基于對客戶的簡單信任就放松警惕。
2.如何在行情下跌時防止客戶違約
信用證交易存在較多風險,對賣方而言,當市場行情出現(xiàn)嚴重下跌時,買方極有可能通過尋找不符點拒付。一方面,賣方需要增強自己的專業(yè)性,盡全力做到完美單據;另一方面,增加額外的保證金追加機制不失為一種較好防止違約的方法。
3.加強專業(yè)知識的積累
從本案例中可知,雖然單據不是核心問題,但保單的不符點則是直接原因??陀^來講,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國際貿易的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對應的交易方法、結算方式、風險點等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因此如何在迅速變化的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較強的專業(yè)性,對國際貿易從業(yè)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