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日本推理文壇三大高峰”之一的橫溝正史筆下有一個經(jīng)典的偵探形象——金田一耕助,在以金田一耕助為偵探的系列小說中有很特殊的一部叫做《八墓村》,這部小說并非以金田一作為主角,而是以事件主要參與者寺田辰彌的口吻講述了整個故事。本文將從精神分析批評展開,分析《八墓村》中主人公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探尋讀者對文本的接受和解讀,從而發(fā)現(xiàn)橫溝正史的偵探小說能夠廣為流傳的心理層面原因。
關鍵詞:精神分析批評;幻想;焦慮;偵探小說
一、寺田辰彌的精神分析解讀
寺田辰彌是《八墓村》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他自幼喪母,繼父在戰(zhàn)爭中身亡,從戰(zhàn)場歸來的他沒工作沒親人,卻意外被尋親的人找上門,去到神秘的八墓村繼承巨額遺產(chǎn)。他的返鄉(xiāng)帶來了一樁樁神秘殺人案件,在案件偵破過程中他的身世也逐漸明了。在此期間,這個人物身上表現(xiàn)出了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特質。
(一)母愛的缺失
精神分析批評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的性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沖動,而他所謂的“性”不是專指生殖的或者生殖器官的快感,而是指一切敏感區(qū)的快感,并將其命名為“力比多”。力比多在兒童時期受到壓抑就會產(chǎn)生俄狄浦斯情結。一般情況下,俄狄浦斯情節(jié)表現(xiàn)為弒父和戀母,男孩想取代父親的位置,卻又在被父權力量閹割的恐懼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辰彌不同于大多數(shù)在正常家庭成長的男孩,他的母親被丈夫虐待而攜子逃亡,與他的養(yǎng)父寺田虎造生活在一起,可母親卻在他7歲時離開了人世,這就給了他獨特的童年經(jīng)歷,也造成了他獨特的心理。
他同很多男孩一樣深愛自己的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多年,他仍然獨自感慨:“??!媽媽!直到現(xiàn)在,我眼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描繪出你去世之前的容貌。幼年喪母的男人對母親的感受,恐怕都跟我一樣吧!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母親更漂亮的了。”[1]在辰彌心中,母親是美麗嫻靜的,是美好和幸福的代名詞。但是他童年的幸福時光太過短暫,母愛的缺席給他造成了巨大創(chuàng)傷,他長久以來無法形成對女性的正確認識。而失去了母親這一父子關系的紐帶,他和養(yǎng)父也只能正面交鋒,至死未能和解。
童年母愛的缺失必然要在其他方面得到某種補償才能給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被壓抑的關于母親的本能欲移置到另一個對象身上,直至他在八墓村遇上了姐姐春代。初見春代時辰彌就被她的溫柔體貼感動了,“自從母親去世后,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人這么善待我,我不禁鼻頭一酸?!笨梢?,辰彌童年生活中母愛的缺席始終讓他心懷渴望,這種未能滿足的愿望變相地在同父異母的姐姐身上得以實現(xiàn),他享受著姐姐對他的關愛,緊攥著渴求已久的溫暖。事實上,辰彌是母親與情人的孩子,他和春代之間并無血緣關系,可他直到春代死前才知道事實。春代一直帶著男女之間的情愫來愛他,可他始終只能把春代當作姐姐。
就像俄狄浦斯對殺父娶母的恐懼一樣,辰彌也想避開姐姐的愛戀,但是對年長女性的成熟與柔情根本無法抵抗,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對三十多歲的寡婦森美也子充滿了好感。在他看來也子成熟優(yōu)雅并且果敢睿智。當聽說自己最依賴的她竟是殺人兇手時,“我覺得自己的腦袋好像被一件沉重的鈍器重重敲了一下,大受打擊,全身麻痹,一時之間連話都說不出來”[2]。辰彌不自覺地被她吸引,沉迷于她的溫情和保護,甚至對她和慎太郎的戀情充滿醋意。辰彌由于童年母愛的缺失而在成年后始終有意無意地在尋求一種心理補償,從而變相地展示出其俄狄浦斯情節(jié)。
(二)對女性形象的丑化
辰彌童年時期的母愛缺失雖然有一部分轉移到了姐姐春代和森美也子身上,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早期經(jīng)歷會對其成年后的人格造成重大影響,許多成人的變態(tài)心理都可以追溯到早年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中,童年時期母親的缺位對辰彌的影響是永久性的,無法通過部分轉移消除。所以他成年以后始終帶著對女性的有色眼鏡,恐懼、懷疑甚至厭惡女性。
季廣茂在《在戰(zhàn)栗中成長:對恐怖電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中說過:“恐怖敘事通常把女性(特別是母親)描繪成吞噬一切的龐然巨怪,她們危及了男性的生存?!盵2]由于在俄狄浦斯階段,男孩想要成長為一個成熟男性必須以父親為標桿,在父權力量的壓抑下仰望父親,在被閹割的恐懼中主動向父權話語體系靠攏,從而遠離甚至妖魔化母親。這種早期對母親的排斥心理導致了男性對女性形象的丑化,辰彌身上就有丑化女性的特征。
這種丑化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對女性的不信任。姐姐春代全心全意為他付出,可他始終無法信任春代。他在窺探到家族的一些秘密時不愿告訴春代,在發(fā)現(xiàn)寶藏時不想跟春代分享,甚至在被全村人懷疑而春代依然相信他時,他也“無法對姐姐坦白”[3]。同樣他也不信任典子。他第一次偷偷進入地道就碰到了典子,典子保證自己不會說出去這件事,可他第二天“得再去跟她碰一次面,叫她一定要對昨天晚上的事守口如瓶”,典子對他毫無戒備,他卻始終提防典子。
丑化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就是直接厭惡和否定。他第一次見到兩位雙胞胎姑媽就把她們稱作猿猴,在之后的接觸中,他始終懷疑兩位姑媽是殺人者,并反復使用“殺人魔”“妖怪”這樣的詞來形容她們。他還在腦海中臆想兩位姑媽毒害父親的場景,把她們想象成嘴巴笑得咧到耳朵根的妖怪。在男性的想象中,女性是恐怖的,她們剝奪男性的權利、財富甚至生命,企圖在父權制社會中進行反抗,但最終她們終將被父權力量征服。
(三)對金錢地位和愛情的渴望
弗洛伊德在《作家與白日夢》中講到:“幻想的動力是未被滿足的愿望,……它們天然地分成兩大類。它們,或者是野心的愿望,用來抬高幻想著的個人地位;或者是性的愿望。”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成年男性的幻想包括野心和性欲兩個部分,分別對應著金錢地位和愛情。
辰彌原本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有機會繼承巨額遺產(chǎn),他絕不想輕易放棄。即使被匿名信恐嚇,被全村人驅逐,他也不愿退縮。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田治見家族的骨血時只有失落。而當他發(fā)現(xiàn)地道中的金幣時激動地無法入睡,并開始千方百計地尋寶。他對尋寶有著極度狂熱,即使被憤怒的村民圍堵在龐大的地下洞穴里無法離開時,他還在想“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我打算干脆趁著這個空當往洞窟深處探索以尋求寶藏”[1]。他過去的生活實在太不如意,從戰(zhàn)場歸來卻丟了工作,從小就失去母親還不知道生父是誰,他既沒有財富,也沒有社會地位。他渴望巨額的財富和田治見家族繼承者的名分,這是他長久以來未被滿足的愿望的一種表達。
另一方面,他對女性也有征服的欲望。他對典子原本是沒有感情的,但是典子喜歡他,于是他開始在這場情感游戲中爭取主動,他在享受典子對他的愛意的同時,利用典子獲得信息,讓典子更加依賴和順從他,在操控對方中獲得成就感。典子和他一起在地洞探險時表現(xiàn)得樂觀且勇敢,他自信地認為“她的膽識和樂天或許是源自于對我的信賴”[1],說到底,無非是男性依據(jù)長久以來在男權社會形成的主導心理,理所當然地把女性放在了依附地位,以征服女性來實現(xiàn)自己性幻想的滿足。
二、讀者角度的精神分析解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討論的是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系,而他的學生霍蘭德從讀者角度出發(fā),構建了自己的讀者反應精神分析批評理論。橫溝正史是以本格推理見長的偵探小說家,在金田一探案系列作品中,大多是以偵探視角或者事件之外的第三人稱視角來切入,為讀者提供和故事中的偵探同步的線索,來讓讀者獲得緊張感和刺激感。但《八墓村》是個例外,它是以事件參與者“我”為敘述者,“我”由于處在事件的中心,無法給出偵探視角,也就無法給讀者提供與偵探同步的線索。那么,這一文本又如何做到讓讀者接受呢?
(一)讀者的本我幻想
霍蘭德認為讀者與文本之間是一種“本我幻想”—“自我防御”的關系。讀者本身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這種愿望激發(fā)了有關未被滿足的欲望的幻想,這些幻想轉變?yōu)樯鐣山邮艿膬?nèi)容進入文本,之后讀者在對文本的閱讀中產(chǎn)生快感。依據(jù)弗洛伊德和霍蘭德的理論,每個人都有關于野心和性的幻想,辰彌從一個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坐擁無數(shù)地產(chǎn)和龐大財富的有錢人,與深愛自己的女人結合這種情節(jié),是符合讀者個人幻想的,這種寫主人公經(jīng)歷磨難終獲成功的故事情節(jié)向來是被大眾廣泛接受和歡迎的。橫溝正史在一個偵探小說中嵌套進一個通俗小說中的慣用模式,使得讀者在閱讀中產(chǎn)生解謎和愿望滿足的雙重快感。
(二)互動關系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學批評領域發(fā)生重大轉折,接受美學理論崛起,“讀者”“接受”“關系”等關鍵詞成為討論熱點,霍蘭德在此影響下也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發(fā)展。他將精神分析批評的關注點轉向“互動關系”,認為文本的解讀過程是一個讀者與作者互動的過程,并且讀者居主導地位。讀者在閱讀中經(jīng)歷期待—防御—幻想—轉化四個階段,獲得個人化的解讀。這就涉及到一個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問題——視角。讀者進入文本經(jīng)歷這些階段需要一個合適的入口,它影響著讀者進入文本的速度和解讀的深度?!栋四勾濉芬浴拔摇睘閿⑹稣?,這一視角的局限性導致了部分推理線索的缺失,但給了讀者一個很好的“入口”,第一人稱敘事?lián)碛懈鼜姷拇敫校虼俗x者期待就容易被滿足,讀者的防御會大大降低,從而更好地完成整個互動過程,并更多地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橫溝正史偵探小說流行的心理層面原因
橫溝正史的作品在戰(zhàn)后的日本廣受歡迎,1968年講談社將《八墓村》漫畫化也使得其推理小說迎來第二次春天。戰(zhàn)后的日本解除了對推理小說的封禁,戰(zhàn)后的社會生活和民眾精神狀態(tài)也給了他一個絕佳的發(fā)展機會。戰(zhàn)后的日本民眾普遍處在一種戰(zhàn)后焦慮之中,而焦慮和恐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閱讀推理小說時,讀者會體驗到恐懼、焦慮和緊張,這種閱讀時的心理狀態(tài)恰好符合戰(zhàn)敗后普通民眾的現(xiàn)實性焦慮。
但橫溝正史的推理小說不僅限于此,他的諸如《惡魔吹著笛子來》《獄門島》等作品表現(xiàn)的都是戰(zhàn)后都市的頹廢和倒錯,以及戰(zhàn)后鄉(xiāng)村以血緣關系為主軸的扭曲與衰敗。把大的故事背景安放在現(xiàn)實的巨幕上無疑會給神秘的推理小說帶來更多真實色彩,從而迎合讀者的現(xiàn)實性焦慮體驗。
但僅有這種體驗還是不夠的,類似于《八墓村》這樣的推理小說總是會在最后給讀者一個解決焦慮的結局,也就是兇手最終會被找出,正義終究會戰(zhàn)勝邪惡。這樣,讀者在對文本的閱讀過程中,使自己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和現(xiàn)實性焦慮得到某種宣泄,從而獲得一種對現(xiàn)實性焦慮的緩解,獲得一種閱讀的快感。
參考文獻:
[1][日]橫溝正史.八墓村[M].劉紅,譯.廣東:珠海出版社,1999.
[2]季廣茂.在戰(zhàn)栗中成長:對恐怖電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9(1).
[3][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M].張喚民,陳偉奇,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