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耕/WANG Zigeng
中央美術學院于2018年11月2至3日成功舉辦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其間,建筑論壇“挑戰(zhàn):反觀建筑思想、教育與實踐”作為分論壇之一,共有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200余位著名建筑院校院長與知名學者、建筑師、策展人、藝術家出席。會議秉承開放性框架與對當前建筑議題的反思,在“建筑思想與挑戰(zhàn)”“建筑教育與挑戰(zhàn)”“建筑實踐與挑戰(zhàn)”3個板塊中,追問我們應如何面對挑戰(zhàn)帶來的危機情境、展開悖論性時刻相連的文化態(tài)度、進行投射性計劃與批判性決斷,以此重新界定起點、厘清此刻并創(chuàng)造未來。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朱锫在論壇開幕會上作了題為“走向新生態(tài)”的演講,通過對比央美與包豪斯百年歷程,指出當今建筑學正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和挑戰(zhàn)。他呼吁建立一個良性健康的全球建筑教育生態(tài),使我們在新時代中,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相互尊重。最后,他對此次論壇成果表示殷切的期待。
論壇板塊一“建筑思想與挑戰(zhàn)”于11月2日下午拉開帷幕,由朱锫院長擔任學術主持。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榮譽教授雷姆·庫哈斯發(fā)表了題為“鄉(xiāng)村是城市的未來”的主題發(fā)言。過去的4年中,庫哈斯將鄉(xiāng)村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庫哈斯希望通過研究鄉(xiāng)村來幫助我們了解全球性問題,認識技術發(fā)展如何對其產生影響。庫哈斯的合作伙伴斯蒂芬·彼得曼強調,鄉(xiāng)村地區(qū)新技術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得鄉(xiāng)村地區(qū)取得了進步。他指出:對中國鄉(xiāng)村新發(fā)展的關注將有助于我們預測全球未來的發(fā)展。隨后的發(fā)言中,磯崎新提出了“建筑≠Architecture”的觀點。他認為,現有的漢字詞匯中,還沒有完全能與“architecture”一詞的含義相符的詞匯。他希望通過今天的發(fā)言,拋出”architecture”在東西方語境中差異的問題,并引發(fā)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院長莫森·莫斯塔法維指出,理論、學術和實踐的關系是藝術學院辦學經常面臨的問題。他非常關注現在學院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研究的方式,以及如何高效地傳播研究得到的知識。他認為學院應當更好地去了解世界的變動,并在學術層面嘗試解決社會問題,與學術界各領域進行合作以履行自己作為學院的社會責任。
接下來的圓桌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院長李翔寧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共同參與對話。崔愷認為當今的建筑師需要參與到決策和思想的交流中去,并強調當今中國城市轉型中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性。李翔寧指出,今日的中國還在不斷接受西方過去的建筑價值觀啟蒙,當代建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人類正在失去欣賞和建造打動人心的空間形式的能力。周榕指出了現代人類知識結構性的困境和建筑思維的結構性閑置的問題,并表達了運用廣義架構思維打造知識跨基新結構的期望。邱志杰表示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建立和重構是他創(chuàng)作藝術的方式和理解場所的過程。庫哈斯、磯崎新以及莫森對中國建筑屆在這個不斷改變的時代中所做出的變革與發(fā)展表達了贊許,并對當今建筑與建筑師的意義展開討論。
論壇板塊一下半場由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首先發(fā)表了主題為“不斷試驗”的演講。王澍認為在中國傳統的工匠體系下,應當把“建造”定義為建筑的核心。王澍提出“重建一種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的認識,他指出,建筑學科教育要如何保證介入社會現實中而不是與之脫節(jié)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隨后,塔里埃森建筑學院院長艾倫·貝斯奇進行了名為“另一種建筑教育的傳統”的發(fā)言。他首先引用《The Two Paths》中的觀點:社會應當是由藝術來變革,其影響甚至可以觸及到我們當代的美學藝術建筑教育。以這本書為切入點,他分享了塔里埃森建筑學院和包豪斯的教學理念以及其發(fā)展歷史。接下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菲利浦·約翰遜建筑與設計部首席策展人馬蒂諾·史泰利介紹了其近期策展項目“Towards A Concrete Utopia”。他認為,一方面我們要關注現代以及當代的建筑,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沒有參與到全球經濟活動的國家,多元文化會促使現代化的進步。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與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及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教授王駿陽共同參與進了圓桌論壇環(huán)節(jié),幾位嘉賓就未來科技與傳統、以及中國與美國建筑學院建筑學教學之間的聯系展開了深入討論。
當晚,雷姆·庫哈斯新版《建筑的元素》在中國大陸的首次新書發(fā)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成功舉辦。庫哈斯介紹道,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闡釋基本建筑元素的不斷變化。他表示希望這本書可以作為像百科全書一樣理性的書籍存在,把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歷史都呈現給大家。一同出席新書發(fā)布會的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冰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朱锫教授,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莫森·莫斯塔法維教授,本書的主要編輯斯蒂芬·彼得曼。幾位嘉賓以談話的形式展現了本書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東西方思想的差異化體現。
論壇板塊二“建筑教育與挑戰(zhàn)”于11月3日上午如期開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韓冬青教授作為此部分的學術主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與建筑學院院長布雷特·斯蒂爾教授在他的演講“Search,not research”中談到了工具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他認為教學的重點在于永恒的啟示而非教程的變革,并提出建筑學院應了解如何使用技術。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浦·烏爾施普龍以ETH在建筑教學中的獨特探索“旅行”作為主題,向大家介紹自1970年起學院組織不同年級學生旅行的傳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非常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張永和先生提出了他對“Discipline”這一單詞的理解,用“Discipline”的幾種不同含義 ——“學科”“嚴謹”“本體論”來闡釋他本人對建筑以及建筑教育的思考。最后張永和總結道,我們應當從建筑師的角度考慮建筑,并不是以一種教條的方式對Discipline進行定義。
隨后,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顧大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朱文一,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夏海山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筑研究與設計中心教授張路峰,與前三位演講者共同進行了圓桌會議。會議就建筑教育是否應當屬于通識教育、建筑教師資質以及當代建筑學院性別比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最后韓冬青教授以教育部發(fā)布“不唯帽子、不唯論文、不唯學位”的方針作為總結,并邀大家共同期待中國建筑教育的未來。
論壇板塊二下半場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院長李振宇教授作為學術主持。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院教授,即任康奈爾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的尹美珍以“從MIT到康奈爾:對設計、調研、教學理念的反思”為題,介紹了MIT致力于開發(fā)促進研究和教學研討的新技術。雪城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邁克爾·斯皮克斯教授在發(fā)言中首先向聽眾介紹了雪城大學的教育。他指出,建筑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培養(yǎng)建筑師,同時也在于訓練學生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面向客戶的推廣能力。奧斯陸大學建筑學院艾萊夫森教授從歐洲的背景出發(fā)探討了一些實踐問題。他總結歐洲建筑教育的三個特點:學科間的合作,工作室的氛圍,教育和國家政策、生產系統的密切關系。 他認為,歐洲教育的趨向是多樣化和專業(yè)性;學校是知識和思想交流的平臺,應走在職業(yè)發(fā)展的前沿。
圓桌環(huán)節(jié)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李興鋼、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王輝、OPEN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李虎與三位演講者共同參與。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李興鋼提出當今建筑學院需成為應對未來變化世界的一種基礎。王輝認為學術追求是學科的終極目標。李虎則指出教育的精髓是為世界創(chuàng)造更好的建筑師。場外嘉賓艾倫·貝斯奇也分享了自己關于當代技術的若干觀點。最后李振宇院長總結道:建筑是開放而多樣的,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建筑。
論壇版塊“建筑實踐與挑戰(zhàn)”于當日下午展開,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主持。南加州建筑學院院長赫爾南·迪亞茲·阿隆索教授首先強調建筑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為建筑不應局限于解決問題,而應刺激人們的想象力。阿隆索論證了研究和實踐的必要性,指出技術的發(fā)展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建筑師劉家琨圍繞他在成都的項目西村大院闡釋了他對設計的思考。他認為實踐建筑師首先應該處理的問題就是合理利用原有資源激發(fā)場地潛力。他在最后補充到,提升實踐的方法是多實踐,同時要培養(yǎng)、認識和結交好甲方。第三位發(fā)言嘉賓倫敦建筑聯盟學院院長伊娃·弗蘭奇伊·吉拉伯特教授首先將目光聚焦到建筑師所處的境地上。她提出建筑師只有更多地思考“責任”,才能帶來更多地社會變革。她對敦建筑聯盟學院的定義是瘋狂與理性的融合,思想上的極具多樣性。
上半場圓桌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葛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童明、策展人方振寧、TAOA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陶磊共同參與并發(fā)言。陶磊認為城市化的發(fā)展使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更遠了,而解決實際問題得到的不同可能性同時也是對全球化的補充。童明提出了建筑師開始實踐前在學院里系統學習建筑的必要性,指出新建筑業(yè)的出現使建筑師需要尋找有效的方式去面對先前從未碰到的問題。葛明則提出了他對實踐與教學的認識,并分享了自己對于教學法的思考。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赫爾南·迪亞茲·阿隆索認為,面對未來我們要抱有懷疑的思想和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每一個學校的獨特性。伊娃·弗蘭奇·伊·吉拉伯特強調了不斷優(yōu)化教學法的重要性,認為應對時代的新事物進行重構,并將其引入建筑行業(yè)。
下半場由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孔宇航擔任學術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以“中國實驗建筑的興起”為題,介紹了以張永和、王澍、劉家琨、朱锫等為代表的中國實驗建筑師們力圖解決城市發(fā)展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他還對實驗建筑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一種研究方向—“自然之道與自然建筑”,并概括了三點——以古為新、重新進入自然、城市中的自然詩意。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筑與數字化部首席策展人特洛伊·康拉德·戴倫提出了“Architecture -building =ε(無限微小的)”的觀點,認為對Epsilon(Epsilon=ε)的爭論使得建筑理論及實踐分裂。
第三板塊的圓桌由齊欣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齊欣,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湯樺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湯樺,TAO跡·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華黎及直向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董功與前三位演講者共同討論建筑實踐面臨的挑戰(zhàn)。湯樺介紹了我們在當代建筑學之外接觸到的各種關系和知識的復雜性。董功回顧了10年間在中國從事建筑實踐的困惑與堅持。華黎表示建筑師一生的發(fā)展就是從“new kids”到“old guard”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周榕從實驗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切入,認為信息迭代取代創(chuàng)新是今天時代的特征,表達了對當代年輕人的期望。王明賢同樣表示相信中國實驗建筑的未來在于在座的青年建筑師。
朱锫院長在論壇結束時表示,這次論壇是是歷史性的、劃時代的,打破了地域的偏見和板塊間的壁壘。他感謝在座的各位嘉賓共同為這個內核提供了充分的營養(yǎng),并宣布中央美院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建筑分論壇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