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雙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有“元和已后,為文筆則學(xué)奇詭于韓愈”之語,其自序云“予自開元至長慶撰《國史補》”,且署弦為“尚書左司郎中”,由此可知,韓愈“奇詭”詩風(fēng)在唐中期已經(jīng)得到一定的追捧與仿效。然而文學(xué)批評領(lǐng)域的討論卻相對沉寂。古文運動帶給韓愈文章家的盛名,而詩歌上的超前實驗雖然引人注目,但仍以“非詩”視之。至宋代,韓詩的討論與習(xí)得,伴隨著詩文革新運動的進行,對其詩歌“奇詭”一面的認(rèn)識及價值評判得以展開。陳尚君曾提到:“就全部唐詩來說,幾乎每位作者、每首作品都有其傳播史和研究史”,雖然陳先生的觀點是就《全唐詩》新本寫定這一文獻學(xué)問題而發(fā),但亦適用于文學(xué)接受史的研究,詩歌接受史的研究應(yīng)深入到典型詩歌的個案分析上。姚斯在《文學(xué)史作為向文學(xué)理論的挑戰(zhàn)》一文中提到:“文學(xué)與讀者的關(guān)系有美學(xué)的、也有歷史的內(nèi)涵。美學(xué)蘊涵存在于這一事實之中:一部作品被讀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經(jīng)閱讀過的作品進行比較,比較中就包含著對作品審美價值的一種檢驗。其中明顯的歷史蘊涵是: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過程中得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證實?!北疚囊皂n愈《南山詩》為典型范例,考察歐陽修、梅堯臣對該詩的受容、發(fā)掘、改變,并揭示在此過程中,歐、梅詩歌所顯露的宋詩特色和宋詩取徑。
范溫《潛溪詩眼》“山谷論詩文優(yōu)劣”條:
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詩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謂《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時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fēng)》、《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倍撍於?。
需要說明的是,與此相近的記載,亦見于多種宋人詩話,如《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二、何溪汶《竹莊詩話》卷十二、王正德《余師錄》卷四等。此外,在宋代注本中,郭知達(dá)《九家集注杜詩》卷三《北征》題下注,廖瑩中《東雅堂昌黎集注》、魏仲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朱熹《朱文公校韓昌黎先生集》均在卷一《南山詩》以題下注的形式載錄此段文本。文讜《詳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一在《南山詩》末句注下接續(xù)此段文本,并加按語云:“讜以謂不然。三者之論,當(dāng)從平甫,《北征》雖不作可也?!笨梢姡赌仙健贰侗闭鳌肥雰?yōu)孰劣是當(dāng)時的熱點議題,其在注本中被廣泛征引,一方面會引發(fā)讀者對這兩種詩歌范式的揣摩,而除文讜外,輯注者不加任何評語的征引,實際上暗暗助長了杜甫《北征》的聲勢,這恐怕也是韓愈詩注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首先,讓我們試圖落實一下孫莘老和王平甫這場“不能相服”的論戰(zhàn)的時空背景。王安國,字平甫,王安石弟。于江寧府守母喪,三年不仕。熙寧元年(1068)七月七日,皇帝召試,賜進士及第,授官西京國子教授。熙寧四年(1071),官滿入京應(yīng)對,以直言安石“知人不明,聚斂太急”,而為皇帝不喜,授崇文院校書,后改秘閣校理。后因?qū)医浒彩h(yuǎn)佞人,安石罷相后,安國亦因呂惠卿之讒言而放歸,據(jù)王安石所撰《王平甫墓志》于熙寧七年(1074)八月十七日卒。孫覺,字莘老,高郵人也。據(jù)茆泮林《宋孫莘老先生年譜》,皇祐元年(1049)中進士第。熙寧元年,詔修《英宗實錄》,孫覺任檢討,同年貶越州,徙知通州,熙寧二年(1069)召還,知諫院,王安石引之為助。后因青苗法與安石有所齟齬,熙寧三年(1070)貶廣德軍,熙寧七年,又相繼移知湖州、杭州、廬州。綜合二人仕宦經(jīng)歷,熙寧元年二人可能在開封相見,而這次爭論最晚也不會晚于熙寧三年,之后孫覺在地方游宦,恐難以與安國會面。據(jù)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治平四年(1067),黃庭堅登第,“時孫覺知集賢院,山谷赴京參加考試,必蒙孫覺照料生活”,蓋于熙寧元年九月到任汝州葉縣尉。因此熙寧元年,二十四歲的黃庭堅確實有參與討論的時機。
三尺沒腰雪,京華頻歲無。髙低相掩覆,竅隙似封糊。
帖缺都迷丑,增妍不問枯。因時混貧富,遇物得圓觚。
眩目何曾數(shù),流風(fēng)不可圖。冥冥山霧合,浩浩海云鋪。
未覺花飛葉,先看霰集珠。落機裁扇素,獵野割膚腴。
粲爾娥奔月,皤然叟赴酺。落才今揣稱,小巧愧非夫。
雖然《南山詩》《次韻和范景仁對雪》均收到“寫物圖貌,蔚似雕畫”、“繁類以成”的效果,但不同于賦體牽扯宇宙萬物實景入詩,二詩攝入的是與描述對象某一性質(zhì)相關(guān)的事物:一是在時空上無限延展,一是在特性上無限搜求。而二詩異于它詩之處,則在于對喻體的把握。首先,將《南山詩》的比喻分類如下:
A類:
A1類:(山)形態(tài)——(人)關(guān)系/活動
117或連若相從,118或蹙若相斗。
125或背若相惡,126或向若相佑。
153或齊若友朋,154或隨若先后。
156或顧若宿留。157或戾若仇讎,158或密若婚媾。
167或行而不輟,168或遺而不收。
169或斜而不倚。
A2類:(山)形態(tài)——(人)關(guān)系——補充、延展
139或如帝王尊,140叢集朝賤幼。141雖親不褻狎,142雖遠(yuǎn)不悖謬。
B類:(山)形態(tài)——(物)樣態(tài)
B1類:
143或如臨食案,144肴核紛饤饾。
145又如游九原,146墳?zāi)拱鼧¤选?/p>
B2類:
121或散若瓦解,122或赴若輻輳。
127或亂若抽筍,128或嵲若炷灸。
129或錯若繪畫,130或繚若篆籀。
131或羅若星離,132或蓊若云逗。
133或浮若波濤,134或碎若耡耨。
149或覆若曝鱉,150或頹若寢獸。
151或蜿若藏龍,152或翼若摶鷲。
165或如火熺焰,166或若氣饙餾。
171或赤若禿鬝。
B3類:
173或如龜坼兆,174或若卦分繇。175或前橫若剝,176或后斷若姤。
C類:
(山)形態(tài)——(物)狀態(tài)
119或妥若弭伏,120或竦若驚雊。
123或翩若船游,124或決若馬驟。
155或迸若流落。
160或翻若舞袖。161或屹若戰(zhàn)陣,162或圍若搜狩。
170或弛而不彀。
其中B類是傳統(tǒng)的比喻法,或?qū)⑸秸w的形態(tài)比作另一物體,如B1類;或根據(jù)山某一種形態(tài)特征,比喻成具備這種樣態(tài)特征的另一物體,如B2類,此種比喻抽象到極致就是B3類。C類,是根據(jù)山的形態(tài)給人的感覺所作的聯(lián)想,如123:山勢的舒緩、翩然仿佛不系之舟,又如124:山勢一座緊連一座的緊密樣子就像是奔騰的馬群。其中A類最為特殊。北宋晁說之《晁氏客語》:“‘若雖親不褻狎,雖遠(yuǎn)不悖謬’,該于理多矣?!鼻迥┏虒W(xué)恂《韓詩臆說》評論說“中間形容比擬,窮神盡象,至矣。然其他似乎漢、唐人集中尚或見之,至‘雖親不褻狎,雖遠(yuǎn)不悖謬’,頓覺揚、馬、李、杜皆當(dāng)擱筆瞠視?!边@種“理”就是已經(jīng)脫離了物體本身的形態(tài),從而根據(jù)物體性狀所賦予的社會人理。例如,將并排的兩座山看作友朋,將相近的兩座山看作夫婦。這種喻體發(fā)展到極致,就是把物體本身——而非物體間的關(guān)聯(lián)——看作人本身,賦予人的行動,如167-169。韓愈對于喻體的探索,使“比”法得到了極大解放,物體之間靜的樣態(tài)、動的狀態(tài)上的任一側(cè)面的聯(lián)系都能觸發(fā)聯(lián)想,甚至將物體化作人本身,從而人所具有的情感、關(guān)系也得以在物上施展。
此外,更添數(shù)例,以證堯臣對于《南山詩》之模擬。
表一:梅堯臣仿效《南山詩》詩例
綜上所述,梅堯臣初登詩壇時,便以避其鋒芒的方式“致敬”乃至與《南山詩》“爭勝”,隨著詩文革新運動的開展,典范目標(biāo)的樹立,創(chuàng)作旗手地位的自覺,在慶歷皇祐年間,梅堯臣開始吸收《南山詩》所帶來的變革性因素。突出表現(xiàn)在兩點:第一,句式的解放。正如上表所示,堯臣不僅多次使用“或”字句,并擴展到其它句式,如慶歷八年(1048)《昭亭山》:“有草牧爾牛,有薪資爾斧。有溪出其陰,有潭在其塢。獸則獾與貉,魚則魴與鱮……崖竹或節(jié)疎,嶺松或腹腐……其容固已多,其忍吾未取?!边@一句式,既使詩歌進一步散文化,又保證詩歌具備韻律節(jié)奏。第二,“比”法內(nèi)涵的充分?jǐn)U展?!氨取睘榱x之一,取譬設(shè)喻,連類而及。如上所示,《南山詩》的比法分為三類,其中部分已脫離物體本身的形狀、性質(zhì),而是賦予其人的情感、思維、活動,實現(xiàn)了“人物合一”,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寫景狀物詩中,同樣解放了韓愈《雙鳥詩》等比體詩的思路,啟發(fā)了梅堯臣《喻烏》《三烏》等跳出以物態(tài)、物性為基準(zhǔn)的比體詩的局限,而將歷史性的人、人際關(guān)系直接“灌輸”到物體上,造成了此類比體詩的復(fù)雜、難解。
雖然在詩歌內(nèi)部架構(gòu)上,《憶山》得以窺見《南山》的影子,但在整體構(gòu)思上卻有差別?!赌仙皆姟冯m然吸納太白山、昆明池以取配終南,但南山始終是作為整體的描寫對象出現(xiàn)的,而《憶山》則分述山水,從“吾思夷陵山”到“清興思誰侑”為山景,“其西乃三峽”至“可愛欣欲就”則分述三峽、下牢戍、蝦蟆碚、黃牛峽等為峽谷水色,每個“名勝”均通過寫實的、非比喻的描繪,終南山難道沒有令人稱道的獨立的景點嗎?不同于韓愈筆下南山的籠統(tǒng)印象,歐公《憶山》“打卡式”的寫作方式,突出了詩歌的“游記”因素,詩歌排列景色的方式來源于“體驗型”的創(chuàng)作方法。
匠智無遺巧,天形極幽探。謂我愛山者,為山列前檐。
或長隨靡迤,或瘦露崆嵌。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后出忽孤聳,群奔沓相參。叆若氣融結(jié),突如鬼鐫镵。
昔歲貶荊楚,扁舟極東南。孤山馬當(dāng)夾,兩岸臨江潭。
常恨江水惡,輕風(fēng)不留帆。峰巒千萬狀,可愛不可談。
但欲借粉繪,圖之掛紈縑。豈知幾席間,百態(tài)生濃纖。
暮云點新翠,孤煙起朝嵐。況此窮冬節(jié),陰飚積凝嚴(yán)。
……
太湖萬穴古山骨,共結(jié)峰嵐勢不孤。
苔徑三層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墻隅。
已知谷口多花藥,只欠林間落狖鼯。
誰侍巾鞲此游樂,里中遺老肯相呼。
此詩記述了假山的高度、周邊環(huán)境,以及缺憾。而歐公此詩卻要“筆補造化天無功”,使假山“萬崄”由心“潛浮”而出,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召喚儲備知識的“積累型寫作”,在此歐公利用了兩種“嫁接法”:第一,借用相關(guān)類型詩歌的表達(dá)?!赌仙皆姟分械摹盎颉弊志浼捌渥冃?,關(guān)注朝暮和四時變化。第二,相關(guān)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轉(zhuǎn)移?!拔魵q貶荊楚”到“可愛不可談”,是詩人所見的夷陵山水,但此八句只泛述山川形勢,而詩人將真實山水的描繪與感受賦予“假山”。
此外,不同于堯臣《希深惠書》的散句單行,與《南山詩》一樣,歐公二詩在五古詩體內(nèi)保留了駢儷的因素;在句的層面,維護詩歌常規(guī)韻律節(jié)奏,如“斷徑履頹崖,孤泉聽清溜”,按詩意應(yīng)為“履斷徑頹崖,聽孤泉清溜”。運用復(fù)合句式,如“林枯-松鱗皴,山老-石脊瘦”,“澗荒-驚麏奔,日出-飛雉雊”;在語匯層面,疊詞大量使用。歐公《憶山》中云:“惟思得君詩,古健寫奇秀?!敝煲妥鹪u《送惠師》記游部分曰:“歷敘名山之游,挨次鋪敘,下語煉凈?!币陨鲜箽W公二詩在整體語言風(fēng)格上保留了韓愈寫景詩詞語煉凈的古健之風(fēng)。
綜上,歐公二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韓愈《南山詩》的語言風(fēng)格,而二詩的分野便源于其創(chuàng)作模式的不同?!逗托於脊偌偕健分械摹叭f崄由心潛”的創(chuàng)作方式,實是一種“師心”的創(chuàng)作,詩人通過召喚已有知識儲備來建構(gòu)、渲染出一種印象、概念下的景物,如“南山”之高與險,依賴于詩人的“筆補造化”來“嫁接”相關(guān)知識和既往經(jīng)驗,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與夷陵山水有天壤之別的假山,在閱讀者眼里并無二致。而歐公《憶山》一詩卻通過特定時空的“我眼”所見,突出“打卡式”的游記因素,帶來了名勝的“清晰度”與“現(xiàn)場感”。
由上分析可知,歐、梅二人作為《南山詩》的第一接受者,二人對其特點以創(chuàng)作的方式進行了充分的探索,在其“回避”與“改造”的策略中,我們可以窺探到《南山詩》特性的“雙刃劍”,以及詩人在處理《南山詩》傳統(tǒng)與其他唐詩五古典范中的動搖。
《南山詩》由體量龐大帶來雄闊的氣勢,但由此帶來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元末明初王履評曰:
王履引入杜詩作為參考,他強調(diào)了自己由于行跡所限,欲模仿杜詩而不得,又強調(diào)即使神秀如杜,如果是“未始游者”,恐怕也會難免以“駕虛立空”譏之。
其中第二段,何焯評曰“此段一開,妙甚”:
前年遭譴謫,探歷得邂逅。初從藍(lán)田入,顧盼勞頸脰。
時天晦大雪,淚目苦蒙瞀。峻涂拖長冰,直上若懸溜。
褰衣步推馬,顛蹶退且復(fù)。蒼黃忘遐睎,所矚纔左右。
杉篁咤蒲蘇,杲耀攢介胄。專心憶平道,脫險逾避臭。
何焯大概是引入了詩人的形象,不同于另外兩段,僅僅是對南山作冷靜客觀的描摹。敘述路況的艱難、旅途的艱辛是貶謫詩的固有模式,意在抒發(fā)詩人不安、憤懣的心情,以期引發(fā)皇帝的垂憐。而此段雖然賦予了貶謫這一外在情境,但南山卻不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工具,而是描述的客體。此段只是詩人為描摹特殊時段的南山而特意安排的一場“邂逅”。不管是客觀的景物描寫,還是詩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突出“大雪”時南山之“險”。
第一,實景、實事。王履言少陵“其自秦入蜀詩二十馀篇,皆攬實事實景以入乎華藻之中”。這首先體現(xiàn)在“量身定制”式的細(xì)化描寫,正如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言:
我昔吏桐鄉(xiāng),窮山使屢躡。路險獨后來,心危常自怯。
修蔓不知名,丹實坼在莢。林端野鼠飛,緣挽一何捷。
馬行聞虎氣,豎耳鼻息嗋。遂投山家宿,駭汗衣尚浹。
歸來撫童仆,前事語妻妾。吾妻常有言,艱勤壯時業(yè)。
安慕終日閑,笑媚看婦靨。自是甘努力,于今無所懾。
老大官雖暇,失偶淚滿睫。書之空自知,城上鼓三疊。
感嘆行役艱苦,是此類型的題中之義。而堯臣在此詩中卻重點塑造出一膽怯的詩人形象?!柏Q耳鼻息嗋”,固然是描繪馬警惕的樣子,但我們似乎也看到受到驚嚇的流汗浹背的詩人形象。從妻子的反應(yīng)來看,此次“遇虎歸家”后,詩人定是發(fā)了很多牢騷,其中可能包括行役的艱辛、宦海的沉浮,甚至與妻兒久別的思念與苦惱,而妻子亦非規(guī)勸詩人與其歸隱勞作的孟光,而是窺探出詩人“笑媚看婦靨”的愿望下,作為一介凡夫俗子的暫時的脆弱、偷安與膽怯,亦如尋常妻子一樣勉勵其“艱勤壯時業(yè)”。又如《游隱靜山》,詩人窮幽極險的同時是“幾落猛虎喉”的隱憂。
實景、實事、實情,是詩人“體驗型”創(chuàng)作的必備要素,也是使詩歌具有代入感、讀者身臨其境的必備要素,而這種“代入感”的形成,需要詩人從閱讀者出發(fā)、從凡俗民眾出發(fā),以“打卡式”的景點介紹給讀者帶來“不可移易”的清晰感,同時將日常經(jīng)驗的凡俗、豐富、復(fù)雜全部納入詩歌,以給讀者帶來真實感。
文學(xué)接受以文學(xué)作品最為鮮活和忠實,且往往早于詩學(xué)理論的總結(jié)。而蓋棺定論的詩學(xué)典范的選擇,往往以其里程碑的標(biāo)志性,使人忽略詩史發(fā)展選擇的復(fù)雜性。關(guān)注第一接受群體創(chuàng)作的接受情況,是考察詩史轉(zhuǎn)向問題的一個重要角度。本文通過考察歐梅對《南山詩》詩藝的發(fā)掘,將其對五古一體的變革性因素充分吸納,逐步拋棄了《南山詩》知識積累型的創(chuàng)作模式,為以后《南山詩》創(chuàng)作典范的“倒塌”作了鋪墊,而豐富以杜甫《北征》為代表的體驗型的創(chuàng)作因素,把展現(xiàn)日常經(jīng)驗的“實景、實事、實情”作為五古的靈魂,從而將宋詩推向了日?;脑娛愤M程。
注釋:
①②(唐)李肇、趙璘:《唐國史補·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頁、第3頁。
③陳尚君:《全唐詩文整理與古籍人才培養(yǎng)》,《文匯報》,2013年第11期。
④[德]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xué)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頁。
⑤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27頁。
⑥(宋)文讜詳注:《新刊經(jīng)進詳補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一,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
⑦⑧(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557-10558頁、第10925-10928頁。
⑨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