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廬隱作品悲劇意識的來源

2019-02-10 11:56霍慧玲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愛情

□王 爽 霍慧玲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廬隱是五四時期和冰心齊名的女作家,我國“五四新女性”代表人物。她們共同在五四運動中接受新文學的洗禮,并先后加入文學研究會。相同的時代背景,相似的教育背景,產(chǎn)出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風。冰心的文章充滿溫暖含蓄的閨秀氣質(zhì),同時有著強烈的安撫人心的效用。而廬隱的筆下盡是人間凄苦、滿目蒼涼,濃重的悲劇意識成為她作品的全部基調(diào)。

一、抹不去的童年陰影

廬隱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官紳世家。上有三個哥哥,本應是家中掌上明珠的她,卻因為出生之日正逢外婆去世,深為母親不喜,自小寄養(yǎng)在奶媽家中。加之身體孱弱,多被厭棄,自幼在恐懼中掙扎殘喘。母愛的缺失是她人生悲劇意識的源頭。廬隱的童年并不完整,沒有得到完整的愛、完整的家庭。支離破碎下長出的是一顆敏感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害怕失去、害怕殘缺、害怕遺棄。童年的生活就像烙印,烙在血脈里,刻在文字中。陰郁與苦悶是她作品的一貫基調(diào),感傷的氣氛彌漫文字間。

廬隱自幼失愛于雙親,強烈的個體和獨立意識在她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她很小便學會了抗爭,從高小到女高師,她一路堅定自己的選擇。家是愛,是養(yǎng)成,是溫暖,就像掌心的曲線,蜿蜒曲折、細細碎碎地構(gòu)成了一個人的全部。家是記憶,是回望,是刻在腦海里的根祖情緣。就像大海之于冰心,呼蘭河之于蕭紅,浮華洋場之于張愛玲,代表著不同的溫度和感觸。她們在自己的記憶空間里肆意書寫著愛與怨、親與愁,青春與夢想,激情與落寞。

二、個體意識的覺醒

五四運動推動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誕生,尤其是“女性”的誕生。在此之前,中國女性一直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沒有獨立的發(fā)聲權(quán)。五四運動催生了現(xiàn)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女作家。1919年,廬隱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即后來的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在以“女高師”為名的七年中,培養(yǎng)出一大批顯耀的學生:廬隱、馮沅君、蘇雪林、程俊英、石評梅、陸晶清、謝冰瑩、孫繼續(xù)、錢用和、任載坤、許廣平等。

(一)獨立人格意識的覺醒

1920年初至 1921 年間,廬隱多次參加學生會、同鄉(xiāng)會活動,參與刊物編輯,在《晨報副刊》、《批評》半月刊、《人道》月刊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就婦女解放問題、思想革新,人生觀、社會觀之確立以及新文藝理論發(fā)表看法,而這些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觀點,彰顯著她與五四運動純正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相較于男性,女性成為女性知識分子、女性作家的道路要困難得多。男性只要從傳統(tǒng)士人轉(zhuǎn)向知識分子即可,而女性必須先沖破女子“無學”這一障礙,而后再談學什么,怎么學。她們身上有著強烈的文人自覺,主動擔負著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蒙的社會責任。在那個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胡適、魯迅、周作人、李大釗都曾走上過女高師的講臺,將最前沿的思想風潮帶進校園。這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思想維度,更激起了女性對于自身角色和人生的思考。廬隱在其自傳中寫道:所謂人生觀也者,亦略作雛形。

五四運動加速了思想界的革故鼎新,推動一切先進的理念走向?qū)嵺`。此時,大學占據(jù)新文化理論的至高地,大學生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學校為新女性的誕生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重塑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但也增加了她們和社會間的鴻溝和疏離感。一旦接觸社會,她們才知道,這種自由和思想壓根為世俗所不容。而這對于這些于新舊交替的裂隙中誕生,意氣風發(fā)的女作家來說根本是不可容忍的。于是,她們執(zhí)筆作畫,在中國文學史的畫廊里刻畫出一大批性格鮮明的女性形象。不論是首開先河的廬隱的《濱海故人》《象牙戒指》,還是冰心《最后的安息》,作品中都描繪了一個個生動可愛,執(zhí)著勇敢的女性形象。

作品中還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許是因為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或是對周遭男伴的失望,導致她們并不能跟周遭的異性自在地交往,反而同性間更容易產(chǎn)生惺惺相惜的感情。廬隱《麗石的日記》、凌叔華《說有那么一回事》則純粹是少女之間的同性戀情。它直指舊式婚姻對女性的傷害,在沒有找到良好的兩性關(guān)系架構(gòu)時,她們只好把感情暫且轉(zhuǎn)移到同被洗禮的同性身上。這是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它更提倡情愛,而不是性愛。廬隱說:我羨慕英雄,我服膺思想家。在找到能夠“立”得起來的有為男青年之后,這種愛戀自然消失。在這些許多的同性戀情描寫中,對情的描寫要遠遠大于對性愛的描寫。所以,這些戀情更傾向于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每一個新女性找到的精神伴侶就如“鏡中我”一樣,她需要的是肯定、欣賞和鼓勵。

(二)愛情意識的覺醒

魯迅說:五四時期,人之子醒了,知道了人類間應有愛情。愛情在這些最先醒來的女性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她們大膽而熱情,她們爭取愛情的主導權(quán)。作品中的男性,非但從思想行動上無法與積極可愛的女性們相匹配,甚至在婚姻中還總想享齊人之福。既貪戀新文化女性的熱情與朝氣,又不舍舊式女子的溫良恭順。既如此,便只有那熱切積極的新女性,為了至高無上的愛情,跨過道德底線,難免淪為世人嗤笑的角色。石評梅在《這是誰的罪》中寫道:若要在戀愛與道德之間,系一條準繩,那受批判的就只能是猶豫不決的男人和萬惡的傳統(tǒng)婚姻制度了。

不同于積極靈動的女性形象,廬隱筆下的男性形象是被忽視和貶低的,顯得蒼白而虛弱?!兑粋€著作家》中的邵浮塵,無法戰(zhàn)勝金錢的誘惑,親手送別自己的愛情?!陡赣H》中的“我”,戀上庶母,卻畏懼各方壓力,最后看著愛人抑郁而亡。相比較怯懦的男性,另一類道貌岸然、玩弄女性的男性,則更為作者所不齒。廬隱的所有作品幾乎都離不開愛情,但她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并不是一味地鼓吹與歌頌。冷眼旁觀個中曲折,一面贊美,一面嘲諷。她既相信愛情的偉大與堅貞,也嘲諷其虛偽與做作。對于女人來說,愛情并不系在男人身上,男人并不是愛情的必備要素,偉大的只是愛情本身。她一邊贊美愛情的偉大,一邊嘲諷人性尤其是男性的狹隘自私。沖突經(jīng)常存在于男女之間,對于愛情的種種形態(tài)描寫,直刺人心。這種嘲諷是對男權(quán)社會的蔑視,更是對包辦婚姻、封建家長制的蔑視。

張愛玲說:“中國人從《娜拉》一劇中學會了出走?!币撞飞摹赌壤芬约笆芷溆绊懻Q生的五四“娜拉”小說,開啟了中國女性用“出走”的方式,反抗傳統(tǒng)婚戀制度的時代。魯迅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 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作為最早覺醒的一代女性知識分子,囿于時代,囿于經(jīng)歷,囿于環(huán)境,其覺醒不能說是徹底的,更像是從一個池沼逃到另一片未知的洼地。就如魯迅先生所說,娜拉出走之后并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不是墮落,便是回來。在男權(quán)社會中,作為第二性的女人是沒有出路的,愛與不愛都是痛苦,出走與留下的結(jié)果沒什么區(qū)別。傳統(tǒng)社會秩序不改變婚姻,只是從父權(quán)之家去往另一個夫權(quán)之家。因此,廬隱筆下的亞俠投湖自盡,麗石郁郁而終,沁珠、藍田也以死求得解脫。但死亡并不意味著妥協(xié),而是挑戰(zhàn),是控訴,是以自己的生命敲響的喪鐘,是反叛者的最強音。

三、娜拉式出走的踐行

自魯迅《狂人日記》掀開了日記體小說的帷幕后,一大批女性作家開始頻繁地使用這種體裁進行創(chuàng)作。廬隱的《父親》《麗石的日記》《藍田的懺悔》,石評梅的《林楠的日記》,冰心的《一個軍官的筆記》等。究其原因,日記體小說更切合作家的生命體驗,表達她們的創(chuàng)作理念。五四運動給她們帶來強烈的思想震蕩,她們急需一個宣泄口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困惑、迷惘、憂郁。好多情緒的宣泄是很私人的,無法公之于眾的。那么,日記體無疑是最合適的表達方式。相較于丁玲文學創(chuàng)作的政治性、目的性,廬隱的創(chuàng)作則更多的出于文藝自覺,堅守而純粹。她的文學作品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和切身經(jīng)歷,帶有濃重的自傳色彩,隨處可見作者的影子,這對于后人走進作者內(nèi)心世界是大有裨益的。她自帶的陰郁氣質(zhì)和小說主人公的悲切苦悶高度契合,將其藝術(shù)審美達到最大程度的綻放。

廬隱演繹了娜拉出走的結(jié)局,驗證了第二性仍是女性的標簽。不是所有人都有著魯迅先生的深刻,大部分女性、女性作家仍滿足于決定出走那一刻酣暢的宣泄。而對于后果,則選擇了逃避,不去思考。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若是裝睡的群體,那便更難了。當時新文人的婚戀觀,處處彌漫著矯枉過正的氣息。

(一)坎坷的感情經(jīng)歷

作為婦女解放的先行者,廬隱扛起了一面覺醒和反叛的大旗,卻親自體驗了這步步泣血的征程。一路上都在尋找耀眼的明光,卻不知,她自己就是發(fā)光的球體,驅(qū)散了一路的陰霾。以愛澆灌,可以開出明朗的花朵??扇粢怨陋毢蜔o望撐起的童年,又怎會是鮮艷的人生呢?她在孤獨中前行,在執(zhí)拗中成長,三次愛情、二次婚姻,悲情色彩充斥著全部人生。最諷刺的是,三次決定都是廬隱自己做出的,她親手將自己送入瀕于毀滅的無妄之地,劫后余生開始的卻是另一場葬送,愛情在這一次次赴死的過程中支離破碎,信仰在分崩離析中潰散,存在亦是逝去,所信盡是虛無。

與林鴻俊的訂婚,與其說是愛情,倒不如說是年少時的倔強,是在嘗試反抗的后果。然而反抗成功的代價卻是不合適的自省,好聚好散,倒也干脆。之后,與郭夢良——一個有婦之夫的婚姻,才真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洞穴中的螟蟲,看到光便以為得到整個世界,卻不知,會將自己引向更加黑暗的深淵。兩年之后,郭夢良病逝,留給廬隱的只是一個不足一歲的女嬰。廬隱悲慟不已,常與石評梅痛飲、哀號。郭去世之后,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并沒有隨之而去,反而愈演愈烈。廬隱在婆家無處容身,只得帶著孩子重新踏入社會。

面對愛情,廬隱每次都如飛蛾撲火一般,可迎來的卻是無以言表的難堪。此期間,她的作品《靈海潮汐致梅姐》《寂寞》《寄天涯一孤鴻》的風格俱是悲切而哀傷的。從某種角度說,李唯建確是她的救贖。九歲的年齡差異,個人經(jīng)歷的大不相同,倆人的戀情如絢爛的水花,看似美好,卻激起了巨大的聲響。

(二)“戀愛至上”的道德觀

1918年《娜拉》的發(fā)表被新文化界稱為中國 “離婚問題的第一聲”。隨后, 瑞典女作家愛倫凱的“戀愛至上”理論在中國廣為傳播,為當時狂熱推崇戀愛自由的新女性們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她認為,有愛情但不被法律認可的愛情是可以存續(xù)的;若沒有愛情,即便被法律認可,這段婚姻也是不道德的。這種觀點,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的婚戀觀,同時對所有保護婚戀制度的條框提出了質(zhì)疑,也將“離婚自由”這一論題推向新文化變革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作為“中國現(xiàn)代女權(quán)第一人”,廬隱懷抱著“只要有愛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緊”這種驚世駭俗的信念,毅然決然地嫁給了有婦之夫郭夢良。一夜之間,仿佛所有炙手可熱的文人們都需要離婚,比如:胡適、徐志摩、郁達夫、茅盾等。

“五四新女性”是在五四運動帶來的文化啟蒙之下誕生的特殊存在。強烈的追求個體意識、女性意識、存在意識是她們的特征。她們強烈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精神獨立、人格獨立,將柏拉圖式的愛情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然而,片面的追求愛情至上,難免會在新舊思想秩序的邊緣彷徨,模糊道德標準,越過道德底線。戀情中尚且容不得三人行,何況婚姻關(guān)系?所以悲劇必然發(fā)生,難過的尤其是那個不為世俗接受的第三人。文化啟蒙,啟的是不開之智,救的是蒙昧之人,變革不意味對既有秩序的全盤否認,在此過程中,思辨尤其重要。然而在愛情方面,早期的新女性,最不缺的恰恰是這一腔孤勇。

(三)性別關(guān)懷與倫理保護

廬隱婚后,隨丈夫去婆家,盡管自己受到了種種委屈與不堪,可她先想到的仍舊是原配夫人的不幸——沒有愛情且無獨立之精神的女性。五四時期的女作家是噴薄而出的新一代,是以明亮與堅持對抗黑暗的一代。她們從舊時代走來,滿懷希冀擁抱新時代,她們的筆觸上同時具有兩個時代的印記。她們有著強烈的個體意識,但比個體意識更強烈的是性別關(guān)懷,是倫理保護,這種意識形態(tài)就注定了她們揮之不去的彷徨與掙扎。廬隱的不幸表明,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即便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作家,她們的命運也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廬隱的純粹。向往純粹的愛情,渴望美好生活,把愛放在首位,卻點滴書寫了自己的悲劇。

女性處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漩渦中心,她們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同時也對舊社會的女性抱有深切的同情和關(guān)懷。這種關(guān)懷使她們一旦遇到?jīng)_突便容易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反映了新女性內(nèi)心矛盾與掙扎,也使正義的聲音難以完全表達。她們彷徨于新舊道德規(guī)范之間,她們徘徊在正義倫理和保護倫理之間,她們掙扎在個人權(quán)利和性別保護之間,作品充滿了欲語還休的悲情基調(diào)。

猜你喜歡
愛情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不談愛情很幸福
『985相親局』,能否贏得完美愛情
過了期的愛情,可以丟掉嗎?
愛情兩個字好辛苦
愛情讓我們直立行走
一碗飯里的愛情
蕩氣回腸的絕美愛情
愛情殺手
尋覓愛情
读书| 高密市| 通榆县| 阳东县| 安顺市| 三原县| 阳山县| 海宁市| 博乐市| 宁陵县| 白银市| 瓦房店市| 云阳县| 玛纳斯县| 博罗县| 喜德县| 阿图什市| 福鼎市| 安仁县| 娄底市| 平武县| 罗田县| 东阿县| 资溪县| 灵宝市| 舞阳县| 朔州市| 龙江县| 建德市| 扎兰屯市| 容城县| 合江县| 辽阳市| 犍为县| 湖南省| 屯门区| 乳山市| 渭南市| 武功县| 叶城县| 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