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瓊,何蘭珍,陳瑰婷,嚴淑紅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610)
結直腸癌在臨床上常見,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同時需為患者提供放化療輔助治療,分析獲知,由于手術、疾病等因素影響,臨床上需為患者提供有效護理[1]。本文選取52例患者,對“研究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胃乏力癥患病率、胃腸功能指標的影響”這一課題進行了臨床分析。
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臨床診斷及治療的結直腸癌術后患者中隨機選取52例,知情同意,根據(jù)抽簽法分組,各26例。實驗組患者男女比例16:10,年齡38歲至80歲,中位年齡59.6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15:11,年齡39歲至81歲,中位年齡59.5歲。將2組患者入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差異不大(P>0.05)。
行常規(guī)術后護理的26例患者納入對照組:給予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監(jiān)測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問,給予患者術后體征監(jiān)測,為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干預等。
行常規(guī)術后護理+早期康復護理的26例患者納入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為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相關性指導及干預,超早期(術后6~24h),給予患者實施呼吸運動、翻身、叩背等處理,其中呼吸運動包括擴胸運動、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次早期(術后25~48h),給予患者實施提供上肢運動、下肢運動相關性指導[2],具體包括握拳、抬臂、屈伸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外展等。早期(術后49~72h),護士需為患者實施全身活動、床邊運動及床周運動、日常生活活動及腹部按摩等,具體包括床上坐立、床邊坐立、室內步行及穿衣、洗漱等,按摩患者時,需將臍部作為中心,注意有效避免切口以避免出現(xiàn)不良護理事件。
胃乏力癥患病率評定標準:臨床證實不存在胃流出道機械性梗阻且胃部引流量在每天800ml以上(狀態(tài)持續(xù)10d以上),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穩(wěn)定,不存在其他可誘發(fā)本癥疾病,近期未實施胃腸動力藥物治療。
使用SPSS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是P<0.05。
胃腸功能指標包括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分析獲知,與對照組患者進行比較,實驗組患者胃乏力癥患病率3.84%(1/26)、開始進食時間(7.86±0.13)h、肛門排氣時間(46.22±2.56)h及腸鳴音恢復時間(34.77±1.23)h、排便時間(50.34±2.44)h均獲得了顯著改善(P<0.05),對比對照組患者胃乏力癥患病率23.07%(6/26)、開始進食時間(9.32±0.84)h、肛門排氣時間(52.85±2.39)h及腸鳴音恢復時間(38.36±1.62)h、排便時間(56.19±2.25)h,x2=4.1270,t=8.7583,9.6528,8.9995,8.9872。
臨床實踐得出,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較為容易出現(xiàn)嘔吐、惡心、腹脹腹痛等不良反應,可導致患者切口愈合受到不良影響[4],可增加患者痛苦、影響患者術后進食、下降患者生活質量,可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需加強患者護理干預。
相關性文獻報道,給予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實施常規(guī)術后指導,患者較為容易出現(xiàn)胃乏力癥,可對患者進食造成不良影響。
目前臨床上主要利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可通過給予患者提供呼吸運動、翻身、叩背、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全身活動、床邊運動及床周運動、日常生活活動及腹部按摩等干預和指導來降低患者胃乏力癥患病率及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效果顯著。護理期間,護士需觀察患者術后反應,需給予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關注患者心理,根據(jù)患者病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明顯改善,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另外,護士需要注意的是,循序漸進,叮囑患者嚴格遵循計劃,遵醫(yī)囑實施康復訓練。
本組研究結果:實驗組患者胃乏力癥患病率、胃腸功能指標均獲得了顯著改善。
綜上,對結直腸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可顯著改善患者胃乏力癥患病率、胃腸功能指標,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