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登云
(武漢市優(yōu)撫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23)
手術室是為病人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手術室工作日趨現代化[1]。手術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質量的高低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速度,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和患者滿意度。本文分析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66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33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32~62歲,平均(52.64±1.65)歲;其中普外科手術患者13例,骨科手術患者8例,婦產科手術患者4例,急診外科手術患者2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30~64歲,平均(52.67±1.62)歲;其中普外科手術患者12例,骨科手術患者7例,婦產科手術患者5例,急診外科手術患者3例,其他6例。
a)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適應癥者;②簽署同意書自愿參與研究者;③病歷資料完整且依從性較高者;④免疫四項檢查結果符合手術要求者。
b)排除標準:①存在抑郁、躁狂等精神類疾病者;②有藥物濫用史者;③有軀體功能障礙者;④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存在障礙者;⑤哺乳期婦女及孕婦。
在護理方法上,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接受舒適護理,包括①基礎護理:加強術前訪視,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記錄,建立護理檔案,針對手術室情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②環(huán)境護理:營造溫馨和諧的病房患者,與患者經常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③手術護理:營造平靜舒適的手術環(huán)境,協(xié)助患者以正確的手術體位擺放于手術臺上,避免對患者生理功能舒適度造成影響,術中密切觀察患者各項體征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對癥處理;④術后護理:術后加強對患者的巡視,了解患者術后心理狀況,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提高康復信心。
觀察組圍手術期在對照組的舒適護理基礎上結合人文關懷,包括①基礎護理:術前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情緒轉變,一旦其出現細微的情緒變化,護理人員都應有所注意,并針對其對患者進行疏導和安慰,使其在術前能保持積極地態(tài)度;②環(huán)境護理:在病房外設置適當的休息專區(qū),供給患者家屬休息用,同時注意保持病房周圍的安靜,使患者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控制探訪人數,避免探訪過密影響患者休息;③手術護理: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與醫(y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手術操作,提高手術效率,注意患者手術期間的保暖,避免皮膚暴露于空氣中過長和過多;④術后護理:術后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所想,對患者不解之處進行指導和宣教,與患者聊天、交談,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
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總分100分,85分及以上為滿意,60~84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采用生命質量調查量表對患者生命質量進行調查,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生命質量越高。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住院時間及術后生命質量評分由(±s)展現,行t檢驗,滿意率由%展現,組間運行x2檢驗,若體現為統(tǒng)計學P<0.05的最終檢驗定論。
觀察組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別為15、16、2例;對照組滿意、一般、不滿意分別為10、15、8例。數據顯示:護理后,使用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93.94%(31/33),遠高于對照組的75.76%(25/33),組間數據經統(tǒng)計軟件檢驗展示出P<0.05的結局(x2=4.2429,p=0.0394),兩組存在分析意義。
護理后,使用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9.15±2.13)d,短于對照組的(13.67±2.41)d,P<0.05,(t=4.8136,p=0.0000),兩組存在分析意義。
護理后,使用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術后生命質量為(92.15±1.14)分,高于對照組的(84.37±1.46)分,P<0.05,(t=4.8806,p=0.0000),兩組存在分析意義。
隨著現代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手術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要求不斷提高[2]。以往的護理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護理的發(fā)展需求,舒適護理從細節(jié)上出發(fā),重視患者的感受,整體提高了護理質量[3]。結合人文關懷后,整體護理更易被患者接受,提高了護理滿意率。
綜上所述,對手術患者而言,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滿意率,改善患者術后生命質量,縮短其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