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記》中記載的楚國宗教祭祀,有祖先崇拜,楚人拜祖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黃帝、祝融后裔,是諸夏之一;楚人重占卜以及禮制性宗教,極可能來自中原,是楚文化的北方因素;楚人祭江河神靈、信巫鬼,則與楚國開疆拓土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其中有楚國南擴時與苗蠻文化融合后產(chǎn)生的一種原始宗教形式。
關鍵詞:楚國;史記;宗教祭祀;禮制
中圖分類號:B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22-0104-03
由于近些年來長江中游考古發(fā)現(xiàn)較多的先進的史前文化,以及文明起源多中心論的發(fā)展,楚國所在的長江中游的歷史日益受到重視,學界也對楚國進行了研究。目前學術(shù)界對于楚國的研究較為多樣,有國別專著如魏昌先生的《楚國史》,對楚國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宗教方面徐文武先生的《楚國宗教概論》對楚國宗教進行了分類研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主要研究《史記·楚世家》中所提及的楚國的宗教現(xiàn)象,并結(jié)合史前考古材料和《國語》、《禮記譯注》和《白虎通義》等典籍進行研究,在總結(jié)其宗教現(xiàn)象的同時分析其背后所處背景以及原因,并分析楚國宗教在中原和南蠻兩方面影響下是如何體現(xiàn)的。
一、楚國歷史淵源背景
楚國先人是黃帝、顓頊的后代,其先祖重黎、吳回曾任帝嚳的火正,被稱為祝融。商周之交時,楚國先祖吳回之子季連的后代鬻熊侍奉周文王,到了周成王時,《史記·楚世家》(下文引用未說明者皆為史記所載)中記載熊繹被封在楚蠻,其爵位是子、男一級,所以楚國這時成為了周王朝下面的子男一級的諸侯國,所以楚國國君又稱為楚子。所以鬻熊和祝融一起被楚人奉為祖先?!妒酚洝こ兰摇分杏涊d吳回之子季連之后“或在中國,或在蠻夷”,說明可能在夏商之際楚人就已經(jīng)來到了南方蠻夷之地。楚人勵精圖治不斷發(fā)展,武王時自稱王號,齊桓公稱霸時“楚亦始大”,到楚莊王時問鼎中原,成為了一方霸主,先后成為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
二、史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原始宗教簡述
史前時期,長江中游地區(qū)已有較為發(fā)達的考古學文化,如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從上個世紀蘇秉琦先生提出了“滿天星斗”的觀點以來,學術(shù)界普遍接受了區(qū)系類型理論,上古中國是多元的,長江中游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源頭之一。關于史前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原始宗教,劉俊男先生有一篇關于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宗教的文章就對該地區(qū)遠古宗教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如:湯家崗文化八角紋圖徽太陽鳥崇拜;大溪文化對自然神的崇拜向?qū)ψ嫦壬癯绨莸倪^渡;石家河文化祖先神崇拜;同時期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玉神人擁有怪異的形象,是首領“神”,而石家河文化晚期發(fā)現(xiàn)了正常世俗的玉人像則是世俗首領。
高廟遺址下層遺存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7000年前的祭壇和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于祭壇的陶器有鳳鳥負日等圖案;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二期的祭坑內(nèi)發(fā)現(xiàn)有“祖”形大礫石。說明楚國所在地區(qū)早在新石器時期已經(jīng)存在太陽鳥的崇拜和祖神崇拜,這兩者的結(jié)合恰好符合楚國的祖先祝融的傳說,祝融被認為是楚人祖先吳回,在史籍中被稱為南方之神,之后演變?yōu)橄募局?。《白虎通·五行篇》中將祝融便稱為了“南方之神”,形容其靈魂(本質(zhì))是鳥,《古今注》中也記載楚人有楚魂鳥的傳說,隨州擂鼓墩一號楚墓一個漆盒上就繪有“楚人拜日圖”。后世所傳的四靈中在南方的也是朱雀,說明楚人祖神與太陽鳥已經(jīng)結(jié)合,可能是楚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之后受南方本地文化影響的結(jié)果。石家河文化首領“神”玉人與世俗王玉人的并存也與祝融、鬻熊崇拜相似。
三、史記中記載的楚國宗教祭祀
(一)祖先崇拜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成王在位時,楚國吞并了夔國,出兵的理由是夔國不再祭祀祝融和鬻熊兩位祖先。夔國是楚國第六代國君熊渠的孫子熊摯的后裔,與楚國同族。楚國興兵滅亡同族的夔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為了占據(jù)要地進行擴展,但在出師之名為不奉祖先,便可知在當時楚國是十分看重祖先崇拜的。在《左傳》中記載楚共王祭神選繼承人時便是“埋璧于太室之庭”,這個太室就是祖廟,說明當時重大的祭祀和選擇可能在祖廟中進行。
包山楚簡中有“舉禱楚先老僮、祝融、酓各一牂”的記載,《楚辭·招魂》中有一句“像設君室,靜閑安些”,就是指在家廟等處設置此類替代祖先逝者的物品。就出土的考古資料而言,楚國墓葬中的鎮(zhèn)墓獸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如春秋中期的當陽趙巷M4和曹家崗M5出土的各一件,設置鎮(zhèn)墓獸也是楚墓一貫的習慣。最早的鎮(zhèn)墓獸只是圓角方形的首部,中間為柱形,下接一個方座,十分像男性生殖崇拜的器物,也與甲骨文“且”(祖)字的造型相似,新疆小河墓地上就是以樹立的木樁作為男祖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黃瑩先生在《早期鎮(zhèn)墓獸研究》一文中對楚國出土的鎮(zhèn)墓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黃瑩先生認為鎮(zhèn)墓獸起源于“且”,而逝去的墓主人就自然成為了活著的人的先祖,鎮(zhèn)墓獸在墓葬中一般放置在頭箱正中,就像是為墓主所設之“像”,也就是神主像,是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筆者認為楚國重視祖先崇拜原因不僅僅是靈魂崇拜在祖先身上的運用,也不僅僅是為了侍奉祖先鞏固國家團結(jié)統(tǒng)治,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黃帝、祝融的后裔,是諸夏之一,在楚武王三十五年伐隨讓其國君轉(zhuǎn)告周王時所說的“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便可證明。
(二)占卜
楚莊王八年時,楚國出兵討伐戎狄陸渾戎,在周王都城成周郊外問王孫滿九鼎的重量,對周王室的權(quán)威公然挑戰(zhàn),王孫滿在回答楚莊王時為了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和安全,提到周王朝曾在建國后占卜得到“卜年七百”的結(jié)果,以此證明周王室沒有失去天命,楚王便退去了。當然楚莊王并不是因為僅僅是占卜一說便退兵,楚國本就不欲滅周王室這一中原共主,周王室的王孫滿以占卜之說來勸楚王,說明至少在當時楚國和周王室等中原各國對巫卜之術(shù)仍是有所重視和信奉的。吳國攻破楚國,楚昭王逃亡隨國時,隨國人也通過占卜去決定是否將楚王交給吳軍,“卜予吳,不吉”,最終楚昭王就沒有被送給吳軍。后來楚昭王生病,大臣也是“卜而河為祟,大夫請禱河”,即通過占卜得出楚王是因黃河作祟才患病。
在楚墓中有大量記錄卜筮的戰(zhàn)國竹簡出土,如望山一號墓、天星觀一號墓等楚墓出土的竹簡。據(jù)蔡麗利先生統(tǒng)計,楚國墓葬中出土的卜筮簡中能夠確定姓名的貞人有68位,其中能知名的貞人近一半出現(xiàn)在新蔡楚簡,三分之一出現(xiàn)于天星觀楚簡,說明每個墓主所有的貞人的人數(shù)是有差別的,墓葬等級和貞人數(shù)和貞卜頻率都成正比。晏昌貴先生發(fā)現(xiàn)在葛陵簡中的“攻差”是一名貞人,但是在長沙楚銅量以及曾侯乙墓的120號簡中卻是鑄造青銅器的官員,說明當時貞人有官員兼任。以上都顯示了楚人對卜的重視。
李學勤先生把這些記錄卜筮的戰(zhàn)國竹簡內(nèi)容稱為“竹簡卜辭”,是商周甲骨卜辭的繼續(xù)。殷商、周王室、隨國和楚國都進行占卜,說明占卜是其共同的一項文化,另外在新石器時期發(fā)現(xiàn)的卜骨以及在商代發(fā)現(xiàn)的卜甲主要都是出現(xiàn)于北方地區(qū),極有可能說明楚國占卜是從北方中原文化所帶來的,是楚文化中的北方因素。
(三)山川神靈
楚共王有五個兒子,都十分寵愛,但是不知道應當立誰為其繼任者,于是“望祭群神,請神決之”,在太室地下埋藏了玉璧,讓五個兒子進來,大兒子(楚康王)“跨之”,二兒子(楚靈王)“肘加之”,三兒子和四兒子“皆遠之”,幼子(楚平王)“壓鈕”,最終“如其神符”。這里提到了“望祭群神”,望祭就是遙望祭祀的意思,這里的群神應當不是祖先,因為《史記·楚世家》、《國語·楚語》等典籍中都未稱先王為神靈的先例,祝融等傳說中的祖先帝王,都沒有被稱為神靈。這里的“望祭群神”應當是對山、川等自然神的崇拜,望祭在古籍中多有出現(xiàn),如:《尚書孔傳》所載“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和《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議封禪望祭山川”,《論衡·吉驗》中講述楚共王這次事件時所述的直接就是“乃望祭山川,請神決之”。但是筆者認為此處應當單指的是江河神靈,不包括山川,因為在楚昭王時,臣下請求祭祀黃河消除病患的時候,昭王回答的是楚國建國以來的歷代國君,望祭的對象只是長江和漢水。閆德亮先生的《楚人的華夏觀及其神話論略》一文中,對楚國神話進行了研究,也提到楚國祭水多,而祭山較少,認為可能是山在楚人開發(fā)和擴張中起到了妨礙的作用。
在山東泰安出土了戰(zhàn)國時期六件銅壘和一件三足鐵盤,其中兩件銅器的口緣外側(cè)刀刻有“楚享”,器蓋的邊緣上有刀刻“右征尹”,這幾件器物東西向排列,與北面泰山的主峰日觀峰相對,應當是楚國滅亡魯國之后祭祀泰山的銅器。
(四)信鬼
關于前文《史記·楚世家》提到的楚滅夔國的事件,《左傳》記載了夔國當時對楚國指責不祭祀祖先的回應,“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其中提到了鬼神,《漢書·地理志》曾稱楚國人是“信巫鬼”,楚國對鬼的祭祀氣息較中原諸國要重,徐文武先生在《楚國宗教概論》一書中用一章的篇幅將楚辭《招魂》與現(xiàn)存的苗族招魂辭進行對比研究,重現(xiàn)了楚國神話中冥界和“巫陽”的形象。長沙子彈庫楚墓有一幅“人物御龍帛畫”出土,這幅帛畫覆于棺上,帛畫上的內(nèi)容為一側(cè)身男子手執(zhí)韁繩駕馭巨龍,其上有華蓋,在右邊有直立鶴像,左下角為一鯉魚。該畫普遍被認為是逝者鬼魂乘龍升天的之景,但筆者認為此畫應該是描繪的是一艘“龍舟”,泛舟于江上,魂歸遠方。李炳海先生在《巴蜀古族水中轉(zhuǎn)生觀念及伴生的宗教事象》一文中曾指出巴蜀古族有水中轉(zhuǎn)生的信仰,閆德亮先生也提到楚國祭水多。但是不管是水中轉(zhuǎn)生還是乘龍升天,都是楚人鬼魂觀念的體現(xiàn)。
這種鬼魂的觀念可能是來自于楚國向南擴展而與苗蠻部落的文化交融。鬼神和靈魂是不同的,靈魂崇拜一般是出現(xiàn)葬俗和拜物教(靈物崇拜),而鬼神應當是一種更高級的原始宗教形式,它往往與巫聯(lián)系在一起,靈魂能與各個物體相結(jié)合,而鬼神是在人間之外的,需要利用巫師才能與其進行聯(lián)系和交流,巫師擁有極大的能力,故而在楚國巫師常見地位較高,《國語·楚語下》記載觀射父所述的巫師是百姓中“精爽不攜貳者”,能連接上天與人間。
四、禮制性宗教
所謂禮制性宗教,即是在周禮中所規(guī)定的禮儀類的祭祀活動,通過對各個等級進行祭祀的區(qū)分,達到能準確劃分各階級,鞏固其社會秩序,是人為的宗教。如:《史記·楚世家》中記載在楚懷王被秦國所困之后,楚人擁立了楚頃襄王,在通告秦國的時候說道“賴社稷神靈”,楚國又有君王了?!秶Z·楚語下》在《觀射父論祀牲》一文中詳細說明了祭祀的儀式和“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等規(guī)定?!秶Z》的《楚語·屈建祭父不薦芰》一章中屈建認為其父親遺言要祭祀的東西不符合祭奠,就列出了各級對祖先祭祀的標準,比如說用牛祭祀國君,用羊祭祀大夫,用豬和狗祭祀士,用魚祭祀平民等。
社稷,原意是指社為土神、稷為谷神,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對土神和谷神的祭祀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出現(xiàn)了,如在半坡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埋藏在地下的兩個盛有粟米的小罐,另外在第二號窖穴的小坑中也發(fā)現(xiàn)有蓋的這類小陶罐,應是祭祀“粟米之神”的遺跡,以求獲得更多的糧食生產(chǎn)。社稷合稱便是在農(nóng)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人們越發(fā)重視對土地的祭祀,以求獲得豐產(chǎn)。到后來,其意義已有所不同,文獻《尚書·太甲上》記載“社稷宗廟罔不祗肅”,說明至少在商代已經(jīng)有社稷合稱,而且與宗廟并立;又有《禮記·王制》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禮記·祭義》曰“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周禮·地官·小司徒》中所述“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社稷”逐漸成為國家的代稱,也成為不同階級之間的差別之處,并將社稷和宗廟并稱為建國所需,以上兩者使得社稷祭祀成為一種人為宗教儀式、一種政治所設宗教儀式,是一種禮制。楚人所謂的“社稷神靈”既可以分為“社稷”和“神靈”解釋,也可以就作為整體解釋,但是已經(jīng)可以體現(xiàn)楚國受中原禮制的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在楚人南下之前就已形成。昭王生病占卜之后,拒絕把病痛轉(zhuǎn)移到臣子身上,也拒絕祭祀黃河,孔子聽說之后稱贊道“楚昭王通大道矣”。有學者認為這是說楚昭王體恤臣下,筆者認為此處昭王獲得孔子的贊揚主要是因為兩點:其一,不把災害轉(zhuǎn)移臣下,具有君王之風;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楚昭王不祭祀黃河符合周禮,牢牢把握作為諸侯國國君祭祀的范圍。說明這個時候宗教祭祀已經(jīng)遠遠不是最初的形式,即遠古先民對自然的無知和恐懼使得人們對自然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祭祀,而是成為了一種尊卑社會秩序進行禮儀教化的工具。
結(jié)語
楚國是一個重要的學術(shù)界研究對象,楚國是黃帝、祝融的后代,其祖先是中原的重臣,后來中衰,其中季連羋姓一支南下荊蠻之地,篳路藍蔞,最終強大成為一方霸主,但最終為秦國所滅。楚人從黃河流域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南方的江漢地區(qū),在江漢地區(qū)又融合了南方土著人的文化,使得楚文化豐富多彩、發(fā)達而有特色。楚國宗教中既有中原因素影響下的占卜、神靈崇拜和社稷禮制,也包含了南方因素影響下的太陽鳥祝融崇拜和鬼神崇拜。
參考文獻:
[1]徐文武.楚國宗教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
[2]魏昌.楚國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3]左丘明.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崔豹.古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班固.白虎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屈譜(1997—),男,漢族,重慶江津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先秦史。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