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 毅
明信片是印制在硬卡紙上,正面印有郵資標志和收信人、寄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書寫簡短通信內(nèi)容。明信片一般由國家郵政部門印制發(fā)行,這種印有郵資圖的明信片統(tǒng)稱郵資明信片。其他非郵政部門也可以印制明信片,但不得印郵資圖,種類主要有普通明信片、紀念明信片、美術明信片、軍郵明信片和賀年明信片等。
明信片的出現(xiàn)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1865年10月,德國一名畫家準備把繪于硬卡紙上的畫作,寄給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郵局里出售的信封都裝放不進畫作。正當畫家發(fā)愁之時,一位郵局職員提出建議,可以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信息寫在畫作背面寄出,朋友如期收到這張沒有信封的畫。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誕生了。1869年,奧地利一位博士發(fā)表論文,建議應該將明信片列為印刷品郵件,降低郵費,方便流通。奧地利郵政部采納其建議,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fā)行,奧地利成為世界上最早發(fā)行明信片的國家。明信片使用簡便,郵資便宜,奧地利人在三個月里就投寄了300多萬張。接著,英、美、法、瑞士等國也紛紛推出各式明信片。此后,明信片開始風靡全球。
1897年,大清郵政總局正式成立后,發(fā)行了中國第一套明信片。明信片呈長方型,左上角印有“大清郵政”字樣及蟠龍和萬年青圖案。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總局也隨之更名為“中華民國郵政總局”,簡稱中華郵政。郵局在清版印有團龍的明信片上,加蓋了“中華民國”和郵資字樣后發(fā)行,稱加蓋改值明信片。1927年,適值交通銀行開業(yè)20周年,交通部為此特準發(fā)行紀念郵資明信片一組,計4種。這是“中華民國”正式發(fā)行第一套紀念郵資明信片,只可惜當時印數(shù)小,而且屬于非賣品,僅供臨時饋贈之用,因此成為明信片中的珍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原“中華民國”郵政的產(chǎn)業(yè)變更為中國人民郵政,并發(fā)行了第一套中國人民郵政明信片。目前,中國發(fā)行的郵資明信片,除印有普通郵票圖案、多次印刷、大量發(fā)行的普通郵資明信片外,還有紀念郵資明信片、風光郵資明信片、賀年郵資明信片和特種郵資明信片等。
云南省博物館藏有一批20世紀初由外國駐華機構或中國公司發(fā)行的明信片,大部分是從各地寄往云南的實寄片。明信片大多數(shù)采用紀實攝影的方法,從不同方面記載了中國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景觀、人文地理、重大事件等題材,內(nèi)容豐富精彩。其中,反映云南風光、交通和人文的明信片,堪稱明信片收藏中的珍品,這些集影像、郵票、郵戳、設計、印刷等為一體的明信片,具有較強的歷史真實性和可視性。透過明信片上的舊影,可以想象在通訊落后、信息閉塞的云南,明信片成為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旅行者,守望游子平安的親人們的聯(lián)絡工具。今天,我們把這批明信片分為幾類,試圖從這些發(fā)黃的影像、模糊的字跡、即將褪色的郵票和戳記上,去解讀其中的歷史信息,描摹出尚未褪色的記憶,還原當時歷史的場景,了解歷史的沉浮與起落。
圖一 “云南府車站”明信片
20世紀初,時逢法國殖民者為了殖民擴張準備在云南修建一條通往越南的鐵路,史稱“滇越鐵路”。由此,一批批外國攝影師為配合法國鐵路勘測工作,遠涉重洋帶著笨重的攝影器材,沿途拍攝鐵路勘測、開工建設和竣工通車等施工過程的檔案照片。后來,照片陸續(xù)被不同的外國出版商發(fā)行成了不同套系的明信片。1910年3月,滇越鐵路的通車標志著云南對外開放的開始,是云南數(shù)千年落后、封閉向開放轉(zhuǎn)型的里程碑,它打破了西南邊陲封閉、落后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和自然經(jīng)濟狀況,云南進入了一個工業(yè)時代,成為了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區(qū)之一。此后,商業(yè)學堂、農(nóng)業(yè)學堂、工礦學堂、清政學堂、女子學堂、講武學堂,甚至東陸大學等高等院校在云南紛紛興起。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重大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鐵路的修建是殖民擴張的產(chǎn)物,但鐵路的開通對于近代云南乃至近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明信片記錄著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形象生動的云南近代史、鐵路筑路史和郵政史。
這枚明信片表現(xiàn)的是清末時期建成的云南府車站,位于昆明市塘子巷附近。它是滇越鐵路唯一的一等站,也是最早的終點站。一列火車從站臺即將出發(fā),攝影師用影像留下珍貴歷史的瞬間。此車站于20世紀70年代拆除,改建在昆明北站。
“碧色寨”原為“壁虱寨”?!氨谑痹诋?shù)胤窖灾惺侵赋粝x、虱子,原意形容這個地方小得像壁虱一樣。碧色寨離蒙自縣城11公里,滇越鐵路通車后,碧色寨車站被列為特等站,其南北貫通滇越鐵路上的昆明與河口,東西連接個碧石鐵路,成為滇南地區(qū)重要鐵路交通樞紐。蒙自碧色寨是由碧色寨車站和個碧石車站組成,鐵路線分為滇越鐵路(米軌)、個碧石鐵路(寸軌)。畫面右邊是碧色寨車站站房及鐵路線,站房旁邊零散的??恐熊?。左邊是個碧石鐵路線,上面停滿了貨車、客車。在距碧色寨車站數(shù)百米處是個碧石車站站房,個碧石鐵路是云南人自己修建軌距600毫米的鐵路,它是滇越鐵路的延伸,也是20世紀初中國第一條主權最完整的民營鐵路。正因為兩種鐵路軌距并存,兩座車站并立在一個地點,蒙自碧色寨成為了鐵路史上絕無僅有的車站。
1915年12月,云南軍都督蔡鍔將軍從北京輾轉(zhuǎn)到達云南河口,乘火車返回昆明參加護國起義途中,在碧色寨車站險遭袁世凱派遣人員的暗殺,最終化險為夷,蔡鍔安全抵達昆明,并投入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
隨著小火車在沿線陸續(xù)的開通,鄉(xiāng)村的安寧被火車的聲聲汽笛打破,村民們到山里山外打聽:這是什么?吼聲怎么比炸雷還響,樣子恐怖得就像一頭怪獸!吃什么呢……隨后,村民們知道了它叫火車,而且是一路上吞煤吃火吐渣,還不停地往它那黑乎乎的大肚子里灌水的怪物。
火車漸漸被人們接受,來往于火車之間的馬幫逐漸增加,他們通過火車把個舊的錫礦輸出,把自己需要的物品運回,并輸往各地。由于運輸?shù)臅r間減少,運量的增加,成本大大地降低,有力地促進了當?shù)厣a(chǎn)規(guī)模和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
白寨大橋是滇越鐵路跨度最長的鐵橋。橋呈“U”形環(huán)狀,一邊是山塹,一邊是隧道,中間是深谷。橋長140多米,高33米,架于兩山之間,橋墩呈塔形,下寬上窄,由8個的鋼架橋墩連接而成。大橋的鋼架由法國本土造好的預制件,經(jīng)海運和水運直接運到靠近工地的紅河蠻耗碼頭,再由騾馬馱來施工點。大橋設計時,考慮到云南特殊的地質(zhì)、地理條件,讓列車在通過鋼架橋時,壓力經(jīng)過具有柔性的金屬桿件進行分散,減小對山體的壓強,也就防止了意外的發(fā)生。還有火車一過橋就鉆入山洞,設計“U”形環(huán)狀橋形,增加火車過橋時的視野和車速的控制,這樣的技術要求和施工難度,都是當時屬于世界一流的。
1940年3月,日本侵略者為了切斷中國的唯一的補給線,該橋成為重點轟炸目標。后此橋原地重建成石墩橋墩,樣式已與原橋不同。
百年前的云南是幸運的,因為照相術在歐洲剛剛流行和傳播之時,一批外國攝影師帶著笨重的器材遠涉重洋,在昆明城的高墻與大街小巷之間、官衙與民居陋舍之中;在滇池的湖光山色與田園農(nóng)莊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時代的影像。1910年初春,滇越鐵路通車了,西方的商品貿(mào)易以及文化不斷地涌入云南省的首府昆明,云南人自己也不甘落后,加入攝影術的行列,商業(yè)運營的人像攝影應運而生,昆明最早的四家照相館,都是由私人經(jīng)營的。它們分別是翠湖公園內(nèi)由蔣楦(字范卿)開設了第一個民營照相館的“水月軒”,在翠湖南路有蔣楦的弟弟蔣治初開設的“二我軒”,正義路大銀柜巷口的“春影閣”,一丘田的“留青館”。趕新潮的昆明人擠進相館,把自己的形象留給了歷史。
此后,在昆明歷史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攝影師,從不同的角度用相機把昆明記錄了下來,為昆明城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影像。這批昆明風光明信片,能夠使后人具象地認識昆明的歷史和歷史上的昆明。
東陸大學就是今天的云南大學校本部,位于昆明城北。站在居高臨下的會澤樓遠眺昆明城,真是一個集山水園林和田園風光于一身的美麗春城。明信片上的昆明城,滇池水拍打在云南大學大門前土地上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是滇池與翠湖仍有水道連接,圖中可見湖水清流如練。昔日的大片水域,有的長滿了繁密樹木;有的變成了稻田、荷地、菜地,它們與庭院在陽光下陰影錯結。
昆明的金馬碧雞坊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它的建立與金馬碧雞的神話有關。傳說滇池中有金光閃閃的神馬,神馬與凡馬交配,生下的“滇池駒”可以日行五百里,西山上則有毛羽青翠碧綠的神鳥。金馬飛騰時,滇池大放光明,周圍山川,輝煌生色。碧雞飛翔時閃耀出燦爛奪目的光芒,悅耳的聲音傳遍昆明。金馬常在昆明東邊的山林中隱沒,此處山即稱金馬山,山腳有金馬寺。碧雞隱于西山,西山便叫碧雞山,也有祭祀碧雞的神祠。人們還在昆明金碧路與正義路交口處修建了兩座牌坊,東面為“金馬坊”,西面是“碧雞坊”, 兩坊各高12米,寬18米,巍然對峙,雄渾壯觀,被譽為“昆明八景”之一,此后,昆明便有了“金碧交輝”的奇景。
圖二 “蒙自碧色寨車站”明信片
圖三 “行走在臘哈地的馬幫”明信片
圖四 “白寨鐵路橋”明信片
圖五 “從東陸大學往南遠眺昆明景色”明信片
圖六 “金馬碧雞坊”明信片
圖七 『昆明西山龍門石窟』明信片
圖八 “中華郵票會”外景明信片
圖九 中國早期女飛行員李霞卿明信片
“金碧交輝”是說每隔60年逢秋分、中秋節(jié)重迭之日的傍晚,太陽將落未落,月亮已經(jīng)升起這時,殘陽將碧雞坊的影子投向東方,初月把金馬坊的影子投向西方,兩坊倒影漸近,最后相接、相交、相合,蔚為奇觀。“金碧交輝”這一奇觀雖然見過的人不多,但是老昆明人卻都津津樂道。
昆明西山是300萬年前地質(zhì)運動形成的, 龍門石窟是在面臨滇池的絕壁上,用人力從懸崖峭壁上一錘一鉆打出來的。石道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轉(zhuǎn),高約與人等。石洞中有窗口,在此遠眺,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山頂有座“魁星閣”,入口處有一圓柱石坊上題有“龍門”二字。整個工程都是在一塊天然巖石上精雕細刻而成的,構思奇巧,工藝精湛,以“奇、絕、險、幽”為特色。明信片的照片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是一群年輕軍人游覽龍門后的留影。站在石窗和石柱前,每個人都想盡力突出自己的形象,有的踮高自己、有的身體前擠、有的只能露出腦袋。更有甚者,為了突出自己的英雄氣概,竟然不顧下臨萬丈深淵的危險,伸出一只腳,跨坐在光滑的石壁上。
圖十 “淞滬抗戰(zhàn)”紀實明信片之“正在焚燒之北四川路鴻慶坊口”
圖十一“淞滬抗戰(zhàn)”紀實明信片之“我軍在周巷附近之強渡”
圖十二 中國第一套紀念郵資明信片之“上海交通銀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世事的變更,1911-1949年發(fā)行的明信片,是一個時代的代表,這種簡便、開放、精美的畫片,成本低廉,可供傳閱,方便保存、攜帶,不失為一種記錄時政、傳遞情感、交流信息、展示自身、擴大宣傳的較好載體,成為普通大眾的喜愛。同時,也漸漸成為郵件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滿載現(xiàn)實生活真實寫照,在另一個方面又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這批珍貴的明信片,將史料集結在一起,就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們,能形象地重讀那段歷史,認識那些曾經(jīng)名聲顯赫的風云人物,了解當時的世態(tài)人情、城鄉(xiāng)風貌。通過定格于明信片上的片段圖像,也許能讓人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與判斷、需求與詮釋,為自己拼貼出一個真實的“中華民國”。
成立于1925年7月11日的中華郵票會,是中國最早的集郵組織,由有“中國郵王”之稱的周今覺先生擔任會長。抗戰(zhàn)爆發(fā)后該會活動曾暫時停止,1939年11月恢復活動,但一年后又因太平洋戰(zhàn)爭而終止活動。周今覺先生酷愛郵學,經(jīng)濟實力較強,不但收集有大量中國名貴珍郵,還編輯出版了四種郵刊?!多]乘》是中國早期影響較大的郵刊,內(nèi)容全面、圖文并茂、史料豐富、研究精深,研究價值十分突出。1926年10月,《郵乘》參加紐約國際郵展,獲特別銅獎,是中國在國際郵展獲獎的第一種集郵刊物。此后,中華郵票會又陸續(xù)出版了《郵學月刊》《郵訊》和《郵典》,這些刊物都是中國早期集郵史的重要文獻。
李霞卿(藝名李旦旦),16歲開始憑著出色的演技成為上海影壇的一顆新星,與胡蝶、王人美、周璇、王瑩、高倩萍、阮玲玉一起被譽為“星級七姐妹”。1930年,李霞卿遠赴歐洲,報考瑞士日內(nèi)瓦科恩梯南飛行學校,畢業(yè)后,李霞卿又考入美國奧克蘭市波音航空學校,以出色的飛行成績被教官們稱為“東方的蜻蜓”。1935年12月,李霞卿學成回國。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霞卿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中,到歐洲、美洲進行“抗日救國,匹夫有責”的愛國募捐飛行。1940年,在一次募捐飛行表演中,李霞卿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
“正在焚燒之北四川路鴻慶坊口”明信片(圖十)。淞滬抗戰(zhàn)期間,日軍出動飛機輪番轟炸,黃浦江上日本軍艦亦開炮配合地面進攻,閘北一帶工廠、商店、民房被毀無數(shù),閘北至江灣十余里大火竟日不熄,民房損毀80%。明信片反映的是被日軍焚燒的城市街道上硝煙彌漫,人跡罕見,一片凄涼景象。據(jù)當時統(tǒng)計,全市工廠商店、住房等損失計16億元,市民死6,080人,傷2,000余人,居民逃難、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shù)。
“我軍在周巷附近之強渡”明信片(圖十一)。19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通電表示,“尺土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種而抵抗,雖犧牲至一人一彈,絕不退縮”。日軍在滬總兵力近8萬人,是中國軍隊的2倍,其裝備也遠優(yōu)于中國軍隊。中國官兵以3.5萬人抗擊裝備有百余架飛機及軍艦為掩護的日軍進攻。歷時一月有余,使敵軍四易其帥,傷亡萬余人,粉碎了侵略軍“4個小時內(nèi)攻占上?!钡目裱?。明信片是中國士兵在水中強渡的場景。
1927年3月交通銀行開業(yè)20周年之際,當時的交通部為紀念這一盛典,特準發(fā)行紀念郵資明信片一組,計4種,正面用紅、綠、紫三色套印,貼貳分“帆船圖”郵票,印有“交通銀行二十周年紀念明信片”字樣和交通銀行兩行21字廣告語,“本行辦理銀行一切業(yè)務,國內(nèi)外無論何處均通匯兌”。背面則分別印“漢口交通銀行”“上海交通銀行”“天津交通銀行”行址照片及“郵電路航”四項交通圖。這是中國郵政史上,第一套正式發(fā)行的紀念明信片。
圖十三 1932年美國“洛杉磯奧林匹克場館”明信片
圖十四 1932年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的里爾分?!泵餍牌?/p>
負載世界各地風情的實寄明信片,漂洋過海、長途跋涉來到云南,已經(jīng)離我們七八十年之遙了。這些反映半個多世紀前人們的視角和審美,在輾轉(zhuǎn)中保存至今,沒有丟失的明信片,其真實性是歷史書籍所不能代替的。
除畫面之外,那含混的字跡,還能讓我們讀到來自不同國度的信息。20世紀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偏處邊陲一隅的云南人沒有與外界隔離,他們和外部世界間接地聯(lián)系著,從圖片、郵票、郵戳、信文和字里行間,就知道他們已經(jīng)讀到、看到、聽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193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美國洛杉磯城再一次拉開了帷幕。共有10萬多人參加了這次奧運會的開幕式。為本屆奧運會而修建的洛杉磯奧林匹克運動場和運動館直到今天都是美國極有影響力的運動場館,而且它們也是歷史上唯一服務了兩屆奧運會的體育場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代表團派出了6人團隊,開創(chuàng)了中國參加奧運會比賽的歷史。雖然參加比賽的只有劉長春一人,但對于中國自身的體育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明信片圖案為巴斯德研究院的里爾分校,這是法國的一位集郵者1932年3月14日從法國北部的城市Tourcoing圖爾寬寄出的,途經(jīng)西伯利亞,4月7日到達中國北平,由萬燦文先生收。
透過明信片上的舊影,可以感受到20世紀初中國的生存和生活狀況,它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通信使用郵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了文物價值。
云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明信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以近代云南郵政發(fā)展為載體,將中原大地、西南邊疆和海外世界等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獨特的視角。一方面它以外國人早期拍攝的照片為基礎,發(fā)行制作成明信片,為研究近代云南郵政的興起、交通發(fā)展狀況、風光地貌及民俗風情,留下了帶有準確時間的影像資料。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世紀前的郵品,那各式郵票、郵戳、輾轉(zhuǎn)于各地郵局間的記錄與標識,那具有特殊紀念意義且發(fā)行數(shù)量稀少的以及寄件人字里行間的描述和郵品收藏者的呵護等,都是今天史學家和收藏者夢寐以求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