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蘭
躲在溫暖的屋子里,聽著蘇聯(lián)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喝下一碗酸甜濃厚的羅宋湯——這是哈爾濱人的御寒之道。
1月初,小寒即將到來。這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倒數(shù)第二個,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來了。哈爾濱人恐怕是中國最先體驗到這滲入骨髓之寒的人了。這里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城市,地處東北平原,屬于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哈爾濱位于東北亞中心地帶,又緊靠俄羅斯,是亞歐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因此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
在近現(xiàn)代史上,哈爾濱是中國工業(yè)化的標志性城市之一。清朝末年,這里已經(jīng)是東北亞地區(qū)的國際化大都市。20世紀初,哈爾濱有來自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并有19個國家在這里設(shè)立領(lǐng)事館。當時正在興建中東鐵路,加上哈爾濱開設(shè)了許多對外通商口岸,因此街上隨處可見充滿異域風情的商品。
1900年,“中國大街”在哈爾濱落成。街上商鋪林立,有從各個國家,尤其是北亞地區(qū)而來的外貿(mào)貨物。1928年,這條大街正式更名為“中央大街”,如今已經(jīng)成了哈爾濱的歷史地標。當你在夜晚走進中央大街,置身于俄式建筑之間,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近百年前那個殖民時代。
那段歷史給哈爾濱留下了眾多俄式元素,如巴洛克建筑、俄羅斯移民,至今還有許多人習(xí)慣性地把哈爾濱叫作“東方莫斯科”。而羅宋湯作為俄羅斯最大眾化的食物之一,自然也是哈爾濱人的餐桌必備食物。
羅宋湯的名字源于俄文,其實它還有一個更通俗的中國名字——紅菜湯。這道菜以牛肉湯為湯底、以紅菜頭為主料,輔之以西紅柿、洋蔥、胡蘿卜、馬鈴薯等。
嚴格說來,羅宋湯的湯底不一定非用牛肉,也可以用豬肉,甚至只用紅菜頭熬制。但是俄羅斯人習(xí)慣用牛肉做這道菜,傳到中國后,人們也就多以牛肉湯作為底湯。牛肉最好選擇那些帶點肥油和骨髓的部位,尤其是略帶肥油的牛腩,搭配切斷的大棒骨一起燉。但在下鍋之前,要記得把這些食材泡一泡,并多換幾次水,這樣燉出來的肉既新鮮又沒腥味。
2018年12月22日,重新裝修后的圣·索菲亞教堂向游人開放。
紅菜頭又名甜菜根,是做羅宋湯必不可少的配料。
接著便是把牛肉用小火煮爛,然后把肉撈出來,單獨存放。哈爾濱人燉牛肉湯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把燉好的牛肉湯放在陽臺晾一夜,等到第二天牛油凝固了,把油撇出去,重新入鍋,再出鍋時就是沒有油膩味兒的牛肉高湯了。
羅宋湯之所以又叫紅菜湯,是因為湯里必放紅菜頭,即甜菜根。這種植物十分耐寒,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約1500年前由阿拉伯傳入中國,在當時是制作砂糖的主要原料。
被稱為“歐洲人參”的紅菜頭是滋補佳品,哈爾濱人通常先將其帶皮煮一個小時左右,再用勺子刮皮、擦成粗絲,然后丟進牛肉湯里熬。這樣煮出來的湯既有甜菜香,又有補血之藥用價值。
除了紅菜頭外,胡蘿卜、土豆、洋白菜、西紅柿也是做羅宋湯必不可少的配料。胡蘿卜一般擦成粗絲,洋白菜切成條或小塊,西紅柿則提前煮爛。給牛肉湯加熱后,哈爾濱人就把土豆、胡蘿卜、紅菜頭、西紅柿、洋白菜一起丟進鍋里,再放上兩種俄羅斯人常用的調(diào)味香料——蒔蘿和香芹菜,煮一會就能聞到濃郁的香氣。然后在鍋里加入番茄沙司,使湯汁又甜又酸。等香氣飄到窗外,就會聽到鄰居用濃厚的東北腔說:“哪家又整個紅菜湯!”
出鍋前,還有一道點睛之筆——加一兩勺酸奶油。就著熱湯氣,使其慢慢與湯汁融為一體,口感上會多一些鮮味。如果在酸奶油還未完全溶解時吃上一口湯,那真是又軟又糯,風味極佳。
最后出鍋的羅宋湯品相非常好看:鮮紅的湯汁上飄著白色的奶油,映襯著窗外皚皚白雪,是哈爾濱冬季暖身的最佳湯品。特別是湯中的番茄、胡蘿卜、紅菜頭等配菜,能幫助食客抗寒、補氣血,在萬物蟄伏、身體代謝較為緩慢的冬季,進補一道羅宋湯正相宜。
此時的冰城已被茫茫白雪覆蓋。當夜幕降臨,哈爾濱街頭的冰雕亮起小彩燈,與雪相映成趣。除了賞冰燈,哈爾濱人還可以去松花江的江面上滑冰、坐爬犁。對他們而言,打完雪仗、溜完冰后應(yīng)該立即躲進暖洋洋的屋子里,拿起一片脆面包,抹上黃油,入口前再蘸一蘸羅宋湯。酥脆的面包片在口中嚼得嘎嘣脆,酸甜鮮香的羅宋湯又暖到心房,就是哈爾濱人在冬天最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