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玲玲 鄒阿江
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傳統媒體時代進化為智媒體時代,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情又一次興起。新聞業(yè)快速崛起自然離不開智能技術的革新,機器人新聞的誕生是新聞生產模式從手工業(yè)階段跨越到流水線式的大工業(yè)時期,機器人依靠計算機技術在海量信息中精準抓取數據,根據抓取的數據選擇報道角度,生成文本,再用自然語言進行潤色,實現了新聞內容生產、內容分發(fā)、內容監(jiān)測的智能化。2015年,騰訊財經率先推出國內首款機器人Dreamwriter進行新聞稿件的寫作,并在互聯網平臺上發(fā)布了第一篇財經新聞稿件,拉開了國內新聞自動化的序幕。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①。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yōu)化升級,網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工作途徑。從以上數據可知,近年來,移動手機用戶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受眾對媒介內容的需求呈幾何級增長。與此同時,新時代受眾的需求由從點對面轉化到點對點,受眾接觸媒介的方式也變得愈加多元化,小眾化的需求在市場中的份額占比日益增大。因此,機器人新聞能根據掌握的信息選擇報道的角度,實現對新聞多題材報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
智媒體時代下,機器人新聞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家政策鼓勵各行各業(yè)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誠然,機器人新聞技術未來發(fā)展趨勢應該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從內容創(chuàng)新到模式創(chuàng)新。現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政策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科技與行業(yè)的結合,進而促進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目前,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應用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經出現并應用于各大媒體。
“機器人記者”的出現,以及無人機在各類新聞現場的使用,標志著智能新技術在媒體業(yè)的競爭再一次拉開序幕。新技術必然成為解放人力資源和新聞生產力的主要途徑。
“機器人記者”的出現一度給新聞業(yè)界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機器人記者”將代替人類記者成為時下熱議的話題。最先使用機器人技術的美聯社認為,“機器人記者”——“解放了記者,減少重復性的新聞和數據的處理”。因此,機器人記者并不能代替人類記者,它是基于特定的計算機系統高效精準地抓取數據,收集可靠信息,生成文本,簡化新聞生產流程,代替人工檢索信息,閱讀和裁定的過程。機器人記者的應用,是新聞媒體在人力資源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在2016年巴西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新聞寫作機器人張小明,在賽事期間共撰寫了457篇關于網球、足球、羽毛球等項目的消息簡訊和賽事報道,內容囊括了從小組賽到決賽的所有賽事,并且發(fā)稿速度幾乎與電視直播同時。筆者認為,機器人記者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記者的轉型和升級。
2.2.1 生產主體“機械化”
機器人寫作即新聞生產的主體由人類變?yōu)闄C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從采訪、篩選、編輯以及對數據抓取,到最后的新聞發(fā)布,其中每一步都離不開人類工作者,人是新聞生產的絕對主體。然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媒體行業(yè)之間激烈的競爭,許多媒體為了節(jié)約新聞生產的人工成本,開始依靠技術降低其成本,提高新聞的生產效率。因此“機器人記者”實現了新聞生產的主體由人工到機器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新聞生產主體——機器將人類工作者從繁雜的信息收集和撰稿的過程中解放出來,進行更有深度的追蹤報道,以此來節(jié)省人力成本 。
2.2.2 生產內容精準個性化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而機器人寫作依靠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和較少人類工作者主觀意識的參與特征,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稿件內容的差錯,提高新聞的精準性。機器人寫作不僅實現新聞精準化,同時也可以向用戶推送個性化信息,機器人新聞利用其算法技術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抓取、對比,根據用戶個人信息的差異推送不同的資訊到用戶接收信息的移動終端。2018年,據彭博社報道,Twitter率先開始使用“機器人記者”為用戶推送個性化新聞,并向用戶發(fā)送事件通知,以吸引范圍更大、更廣泛的受眾。
2.2.3 生產過程智能高效化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到“群氓的時代”這一概念,認為人類就像被裹挾的螞蟻,在群體中狂歡,又在狂歡中失去獨立的個體。當下,我們正處于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播往往呈現出海量化、高速化、發(fā)散性的特點,用戶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關注到自家媒體所推送的信息,對于大部分媒體平臺而言是一個難題。
筆者認為,新聞生產過程智能高效化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首先,生產速度快。“機器人記者”在速度方面突破了人類記者的能力極限。其次,新聞生產中間環(huán)節(jié)簡化。在數據方面,“機器人記者”基于特定的計算機系統能夠做到比人類記者更為高效地收集整合數據信息;在發(fā)稿方面,“機器人記者”與互聯網之間沒有距離,是一體的,稿件的發(fā)布只是一個編碼或者按鍵就可以解決的事。最后,24小時滾動式新聞生產。由于機器人新聞的生產主體是機器,其工作時間不受限制,只要編碼人員設定好程序,就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
機器人新聞內容構建往往缺乏“溫度”和“人情味”,缺乏故事性的敘事語言,極大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肮适隆痹谛侣勛髌分杏兄匾牡匚?,不論媒介技術如何革新,“故事”作為一種敘事要素不應被“邊緣化”。而機器人寫作則更多強調的是“數據中心”“信息中心”,它在應用中的模式化、結構化、單一化顯露出了其新聞內容去故事化的隱患。這種隱患不僅會影響機器人新聞內容的質量,也會對未來實現機器人記者廣泛應用的美好藍圖產生阻礙?!缎l(wèi)報》的編輯Alberto Nardelli曾在2015年的Polis Journalism Conference上說:“若無人性化的思考,數據自身毫無意義。要嘗試講一個什么樣的新聞故事,這是我唯一牢記于心的事情。”②毫無疑問,在任何一個時代,“講好故事”是新聞業(yè)的一個業(yè)務要求,而機器人記者顯然目前并不具備這項能力。
“機器人記者”進行內容建構時,由于它所設定程序的機械化、模板化導致其視角固定化。機器人在搜集信息時對“新聞價值”的判定標準是固定的,按照設計好的新聞模板進行采寫后往往得到的都是單一視角的、幾乎不具備可讀性的公式化新聞。機器人記者的機械性導致機器人記者對公眾所需信息的把握出現偏差,很難關注到公眾的需要,寫不出當下社會所需的“焦點新聞”。相比之下,職業(yè)記者在進行新聞撰寫時雖不如機器人記者的稿件信息更多更廣,但有自己獨特的新聞視角和獨立的思辨能力。而寫稿機器人多數擅長的領域是以數據說話的新聞,這種數據新聞寫作視角相似,固定且乏味,多用于體育、財經、災難新聞中。以騰訊Dreamwrite的財經新聞為例,在其新聞中大多內容都是關于股價數據的整理,這與職業(yè)記者寫出的對股價市場現況與未來走勢進行評估的文章截然不同,只是對數據的機械化提取梳理,并不具備可讀性。
誠然,機器人寫作有著職業(yè)記者所無法比擬的高效性,但機器人新聞人工模板+數據填充的生成方式有其自身的缺陷。數據信息的匯集會使機器人寫作出現新聞框架固化的情況,目前,我國機器新聞中多會出現重復相似的句式、標題和詞語等問題。進行深度新聞的報道是機器人記者現階段無法做到的,而這無疑會加劇我國新聞同質化現象。如機器人寫作的NBA賽事新聞中大部分內容的構成都是比分,這是機器人寫作數據庫中的一種典型的體育新聞類模板,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普及,我國日后機器人進行報道的體育類新聞或多或少會在這一模板基礎之上生成,長此以往會導致新聞生產模板化。職業(yè)記者在速度和準確度方面雖不及機器人記者,但是在新聞的可讀性和層次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遠勝“機器人記者”,人工智能時代仍需要職業(yè)記者去完成那些有情感、有深度的具有豐富“個性”的新聞。
模板的限制是機器人寫作的一大硬傷,為了增加機器人新聞的可讀性和人情味,不久的以后越來越多的寫作模板會被設計出來。在今后的模板設計中應注重增加機器人寫作的語法積累,進行不同語言表達風格的學習,實現機器人寫作從生硬的邏輯推算得出結論到生動的語義模仿,以培養(yǎng)機器人的敘事能力,提高新聞產出質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未來的機器人記者也許會進化成為智慧主體,以打破去故事化隱患,使機器人記者有一定新聞感知能力,可以寫出有較多情感表達的故事化新聞。
“機器人記者”是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技術發(fā)展下的產物,未來機器人寫作的發(fā)展在算法升級方面會進行著重改善。由于機器人寫作的內容是從數據庫直接進行數據抓取整理而成的新聞,所以,“機器人記者”語言素材的組接均來源于數據庫平臺,這就要求大數據公司在接下來的發(fā)展中要完善數據資源庫以豐富機器人數據庫的語言來源;同時,還要加快數據平臺建設,進行算法升級,以實現機器人記者從信息發(fā)布到深度報道的轉變,改變機器人新聞語言刻板銜接的現狀,增強新聞內容建構,加強新聞生產流程的優(yōu)化建設,消除同質化危機。
雖然機器人寫作已經成為現實且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在新聞領域(尤其體現在災害類新聞報道中),但是,因其自身寫作所具有的各種局限目前仍無法取代職業(yè)記者的地位。對于當今時代的記者而言,在面對人工智能滲透到新聞領域時,應該利用其工具性而非一味地排斥。人與機器的互幫互助會實現一種新的業(yè)務模式,比起將機器人看作自己的職業(yè)威脅,不如將機器人看作自己的助手,使新聞生產分工更加明確,以實現新聞優(yōu)質化。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有助于節(jié)約時間和金錢,新聞機器人出色的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將職業(yè)記者從一些煩瑣的同質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新聞生產的速度和效率,幫助記者跟上不斷擴大的全球新聞媒體規(guī)模,這對于我國新聞業(yè)未來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長遠來看,“機器人記者”在媒體的應用將會推動整個傳媒行業(yè)的發(fā)展與革新。但同時,“機器人記者”無法取代職業(yè)記者的主體地位,“機器人記者”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機器人寫作的去故事化隱患可能會異化人們對新聞標準的理解,使新聞內容成為數字堆砌的無價值產品;在數據庫的限制下,寫作的死板化、套路化使機器寫作視角固定,難以寫出焦點新聞;生產的模板化,思維能力的缺乏導致新聞內容同質,缺乏深度。
未來寫作機器人將會注重多層次的數據庫平臺建設,進行語法積累和算法升級,實現機器人寫作內容從邏輯推算到語義模仿的轉變,在語言素材庫的完善下,“機器人記者”有望實現從簡單的信息發(fā)布到深度報道的轉變。而人機合作是機器人新聞未來的趨勢,人機合作的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聞工作新生態(tài),從單向運作到互幫互助,是實現機器人新聞生產和新聞從業(yè)人員共生共長的最好方法。
注釋:
① CNNIC發(fā)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18-08-20)/[2019-04-10] .
②[頭條] 數據新聞時代談“故事為王”,《衛(wèi)報》在談什么?[EB/OL] .(2015-04-10)/[2019-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