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芳
苦熬多年等待公司上市,手握期權一夜暴富,是眾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員工的夢想,現(xiàn)實的情況往往并不盡如人意。
2018年12月6日,蘑菇街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有員工爆料稱期權被嚴重稀釋,原來的1股變成了上市后的1/25。而這些期權,是員工用打了折的工資換來的,甚至有人花了小六位數的錢購買。
24日,蘑菇街創(chuàng)始人陳琪回應稱,全部股東都存在稀釋情況,包括投資人和創(chuàng)始人。陳琪還表態(tài)稱,自己只對客戶、股東利益、員工成長負責,沒義務對任何人財富自由的期望負責。
期權,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用以吸引人才、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簡而言之,公司向員工發(fā)放期權,允許其未來以某指定價格將行權,即將期權置換為公司股權。如果公司成功上市,員工將手中期權轉換為股權,在禁售期滿后將其售出,賺得收益。由于期權定價主要基于發(fā)放期權時該公司的估值,而大部分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經歷數輪融資上市后,估值通常要翻上幾番甚至更多,期權轉股權后賣出的差價,完全有可能讓普通打工仔一夜實現(xiàn)財務自由。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總市值高達2314億美元,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成為世界首富;馬云身家達到219億美元;28位合伙人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成為億萬富翁。除此之外還有萬余名千萬富翁誕生于阿里上市之日。
同樣的暴富美夢還發(fā)生在小米的員工身上。此前還有人計算過,小米前100號員工未來可能是億萬富翁,前1000號員工也許躋身千萬富翁行列。
資本市場不是每個故事都擁有這般美好的結局。
就在蘑菇街上市的當天,有人在匿名平臺上控訴期權稀釋之事。此人自稱是蘑菇街的老員工,在蘑菇街B輪融資前入職。根據該員工的說法,早期蘑菇街期權數量不少,然而公司上市之后確發(fā)現(xiàn)期權被大幅度稀釋,1股期權等于公司1/25股權。據上述爆料人稱,2016年蘑菇街發(fā)期權,大部分人拿到的是5000到20000股,換算為200~800股股票,以12月24日收盤18.1美元每股的價格計算,相當于3620美元到14480美元。有網友吐槽,這還不如互聯(lián)網巨頭們年終發(fā)的獎金多。
但從招股書來看,蘑菇街事件的核心并不在于ADR轉化為股票時的比例。根據蘑菇街的招股書,換算成ADR之前,公司總股本約為26億,按照14億美元的市值計算,每股0.56美元,如果股票價格過低,就會導致交易成本過高,所以必須要將一定數量的股票合為1股。問題的關鍵在于,蘑菇街的員工此前并不知道自己所持期權在公司總股本中所占比例,自然也就無法估算自己的期權價值幾何。陳琪在朋友圈的回應中以自身為例,他是淘寶第51號員工,如果阿里的市值和蘑菇街一樣,陳琪當年到手的期權大約30萬元人民幣。
陳琪的一番話顯然在暗示員工不要太在意此時期權價值多少,一起將公司做大做強,靠市值帶動股票增長,那么手里的期權自然能夠升值。
這也意味著可能出現(xiàn)的另一種結果:如果公司市值下降,股票下跌,這些期權會越來越不值錢,一旦股票價格低于期權行權價格,員工反而還要賠錢。
新浪上市時就曾面臨類似窘境。2000年5月,新浪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大部分員工期權的行權價定為7.33美元,然而隨后的互聯(lián)網泡沫崩盤使得新浪股價在約兩年的時間內徘徊在10美元每股之下,甚至有近一年的時間內股價只有一元多美元。
時任新浪網CFO的曹國偉認為:“現(xiàn)在大家對期權激勵的認識已經比較現(xiàn)實,期權本身不是靈丹妙藥,有時候還真得靠運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