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歡
音樂教育的本質(zhì)實際上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F(xiàn)如今,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注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教育的目的更是指向人的全面發(fā)展。縱觀我國傳統(tǒng)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師是絕對的領導者,課堂上教師不愿多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體驗音樂,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阻礙了學生自然地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矯正與管控,追求整齊劃一的氛圍,忽視學生的心靈感受;長期以知識技能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削弱了學生生命個體的感知美、欣賞美和表現(xiàn)美的能力。在教學中遇到學生短暫的沉默,教師總是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一旦看到學生的表現(xiàn)不夠“標準”,就會馬上嚴肅糾正。
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兒童是音樂活動的源頭,一切音樂活動均產(chǎn)生于兒童的內(nèi)在需要”。音樂學習的終極價值并非止于音樂,而是借由音樂來探尋和思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從而拓展至實體世界。“生態(tài)化”的音樂課堂應以促進師生生命發(fā)展為根本,以傳遞師生情感為重點,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人際關系是教育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強調(diào)音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其中,和諧是指彼此互尊互愛,擁有內(nèi)心愉悅、安全的氛圍,能充分釋放個性又能彼此愉快地合作。
在理解的過程中,視角的轉換和情感的互動會給學生一種安全的心理感受,這就使得不同的想法融為一體。
教學片段1 《跳繩》
跟隨音樂律動后,筆者用雙手拍擊歌曲中前兩小節(jié)的節(jié)奏,學生模仿幾遍之后拍出了四小節(jié)的節(jié)奏,這時有位學生突然莫名轉身,耷拉著腦袋。筆者悄然走過去,繞至身前對視一眼,學生眼里滿是沮喪,看著筆者詢問的眼神、邀請的用意,依舊不轉回身。筆者百思不得其解,該學生前面還挺積極的,莫非是發(fā)生什么不愉快,還是覺得難度太大了?于是筆者俯身輕問:“是覺得老師現(xiàn)在拍得太難,因為跟不上不開心嗎?”學生并未作聲,筆者迅速拍了兩小節(jié)節(jié)奏,問學生“你能拍嗎?”學生舉起垂下的雙手模仿,接著筆者放慢教學節(jié)奏,降低模仿難度,這位學生又像之前那么興致勃勃地跟上來了。
愉悅的氛圍不僅僅只依靠教學中的物質(zhì)條件來支撐,更需要音樂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來營造。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曾說過:“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睅熒g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師尊重和包容每個生命個體,呵護每一份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表達,這樣的過程即教育逐步趨于生態(tài)化的過程。
教學片段2 《云》
活動中,筆者沒有要求學生用規(guī)定動作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而是讓學生在音樂中自由地玩紗巾。學生有的拿起紗巾上下擺動,有的左右搖晃,有的則抓住紗巾一角畫圈,還有的拿起紗巾不停地拋起、接住。教師以不打攪、不制止、不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表現(xiàn),讓他們自由、興奮地表達從音樂中獲得的獨特體驗。
當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況時,教師不能因為教學流程被打斷而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些小插曲也許正是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每個孩子最終都要長大成人,通過音樂這一載體,他們可以與他人合作一起歌唱、表演,相互聆聽、協(xié)作。師生、生生之間彼此支持,不僅能讓自己表現(xiàn)得更好,也能讓對方達到最好的表演狀態(tài)。如果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可以更好地明白合作的力量。
教學片段3 《大家來勞動》
筆者發(fā)給每位學生一雙筷子,第一遍要求學生在強拍上對拍手中的兩根筷子,在弱拍上右手筷子敲擊右邊同學左手上的一根筷子,并提醒速度不要加快。第二遍按樂句來改變敲擊的方位,第一樂句弱拍位敲擊右邊同學的筷子,第二樂句弱拍位敲擊左邊同學的筷子,依此類推。一年級的學生從開始手忙腳亂地顧此失彼、彼此抱怨,到控制好兩手筷子高低、左右合適的位子,手眼耳并用,漸漸學會了相互配合,最后應和著歌聲的美妙音響,筷子發(fā)出了整齊劃一的節(jié)拍聲。
這種互相合作的意識不但能夠作用于音樂表演,也教會他們?nèi)绾闻c他人進行合作,這種收獲超越了音樂本身。
人的發(fā)展是一個主體與客體互動的生長過程,這個過程極富動態(tài)。學生只有擁有豐富的音樂經(jīng)驗才能得到最大的情感滿足和審美享受;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積累動態(tài)生成的應對經(jīng)驗,才能憑借經(jīng)驗展開有效教學,獲得教學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將音樂的音響轉化為可視的形式,如將音樂中的旋律、和聲、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等元素以視覺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感知音樂元素的經(jīng)驗。
教學片段4 《土豆》
上課伊始,首先筆者邊念兒歌《土豆》,邊配上拳頭、豎手掌、平手掌三個手勢,來分別表示土豆、土豆絲、土豆片。再念,遇到這三個詞,依次收聲以表示“吃掉”其一,借用動作的停頓、聲音突然的消失來感知休止符。接著在充分體驗歌曲的節(jié)拍與音樂情緒之后,讓學生靜靜地聆聽全曲,捕捉音樂中突然休止的瞬間,正是有了之前可視的停頓經(jīng)驗,才有順利感知音樂休止的體驗。
當學生對某一個音樂元素有較深刻的體驗時,即可在此經(jīng)驗的基礎上展開對新元素的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音樂敏銳的感知力。
美國音樂教育家阿爾特巴赫認為,聽音樂的理想形式應當是從純情緒的體驗,經(jīng)過理解和懂得走向領悟。也就是說,音樂教學的成果是建立在生理反應上的文化反應,是在有效教學中學有所得。
教學片段5 《小螞蟻搬米粒》
初聽元旦表演歌曲時,筆者并沒有過多講述歌曲的內(nèi)容,幾遍律動后,筆者靜悄悄地離座踏步走向律動中的學生,豎起的“螞蟻觸角”(雙手)與一只“小螞蟻”的“觸角”合著音樂反復碰觸,一個樂句后接著用眼睛示意該學生跟在筆者身后,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去邀請更多的“小螞蟻”加入隊伍中。整個游戲過程中沒有一句言語,沒有一次停頓,學生全情投入,配合默契,這歸功于他們的跟隨意識與情緒認知經(jīng)驗的運用。音樂游戲中,學生目睹著“小螞蟻”隊伍的不斷壯大,由此對歌曲中一只螞蟻叫來了一群螞蟻搬米粒有了深刻的理解。
音樂教育并不局限于音樂本身,它還影響著學生的個性與素質(zhì)的形成,在音樂活動中積極的跟隨意識和情緒認知經(jīng)驗,有利于發(fā)展其未來進入社會的核心能力。
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地積累組織游戲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適時運用經(jīng)驗。如根據(jù)經(jīng)驗估計幾遍律動后學生才能站好隊形,以便對這個班級做縱向的比較;憑借經(jīng)驗決定學生哪段聲勢活動后進入下一項活動;又或者是發(fā)現(xiàn)教學預設的不足,調(diào)動經(jīng)驗發(fā)揮教學藝術。
教學片段6 《小青蛙找家》
在體驗歌曲節(jié)拍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設計了以手、腳并用的方式表現(xiàn)節(jié)拍。當手、腳的動作依次出現(xiàn)時,學生表現(xiàn)得很從容;當手腳動作穿插出現(xiàn)時,教室里便響起噼里啪啦的聲音,顯然聲勢動作過難導致了預設的失敗。這時,筆者當即改為讓學生嘗試在強拍上雙手掌豎對著空氣拍一次,在弱拍上雙手拍腿。學生似乎對第一個動作很愕然,筆者笑而不語,在學生整體感知音樂后,筆者合著音樂按座位順序與學生對拍四拍,當筆者的手掌與學生對拍時,學生們都會意了。同時,筆者憑借經(jīng)驗馬上請出兩位反應較快的學生作為兩個隊伍的“排頭”,由他們依次與其他同學對拍。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收獲的不僅是音樂本身,更學會了用音樂與人交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與狀態(tài),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生態(tài)化音樂課堂的核心是實現(xiàn)學生對自主情感的體驗,是自我與音樂世界渾然一體、物我兩忘的境界,而不是將教師的情感體驗簡單地轉述給學生,甚至替代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活動中,當學生有自己唱、聽、動、創(chuàng)、合作等自然、真實的自主情感體驗時,才能豐富和增強感性的音樂經(jīng)驗。
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與音樂天然的連接,保護學生的音樂感覺,首先要做的便是提供自主體驗的空間與氛圍,讓他們的情緒自然地流淌。
教學片段7 《云》
上課伊始,首先學生隨著熟悉的《小雨沙沙》搖頭晃腦、穩(wěn)穩(wěn)地踏步前行。接著響起歌曲《云》,教師提示:音樂變了,你們可以怎么走?有的學生頓了頓,放慢腳步試著合上音樂的拍子,有的學生身體自然地擺動起來,有的則弓著背小心地邁開步子……沒有哪個學生會繼續(xù)昂首挺胸地走著。正是在寬容、自由的氛圍中,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隨音樂表達自己。
沒有過多的限制,沒有唯一的標準,學生才能自主感受。當他們用身體完全把音樂的感覺自由地表現(xiàn)出來時,生命的舞蹈就呈現(xiàn)出來了。
音樂的教學過程不是單一地教授知識與技能,其過程應該是充滿音樂性、審美性的。
教學片段8 “初學豎笛”
學生初學豎笛,在了解豎笛是通過吹氣發(fā)聲后,教師不做任何指導請學生自由吹奏,體會吹氣發(fā)聲。此刻,教室里尖銳的笛聲四起,稍后學生紛紛表示這笛聲不悅耳、不舒服。筆者即刻以“怎么樣算是輕輕地吹呢?”這一問題答復他們,啟發(fā)他們用白紙作道具自由吹氣,通過視覺“看到”氣息的大與小。接著,再問:“還有什么方式可以感受到我們吹氣的大小呢?”有學生提出對手心哈氣,感受暖暖的氣息,還有天真的學生會用對同桌臉龐吹氣的方式感受氣息的大小。經(jīng)過自由體驗后,再拿起豎笛吹奏,笛聲明顯輕柔了。
此時,如果過多地考慮動作、姿勢的標準,學生便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音響、感知音樂的過程中去了。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向行為,在積極的雙向互動中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音樂學科特色的方式組織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與需求,真正達到以教促學的目的。
音樂開始之際,即語言結束之時。課堂上,教師應減少口頭語言,依據(jù)音樂的情感特質(zhì),將音樂的基本元素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與學生們進行情感溝通,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fā)其好奇心。很多時候,上課伊始會聽到教師提問:“你們從音樂中聽(感受)到了什么?”“音樂表現(xiàn)了什么?”“旋律(節(jié)奏)是怎樣變化的?”“樂曲的速度(力度)有怎樣的變化?”如果教師一味地用語言解釋音樂,長此以往,學生會覺得音樂學習的方法、過程與其他科目并無二致,就會逐漸失去對音樂的熱愛。在活動中,如果學生無法迅速反應時,教師無須用語言說教,只需要不斷重復,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聽覺進行學習。
教學片段9 《大家來勞動》
在律動中,筆者用肢體和表情幫助學生調(diào)整走步的頻率和步子的大小,以手指放在嘴上示意不要出聲,用眼神示意學生跟著加入,同時用手勢和表情示意學生小聲地跟著念歌詞。表演一遍后,即可用手勢結束,左手給兩小節(jié)的暗示后,夸張地張大嘴巴無聲演唱,以吸引學生注意教師的口型,并示意其模仿。
在這“純粹”的音樂環(huán)境中,傾聽讓音樂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生心靈,學生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坐著有意無意地聆聽,而是形成了關注教師的神情舉止、教學指令的行為習慣,激發(fā)了他們自身對音樂情感的觀察力、敏感度。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手有時比嘴還會說話。在有聲的音樂中施展手語進行無聲的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情感。比如,當學生一味地喊唱時,筆者就用手捂住耳朵,做恐怖狀;當歌聲優(yōu)美時,筆者就直挺挺地伸出大拇指。此外,起唱、終止、隊形活動等音樂指令均可以用手語提示,以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直接將音樂展示給學生。
教學片段10 《國旗國旗真美麗》
有學生在音樂游戲中恣意玩耍,毫不關注音樂。筆者見狀,輕輕走到他身旁,不言不語兩手做暫停的動作,示意“違規(guī)者”回到座位。此時,被“叫?!钡膶W生一般會因為孤身一人、不動不唱而感到難受,接下來他往往會做個文明的小觀眾。而時時關注他的筆者會適時伸出邀請之手,請其再次加入音樂活動中。這樣的行為引導在無言中進行,師生配合默契,降低了斥責的傷害,避免了無效的組織,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
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還是活動要求,運用暗示的方法將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個別“掉隊者”在活動中無聲地改變行為,這既照顧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又避免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來說教。
音樂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師對其學習狀態(tài)、效果的及時反饋和評價。生態(tài)化課堂呼喚“以人為本”的多元化評價,秉承發(fā)展性評價模式,讓學生保持自我成長與享受。
在現(xiàn)實課堂中,評價的低效甚至是無效依然存在,“你真棒”“你真不錯”等空泛的“滿堂贊”比比皆是。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點,結合實際情況給予積極的鼓勵或者善意的糾正,提升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
教學片段11
“你的腿抬得很高,合著音樂走起路來真神氣!”
“聽到小朋友的歌聲很美妙,你能馬上伸出大拇指,真是一個有修養(yǎng)的音樂小精靈!”
“剛才他的小手沒跟上音樂,可是他能馬上用眼睛觀察對面的同學,調(diào)整好自己的動作,真的很會學習!”
夸贊時描述出具體行為,不僅讓被夸的學生鞏固了這一行為,更是使其他學生清楚該怎樣效仿。
生態(tài)化的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一定要多維度、主體化的呈現(xiàn),重在激勵。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生音樂技能的掌握情況,如節(jié)奏、音準是否準確,旋律是否流暢等,從而忽略學生表現(xiàn)音樂時內(nèi)在的情感流露?;蛟S學生的演奏略顯笨拙,演唱稍顯羞澀,然而那深藏心底的對音樂的喜愛與被肯定的渴望會流于雙眸。筆者相信,教師建設性的反饋一定會是學生們保持自我成長的源動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多種智能,且每個人的各種智能發(fā)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因此評價標準應由“一元”轉向“多元”,應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為主,有效地提升其學習音樂的信心,成為滲透于人心靈的情感教育。
教學片段12 “拓展空間”
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總是喜歡自由活動,筆者稍做提醒就會十分沮喪,彎腰趴倒不肯起身。但是在拓展空間的音樂游戲中,筆者意外發(fā)現(xiàn)該同學的空間感最好,在既定音樂響起時,他總是會往教室的大空間行進,而且非常樂意用音樂的方式“結交新伙伴”。游戲結束,筆者立刻肯定了他的空間感與熱情,自此那個時不時鬧小情緒的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表現(xiàn)得越來越專注與積極。
多元化的評價不僅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增強其自我評價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自我反饋、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從教學大綱走進新課標,從過去以培養(yǎng)音樂知識、技能為主的教學內(nèi)容,轉變?yōu)樽非笠砸魳窞楦?、以學生為本,把握學科本質(zhì),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煥發(fā)出生命活力的音樂課堂。教育是漫長的藝術,需要教師日復一日地善待與用心,對生命發(fā)展關注的課堂超越了對知識、能力關注的課堂,但超越不是拋棄,而是發(fā)展。希望生態(tài)化音樂課堂的研究,能使師生的生命在靈動的音樂教學中共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