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婭莉,周蓉,王建六
摘要:目的:全子宮切除術應用于婦產(chǎn)科臨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是婦科手術中最常見的術式之一,全子宮切除術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或損傷了某些神經(jīng)和韌帶,因此可能導致盆底功能障礙及性生活滿意度下降等,從而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隨著生物—心理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全子宮切除術后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愈發(fā)受重視。本研究了解子宮全切除術后遠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狀況。方法:于 2011年 3月對2004年1至12月于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因婦科良性疾病行子宮全切除術的 92例患者進行隨訪調查,完成門診婦科檢查、盆底功能障礙問卷簡表 20(PFDI-20)、盆底功能影響問卷簡表 7(PFIQ-7)及中國女性生活質量問卷。結果:92例患者子宮全切除術后6年,發(fā)生盆腔器官脫垂7例(7/92,7.6%),尿失禁62例(62/92,67.4%);PFDI-20評分中位數(shù)4.67分;PFIQ-7評分中位數(shù) 0分;盆底功能障礙 癥狀集中在下尿路癥狀(咳嗽漏尿58例、點滴漏尿32例、尿頻31例、尿急24例)及腸道癥狀(便秘26例、便急24例、無法排盡大便21例);68例患者性生活質量問卷總分平均(127±20)分,性生活質量問卷總分、性滿意度、性交流與調適、性反應以及性體像與患者經(jīng)濟收入呈正相關(r=0.432,P=0.007;r=0.356,P=0.028;r=0.475,P=0.003;r=0.421,P=0.009;r=0.324,P=0.047)。結論:子宮全切除術可能對患者遠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質量存在影響,性生活質量與患者經(jīng)濟收入水平呈正相關。
來源出版物: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 2012, 47(7): 496-499
入選年份:2017
易清華,凌晟榮,陳克明,等
摘要:目的:探討子宮良性疾病行子宮全切除術或次全切除術同時切除雙側輸卵管對盆腔包裹性積液、卵巢功能及圍絕經(jīng)期癥狀的影響。方法:選擇 2000年 1月—2006年12月,因子宮良性疾病行子宮全切除術或次全切除術者共1193例,隨訪至術后48個月,失訪334例,完成隨訪 859例。其中同時行雙側輸卵管切除術共 348例(觀察組),保留雙側輸卵管共511例(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后盆腔包裹性積液的發(fā)生率、血清性激素水平變化、圍絕經(jīng)期癥狀的發(fā)生情況。結果:(1)盆腔包裹性積液發(fā)生率:觀察組盆腔包裹性積液的發(fā)生率為 1.7%(6/348),對照組為 4.3%(22/51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6)。(2)血清性激素水平:術后6~48個月,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水平呈升高趨勢,雌二醇水平則呈下降趨勢。術后3個月時,觀察組LH水平為(13.9±2.2)U/L,對照組為(12.6±2.5)U/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2);術后 6個月時,觀察組 FSH水平為(17.6±2.2)U/L,對照組為(16.2±2.8)U/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5);術后12個月時,觀察組 FSH水平為(26.7±5.0)U/L,對照組為(24.3±3.1) U/L,兩組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1),術后12個月時,觀察組LH水平為(24.1±3.0)U/L,對照組為(22.5±1.8)U/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術后24個月時,觀察組雌二醇水平為(97±22)pmolfL,對照組為(109±17)p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8);術后48個月時,觀察組FSH 水平為(34.9±6.7)U/L,對照組為(38.0±4.8)U/L,兩組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3)。其余各時間點兩組間各數(shù)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圍絕經(jīng)期癥狀:術后1、12、48個月時,圍絕經(jīng)期癥狀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6個月時,觀察組圍絕經(jīng)期癥狀的發(fā)生率(21.8%,76/348)明顯高于對照組(15.9%,81/511,P=0.026),而術后24個月時,對照組圍絕經(jīng)期癥狀的發(fā)生率(54.4%,278/511)高于觀察組(47.1%,164/348,P=0.036)。結論:子宮良性疾病行子宮切除術同時切除雙側輸卵管降低了盆腔包裹性積液的發(fā)生率,對卵巢功能及更年期癥狀的影響與不切除輸卵管手術相似。
來源出版物: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 2012, 47(2): 110-114
入選年份:2017
陶址,段華
摘要:目的:檢測粘連相關細胞岡子轉化生長因子 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 BB(PDGF-BB)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在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創(chuàng)面滲出液中濃度及其變化特點,探討其在粘連再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選擇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在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婦科微創(chuàng)中心行宮腔鏡粘連分離術治療的中-重度宮腔粘連患者 18例(觀察組)與行宮腔鏡中隔切除術治療的 20例中隔子宮患者(對照組)為觀察對象,分別收集術后3、6、9、12、24、48、72 h的宮腔滲出液,通過ELISA法檢測宮腔滲出液中TGF-β1、PDGF-BB、bFGF 3種細胞因子在不同時間點的濃度。結果:術后3、6、9、12 h宮腔創(chuàng)面滲出液中細胞因子的濃度依次為:觀察組:TGF-β1(3.6±0.9)(10.4±1.1)(7.6±1.2)(7.2±1.3) ng/mL,PDGF-BB(2.6-±0.6)(3.5±0.5)(5.4±1.0)(5.7±0.8) ng/mL,hFGF(16.9±1.3)(95.8±17.8)(330.9±70.5)(1303.34-117.4)ng/mL;對照組:TGF-β1(3.0±0.6)(7.5±0.6)(5.4±0.6)(4.6±0.8)ng/mL,PDGF-BB(2.5±0.4)(2.6±0.5)(4.7±0.6)(4.4±0.4)ng/mL,bFGF(19.1±2.4)(82.9±21.8)(249.0±54.2)(775.6±178.8)ng/mL。TGF-β1、PDGF-BB和 bFGF濃度分別在術后3、6、6 h后迅速 上升,并維持在較高水平,持續(xù)至術后 12、48、72 h,觀察組官腔創(chuàng)面滲出液巾TGF-β1、PDGF-BB和 bFGF濃度在高峰期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同時問點下,TGF-β1、PDGF-BB和bFGF細胞因子濃度在宮腔粘連分離術后創(chuàng)面滲出液中濃度明顯增高,以上3種細胞因子可能是術后粘連再形成的原兇。
來源出版物: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 2012, 47(10): 734-737
入選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