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群結直腸癌生存率分析
龔楊明,吳春曉,張敏璐,等
摘要:背景與目的:我國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為主要惡性腫瘤之一。生存率作為反映疾病預后及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于結直腸癌的防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根據(jù)上海市腫瘤登記處收集的結直腸癌登記和生存隨訪報告資料,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觀察生存率(observed survival,OS)和相對生存率(relative survival,RS)及其相關人口學和疾病狀況特征資料進行分析,以反映中國大城市地區(qū)人群結直腸癌的生存現(xiàn)況。方法:本研究病例資料來源于上海市腫瘤登記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所有的病例通過核對死亡信息和社區(qū)主動隨訪獲得生存結局資料,根據(jù)上海市腫瘤登記處收集的2002—2006年結直腸癌登記和生存隨訪報告資料,采用壽命表法和Ederer II 法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觀察生存率(OS)和相對生存率(RS)及其相關人口學和疾病狀況特征資料進行分析,以反映上海地區(qū)人群結直腸癌的生存現(xiàn)況。結果:納入分析的上海市2002—2006年診斷的結腸癌和直腸癌病例分別為16682 例和11906例,結直腸癌患者5年OS 為50.01%,5年RS 為70.86%,結腸癌和直腸癌5年OS 分別為48.84%和51.65%,RS分別為70.50%和71.31%。各種不同診斷時期別間的生存率差異顯著,Ⅰ 期患者的生存率明顯高于 Ⅲ期和 Ⅳ期。不同性別、年齡、腫瘤組織學類型和居住區(qū)域的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情況也存在差異,女性生存率較男性高,45~54 歲年齡段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他年齡組,上皮型腫瘤的結腸癌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他組織學類型的結腸癌患者,非上皮型腫瘤的直腸癌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他組織學類型的直腸癌患者。過去30年來,上海地區(qū)結直腸癌的5年OS 和RS 都有明顯改善。結論:本研究詳細報道了基于人群的大規(guī)模病例長期生存的詳細資料,數(shù)據(jù)可靠,隨訪時間長,失訪率低,并深入分析了生存率與人口學和疾病特征的分布和差異,對深入了解我國人群大腸癌的生存狀況具有重要價值。分析顯示上海市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水平較高,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隨著結直腸癌篩查的逐漸開展,本研究可以為篩查效果的評估提供基線資料。造成不同特征人群結直腸癌生存差異的原因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也為進一步改善早期篩查和臨床診治提供了未來發(fā)展方向。
來源出版物:中國癌癥雜志, 2015, 25(7): 497-504
入選年份:2017
宮頸癌術后適形調強放療與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化療的對比研究
夏怡,李云海,趙森,等
摘要:背景與目的:宮頸癌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范圍內其發(fā)病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宮頸癌術后淋巴結陽性、宮旁陽性、切緣陽性、腫瘤直徑較大及侵犯深肌層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對于根治術后中危和高?;颊?,術后常規(guī)給予輔助放療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宮頸癌術后常規(guī)放射治療方式采用四野盒式和三維適形放療,但是正常組織受照射劑量較高,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骨髓的急慢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適形調強放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技術,不僅能提高靶區(qū)的照射劑量及適形度,而且減少了周圍正常組織受照劑量。盆腔放療中采用IMRT 可以予以包括盆腔淋巴結、陰道、陰道旁組織的臨床靶體積(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處方劑量,同時降低了盆腔內小腸、直腸、膀胱的總劑量和單次劑量。本文旨在評估宮頸癌術后采用化療聯(lián)合IMRT 對比三維適行放療(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及急性不良反應。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7月—2010年11月治療的61 例早期宮頸癌術后高危和中?;颊咝行g后輔助放療聯(lián)合化療,采用每周順鉑25 mg/m2同期化療,26 例行3D-CRT,35 例行IMRT,放療劑量為45~50.4 Gy,中位年齡45歲,IB 期29 例,IIA 期32 例。三維適形放療經(jīng)過CT掃描后前后、后前、左右側野給予劑量。當采用調強放療,CTV 在每個患者的每層CT 上勾畫靶區(qū)。CTV 包括所有腫瘤潛在存在的病灶,包括陰道上段、手術區(qū)域、盆腔淋巴引流區(qū)域(包括髂總、髂內、髂外、骶前)。根據(jù)放療前的增強CT 作為診斷盆腔淋巴結的參考。在CTV 基礎上四周外放8~10 mm 為計劃靶區(qū)(PTV)。IMRT 采用5 野治療,5 野包括0 度、72 度、144 度、216 度和270 度。兩組患者的病理類型和FIGO 分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果:隨訪時間為12~55 個月,全組患者1、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100%和95.1%。第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93.4%和84.2%。IMRT組與3D-CRT 組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別為94%和92% (P=0.11)。與三維適形放療相比,采用調強放療的1年局控率兩者相當。在膀胱、小腸、直腸、股骨頭等正常組織受照平均劑量方面,IMRT 組較3D-CRT 組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急性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方面,IMRT 組與3D-CRT 組發(fā)生率分別為42.9%和80.9%(P=0.005)。泌尿系統(tǒng)不良反應方面,IMRT組與3D-CRT 組發(fā)生率分別為28.6%和57.7%(P=0.034)。在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方面,IMRT 組較3D-CRT組有明顯的優(yōu)勢(P=0.006),3 級血液性不良反應分別為8.5%和19.2%。結論:IMRT 組與3D-CRT 組相比,在早期宮頸癌術后輔助放化療中局部控制率相似,但明顯減少了正常組織受照射劑量,降低了急性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但是還需要長期的隨訪和更多病例來證實調強放療在婦科腫瘤中的獲益。我們將進一步評估采用調強放療技術在臨床中結果和減少正常組織受照射劑量的價值。
來源出版物:中國癌癥雜志, 2012, 22(2): 143-148
入選年份:2017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難治性乳腺癌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梁旭,李惠平,邸立軍,等
摘要:背景與目的: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通過將紫杉醇與人血白蛋白相結合新型制劑方式提高了紫杉醇的療效,目前主要應用于疾病進展迅速或聯(lián)合化療后復發(fā)的晚期乳腺癌。本研究對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治療晚期難治性乳腺癌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探討。本研究對58 例既往疾病進展迅速、治療困難的晚期乳腺癌使用以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為基礎的化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對此類患者治療中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接受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藥或聯(lián)合方案化療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疾病進展迅速和多線治療后患者,每2 個周期評價療效,每周期評價不良反應,隨訪患者生存情況。結果:共58 例難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組,均可評價療效,67.2%(39/58)為三線以上化療患者,32.8%(19/58)接受一二線解救化療的均為輔助化療后1年內復發(fā)、疾病進展迅速的患者,58 例中84.5%的患者伴有內臟轉移,93.1%的患者既往使用過紫杉類藥物。化療的客觀有效率為 13.8%(8/58),臨床控制率為60.3%(35/58),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為4.0 個月,總生存時間為10.1 個月。其中23例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客觀有效率為13.0%,臨床控制率56.5%,中位無疾病進展時間為4.1 個月,總生存時間為6.6 個月。3~4 度不良反應主要為血液學毒性,中性粒細胞減低的發(fā)生率34.5%(20/58),粒細胞缺乏性發(fā)熱發(fā)生率5.2%(3/58),貧血12.1%(7/58),血小板減低6.9%(4/58)。結論: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單藥及聯(lián)合方案是進展迅速或多線治療失敗的難治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種治療選擇,對既往接受過紫杉類藥物治療和晚期三陰性乳腺癌也顯示出一定療效,且毒副作用可耐受。
來源出版物:中國癌癥雜志, 2014, 24(11): 836-845
入選年份:2017
2013年中國宮頸癌發(fā)病與死亡分析
宋冰冰,丁超,陳王洋,等
摘要:目的:宮頸癌死亡率與發(fā)病率的預測分析對于建立相對應的預防措施和健康政策意義重大。盡管我國已經(jīng)開展了宮頸癌的篩查和HPV 疫苗的預防,但宮頸癌仍然是我國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過去的30年里,年輕女性患宮頸癌的比例增加了10%~40%。為了解中國宮頸癌的流行病學趨勢,現(xiàn)將我國2013年宮頸癌的發(fā)病與死亡情況做分析。方法:根據(jù)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制定的評價標準和審核方法對全國347 個腫瘤登記處上報的2013年腫瘤登記數(shù)據(jù)進行評估,通過病理診斷比例(MV%)、只有死亡證明書比例(DCO%)、死亡/發(fā)病比(M/I)等主要指標,評價資料的可比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時效性。最終共255 個登記處(其中地級以上城市88 個,縣和縣級市167 個)的數(shù)據(jù)符合標準,入選匯總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提取宮頸癌發(fā)病和死亡個案信息,結合2013年全國人口,估算全國宮頸癌的發(fā)病和死亡;人口標準化率根據(jù)全國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結構和Segi's 世界人口結構為標準。結果:2013年估計全國宮頸癌新發(fā)病例10.07 萬,死亡病例2.64 萬。宮頸癌發(fā)病率為15.17/10 萬,中標率為11.30/10 萬,世標率為10.30/10 萬。城市地區(qū)宮頸癌發(fā)病率為15.62/10萬,中標率為11.12/10 萬;農村地區(qū)宮頸癌發(fā)病率為14.65/10 萬,中標率為11.47/10 萬。年齡別發(fā)病率城市地區(qū)宮頸癌與農村地區(qū)相比較,在50~歲組之前,城市地區(qū)宮頸癌年齡別發(fā)病率比農村地區(qū)高,在50~歲組之后,農村地區(qū)宮頸癌年齡別發(fā)病率比城市地區(qū)高。城市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宮頸癌年齡別發(fā)病率分別在45~歲組和50~組達到高峰,分別為34.24/10 萬和32.05/10 萬。宮頸癌死亡率為3.98/10 萬,中標率為2.76/10 萬,世標率為2.62/10 萬。城市地區(qū)宮頸癌死亡率為3.85/10 萬,中標率2.56/10 萬;而農村地區(qū)宮頸癌死亡率為4.14/10萬,中標率2.99/10 萬。宮頸癌年齡別死亡率在0~29歲之前處于較低水平,30 歲以后迅速上升,死亡率隨年齡的升高逐漸升高,在85+歲組達到高峰,為15.96/10萬。城市和農村年齡別死亡率在50~歲組之前組差別不大,55~至75~歲組年齡別死亡率農村大于城市,80 歲之后年齡別死亡率城市大于農村。按區(qū)域劃分,相對于農村地區(qū)而言,城市地區(qū)宮頸癌發(fā)病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結論:中國正在積極開展國家為主導的宮頸癌篩查,并且新輔助化療、同步放化療、放射治療和手術治療等不同組合形成的綜合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梢愿鶕?jù)城市和農村地區(qū)進行因地制宜的宮頸癌防治策略,城市地區(qū)宮頸癌發(fā)病率較高,通過宣傳教育使城市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一級預防。農村地區(qū)宮頸癌死亡率較高,通過繼續(xù)加大宮頸癌篩查力度,在篩查的基礎上進行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和早治療來達到二級和三級預防的目的。
來源出版物: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7, 29(6): 471-476
入選年份:2017
2013年城市化水平下中國惡性腫瘤發(fā)病 和死亡分析
陳萬青,鄭榮壽,張思維,等
摘要:目的:根據(jù)2016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全國各登記處惡性腫瘤登記資料,統(tǒng)計了2013年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數(shù)據(jù)并分析不同城市化水平區(qū)域內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和死亡情況、發(fā)病趨勢、防控重點等。方法:按照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制定的審核方法和評價標準,對全國上報2013年腫瘤登記數(shù)據(jù)的347個登記處數(shù)據(jù)進行評估,選出符合標準的255 個登記處。根據(jù)非農業(yè)人口比例,將入選的登記處分為3 個層次(30%和70%作為分割點):高水平城市化地區(qū)、中等城市化地區(qū)和低城市化地區(qū)。在不同地區(qū)按性別和年齡別分層,結合2013年全國人口數(shù)據(jù),估計全國不同城市化水平區(qū)域內惡性腫瘤發(fā)病、死亡情況。標準人口以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人口和Segi's 標準人口結構為標準。結果:納入分析的255 個登記處共覆蓋登記人口226494490 人,(其中男性114860339 人,女性111634151人),涵蓋31 個省市自治區(qū),包括43 個高城市化城鎮(zhèn),83 個中等城市化城鎮(zhèn)和129 個低城市化城鎮(zhèn)。據(jù)估計,2013年納入分析的255 個登記處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644,500 例,惡性腫瘤粗發(fā)病率為284.55/10 萬(其中男性314.06/10 萬,女性254.19/10 萬)。中國人口標化發(fā)病率為 190.10/10 萬,世界人口標化發(fā)病率為186.24/10 萬,累積發(fā)病率(0~74 歲)為21.60%。城市化水平越高,惡性腫瘤粗發(fā)病率越高。但人口標化發(fā)病率差異明顯,發(fā)病率呈“U”型:兩頭高,中間低,中等城市人口標化發(fā)病率最低。惡性腫瘤死亡病例399,300 例,其中惡性腫瘤粗死亡率為176.28/10 萬(男性219.03/10 萬,女性132.30/10 萬),中國人口標化死亡率為110.91/10 萬,世界人口標化死亡率為109.92/10萬,累積死亡率(0~74 歲)為12.43%。同樣,城市化水平越高,惡性腫瘤粗死亡率越高。但人口標化死亡率與城市化水平呈負相關,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標化死亡率越低。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第1 位是肺癌,每年新發(fā)病例高達130700 例,其次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肺癌也是惡性腫瘤的首要死因,每年死亡病例高達106300 例,其次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男性)和肝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女性)。惡性腫瘤年齡別發(fā)病率在40 歲以下處于較低水平,40 歲之后開始快速上升,在80~84 歲年齡組時達到高峰。城市化水平不同的三個區(qū)域年齡別發(fā)病率變化趨勢相似,在20~50 歲,3 個區(qū)域內女性的年齡別發(fā)病率均比男性高,在50 歲之后會有所降低。惡性腫瘤年齡別死亡率在45 歲以前處于較低水平,45 歲之后開始快速升高,在85 歲年齡組達到高峰。城市化水平中等及較低的區(qū)域,其惡性腫瘤年齡別死亡率與總人口趨勢的類似,但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區(qū)域在80 歲年齡組達到高峰。結論:與2012年相比,2013年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數(shù)據(jù)顯示,城市化水平高的區(qū)域,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也高;城市化水平低的區(qū)域,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高發(fā)病率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qū)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較高,城市化水平高的區(qū)域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是城市化水平低的區(qū)域的兩倍;高死亡率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qū)的肺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的死亡率高。中國正面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上消化道腫瘤發(fā)病率高的壓力,以及發(fā)達國家常見的肺癌和結直腸癌發(fā)病率飆升的壓力。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平衡醫(yī)療資源,不斷縮小不同地區(qū)間的惡性腫瘤診療差距。相關部門要加強惡性腫瘤的重點預防,提高早期診斷以及開展診療項目控制癌癥蔓延,逆轉中國癌癥的流行趨勢。
來源出版物: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7, 29(1): 1-10
入選年份:2017
高危型HPV 亞型及亞型組合檢測宮頸癌及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比較研究
萬曉春,楊慧娟,周曉燕,等
摘要:背景與目的: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對于浸潤性宮頸癌(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ICC)及其癌前病變的致病性存在亞型及地區(qū)差異。本研究通過分析本地區(qū)30歲及以上女性宮頸病變患者中HPV 亞型分布特點,進一步識別罹患宮頸上皮內瘤變2 級及以上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worse,CIN2+)風險更高的亞型,并比較這些高風險亞型及亞型組合的檢測用于識別CIN2+病變的有效性。方法:收集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就診患者具有組織學隨訪結果的宮頸標本,行PCR-反向點雜交法(PCR-reverse dot blot,PCR-RDB)HPV 基因分型檢測,可檢測23 種HPV 亞型,即高危型的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和53、73、83、MM4、6、11、42、43、44 等其他亞型。利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計算HPV 亞型感染與CIN2+病變的風險關系;通過構建ROC 曲線,評價不同亞型及亞型組合檢測診斷CIN2+病變的能力。結果: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共計413 例,包括38 例CIN1,184 例CIN2/3,126 例ICC(含114例鱗癌、8 例腺癌和4 例腺鱗癌)和65 例陰性對照。使用PCR-RDB 檢出HPV 亞型共計20 種,HPV 總陽性率為85.23%(352/413),<CIN2(即陰性和CIN1)組和CIN2+組陽性率分別為51.46%(53/103)和96.45%(299/310)。HPV16 在<CIN2、CIN2/3 和ICC 組中均最常見,分別占71.70%、74.16%和85.1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顯示,對于CIN2+病變,OR 值>1 的亞型為HPV16、18、31、33、52、58 和59,但僅HPV16、58 及33OR 值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1,P=0.002,P=0.015)。提示該3 種亞型在本研究中為罹患CIN2+病變的高風險亞型。在ICC 中HPV18 為HPV16 之外的最為重要的亞型。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利用 ROC 曲線評價3 種高風險亞型和 HPV18,以及HPV16/18/33/58 亞型組合診斷CIN2+的準確性,并與已有商品化試劑的HPV16/18 和16/18/45 亞型組合比較。其中ROC 曲線下面積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最高者為HPV16/18/33/58 組合,診斷CIN2+病變的ROC 曲線下面積顯著高于HPV16/18 亞型組合(P=0.0066)。結論:HPV16/18/33/58 亞型組合用于輔助本地區(qū)CIN2+病變的檢測可能更為有效。
來源出版物:中國癌癥雜志, 2014, 24(5): 342-348
入選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