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峰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是我國媒體行業(yè)全面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其中,新媒體的誕生和繁榮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助推劑,而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的技能和素質提升則是實現這項轉變的充分必要條件。微博以及各類主流媒體微博賬號的公開運營,各類新聞信息通過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進一步印證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也讓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產生了一定的危機感。融媒體時代需要傳統(tǒng)媒體積極推進媒體矩陣的建設,而傳統(tǒng)媒體矩陣建設有賴于編輯記者技能和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
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曾經伴隨著人們走過很長的歷史,如今,其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時代的變化和產生的新需要難以得到滿足,也必然需要變革和轉型。傳統(tǒng)媒體在當今時代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傳統(tǒng)媒體相對于新媒體的報道,存在時效性差的問題。以報紙為例,其分為早報、晚報等不同類型,但是對于新聞的報道通常是出現在第二天的報紙上。這是因為報紙新聞報道的采編程序相對比較復雜,不僅需要編輯記者進行調查,然后撰寫新聞稿件,逐字逐句檢查錯別字和病句,還需要總編輯審核新聞稿件,最終與其他新聞稿件做好排版,然后送到印刷廠印刷。這較為復雜的新聞稿件編輯發(fā)布過程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導致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時效性差。在融媒體時代,人們可能已經在報紙發(fā)行的前一天通過網絡了解了新聞的梗概,人們不愿意再花錢去閱讀“昨天的”“已經知道結果”的新聞。
傳統(tǒng)媒體受眾固化是融媒體時代的不爭事實,當前,看報紙的人群年齡大多在60~70歲,看電視的人群年齡在45歲以上。但是,當今時代是年輕人的時代,30歲左右的年輕人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和主力軍,也是消費的主流群體。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固化,主要還是源于無法吸引年輕人的關注。無論是新聞報道內容和形式的受眾定位還是新聞編排計劃等,都沒有立足于年輕人群的現實媒體需要,難以在快節(jié)奏的信息傳播過程中讓年輕人駐足,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傳統(tǒng)媒體的沒落。
傳統(tǒng)媒體新聞報道的版面限制等,也是影響其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在報紙新聞報道中,由于一份報紙需要報道國際新聞、國內新聞、省新聞以及當地新聞,以《運城日報》為例,其中還需要設置廣告版面,這對于版面設置的要求極高。如何將這么多的新聞內容放置在一份報紙上呢?為了保證經濟效益,該有的廣告版面不能裁去,所以只能限制新聞的報道版面。在有限的版面撰寫新聞稿件,這就要求編輯記者要用最為精練的語言將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說清楚,如果在稿件撰寫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就會導致新聞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新聞報道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進一步削弱了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
新聞報道形式缺乏新意是其不適應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融媒體時代,年輕群體更傾向于碎片化閱讀,很難再有人會花一個早晨來認真閱讀報紙。新聞報道的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導致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時代逐漸喪失媒體受眾。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和發(fā)展,主要依托互聯網經濟發(fā)展以及網絡速度的提升,新媒體平臺等是融媒體時代的顯著標志。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形式,展現出很多新特點。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極大地增強。通常是一件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可以在短短三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在微博、微信以及新聞APP發(fā)布,能夠讓人們利用手機客戶端或者其他電子產品客戶端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同時,對于新聞后續(xù)的跟進等也彰顯了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例如,在重大地質災害或者是臺風災害發(fā)生時,現場記者會第一時間發(fā)回報道,也能夠極為迅速地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最新消息,起到牽動媒體受眾的心的新聞報道效果。2019年的“利奇馬”臺風的報道,便是通過網絡等多個媒體平臺進行的實時報道,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資訊服務,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新聞報道的需求。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的新聞形式受到年輕人的青睞。無論是微博上的“梨視頻”,還是新聞軟件上的小視頻,都能夠讓年輕人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里了解一個新聞的來龍去脈,而且一個新聞的報道還可以拆解成不同的短視頻,在報道上具有繼起性和連續(xù)性。這能夠讓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習慣于碎片化閱讀的年輕人即使是在等公交車或者地鐵的間隙也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新聞,這無疑迎合了年輕人的新聞需求。
融媒體時代,網絡成為新聞信息的重要載體。在網絡世界,信息的傳播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壟斷和不平等,新聞記者不再是新聞真相的唯一知情者,普通人也能夠記錄新聞事件,然后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對于網絡發(fā)布的新聞事件,網民們還可以實時評價甚至是提供新聞線索等。融媒體時代,信息交互性和受眾的反饋逐漸增強,這對新聞背后的真實性和新聞的采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新聞報道受到更廣范圍的群眾監(jiān)督。
融媒體時代,人們更為看重新聞真相,并能夠對這一“真相”的真實性進行進一步求證。因此,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需要牢“腳力”要求,深入新聞第一現場,做新聞事實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編輯記者的稿件撰寫需要真實的新聞體驗,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瀏覽網絡新聞,隨機選擇一個就可以的。深入新聞第一現場,要求編輯記者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將記錄和傳播新聞事實作為使命和責任。只有擁有真實感受的新聞事實才更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才能夠在社會上產生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柴靜是著名記者,她的《看見》就真實記錄了作為記者深入新聞第一現場的經歷,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發(fā)回了“非典”等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用新聞記錄下了中國歷史。融媒體時代,培養(yǎng)記者的技能和素質就需要樹立深入新聞第一現場的意識,身體力行地展開新聞事實傳遞。
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指數化增加以及重大新聞事件的迅速傳播,新聞接受渠道的便利化等都讓人們對新聞后續(xù)進展等產生了好奇和濃厚興趣,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探求新聞真相。這就要求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需要做好追蹤報道和系列報道,滿足受眾的探求需求。在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較少發(fā)布新聞追蹤報道或者后續(xù)報道,但是,在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需要轉變觀念和工作方法,對于自己所負責的新聞加強關注。面對這一系列的疑惑和探求,編輯記者應該做好系列報道和追蹤報道計劃,與新聞當事人保持聯系,提升自身語言組織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夠用較為委婉的語言幫助群眾探求到新聞真相。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新聞統(tǒng)籌技能和人際溝通技能,需要樹立系列報道和追蹤報道意識,尊重并重視媒體受眾的新聞需求。
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讓人們沉浸在諸多信息中,但是,其中的很多信息是沒有價值的。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的任務是從大量信息中篩選出有用或者有價值的信息,并通過媒體矩陣發(fā)布給大眾。因此,融媒體時代,要求編輯記者增強新聞敏感度,能夠及時捕捉到新聞訊息。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要求編輯記者提升眼力和新聞敏感性,從自身新聞編輯經驗和從業(yè)經驗出發(fā),及時捕捉到網絡上有價值的信息,然后展開現場新聞采訪等,撰寫出具有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的新聞報道。這樣一來,也能夠彰顯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的專業(yè)性,在一定程度也有助于提升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應該提升多方位信息獲取和整合能力,走出單一的信息獲取渠道。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編輯記者除了關注網絡信息,接收呼叫中心提供的新聞線索之外,還需要從多角度了解新聞信息和真相,能夠從新聞評論以及新聞當事人周邊人員等獲取信息,并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整合。這就要求編輯記者提升人際溝通能力,在獲取到新聞事件線索之后,不能過于聽信新聞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而是應該樹立辯證思維,主動從側面或者多方位了解新聞事實真相,為媒體受眾提供多個新聞視角。這樣一來,能夠有效避免反轉新聞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也有助于提升公眾對編輯記者以及傳統(tǒng)媒體的信任度。
融媒體時代,很多傳統(tǒng)媒體順應時代發(fā)展特點,積極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媒體矩陣建設。在媒體矩陣下,編輯記者可以更為深入地了解不同媒體平臺上受眾的需求,并從受眾需求和受眾定位出發(fā),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編輯和形式變化?!哆\城晚報》是我國較早進行融媒體改革的傳統(tǒng)媒體,其分別設置了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開發(fā)了運城新聞網APP,與原有的《運城晚報》等傳統(tǒng)媒體一同構建起媒體矩陣。在這樣的融媒體環(huán)境下,要求編輯記者主動提升腦力和筆力,能夠靈活編輯新聞形式,提升自身的全媒體編輯能力。例如,在微信公眾號的新聞編輯過程中,其所面對的受眾層面較多,但是大家的共同特點是不愿意在微信公眾號上閱讀大篇幅的文字,那么,像《人民日報》那樣的圖像或者圖表編輯形式就更為直觀,也能夠迎合受眾需求。因此,編輯記者在編輯公眾號文章時,就應該提升EXCEL圖像整合能力和PS圖像編輯能力等,盡可能地用圖表來說明事實性新聞,例如山西省2018年經濟數據統(tǒng)計等。在微博平臺上,其面對的是年輕人,中規(guī)中矩的嚴肅話語和長篇大論的文字并不能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因此,編輯記者需要順應微博環(huán)境特點,引入短視頻新聞編輯形式。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編輯記者協同視頻制作部門,做好視頻的編輯和剪輯等。在運城新聞網上,大多是商業(yè)人士或者專業(yè)人士等受眾,其更注重新聞的系統(tǒng)性,因此,編輯記者要做好新聞歸類和新聞的專業(yè)性。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對傳統(tǒng)媒體的編輯記者筆力和腦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記者在融媒體時代下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個人能力和素質。
好的新聞應該是針砭時弊,一針見血地指出事件的本質問題。但是受當前娛樂新聞環(huán)境的影響,新聞報道的力度大為減弱,甚至變成了不痛不癢的隔靴撓癢,無法發(fā)揮新聞的引導力、影響力以及公信力。長期的新聞編輯撰寫很容易讓記者陷入程式化的語言中,導致新聞報道的內容空洞乏味,缺乏有效的輿論導向。為此,融媒體時代,要求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要加強文學修養(yǎng),提升自身文學編輯能力,繼而提升新聞報道的力度。傳統(tǒng)媒體可以組織編輯記者采取讀書會或者討論會等形式,增強對歐洲現實主義以及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研究,增強編輯記者的筆力。還可以通過稿件互評等方式讓編輯記者發(fā)現自身的不足,最為關鍵的是讓編輯記者沉下心來,用犀利的筆觸撰寫新聞報道,尤其是重大的新聞事件,給予社會以強烈震撼。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是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催生物,是媒體行業(yè)更新換代的必然結果。文中指出,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時代已然出現信息時效性不足、受眾和新聞形式固化等問題,也指出融媒體時代更為契合青年人的媒體需求,短視頻等形式也大受關注和青睞。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核心和中堅力量,在融媒體時代應該積極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質,為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時代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遵循“四力”要求,傳統(tǒng)媒體編輯記者不僅要深入一線,做好追蹤報道和系列報道,還需要提升新聞編輯的深度、廣度和力度,發(fā)揮新聞針砭時弊的社會作用。編輯記者是新聞真相的重要傳遞者,新聞具有極強的社會公信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新聞的撰寫和傳播對我們國家的發(fā)展和民眾的生活都十分重要,提升編輯記者的能力和素質也是融媒體時代的必然選擇。